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0191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作为医药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尤其是与医学的进一步融合,比较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实验动物科学对于生命基本规律和机理的阐明,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药物研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比较医学是实验动物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模式动物或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生命基本规律和疾病发生机理,并同人类生命的基本规律和疾病的发生机理进行比较,为了解人类本身和人类相应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依据的一门综合科学。

比较医学是实验动物科学和西医、中医、兽医交叉点和研究热点。

二、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历史

我国正规实验动物研究最早是1918年由齐长庆在原北平中央防疫处饲养小鼠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北京、上海、长春、武汉、兰州等生物制品研究所,建立了较大规模的实验动物繁殖场,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也相继建立实验动物繁殖场,培训了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奠定了我国实验动物发展的基础,并自主培育了一些实验动物新品种品系,例如C1、TA1、TA2、615、AMS和SMMC等。

1982年国家科委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实验动物科技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方针和原则。

1987年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宣告成立,1988年加入国际实验动物科学理事会。

1988年北京市和上海市率先成立了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实施实验动物质量、设施合格证和技术人员资格证认可制度。

1994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实验动物标准,包括了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实验动物质量等级、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实验动物营养饲料四个方面共47项,后扩展到83项。

我国实验动物工作在法制化管理、质量控制、资源建设、人才教育与培训、比较医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初步形成了学科体系。

三、国内外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国内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现状

1、实验动物管理体系建设

1988年《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实验动物主管部门国家科技部发布。

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法规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2、实验动物资源建设

科技部在北京、上海、广东、黑龙江等地建立或以项目的方式支持了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和上海分中心、实验小型猪种质资源中心、国家实验兔、猴、犬、禽等种源基地。

全国现有300多家实验动物生产单位,年产实验动物1900多万只。

我国常用实验动物有30余个品种100多个品系,主要供应科学研究,药物、食品、化妆品和保健品等的检定和生产以及生物医学教学等领域。

3、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1)实验动物质量监测网络建设

科技部先后出台了管理办法,设立6个国家级和26个省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在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质量评价和监督保障等方面形成质量监测网络。

(2)实验动物质量监测技术标准化

卫生部、农业部、建设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根据本行业、本地区的需要制定了一些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我国的实验动物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体系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化水平,并日趋完善。

4、实验动物产业化发展

实验动物产业以实验动物的生产供应为主体,同时也包括相关产品如饲料、垫料、笼架具、仪器设备及工程设施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近几年实验动物技术服务产业化发展迅速,带动了一批实验动物技术服务专业化公司的发展。

5、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养

主要有三种培养方式:

一是从业人员上岗前培训(上岗证),二是从业人员专业技术培训(继续教育),三是实验动物专业教育(学历教育)。

岗前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已在国内全面展开,收效显著。

全国有73所医学院、药学院,15所兽医学院和生物技术学院开设了研究生层次课程,其中13所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实验动物学课程,17所实力较强的院校开展了动物学专业下实验动物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有8所院校开展了本、专科生层次专业教育。

6、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

20世纪后期,我国开始关注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宣贯“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同时对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进行研究、宣传和实施。

7、比较医学研究

比较医学是以动物和人类的健康与疾病进行类比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机制的实验动物科学的分支学科。

现代医学研究越来越注重体内试验,比较医学作为实验动物学与医学的结合点和创新点,成为医学研究的前沿。

8、中医药实验动物科学研究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中医药学也开始采用实验动物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作为体内研究的载体,采用比较医学作为手段,中医药实验动物科学已融入中医科研、教学体系中。

9、实验动物科学与基因工程研究

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实验动物科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动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实验动物基因工程的发展。

基因工程实验动物主要应用于基因工程疾病模型研究、基因功能研究、基因药物研究、生物反应器研究和生命基本现象探索等领域。

10、实验动物技术平台建设

为加快实验动物标准化、规范化、全面提升我国实验动物科学整体水平,建立科技平台,为全社会提供资源和技术服务和支撑。

各地方相应建立了或正在建立实验动物资源和技术服务平台,已逐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国外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以美、欧、日为代表,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在科学管理、资源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平台建设和政府扶持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1、实验动物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管理

欧美发达国家管理特点是通过国家立法,经过官方与民间组织双重管理。

国家通过立法和政府注册制度推动行业发展,行业组织通过发布指导原则规范行业行为,各单位通过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委员会实现自我约束。

2、实验动物社会化生产

欧美等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本普及SPF(SpecificPathogenFree)级动物和部分悉生动物与无菌动物。

实验动物生产已经实现产业化和社会供应,实验动物饲料、垫料、笼具设备与实验仪器也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

3、实验动物的应用推动了生命科学和医药学的发展

1901-2008年期间,65%以上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成果是使用实验动物或动物获得的,使用的动物共计25种119次。

在Nature、Science国际顶级杂志发表的文章中,使用动物的研究占相关论文总数的35%~46%。

4、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动物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

在欧美国家,实验动物科学教育方式有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等不同层次,分布在医学和兽医类院校。

美国有30多所医学院校设立“比较医学系或部”,开设了包括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学历课程和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或培训,畜牧兽医学校开展实验动物医学教育,成立了美国实验动物医学院协会(ACLAM)和国际实验动物医学院协会(IACLAM),推动实验动物兽医师的认证工作。

(三)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趋势

1、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不断扩大

一方面,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种类,从昆虫、鱼类、啮齿类到非人灵长类不断扩展;

另一方面,遗传学家培育的用于特定研究目的实验动物品系越来越多,如在未来几年,小鼠的3万多个基因都会被基因修饰,产生几万种不同小鼠突变品系。

同时基因突变大鼠品系、基因突变猪品系、基因突变品种和品系等也会越来越多,自发突变人类疾病模型动物,基因工程人类疾病模型动物,人类基因多态性工程动物等资源不断扩大,这些品系资源的建立将为不同的医学研究、生命科学研究和药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另外,SPF动物、无菌动物等高质量实验动物和模式动物、疾病动物模型、实验动物化的野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等的供应和使用量将逐年增加,常规实验动物生产使用量逐渐减少。

2、动物实验和比较医学研究技术的高科技化

由于系统生物学的兴起和生命科学、医药科学对体内研究的重视,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系统研究成为未来一定时期的主流,相应的实验动物体内研究的高科技设备在日益专业化,而不仅仅是共用人的医用设备,比如,超声成像,正电子成像,CT扫描,核磁成像等都会发展灵敏度更高的实验研究专用设备,而这些技术的发展反过来促进生命科学和医药科学的学科发展。

3、生命科学研究和医药产业对实验动物的需求不断增加

人类的健康问题是全世界最关心问题之一,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对生命科学和医药研究的投入不断扩大,并且由于系统生物学、组学等学科的发展和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的渗透,模式动物、基因工程动物、胚胎工程动物正在逐渐取代常规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资源和动物实验技术已经成为许多高新生物技术产业的原材料和技术服务平台,其质量的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高新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4、比较医学和转化医学等交叉学科成为新兴研究领域

人类疾病发病发生、发展和治疗机制的研究是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主要途径之一,作为以实验动物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为主要对象,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机制的比较医学将是新兴研究领域,比较医学技术的发展也将为医药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

近几年新兴的转换医学以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所使用的技术、方法,产生社会效益为主要内容,其前期临床研究需要和实验动物科学、比较医学等相结合,实验动物科学在疾病模型,体内研究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将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5、实验动物福利和替代方法研究受到重视

随着人类对生命,包括动物生命的重视,实验动物福利法制化与替代方法研究已成为实验动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实验动物饲育、生产、使用和科研、教育等各个方面。

6、实验动物科学信息的共享体系建设

发达国家建立了大量的实验动物相关数据库、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未来我国实验动物生产供应、动物实验管理、环境设施将逐步实现计算机监控和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发展相关数据库和网络共享平台。

7、实验动物资源和质保体系的国际化

在我国科技强国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要求下,作为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研究的主要支撑条件之一的实验动物科学资源和质保水平将是制约我国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研究的瓶颈之一,未来几年实验动物资源和质保体系的国际化将是提高我国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研究竞争力的关键问题。

8、国际生物医药中心东移带动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

随着欧美国家实验成本增加、市场饱和,以及中印等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兴起,不少国际大型医药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外包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和国际融合。

四、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战略

(一)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走完了发达国家近百年走过的路,正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但存在的问题很多,影响生命科学和医药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1、实验动物资源不能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

我国实验动物资源相对短缺,不及美国的二十分之一。

实验动物质量参差不齐,检测试剂标准化程度不高。

2、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尚待改善

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力度不够严格,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实验动物福利伦理不够普及,缺乏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规范和机制。

3、比较医学研究潜力不足

动物实验技术规范化研究不够,技术资源和服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缓慢,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4、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

生产供应基地或机构布局不合理。

符合质量要求的常用实验动物、特有品系和模型动物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不够,缺少政府的扶持和资助,难以形成产业化局面。

5、专业教育有待加强

我国实验动物科学人才培训投入不足和高水平人才短缺。

6、国家财政性投入不足

研究性投入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美国支持的生命科学研究约40%用于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工作,一般直接划拨到相应的实验动物技术服务机构。

资源保护支持严重不足,美欧国家特色实验动物资源全部由政府提供资助和扶持,相应的资源以公益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

7、宏观调控机制尚待建立

缺少国家实验动物资源共享协调机制,尽管国家投入建立了部分种质资源中心和基地,但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共享机制。

(二)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目标

近3-5年内实验动物科学总体发展目标是:

在加强法制化、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学科体系,建立实验动物资源与技术协作共享体系,使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具体目标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比较完善实验动物资源、技术资源和资源共享体系

(1)实验动物资源、技术资源是实验动物科学为其他学科提供支撑的基点,本学科将加强常用实验动物、基因工程动物、模式动物和疾病动物的资源建设,逐步缩小同先进国家的差距,为其他学科提供实验动物资源的支撑。

(2)加强动物实验和比较医学技术资源,包括设备、设施、操作技术等的建设和标准化,建立共享技术平台,通过平台的社会化为其他学科提供技术资源的支撑。

(3)通过实验动物资源共享体系,包括活体动物资源、细胞组织器官资源、信息资源、设施设备资源、E平台建设等资源的整合、引进,共享机制的研究和制定,在现有的基础上,以优势互补为原则,继续加快特有动物资源基地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单位进入资源共享网络,建立地域分布合理、品种各有侧重的实验动物生产供应基地,推动实验动物工作运行机制的改革,改变分割、分散的状况,加强全国的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和合理分工,建立资源共享的新的运行和管理模式。

形成全国性的共享体系。

(4)实验动物科学的价值所在就是为其它学科提供条件,将进一步加强实验动物科学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毒理学、农业科学、航空航天领域的融合,在为其它学科服务,实现本学科科学价值的同时,得到自我发展的动力。

2、整合学科人才和优势资源,加强重大实验动物科学问题研究

将通过整合学科人才和优势资源,加强艾滋病模型、乙肝模型、基因工程模型、中医动物模型等重大问题研究,在国际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

3、完善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体系,致力于实验动物质量提高

今后几年我国仍然需要加大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力度,推动实验动物福利研究和替代法研究,建立我国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审查体系,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发展特点的可以和世界接轨的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评估和认可体系的组织。

鼓励实验动物科学界和相关学科开展实验动物替代法研究,宣传3Rs精神,保证科学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可靠性。

4、初步建立全国统一培训体系,加快人才培训步伐

科技发展,人才是关键。

实验动物科学和比较医学是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全面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需要过硬的技术,更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近几年达到的目标是:

建立全国统一的岗前培训和等级培训体系并予以实施,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和国际接轨要求;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学科发展需要的专业教育学科体系,在国家学科分类中将实验动物科学纳入一级学科范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设立实验动物科学专业。

5、推动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实验动物是特殊商品,实验动物相关产品,如饲养笼具、饲料、垫料等也具有特殊性。

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的形势,但仍然存在小而全和专业化程度不够的问题。

今后几年我国应大力推动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的专业化和产业化进程,希望能够形成分工合作的集团化生产供应局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满足市场需求。

(三)发展实验动物科学的主要措施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坚持国家目标,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整体发展框架内,作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基础和科技发展对实验动物科学的需求,配合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兼顾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平衡,制定实验动物科技近期发展计划和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2、重点发展、全面推进

结合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医药研究需求,发现我们需要加强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动物资源,加强有关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民健康重大研究方向的支持力度,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

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学科理论研究。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度,全面推进实验动物科学发展。

3、引进借鉴,自主开发

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晚,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东西比较多,比如管理模式、人员培训方式、实验动物资源建设等,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带动我国资源的扩展。

本着“国外已经有的资源引进,国外没有的资源开发”的方式,加快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速度。

与此同时,注重我国特有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注重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进步。

4、加大投资,鼓励创新

实验动物科学是支撑性学科,它的发展依赖于国家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依赖于政府的扶持和资助。

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政府资助,公益研究为主(常规实验动物生产供应除外)。

政府的支持力度决定本科学的发展。

尽管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难以满足科学技术进步创新的需求。

政府对实验动物科学进行持续性支持是本科学发展的保障,同时通过对本学科的支持也能促进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的发展。

国家各种研究计划和基金增加支持实验动物科学的科学研究的项目,为解决生命科学中的重大问题提供支撑条件。

5、加强管理,强化标准

随着实验动物科技的发展、实验动物资源的开发、随着对外科技、贸易交流的不断加深,实验动物技术标准的健全和完善成为当务之急。

一些新兴实验动物资源的标准缺如问题应该尽快解决。

实验动物法制化和标准化管理工作需要集中政府、行业、机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智慧和努力,促进实验动物科学有序、规范、快速的发展。

综上,实验动物科学作为一个支撑学科,它是提高与生命科学相关研究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之一。

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的生命科学、医药工业、农业科学、环境、食品卫生等研究提供了支撑作用。

尤其是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进一步融合,比较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崛起,实验动物科学对于生命基本规律和机理的阐明,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药物研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

正如一百多年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成果有67.5%是使用实验动物或动物获得的一样,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必将促进这类顶尖成果的诞生。

所以,发展实验动物科学既是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

备注:

在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GB/T13745-1992)中,与实验动物科学有关的学科分别是“实验动物学”、“医学实验动物学”、“比较病理学”等,分别归属于动物学和基础医学等,这些名词均不能涵盖实验动物科学研究范畴。

应科协要求,此处暂用“实验动物学”代替“实验动物科学”作为本专题名称,以期在以后的GB/T13745修订中增加“实验动物科学”一词。

“实验动物学”(ExperimentalZoology)系“动物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与实验动物(LaboratoryAnimal)包含的内容有所不同。

上世纪六十年代欧美国家在“实验动物”后加上“科学”,创造了“LaboratoryAnimalScience”,翻译成中文为“实验动物科学”,以利与“实验动物学”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