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9535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材料反映了()

A.三角贸易B.商业革命C.价格革命D.商业危机

6.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

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7.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高中教材版本

课文表述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人民出版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

岳麓书社(必修II)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B.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原因D.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8.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

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项目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农民负担减轻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洋务经济兴起

9.据统计,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

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

这说明了()

A.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0.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

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

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传统制经济提出批评:

“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

”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B.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C.官僚资本迅速膨胀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

11.右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12.1980年和1981年连续两年,中国农用机械产销大幅度下降,1981年农机总产值比1979年下降28.8%。

1982年以后,农机工业开始回升,1985年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78%,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A.农村经济活力增强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反复

C.农机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D.政府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

13.“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

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A.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B.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C.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D.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14.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

这表明上海()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

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15.史载,1887年,上海徐园正式对外开放,门票为一毛钱。

园内专设戏台,演出昆曲等,每晚张灯结彩。

自1896年始,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如1900年徐园刊登的广告:

“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近代广告业的起步B.戏曲艺术的中西结合C.昆曲艺术的大众化D.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

16.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反映了(  )

A.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B.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C.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D.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

17.李大钊说:

“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

《周礼》言仲春,《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古代()

A.小农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规律B.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18.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中说:

“宣统初年(1909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

”这里的“我”“缺少一条辫子”的原因最可能是()

A.洋务运动中的留学生留洋、崇洋、媚洋

B.辛亥革命前后,具有了反清革命色彩的“断发易服”C.维新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D.民国初期,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法令

19.老舍写的《我这一辈子》中讲道:

巡警给行人强行剪辫后,晚上走到背胡同里,却挨了突如其来的一砖头,被打瞎了眼睛而无处申冤。

这主要表明民国初期()

A.社会习俗发生变革B.君主专制制度尚未根除C.民众思想比较保守D.辛亥革命冲击了旧习俗

20.面对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的胡佛和罗斯福总统都采取了反危机的措施,但是切入点不一样,导致结果大相径庭。

胡佛总统反危机措施的切入点是:

()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改善社会福利待遇

C.挽救大公司大企业D.提高关税,限制进口

21.1933年,罗斯福明确指示:

“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白银,都是通货的完美无缺的基础,这就是我决定……现在不允许美国持有的任何黄金外流的原因。

于是国会决定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

此时美国:

A.实行金本位制,改革货币制度B.放弃金本位制,消除关税壁垒

C.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D.推行通货紧缩,削减财政开支

22.右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是:

A.A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并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

B.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C.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

D.20世纪70年代以后,B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任何作用

23.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

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

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

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

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互联网的诞生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现代科技的发展

24.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写道: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下列关于“改变”的表述正确的是()A.从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到指令性计划经济B.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

C.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并存D.从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相继建立。

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二、非选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8分,共计50分。

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城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

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

……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二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明清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同西方社会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

材料三 

茅盾在小说《春蚕》中写道: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材料四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

千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3分)

(2)材料二中中西方“根本的、最有意义的差别”具体表现是什么?

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分)

(4)材料四反映了民国初年工业发展有何突出特点?

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7.(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5.55

44.24

材料二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

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

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2008年8月《大生》

材料三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材料一中反映了苏俄(联)在农业政策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对农民有什么影响?

(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

并结合两国经济改革的内容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出哪些有益启示?

(2分)

2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认为,国家财富的增长是以国民的普遍富裕为基础的,富裕对于国家来讲,就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者掌握的财富越大,国富,即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就会被越多的生产出来,国家的财富也就不断的扩大。

如果劳动者生活维持费用不足,是社会停滞不进的征候,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就是社会处于急速退步的表现。

他还以为,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必须遵循经济的自由原则。

为此他提出“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的原则。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据《国富论》(1776年出版)

材料二“美国梦的充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

……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

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环球时报》2014-07-23

材料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建立,各国货币不再抚定含金量,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

……而当前美元仍然占各国外汇储备的65%左右,国际外汇交易的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50%以上……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浮动汇率体系。

……弹性化、多样化的汇率制度将合国际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量剧增,各国发展特色化的客观要求,外国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发、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化的过程中,汇率制度的弹性化为其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提供基础前提。

——朱丰根、朱延福《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材料四l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

时间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年

38%

43%

42%

30%

1996年

40%

52%

(1)根据材料一,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对“国富”的认识有哪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的具体表现。

在实践中,“这个体系”是如何“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的?

(3)据材料二,指出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货币形态和汇率机制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了根据材料四指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7分)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3

B

C

A

D

14

17

18

19

20

21

22

24

25

二、非选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8分,共计50分。

26.(15分)

(1)特点:

由汉武帝和张骞等推动形成;

从军事路、外交路延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

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

持续时间长,是长达千年的中西交通要道。

(1点1分,任选3点3分)

(2)差别:

中国:

重农抑商;

海禁。

(一点1分共2分)西方:

鼓励商业发展;

殖民扩张和掠夺。

(一点1分共2分)

影响:

中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

(1分)西方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分)

(3)现象: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1分)原因:

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4)特点:

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分)因素:

列强侵略(半殖民地的杜会环境)。

27.(17分)

(1)变化: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分)影响:

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民可以自由处理自己的剩余粮食;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2分)受到农民的欢迎,有利于工农联盟和政权的巩固。

(2)措施:

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2分)目的:

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正常经济秩序。

(3)变化趋势:

中国──迅速增加;

苏联──总趋势是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

原因:

中国──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分)苏联──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

从本国国情出发,及时大胆地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任意两点即可,其它符合题意的说法可适当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2分)(2分)

28.(18分)

(1)观点:

“国富”标准:

国民的普遍富裕。

“国富”实现途径:

增加生产。

“国富”的手段:

自由竞争。

(每点1分,共3分)

(2)表现:

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1分)美国通过货币体系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

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促进世界贸易(2分)(3)变化:

货币形态:

从黄金货币化到黄金非货币化;

(2分)汇率机制:

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

(2分)实质:

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

(1分)(4)说明: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问题;

(1分)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

(1分)。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冷战结束;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可。

(任四点共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