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主观题汇总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心理学主观题汇总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主观题汇总16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述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
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②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③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④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⑤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简述心理学家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变量。
(1)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2)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实验法
(3)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简述心理学中的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第四
(1)自然实验。
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
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
(2)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
的研
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
究方
法
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局限性。
观察法。
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
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
观察法
为正在受到观察。
简述观察法的优点和不足(简答题)
(1)优点:
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2)缺点:
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
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第五节学
认识内外世界
结合实际阐述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论述题)
学习心理学,既有助于对自己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有
习心
助于知己知彼,搞好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
(1)认识客观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
的意
(2)调整和控制行为:
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
也可
义和
以通过改变内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
作用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
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的,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
直接起作用。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系
统与
外周神经系统的构造与功能
简述外周神经系统的构造与功能。
指除中枢神经系统之外的,遍布于全身的神经系统,分为:
①躯体神经系统,指主管躯体活动的神经系统,它遍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的肌肉之中。
是随意肌能够随个体的意志而活动的关键。
②自主神经系统:
分布于身体内的心肌、平滑肌、内脏各器官以及内分泌腺等各部位。
控制
心跳、呼吸、腺体分泌,管制平滑肌的收缩与扩张,维持身体内一切生理运作的均衡。
神经
神经元
简述神经元的兴奋性的特殊现象。
元
的构造
神经元的兴奋性的特殊现象——全有全无律。
当刺激没有达到某一程度时不会有神经冲动发
与功能
生。
当刺激强度达到某一种程度而引起冲动时,该神经系统运动立即达到最大强度;
此后刺
激的强度纵使再加强或渐弱时,对于引起的运动强度不再发生影响。
简述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简答题)
第五节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
①甲状腺:
促进机体代谢机能,增进机体发育。
分泌不足则使儿童发育停滞,变现为呆小症。
②副甲状腺:
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
分泌不足会使人反应迟钝,肢体的运动不协调。
③肾上腺:
包括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皮质若缺乏则精神萎靡肌肉无力;
髓质主要作用是兴奋
交感神经,应付突然的事变有重要的作用。
④脑垂体:
由前叶、中叶和后叶三部分组成,被称人体“主腺”。
⑤性腺:
男性为睾丸,刺激精子产生;
女性为卵巢分泌性激素,控制排卵、
怀孕等。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意识的性质
什么是意识
意识。
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简述意识活动的内容。
①对外部事物的知觉。
②对内部刺激的知觉。
③对自身的知觉。
意识的状态
简述意识本身具有的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其他同时进行的活动。
(3)白日梦状态:
它是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时做梦之间,似乎是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着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
(4)睡眠状态:
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但个体自身意识不到。
此外,有时
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简述意识活动的主要内容。
(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简述注意和意识的关系。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简述有关睡眠作用的两种不同解释。
关于睡眠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人经过白天的活动,消耗了精力和体力,需
要通过晚间的睡眠来恢复;
另一种则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睡眠
睡眠与
起着一种保护作用,保护个体也保护种族的发展。
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就是说,
失眠
黑夜睡觉一方面为了恢复机能,另一方面也为了保护自己。
第三
简述失眠的类型。
节生
①情境性失眠:
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
是暂时性失眠;
②假性失眠:
心理上有失
物节
眠感,但神采奕奕;
③失律性失眠:
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
④药物性失眠。
律、睡眠与梦
梦
★★★
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梦与无意识关系的观点。
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
其中无意识是指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虽然无法意识到,但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泄露出来,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梦。
是欲望的满足。
简述梦的特征。
①自我中心是梦的第一个重要特征;
②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
③睡
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感觉的概念
感觉。
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它是多种感觉的总称,通常五官即指视、听、味、嗅和皮肤五种感觉,也有人提出“第六感觉”。
第一节感
感觉的生理机制★★
简述感觉加工系统的三个环节。
①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②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是产
生感觉的关键环节。
③第三步是传导,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
觉概
述
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
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简述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不同,人的感觉系统只是对强度在一定
范围内的刺激作用发生反应。
为了产生感觉,刺激的强度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随着刺激的
强度增大感觉也加强,但在强度超过某种限度时,它又会破坏感觉系统的正常活动。
基本的
视觉适应。
视觉现
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第二节视觉
象★
该现象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暗适应是指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明适应则相反。
视觉的机制★
试论述关于色觉的几种理论。
①三原色说(杨–黑理论)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
他们认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
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原色最敏感。
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原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
②拮抗理论(四色说)由赫林提出:
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
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
每一对的两个要素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
所以先看红色后像就是绿色。
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
知觉的概念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几种知觉及其机制
简述时间知觉的影响因素。
①感觉通道的性质。
②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③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请联系实际论述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同时,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几乎每时每刻都有许多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人的感官也在不断分别地了解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比如客体的声音,颜色、空
间属性、气味等。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总是要把通过感觉所得到的有关事物的各个属性整合起来并加以理解。
我们所认识到的任何属性,都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并具有一定的意义。
时间知
觉★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1)感觉通道的性质。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知觉的特性
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
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
(2)知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学派):
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被普遍接受,也称格式塔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条规律:
①接近性。
②相似性。
③连续性。
④封闭性。
⑤良好图形。
(3)知觉的选择性:
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理解性:
在对现实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
(5)知觉的恒常性:
指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
包括:
①大小恒
常性;
②形状恒常性;
③颜色恒常性。
简述知觉的组织原则。
(1)接近性:
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在听觉上,时间上接近的声音也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2)相似性:
凡物理属性(强度、大小、形状、颜色等)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3)连续性:
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4)封闭性:
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5)良好图形:
客体本身的组合符合良好图形的原则,即具有简明性、对称性的客体更容易被知觉。
第五节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社会知觉。
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关键点】社会环境;
他人/个体/群体;
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
征和社会现象);
推测判断。
简述社会知觉的内容。
包括①对人的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
②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③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论述影响社会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如何避免社会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
(论述题)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或某一群体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
(1)认知者总是希望根据较少的信息做出全面的推论;
(2)每一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人们普遍认为同一群体中的个体就会有许多相似之处;
(3)人们有时受到接触机会的限制,只能通过间接方式得到信息,而信息一旦获得,又由于
缺乏直接接触的机会,所形成的印象就难以改变;
(4)社会刻板印象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5)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等:
为了减少社会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人们应该提高自己
的文化水平,应该深入了解社会刻板印象的性质。
与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哪些特性。
社会知
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表现在:
觉的一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
般概念
(2)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知觉者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与结果。
(3)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
方的利害关系,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
简述信息的整合过程出现的几种效应。
社会认
①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信息比
知的基
后来获得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信息比原来
本过程
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②晕轮效应。
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
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③社会刻板效应。
指人
们对社会上某一些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第五章记忆与学习
知识点
名称
记忆的概念
记忆。
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完整
的过程总称为记忆。
简述记忆系统间各成分的关系。
第一
记忆的
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若这些信息被注意,它们则会进入短时记忆。
正是在短
节记
类型
时记忆中,个体把这些信息加以改组和利用并作出反应。
为了分析存入短时记忆的信息,个
忆概
体会调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
同时,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需要保存,也可以经过复
述存入长时记忆。
简述记忆的基本过程。
基本过
(1)编码。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
编码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
程
(2)保持(储存)。
信息在记忆中储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3)提取。
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回忆和再认。
感觉记
感觉记忆。
忆★★
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觉印象。
短时记忆。
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
短时记
简述短时记忆的作用。
第二节记忆系统
①扮演着意识的角色,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受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
②使我们能够将许
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
③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到暂时寄存器的作用;
④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
长时记
忆
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保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
实、表象和知识。
容量几乎是无限的。
论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征与区别。
忆、短
感觉寄存器保存时间很短,如果不被注意或编码,它们就会自动消退。
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
时记
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再从这里进入可以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
短
忆、长
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语音代码的形式储存。
人们看到的视觉形象必须转换成声音代码,才
时记忆
能在记忆中更好地保存下来。
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
的特征与区别
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容量大,保持的时间长,一般认为是无限的。
试论述遗忘的原因。
(论述题)\结合实例论述遗忘的干扰理论。
(1)消退理论: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理
论:
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
扰。
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
第三节遗忘
遗忘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干扰又可分前摄干扰与倒摄干扰两种。
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一系列研究表明,在长时记忆里,信息的遗忘尽管有自然消退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信息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
一般说来,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几乎所有长时记忆的遗忘都可归因于某种形式的提取失败。
信息间在记
忆中的联系依然存在,被干扰所破坏的仅仅是提取信息的能力。
简述遗忘的影响因素。
①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②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信息经常是以语义方式组织的,因
此与信息意义紧密联系的线索,往往更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③情绪的作用。
有意遗忘★★
有意遗忘。
人们为了能减轻不安,有意识地逼迫自己不去回忆引起痛苦体验的事件,或以某种方式有意歪曲他们,使之不再出现,这种有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之为有意遗忘。
学习的
简述梅耶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
过程的
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
外界刺激→产生注意,选择信息,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
一般模
知识→找出新信息中包含的内在联系,与被激活的原有信息相联系→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
式★★
储存起来
学习的定义★
简述学习与记忆的关系。
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认知”四个基本环
节。
四个环节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认知的前提;
回忆和认知是识记和
保持的结果,并能够加强识记和保持。
第四
按学习内容将学习分为哪些类型?
节学
按学习内容将学习划分为三大类:
①知识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
习
分类
应的认知结构②技能学习,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
两种③社会规范的学习,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指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联系实际说明学习的策略。
1.复习策略
(1)复习的时间:
要注意及时复习、系统复习。
(2)复习的次数:
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
时,效果较好。
(3)复习的方法:
尝试背诵法,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记忆。
2.组织策略:
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
括,使结构合理化。
第六章思维与创造性
第一节思维及
思维的概念和
特征★
思维。
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其基本特征
思维的过程和种类
简述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
①分析和综合:
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组成一个整体去认识和了解的过程。
②比较:
重要的思维过程。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
③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具有抽象得出的共同属性的事物联合在一起,归为一类给一个总名称,即创造一个概念。
组成的概念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
概念的心理学定义及
分类★
概念(名词解释)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
本单元,以词的形式来表现。
内容上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分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