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包含内容物的囊泡移至细胞表面,与质膜融,将物质排出细胞之外
底物水平的磷酸化:
由相关酶将底物分子上的磷酸基团直接转移到ADP分子生成ATP的过程。
氧化磷酸化:
在呼吸链上与电子传递相耦联,ADP被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半自主性细胞器:
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
细胞内膜系统:
是指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及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包被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分泌泡等。
粗面内质网:
多为扁囊状,在ER膜的外表面附有大量的核糖体,普遍存在于分泌蛋白质的细胞中。
光面内质网:
ER膜上无颗粒(核糖体),ER的成分不是扁囊,而常为小管小囊,它们连接成网,广泛存在于能合成类固醇的细胞中。
次级溶酶体:
是正在进行或完成消化作用的溶酶体,分为自噬溶酶体和异噬溶酶体。
残体:
又称后溶酶体(post-lysosome),已失去酶活性,仅留未消化的残渣,可排出细胞,也可能留在细胞内逐年增多,如表皮细胞的老年斑,肝细胞的脂褐质。
细胞内蛋白质分选:
除线粒体和植物叶绿体中能合成少量蛋白质外,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均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开始合成然后运至细胞的特定部位,这一过程称蛋白质的定向转运或蛋白质分选。
信号序列:
引导蛋白质定向转移的线性序列,通常15-60个氨基酸残基,对所引导的蛋白质没有特异性要求。
信号斑:
存在于完成折叠的蛋白质中,构成信号斑的信号序列之间可以不相邻,折叠在一起构成蛋白质分选的信号。
翻译后转运:
在细胞质基质游离核糖体上完成多肽链的合成,然后转运至膜围绕的细胞器或成为基质可溶性驻留蛋白和支架蛋白。
共翻译转运:
蛋白质合成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后,由信号肽引导转移至糙面内质网,然后新生肽链边合成边转入糙面内质网,经高尔基体加工包装转运溶酶体、细胞质膜或分泌到细胞外。
分子伴侣:
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装配。
这类分子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
细胞信号转导:
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双信使系统:
在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中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G蛋白耦联型受体结合,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PLC-β),使质膜上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水解成1,4,5-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AG)两个第二信使,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信号这一信号系统又称为“双信使系统”。
细胞骨架:
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
狭义:
指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
广义:
包括细胞核骨架、细胞质骨架、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外基质,形成贯穿于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外的一体化网络结构。
微丝:
又称肌动蛋白纤维(actinfilament),是由两条线性排列的肌动蛋白链形成的螺旋,形状如双线捻成的绳子,直径约7nm。
踏车行为:
单体可同时在(+)端添加,在(-)端分离。
微管:
微管是由微管蛋白组成的管状结构,在胞质中形成网络结构,作为运输路轨并起支撑作用。
对低温、高压和秋水仙素敏感。
核纤层(lamina):
由核纤层蛋白(lamin)组成的蛋白质纤维网络结构,核纤层蛋白:
lamin、、三个亚单位组成。
染色体包装:
染色质形成染色体的过程,称染色体包装
初缢痕:
在着丝粒处,由于染色质相对松散、伸展,因此这部分染色体比较细小,形成一个缢痕,称初缢痕
多聚核糖体:
由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连在一条mRNA分子上高效地进行肽链的合成,这种具有特殊功能与形态结构的核糖体与mRNA的聚合体称为多聚核糖体。
细胞周期:
指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经过物质积累过程,直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
MPF:
又称细胞促分裂因子或M期促进因子,是一种使多种底物蛋白磷酸化的蛋白激酶;
由细胞周期蛋白与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组成的复合物,能启动细胞进入M期。
Hayflick界限:
1958年Hayflick等人证实人成纤维细胞的复制能力是有限的,首次提出了细胞水平上的“衰老”现象,称为Hayflick界限。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普遍存在于结缔组织中的一种中胚层来源的细胞。
分泌前胶原、纤连蛋白和胶原酶等细胞外基质成分,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迁移到伤口进行增殖。
细胞凋亡:
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死亡或细胞程序性死亡。
二、大题目
1.研究细胞增殖及其调控的生物学意义以及方向。
研究细胞增殖的基本规律及其调控机制不仅是控制生物生长与发育的基础,而且是研究癌变发生及逆转的重要途径。
研究细胞增殖的调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1)从环境中与有机体中寻找控制细胞增殖的因子,以阐明它们的作用机制。
(2)寻找控制细胞增殖的关键性基因,并通过调节基因产物来控制细胞的增殖。
2.简述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重要生命活动,如细胞膜和细胞器结构与功能;
细胞骨架体系;
细胞核、染色体及基因组;
细胞增殖与调控;
细胞分化与调控;
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和细胞工程。
3.比较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异。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很小(1~10μm)
较大(10~100μm)
细胞核
无核膜和核仁(拟核)
有核膜和核仁(真核)
染色体
由1条环状DNA组成,DNA不与组蛋白结合
有两条以上DNA,线状DNA与组蛋白结合,形成若干对染色体
细胞质
无各种膜相细胞器与细胞骨架,具70S核糖体(包括50S和30S大小亚单位)
有各种膜相细胞器与细胞骨架,具80S核糖体(包括60S和40S大小亚单位)
细胞壁
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转录和翻译
在同一时间和地点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
细胞分裂
无丝分裂
以有丝分裂为主
4.细胞组分的显示方法
A.金属沉淀法:
如磷酸酶分解磷酸酯底物后,反应产物最终生成CoS或PbS有色沉淀,而显示出酶活性。
(Gomori法)
B.Schiff反应:
细胞中的醛基可使Schiff试剂中的无色品红变为红色。
用于显示糖类物质和脱氧核糖核酸所在部。
(Feulgen反应)
C.联苯胺染色:
过氧化酶分解H202,产生新生氧,后者再将无色联苯胺氧化成联苯胺蓝,进而变成棕色化合物。
D.脂溶染色法:
借苏丹Ⅲ染料溶于脂类而使脂类显色。
E.茚三酮反应:
显示蛋白质。
F.米伦(Millon)染色:
显示蛋白质(红色)
5、简述膜的不对称性。
(1)膜脂的不对称性:
同一种脂分子在脂双层中呈不均匀分布,如:
PC和SM主要分布在外小叶,PE和PS分布在内小叶。
用磷脂酶处理完整的人类红细胞,80%的PC降解,PE和PS分别只有20%和10%的被降解。
(2)复合糖的不对称性:
糖脂和糖蛋白只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
(3)膜蛋白的不对称性:
如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M侧。
6.线粒体与叶绿体结构的相似性:
①两层膜包被,内外膜结构和性质不同。
②为半自主性细胞器,绿色植物细胞具有3个遗传系统。
③具有蛋白质后转译现象。
7.比较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异同。
①运输方向不同:
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被动运输:
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
②是否需要载体的参与:
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参与,被动运输方式中,简单扩散不需要载体参与,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参与;
③是否需要细胞直接提供能量:
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④被动运输是减少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差别,而主动运输则是努力创造差别,维持生命的活力。
8.半自主性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1)线粒体与叶绿体具有自己的DNA;
(2)线粒体与叶绿体具有蛋白质合成系统,能合成部分蛋白质;
(3)由于其基因组小,编码的蛋白质数量有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细胞核基因组,它们的自主性是有限的。
9.简述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1、完成各种中间代谢过程,如糖酵解过程、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途径等
2、蛋白质的分选与运输
3、与细胞质骨架相关的功能,维持细胞形态、细胞运动、胞内物质运输及能量传递等。
4、蛋白质的修饰、蛋白质选择性的降解
10.简述细胞中E1、E2、E3的之间的作用机制。
细胞中的E1、E2和E3三种酶,它们各有分工。
E1负责激活泛素分子,泛素分子被激活后就被运送到E2上,E2负责把泛素分子绑在需要降解的蛋白质上。
但E2并不认识指定的蛋白质,这就需要E3帮助,因为E3具有辨认指定蛋白质的功能。
当E2携带着泛素分子在E3的指引下接近指定蛋白质时,E2就把泛素分子绑在指定蛋白质上。
这一过程不断重复,指定蛋白质上就被绑了一批泛素分子。
11、简述膜泡运输。
膜泡运输是蛋白运输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膜泡运输按不同的包被小泡分为三种类型,具有不同的物质运输作用。
(1)网格蛋白包被小泡负责蛋白质从高尔基体反面膜囊向质膜、胞内体或溶酶体和植物液泡运输;
(2)COPII包被小泡负责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
(3)COPI包被小泡负责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回内质网,另外在非选择性的运输中也介导从内质网至高尔基体至质膜的运输。
12、简述高尔基体不同区域的细胞化学反应:
嗜锇反应:
cis面膜囊被特异地染色;
焦磷酸硫胺素酶(TPP酶):
trans面的膜囊;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NADP酶)或甘露糖酶:
显示中间的膜囊;
胞嘧啶单核苷酸酶(CMP酶)或核苷酸二磷酸酶:
trans面的囊状和管状结构。
13、简述高尔基体的功能
(1)参与细胞分泌活动:
RER合成Pr→ER腔→COPII小泡→CGN→medialGolgi加工→TGN区形成运输泡→与质膜融合、排出。
(2)蛋白质的糖基化.(3)进行膜的转化功能。
(4)将蛋白水解为溶性物质。
(5)参与形成溶酶体和微体。
(6)参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
合成纤维素和果胶质。
14、溶酶体的功能
(1)自体吞噬:
清除细胞中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等,如许多生物大分子的半衰期只有几小时至几天,肝细胞中线粒体的平均寿命约10天左右。
(2)防御作用:
如巨噬细胞可吞入病原体,在溶酶体中将病原体杀死和降解。
(3)细胞内消化:
对高等动物而言,细胞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血液中的水分子物质,而一些大分子物质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如内吞低密脂蛋白获得胆固醇;
对一些单细胞真核生物,溶酶体的消化作用就更为重要了。
(4)细胞凋亡:
个体发生过程中往往涉及组织或器官的改造或重建,如昆虫和蛙类的变态发育等等。
这一过程是在基因控制下实现的,溶酶体可清除不需要的细胞。
(5)参与分泌过程的调节:
如将甲状腺球蛋白降解成有活性的甲状腺素。
(6)形成精子的顶体
15、简述溶酶体的产生。
在高尔基体的trans面以出芽的方式形成:
溶酶体酶前体→N-连接的糖基化→高尔基体→磷酸转移酶识别信号斑→将N-乙酰葡糖胺磷酸转移在1~2个甘露糖残基上→在中间膜囊切去N-乙酰葡糖胺形成M6P配体→与trans膜囊上M6P受体结合→通过clathrin衣被包装成运输小泡→与晚期的内体融合,受体解离→切除甘露糖残基上的磷酸。
16、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
在动物中:
①参与脂肪酸的β-氧化。
β氧化途径(βoxidationpathway)是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主要途径,脂肪酸被连续地进行β碳氧化,降解生成乙酰CoA,同时生成NADH和FADH2,因此可产生大量的ATP);
②具有解毒作用,过氧化氢酶氧化有害物质,饮入的酒精1/4是在其中氧化为乙醛的。
在植物中:
①参与光呼吸,将光合作用的副产物乙醇酸氧化为乙醛酸和过氧化氢;
②在萌发的种子中,进行脂肪的β-氧化。
17、蛋白质分选的类型以及转运方式。
蛋白质的分选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门控运输:
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蛋白质通过核孔复合体选择性地完成核输入或从细胞核返回细胞质;
(2)跨膜运输:
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蛋白质转运到内质网、线粒体、质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
(3)膜泡运输:
蛋白质通过不同类型的转运小泡从糙面内质网合成部位转运至高尔基体进而分选运至细胞的不同部位。
(4)细胞质基质中的蛋白质转运。
两条途径:
(1)后转移:
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多肽链的合成,然后转运至膜围绕的细胞器,如线粒体(或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细胞核及细胞质基质的特定部位;
(2)共转移:
蛋白质在糙面内质网上合成,经高尔基体运至溶酶体、细胞膜或分泌到细胞外。
18、膜泡运输的定向机制
SNAREs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连接物复合体
功能:
介导运输小泡与靶膜的融合。
类型:
v-SNAREs(囊胞膜)和t-SNAREs(靶膜)。
结构:
具有一个螺旋结构域,相互缠绕形成跨SNAREs复合体,将小泡与靶膜拉在一起。
v-SNAREs和t-SNAREs都具有一个螺旋结构域,能相互缠绕形成跨SNAREs复合体(trans-SNAREscomplexes),并通过这个结构将运输小泡的膜与靶膜拉在一起,实现运输小泡特异性停泊和融合。
19、简述cAMP途径中的Gs调节模型。
激素配体与受体结合后,激素-受体复合物与Gs结合,Gs的α亚基构象改变,从而排斥GDP,结合GTP而活化,使三聚体Gs蛋白解离出α亚基和βγ基复合物,并暴露出α亚基与腺苷酸环化酶的结合位点;
结合GTP的α亚基与腺苷酸环化酶结合,使之活化,并将ATP转化为cAMP。
随着GTP的水解α亚基恢复原来的构象并导致与腺苷酸环化酶解离,终止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化作用。
α亚基与βγ亚基重新结合,使细胞回复到静止状态。
该信号途径涉及的反应链可表示为:
激素→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20、简述信号转导中的双信使系统
当激素-受体复合物与G蛋白结合,G蛋白的α亚基排斥GDP,结合GTP而活化,解离出α和βγ亚基;
α亚基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PLC-β),使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水解成IP3和DAG,两个第二信使。
IP3调控细胞质基质中的Ca2+水平;
DAG可以活化PKC,使底物蛋白磷酸化,调控特异基因的表达。
随着GTP的水解α亚基恢复原来的构象并导致与磷脂酶C解离,终止磷脂酶C的活化作用。
反应链:
胞外信号分子→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
→IP3→胞内Ca2+浓度升高→Ca2+结合蛋白
(CaM)→细胞反应
→磷脂酶C(PLC)→
→DAG→激活PKC→蛋白磷酸化或促Na+/H+交
换使胞内pH上升
21、简述细胞信号分子的类型及特点?
细胞信号分子包括:
短肽、蛋白质、气体分子(NO、CO)以及氨基酸、核苷酸、脂类的胆固醇衍生物等,其共同特点是:
①特异性,只能与特定的受体结合;
②高效性,几个分子即可发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这一特性有赖于细胞的信号逐级放大系统;
③可被灭活,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被降解或修饰而失去活性,保证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细胞免于疲劳。
22、NO的产生及其细胞信使作用?
NO是可溶性的气体,NO的产生与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相关,血管内皮细胞接受乙酰胆碱,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激活一氧化氮合成酶,该酶以精氨酸为底物,以NADPH为电子供体,生成NO和胍氨酸。
细胞释放NO,通过扩散快速透过细胞膜进入平滑肌细胞内,与胞质鸟苷酸环化酶活性中心的Fe2+结合,改变酶的构象,导致酶活性的增强和cGMP合成增多。
cGMP可降低血管平滑肌中的Ca2+离子浓度,引起血管平滑肌的舒张,血管扩张、血流通畅。
23、cAMP信号系统的组成及其信号途径?
1)、组成:
主要包括:
Rs和Gs;
Ri和Gi;
腺苷酸不化酶;
PKA;
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
2)、信号途径主要有两种调节模型:
Gs调节模型,当激素信号与Rs结合后,导致Rs构象改变,暴露出与Gs结合的位点,使激素-受体复合物与Gs结合,Gs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结合GTP而活化,导致腺苷酸环化酶活化,将ATP转化为cAMP,而GTP水解导致G蛋白构象恢复,终止了腺苷酸环化酶的作用。
该信号途径为:
激素→识别并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激活G蛋白→活化腺苷酸环化酶→胞内的cAMP浓度升高→激活PK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转录。
Gi调节模型,Gi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通过两个途径:
一是通过α亚基与腺苷酸环化酶结合,直接抑制酶的活性;
一是通过β和γ亚基复合物与游离的Gs的α亚基结合,阻断Gs的α亚基对腺苷酸酶的活化作用。
24、肌肉的收缩
①肌球蛋白结合ATP,引起头部与肌动蛋白纤维分离;
②ATP水解,引起头部与肌动蛋白弱结合;
③Pi释放,头部与肌动蛋白强结合,头部向M线方向弯曲,引起细肌丝向M线移动;
④ADP释放ATP结合上去,头部与肌动蛋白纤维分离。
如此循环
25、微丝的功能。
微丝除参与形成肌原纤维外还具有以下功能:
1.形成应力纤维(stressfiber):
结构类似肌原纤维,使细胞具有抗剪切力。
2.形成微绒毛。
3.细胞的变形运动。
4.胞质分裂;
5.顶体反应(海胆);
6.其他功能:
抑制微丝的药物(细胞松弛素)可增强膜的流动、破坏胞质环流。
26、IF的装配
过程:
①两个单体形成超螺旋二聚体;
②两个二聚体反向平行组装成四聚体;
③四聚体组成原纤维;
④8根原纤维组成中间纤维。
特点:
无极性;
无动态蛋白库;
装配与温度和蛋白浓度无关;
不需要ATP、GTP或结合蛋白的辅助。
27、比较微丝、微管与中间纤维
28、简述核仁的结构及其功能。
在光学显微镜下,核仁通常是匀质的球形小体,一般有1-2个,但也有多个。
主要含蛋白质,是真核细胞间期核中最明显的结构,在电镜下显示出的核仁超微结构与胞质中大多数细胞器不同,在核仁周围没有界膜包围,可识别出3个特征性区域:
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颗粒组分。
功能是进行核蛋白体的生物发生的重要场所,即核仁是进行rRNA的合成、加工和核蛋白体亚单位的装配的重要场所。
29、端粒的功能
1)端粒可防止染色体粘连,保持各个染色体的个性
2)保证DNA完成末端复制,使DNA不因细胞分裂而变短
30、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关键序列)
(1)DNA复制起点(起始序列):
确保染色体DNA自我复制。
(2)着丝粒DNA序列:
确保复制了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子细胞。
(3)端粒DNA序列:
确保染色体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使DNA完成末端复制,不会越来越短。
31、为什么说核孔复合体是双功能双向性的通道?
从功能上讲,核孔复合体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复合体,并且是一个双功能双向性的亲水性核质交换通道。
双功能表现在它有两种运输方式:
被动扩散与主动运输。
双向性表现在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转运,又介导RNA、核糖核蛋白颗粒的出核转运。
32、多聚核糖体的生物学意义
1)细胞内各种多肽的合成,不论其分子量的大小或是mRNA的长短如何,单位时间内所合成的多肽分子数目都大体相等。
1)以多聚核糖体的形式进行多肽合成,mRNA的利用及对其浓度的调控更为经济和有效。
33、原核生物翻译起始复合物形成
1)核蛋白体大小亚基分离;
2)mRNA在小亚基定位结合;
3)起始氨基酰-tRNA的结合;
4)核蛋白体大亚基结合。
34、根据细胞周期可将高等动物细胞分为3类:
①连续分裂细胞,如表皮生发层、骨髓干细胞。
②休眠细胞,暂不分裂,适当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称G0期细胞,如淋巴细胞、肝、肾细胞等。
③不分裂细胞,又称终端细胞,不再分裂,如神经、肌肉、多形核细胞等。
35、细胞周期人工同步化有哪些方法?
比较其优缺点。
1.选择同步化
1)有丝分裂选择法:
优点:
操作简单,同步化程度高,细胞不受药物伤害。
缺点:
获得的细胞数量较少(分裂细胞约占1%~2%)。
2)细胞沉降分离法:
可用于任何悬浮培养的细胞。
同步化程度较低。
2.诱导同步化
1)DNA合成阻断法:
用DNA合成抑制剂,可逆阻断细胞周期,然后释放。
同步化程度高;
产生非均衡生长,个别细胞体积增大。
2)中期阻断法:
用秋水仙素等微管抑制剂将细胞阻断在中期。
优点是便于观察染色体,缺点是可逆性较差。
36、细胞周期中有哪些主要检验点?
细胞周期检验点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细胞周期检验点主要有:
R点,G1/S,G2/M,中期/后期,即:
G1期中的R点或限制点,S期的DNA损伤检验点、DNA复制检验点,G2/M检验点,M中期至M后期又称纺锤体组装检验点等。
通过细胞周期检验点的调控使细胞周期能正常动转,从而保证了遗传物质能精确地均等分配,产生具有正常遗传性能和生理功能的子代细胞,如果上述检验点调控作用丢失,就会导致基因突变、重排,使细胞遗传性能紊乱,增殖、分化异常,细胞癌变甚至死亡。
37、正常情况下终生保持分裂的细胞,其分裂能力是否随着有机体年龄的增高而下降?
它们会不会衰老?
1)衰老动物体内,细胞分裂速度显著减慢,其原因主要是G1期明显延长;
2)衰老个体内的环境因素影响了细胞的增殖和衰老;
3)骨髓干细胞移植实验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干细胞增殖速度也趋缓慢.
38、简述细胞衰老的基本特征。
⑴细胞膜的变化:
使膜的流动性减弱,细胞膜选择透过性能力降低;
⑵细胞质的变化:
色素积聚,空泡形成;
⑶线粒体的变化:
方面线粒体数目减少,另一方面线粒体的结构也发生变化,使体积增大。
⑷细胞核的变化:
核增大;
核膜内陷;
染色质凝聚、固缩、碎裂。
⑸致密体的生成:
绝大多数动物细胞在衰老时都会有致密体的积累。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