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1238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Word下载.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Word下载.docx

7. 

此词主要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通过历史上的什么人物暗讽什么?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通过对三国时的英雄孙权的赞美,讥讽南宋朝廷无能而屈辱求和。

抒发了作者仰慕英雄,主张收复中原的情怀。

8、《南乡子》含蓄地表明词人对恢复中原渴望的句子是(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9、正面勾画孙权英雄形象的句子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10、从侧面对孙权的历史地位做评价,突出他雄才大略的句子是(天下英雄谁敌手?

11、借用曹操的话从侧面赞美孙权的英雄形象的诗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12、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起笔描写登亭景色,后即景生情,抒发对历史英雄角色充满敬意的名句是(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1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中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14、请用自己的话翻译“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

”有何含义?

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

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

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

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15,这首词上片(借景抒情),首先从空间上写出了在(北固楼>

上眺望所见之景,突出视野的(广阔),接着运用(比喻),把连绵不断的往事比作(滚滚东流的悠悠长江水),来抒发自己对千古兴亡的感慨,营造了(广阔)(悠远)的意境.

16 

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若有表达效果。

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

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17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二) 

破阵子晏殊

1、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

这些景物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池塘、叶子。

暮春。

这些景物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秀美明丽的春景图,表现了春光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悠闲自得的心情。

2、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其作用如何?

同题1

3、请分析上片写景之妙?

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飞絮写春态之美,有色有声有形,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秀美明丽的春景图,表现了春光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悠闲自得的心情。

4、这首词下片历来备受推崇,许昂霄《词综偶评》中说:

“(‘疑怪’三句)如闻香口,如见冶容。

请作简要赏析。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声音:

巧笑 

,表情和动作:

逢迎、笑从双脸生,心理:

疑怪昨宵春梦好。

词中的少女,是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形象。

5、词中“笑从双脸生”的少女是如此清新活泼,请你结合这首词想象她的外貌和语言,并描写出来。

示例:

看那两位邻家少女,在桑林路边相逢,说着笑成一朵花。

一张圆圆的鹅蛋脸,两颊晕红,脸庞白白净净,双眉修长如画,双眸闪烁如星。

小小的鼻梁下有张小小的嘴,嘴唇薄薄的,嘴角微向上弯,周身透着一股青春活泼的气息。

西邻女就问东邻女:

“你今天怎么这么高兴?

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

快说来听听!

”东邻女笑道:

“莫胡说!

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

”(意对即可)

6、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主要运用白描手法。

7、东邻女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活泼天真、纯洁无瑕

8、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

9、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词将自然景物的美和社会人的美相结合,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秀美明丽的春景图,表现了春光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悠闲自得的心情。

(三)苏轼浣溪沙

1、这首小令清新朴实,明白如话,仅“试问”已让词人形象栩栩传神。

请结合末句的内容,分析词人形象。

“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

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的太守形象,与普通农民的关系亲近自然。

3、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

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

写出了农村的祥和温馨,表现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4、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

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

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

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

5.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日高人困之时,口干舌燥的作者来到了一个农村。

意对即可。

6、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谦和、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的太守形象,与普通农民的关系亲近自然。

7、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8、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有什么作用?

9,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

“村南村北”嘈杂的“缫车”声, 

此处“声响”是词人躲雨途中所闻,是乡间忙碌之音,词人心情定是愉悦的。

10、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四)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律诗中的五律,韵脚是ang 

2、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3、赏析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赏析“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春日一个有霜的早晨,一轮残月悬挂在天的上方。

清凉的月辉下,路边的茅店似在梦中,这时传来一阵嘹亮的鸡啼打破了沉寂,向店外一看,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早已留下了行人的踪迹。

作者选取代表早晨典型景物的五个名词性短语,不着一个动词,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简洁而又合面地描摹出旅途见闻,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行图”,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充分表明了一个“早”字,表现出旅途的辛苦和作者的羁旅愁思。

4、诗中最能表现“早”的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从描写角度看既有视觉 

,如人迹板桥霜;

又有听觉 

,如 

鸡声。

(或静态和动态也可)

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

请作简要的分析。

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

6、宋代诗人梅尧臣评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旅外早行,所见之景很多,所以难写;

作者选取代表典型景物的五个名词性短语,不着一个动词,却简洁而又合面地描摹出旅途见闻,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充分表明了一个“早”字,表现出旅途的辛苦和作者的羁旅愁思。

7、“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描写的景象有( 

动有静(只能填一字),互相映衬。

8、能从诗中看出早行的季节吗?

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

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

9、赏析“照”字。

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

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10、“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

11、诗中写到“雁”是用以表达思乡怀亲、急于返家的迫切之情。

12、“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

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13、诗中哪句是虚写,有何作用?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出思乡之情。

(梦里回到长安城南的杜陵,那里回曲的池塘里,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家乡的春天已经到了,此联与首联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一片生机,春风拂面,池水渐暖,洋溢着喜人的气氛,这是以喜景反衬悲景,与首联的“悲”字相呼应。

14、赏析最后一句

答案示例一:

这一句运用想象的手法(1分),通过写梦境中故乡回塘水暖、凫雁自乐的明快清新的景色(1分),含蓄而又强烈(1分)地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急欲归去的迫切心情(1分)

答案示例二:

(“凫雁满回塘”)这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梦境中故乡回塘水暖、凫雁自乐的明快清新与旅途中的孤寂凄清形成鲜明的对照(1分),强烈而又含蓄(1分)地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急欲归去的迫切心情(1分)

15、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

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

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16、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

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17、“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那一句?

思念故乡;

18、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请描绘两幅画面的内容,并概括意境特点?

颔联和颈联描绘的是异乡的画面。

雄鸡报晓声中,一座茅店,沐浴在晓月的余晖中,木板桥上,覆盖着早春的白霜,早已印上行人凌乱的足迹。

枯败的斛叶,落满了山间荒凉的小路,闪烁着白色的光芒。

构成一幅凄清冷寂的商山早行图。

尾联描绘的是故乡的画面,春天来了,我的家乡杜陵,一群群凫雁正欢快地在曲折温暖的池塘里嬉戏。

构成一幅温馨美好的杜陵春景图。

19、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

对表现主旨有何作用?

这两幅画面意境不同,但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

前者以哀景写哀情,后者以乐景反衬哀情。

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前者实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者虚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家乡的美好温馨反衬羁旅的凄凉冷清,写透思乡。

20、悲字的作用?

悲换成思好不好?

为什么?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不能。

诗人因思故乡而悲,也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悲的感情超越了思。

21、诗是如何写出早行的?

(题目中的早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直接表现:

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经暗含其中。

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人家板桥霜。

莫道人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照驿墙,照字反衬天暗,说明早。

22、请简要分析本诗景物描写的作用。

揭示人物活动的时间之“早”,渲染悲凉气氛,藉以抒发心中对家乡无尽的思念之苦。

23、“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

“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24、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本诗意境特色:

凄清(凄凉、凄冷、悲凉均可)

2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旅途中的辛苦孤独,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6、这首诗传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对羁旅的愁思,对故乡的思念,对早行的悲苦。

(五)月夜

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

夜深,横斜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

3.这首诗的语言一直被后人所称道,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点。

语言清丽、细腻、新颖、隽永,独具一格。

4.有人认为这首词胜在后两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诗的前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

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在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

后两句使得全诗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5.刘方平的《月夜》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夜的静谧?

对比。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

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6.刘方平《月夜》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歌描写细腻,刻画传神,通过(对比)、映衬和(烘托)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

一明一暗?

7.这首诗的前两句有画意,请赏析。

这是一幅静谧的月夜图。

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

月亮与星星是“月夜”典型意象。

一片夜的静寂中,“月色夜半人家”,月色的映照;

“北斗阑干南斗斜”的“斜”字,点缀着这静谧的夜空,增添一点活泼的韵味。

(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8.“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一句可以联想到苏轼的诗句“竹外桃花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9.有人说,月夜中的这一句既有生命的欢乐,又有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请说说你的理解。

(不重要)

生命的欢乐:

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初春的虫声,诗人以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

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

诗人从静谧的月夜中的虫声中感受到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这是诗人心中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

“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感受春回大地的欢乐。

10.诗人怎样写出春夜的静谧的?

①夜深了,只有月色照在庭院;

②用虫声来衬托夜的静谧。

(每点1分)

11.赏析最后一句诗中的“新”和“绿”字。

“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而且和上句“今夜”“偏知”紧相呼应。

“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

(六) 

醉花阴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

“薄雾浓云”:

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

“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这是因为孤单寂寞,内心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

“瑞脑销金兽”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烟雾从金兽炉上慢慢升起——百无聊赖。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作者为何特别提到重阳佳节?

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佳节又重阳”:

“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而如今却自己孤身一人,独对良辰美景虚度光阴。

“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

“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

凉意表面上是因为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深层次原因是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3、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

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

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4、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景物:

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酒、帘、西风、黄花;

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5、分析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的高妙之处。

此处不说思念 

 

而思念又至深。

作者自比菊花, 

勾画出一个以秋菊为伴、 

手然一身、多情善感的思妇形象。

如花间仙子, 

具体、生动、传神一一黄昏人静, 

西风凄紧, 

风卷珠帘, 

蓦然发现自己比黄花还瘦。

原因何在?

乃是女主人昼夜被离别折磨, 

苦苦相思所致。

此处字后藏情, 

弦外有音, 

情凄婉而意含蓄, 

可谓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6、本词主旨:

7、描绘“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画面。

8、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9、词所写的“愁”与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中写的“愁”相同吗?

10.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① 

“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②“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11、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

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永昼”“半夜”“又”李清照的愁思从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长,佳节又重阳,“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

12.词人为何而愁?

思夫 

13、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谁能把它概括出来?

上片:

重阳思亲而不得 

下片 

饮酒赏菊愁更愁 

14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雾” 

“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

“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销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

天愁、地愁、物愁、人更愁。

15“瑞脑消金兽”这一景物有何特点?

是从谁眼里看出来的?

——这一景物是变化的,但变化极为缓慢,不是长时间注意,根本看不出来变化。

这一景物是从作者眼里看到的。

作者两眼紧盯着香炉,希望香燃得快一些,但香却燃得非常缓慢。

表明作者极盼无聊的白天赶紧过去的焦急心情,实际是写孤独难耐。

16.赏析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半夜凉初透” 

,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

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

17 

上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愁苦。

18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19“人比黄花瘦”的“瘦”字的含义。

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B.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C.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20.下片内容:

下片写作者在重阳节黄昏后独自饮酒赏菊的愁绪。

2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抒发了词人的何种感情?

情与景是怎样融为一体的?

这两句词描写了秋日的沉雾、浓云,和静静焚燃的瑞脑新香。

抒发了词人在“叶叶梧桐坠”的深秋,居寂寞孤独之中的对丈夫明诚的思念和闺中寂寞无助的忧伤。

以景生情,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之中,词人既感触纤敏,又想到良人外游,故情生;

又移情入景,两相融合。

22、这首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前人成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特色。

语言皆是当时自然口语,读来不着雕饰,平易浅近;

但浅近之中借无理之譬喻,以花黄喻人瘦,妙绝古今。

23、在末尾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

词眼是___瘦___。

24“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点出的时间是_重阳半夜___。

25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