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实例落料拉深复合模部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0179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实例落料拉深复合模部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设计实例落料拉深复合模部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设计实例落料拉深复合模部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设计实例落料拉深复合模部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设计实例落料拉深复合模部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实例落料拉深复合模部分Word格式.docx

《设计实例落料拉深复合模部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实例落料拉深复合模部分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实例落料拉深复合模部分Word格式.docx

外壳内腔的主要配合尺寸φ16.5mm、φ22.3mm、16mm为IT11-IT12级。

为确保在铆合固定后,其承托部位和轴套的同轴度,三个φ3.2mm小孔和φ16.5mm间的相对位置要准确,小孔中心圆直径φ42±

0.1mm为ⅠT10级。

此零件为旋转体,其形状特征表明,是一个带凸缘的圆筒形件。

其主要的形状、尺寸可以由拉深、翻边、冲孔等冲压工序获得。

作为拉深成形尺寸,其相对值

都比较合适,拉深工艺性较好。

φ22.3mm、16mm的公差要求偏高,拉深件底部及口部的圆角半径R1.5mm也偏小,故应在拉深之后,另加整形工序,并用制造精度较高、间隙较小的模具来达到。

三个小孔φ3.2mm的中心圆直径42±

0.1mm的精度要求较高,按冲裁件工艺性分析,应以φ22.3mm的内径定位,用高精度(IT7级以上)冲模在一道工序中同时冲出。

图8.2.1玻璃升降器外壳

图8.2.2玻璃升降器外壳的装配简图

冲压件冲压工艺过程的确定

一.工艺方案的分析比较

外壳的形状表明,它为拉深件,所以拉深为基本工序。

凸缘上三小孔由冲孔工序完成。

该零件φ16.5mm部分(见图8.2.1右侧)的成形,可以有三种方法:

一种可以采用阶梯拉深后车去底部;

另一种可以采用阶梯拉深后冲去底部;

第三种可以采用拉深后冲底孔,再翻边的方法(见图8.2.3所示)。

第一种方法车底的质量较高,但生产率低,在零件底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不易采用。

第二种方法在冲去底部之前,要求底部圆角半径接近于零,因此需要增加一道整形工序,而且质量不易保证。

第三种方法虽然翻边的端部质量不及前两种好,但生产效率高,而且省料。

由于外壳高度尺寸21mm的公差要求不高,翻边工艺完全可以保证零件的技术要求,故采用拉深后再冲孔翻边的方案还是比较合理的。

图8.2.3外壳底部的成形方案

a)车切;

b)冲切;

c)冲孔翻边

二.工艺方案的确定

• 

计算毛坯尺寸

在计算毛坯尺寸以前需要先确定翻边前的半成品形状和尺寸,核算翻边的变形程度。

参见图8.2.1,零件φ16.5mm处的高度尺寸为:

H=21-16=5mm。

根据翻边工艺计算公式,翻边系数K为

将翻边高度H=5mm;

翻边直径D=16.5+1.5=18mm;

翻边圆角半径r=1mm;

材料厚度t=1.5mm带入上式,得翻边系数:

预冲孔孔径d=DK=11mm,d/t=11/1.5=7.33,查翻边系数极限值表知,当用圆柱形凸模预冲孔时,极限翻边系数[K]=0.5,现0.61>

0.5,故能由冲孔后直接翻边获得H=5mm的高度。

翻边前的拉深件形状和尺寸如图8.2.4所示。

为了计算毛坯尺寸,还须确定切边余量。

因为凸缘直径d=50mm,拉深直径d=23.8mm,所以

查拉深工艺资料,得凸缘修边余量δ=1.8mm,实际凸缘直径d'

凸=d凸+2δ=(50+3.6)mm≈54mm。

毛坯直径D按以下公式计算:

D=

=

≈65mm

图8.2.4翻边前的半成品形状和尺寸

2.计算拉深次数

因为t/D=2.3%,

初定r1≈(4~5)t,从《冲压手册》中查表可得极限拉深系数[m1]=0.44,[m2]=0.75,又由[m1][m2]=0.44×

0.75=0.33,所以m总﹥[m1][m2]。

需要两次拉深,取n=2。

若采用接近于极限的拉深系数进行拉深,则需要选用较大的圆角半径,以保证拉深质量。

目前零件的材料厚度t=1.5mm、圆角半径r=2.55mm,约为1.5t,过小,而且零件直径又较小,两次拉深难以满足零件的要求。

因此需要在两次拉深后还增加一道整形工序,以得到更小的口部、底部圆角半径。

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采用三道拉深工序,依次减小拉深圆角半径,将总的拉深系数m总=0.366分配到三道拉深工序中去,可以选取m1=0.56,m2=0.805,m3=0.812,使

m1×

m2×

m3=0.56×

0.805×

0.812=0.366

3.工序的组合和顺序确定

对于外壳这样工序较多的冲压件,可以先确定出零件的基本工序,再考虑对所有的基本工序进行可能的组合排序,将由此得到的各种工艺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从中确定出适合于生产实际的最佳方案。

外壳的全部基本工序为:

落料φ65mm,第一次拉深、第二次拉深(见图8-11b)、第三次拉深(见图8.2.5c)、冲底孔φ11mm(见图8.2.5d),翻边φ16.5mm(见图8.2.5e),冲三小孔φ3.2mm(见图8.2.5f),修边φ50mm(见图8.2.5g)。

共计八道基本工序,据此可以排出以下五种工艺方案:

方案一:

落料和首次拉深复合(见图8.2.5a),其余按基本工序。

方案二:

落料和首次拉深复合,冲φ11mm底孔和翻边复合(见图8.2.6a),冲三个小孔φ3.2mm和切边复合(见图8.2.6b),其余按基本工序。

方案三:

落料和首次拉深复合,冲φ11mm底孔和冲三个小孔φ3.2mm复合(见图8.2.7a),翻边和切边复合(见图8.2.7b),其余按基本工序。

方案四:

落料、首次拉深和冲φ11mm底孔复合(见图8.2.8),其余按基本工序。

方案五:

采用级进模或在多工位自动压力机上冲压。

分析比较上述五种方案,可以看出:

方案二中,冲φ11mm孔和翻边复合,由于模壁厚度较小

小于凸凹模间的最小壁厚3.8mm,模具极易损坏。

冲三个小孔φ3.2mm和切边复合,也存在模壁太薄的问题,此时

因此不宜采用。

方案三中,虽解决了上述模壁太薄的矛盾,但冲φ11mm底孔和冲三个小孔φ3.2mm复合及翻边和切边复合时,它们的刃口都不在同一平面上,而且磨损快慢也不一样,这会给修磨带来不便,修磨后要保持相对位置也有困难。

方案四中,落料、首次拉深和冲φ11mm底孔复合,冲孔凹模和拉深凸模做成一体,也会给修磨造成困难。

特别是冲底孔后再经二次和三次拉深,孔径一旦变化,将会影响到翻边的高度尺寸和翻边口部的质量。

方案五采用级进模或多工位自动送料装置,生产效率高。

模具结构复杂,制造周期长,成本高,因此,只有大批量生产中才较适合。

方案一没有上述缺点,但工序复合程度低、生产效率也低,不过单工序模具结构简单、制造费用低,这在中小批生产中却是合理的,因此决定采用第一方案。

本方案在第三次拉深和翻边工序中,于冲压行程临近终了时,模具可对工件刚性镦压而起到整形作用,故无需另加整形工序。

图8.2.5各工序的模具结构

a)落料和拉深;

b)二次拉深;

c)三次拉深;

d)冲底孔;

e)翻边;

f)冲小孔;

g)切边

图8.2.6方案二的部分模具结构

a)冲孔和翻边;

b)冲小孔和切边

图8.2.7方案三的部分模具结构

a)冲底孔和冲小孔;

b)翻边和切边

图8.2.8方案四的落料,拉深和冲底孔复合模具结构

关于排样和裁板中各工序半成品尺寸的确定,各工序冲压力及设备的选择等,可参见前面的有关章节,从此处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