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吴彪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8600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析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吴彪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探析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吴彪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探析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吴彪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探析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吴彪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探析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吴彪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析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吴彪1Word下载.docx

《探析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吴彪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析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吴彪1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析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吴彪1Word下载.docx

一方面这是社会大环境影响所致,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进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中国已进入一个全面社会分化期,社会系统的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变迁,在此变革过程中,权力和利益都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形成诸多的不稳定,也就存在形成不同危机的可能。

有研究认为,我国正进入一个社会危机的高发期,经济社会发展比以往更容易受到社会冲突、恐怖主义、技术型灾难事件、金融危机的打击,人口膨胀、流动增加、技术发展、环境污染、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等因素正在将我国带入一个风险社会,突发事件的频率增大。

另一方面,自上世纪末开始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1998年到2004年,全国普通全日制高校招生数从108万人增长到447万人,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2000万人,毛入学率已从1999年的10.5%增长到19%,普通高等院校校均规模从1998年的3335人增长到7704人,原本作为精英教育的大学教育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部长周济认为,我国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将达到40%。

在快速成长期内,原有高校内部的管理模式发生很多变化,出现很多以前未曾出现的新事物,如后勤社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学生群体多样化等等,在快速发展阶段,高校自身存在着的种种不完善之处,一些潜在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极易引发各类矛盾,成为直接引发危机的致因;

而高校人员密集,动辄几万人聚集,高校的特殊地位又决定了其在社会舆论中处于焦点,高校自身可能引发各类危机并处在危机当中的同时,也极易受到外部危机间接影响的冲击甚至直接冲击。

过去针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在政府、企业中提得较多,这与国家、社会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社会开放度日益提高,高校办学思路的变革使高校与社会的联系空前密切,高校校园已成为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的整体组成,再也不是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似的封闭小社会,对于危机的研究、管理已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理念和制度上的空缺,首先表现为危机意识淡漠,这同整个国家国民普遍缺乏危机意识、灾难意识紧密相关,学校教育、管理中极少涉及危机管理问题,相关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训练,只能从自身的实践中获得一些零散的管理经验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高校危机管理中除个别针对校园可能发生的事故有一些零星的预防措施外,普遍缺乏整体的危机应急预案,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工作体系;

对校园安全问题各界极为关注,但也往往停留在“事后动员”的层面上,一旦危机状况发生,处理危机的方式便是事后亡羊补牢,“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打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后果就是,危机不断发生,或是危机发生后难以控制,处理成本巨大。

因此只有正确认识校园危机,有效地进行校园危机管理,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化解危机。

二、校园危机管理——亟待完善的体系

危机管理是为预见潜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使破坏和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需要在预防策略上设置一个重点,形成一定的政策和程序,以保障学校的安全。

完整的危机管理内容包含从危机准备到危机复原所采取的连续性的应对措施,一般分为四个连续的阶段,包括:

危机的预防(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可能引发危机的隐患)、危机应对准备(制定应对危机发生后的处置预案)、危机处理(在危机过程中进行的应对工作)、危机后的恢复(危机结束后尽快恢复正常的校园环境)。

(一)危机的预防:

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可能引发危机的隐患

一般危机都历经三个阶段:

潜伏期、爆发期、恢复期,很多危机的发生都是事先有征兆的,在危机管理的早期,对环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很重要,要尽可能地找出危机出现的各种迹象,事先预防胜于事后救济,最成功的危机解决方式应该在潜伏期解决危机。

危机是一个非常态的过程,但危机的早期预防却是常态的校园管理工作,为防止危机的发生,日常管理中就应对校园中人、环境、制度等组成环节中可能存在着的引发危机的因素予以关注。

人的方面:

要注重学校师生员工生命意识的教育,树立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的观念,珍爱个人与他人的生命,增强自我安全、自我保护意识;

要注重培养师生的危机意识,培养面对危机情况的处置能力、应对能力,并结合日常的教育注重一些基本安全技能如消防逃生、被害预防、防身技巧等的训练,在思想上、技能上增强个人的应对危机的能力;

结合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身心健康,增强个人的适应能力及面对生活学习压力和突发事件的承受力;

通过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沟通的氛围,在学校与师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沟通顺畅、相互关怀、相互尊重的良好人际交互的环境,形成良好的危机预防网络。

等等,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对学校每一个具体成员的人文关怀之中,减小危机发生的几率。

环境方面:

高校扩张的加剧,校园普遍占地面积巨大,加上学生来源的多样、高校校园内基建项目众多,校园已难以采取以往相对封闭似的管理,校园交通、建筑工地安全、建筑安全、公共基础管线设施安全等众多以前不是问题的问题摆在了高校管理者的面前,高校校园环境管理亟待引进专业管理的模式,设立专业管理队伍,明确管理职责,形成有序的管理机制体制,进行规范的管理,而非在出了问题之后再行追究。

比如:

专业的校园道路管理包括各类规范化的交通指示标志设立(如限速、停车标志等)、交通管理设施齐备与维护(隔离栏、减速带等)、交通管理措施完善(如人车分道、校警巡逻等)、道路基础设施专业化管理(道路施工封闭管理、路灯、窖井等)等对校园人群聚集、人流众多或潜藏危机发生等重点区域予以高度关注并有效管理,使校园硬环境安全无隐患,避免因此形成对师生不必要的伤害。

制度方面:

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的一个组成,在学校管理制度化建设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在制度制定、实施等各个环节,不仅需要制度本身的公平和完善,更需要在程序上的公平、透明和完善,以此避免制度本身不合理或是在实施环节上的不完善所引发的危机。

(二)危机应对准备:

制定应对危机发生后的处置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对危机的发生关键在于对危机的应对

准备,建立重在预防的危机管理体系,制定危机发生时针对性的应对预案等,在危机管理中十分重要。

学校对可能发生的不测事件,都应在总结经验和吸取相关预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出应对措施和计划,并使之制度化。

应对危机措施和计划本身应包含四个部分的内容:

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应对组织系统、危机应对计划、危机应对训练。

危机预警系统:

捕捉危机发生前所显现的征兆,及时预警,对于提高危机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极为重要。

预警系统的工作应由学校层面党政办公室协调各职能部门进行,按照各自工作职能范围,定期进行调研,研究预测可能引发学校危机的潜在因素,在危机酝酿的过程中即第一时间将这些因素化解;

注重对政治、经济、外交、卫生、教育等领域国家发展、改革政策方面重大事件对学校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研究,使管理决策与社会大环境的气候相协调;

注重加强与学生家长、学校所在社区、政府部门、媒体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他们对学校工作的反应和评价;

保持学校与师生之间信息沟通的通畅渠道,对通过现有校园BBS系统、信访、教代会、学代会等学校民主管理渠道反馈的各类信息要及时听取、研究、回应,及时整改薄弱环节,预测各类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制定应对的方案。

危机应对组织系统:

解决谁来做的问题。

完善的危机应对组织系统应将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指挥、救援、后勤支援等子系统有机整合:

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即以学校校级领导领衔,部门首长为成员组成的危机领导小组,在原有学校安全稳定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一支体现综合救援性质,紧急动员后立即可以进入危机状态的由医疗、消防、安保、教师等组成的应急队伍;

此外还应包括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的相互支持系统以及充分准备的保障供应体系等,相关系统的队伍及人员在一旦启动危机应对计划后,根据计划所规定的内容在最短时间就岗就位,履行危机应对职责。

危机应对计划:

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对一些较为容易定性的、在本校或者相似单位曾经发生过的主要危机事件的类型,应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按危机事件的性质,从常态到紧急状态分类制定具体的、程式化的应对预案,包含危机处理的组织系统、措施、程序、通信网络、危机公关等一系列计划。

以应对恐怖事件为例,“911事件”后,美国国土安全部(Dept.ofHomelandSecurity)建立了一套五级国家威胁预警系统,用绿、蓝、黄、橙、红五色代表从低到高的五种警戒级别,以实现从常态向紧急状态的转换,而美国教育部根据上述“警戒级别”的要求,制定了学校采取相应行动的指南:

SampleSchoolAdvisorySystem,如下表,不失为我们所可以借鉴。

警戒级别(DHS)

建议学校采取的行动

红色

通过电台、电视台接受地方或联邦政府的指示;

启动危机应对计划;

限制学校远离危险的来源;

取消校外活动或野外旅行;

为有需要的师生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橙色

派员全天候监控学校出入口;

评估熟悉安全防范措施;

修正家长对安全防范措施的看法;

修正媒体对安全防范措施的看法;

告诫学生关于可能遇到的恐怖攻击;

学校和地区应急反应队伍处于待命状态。

黄色

检查学校建筑及周边的可疑人员;

与政府安全人员共同评估危险发展程度;

与学校教职员工演习危机反应计划;

测试可供选择的通讯方式;

蓝色

演习和完善安全防范措施;

演习紧急通讯方案;

清点、测试、维修通讯器材;

清点、补充应急物资;

引导针对危机的培训和训练

绿色

评估、修正危机应急计划以及操作程序;

与危机管理负责人商讨学校及周边地区的危机管理计划;

与危机反应队伍演习他们的职责和义务;

提供教职员工心肺复苏(CPR)和紧急救助方面的训练;

100%查验来访者的身份证件

危机应对训练:

应该充分认识危机时刻有发生的可能,危机将会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把危机应对计划、危机应对训练作为学校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来对待,有针对性的早作准备。

应注重几个环节的工作:

首先是对已有危机事例的回顾、总结、讲解,使师生员工形成危机防范的意识和基本概念;

其次是利用特定的课程教育或危机训练活动训练师生员工的应变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如:

常规的消防逃生演习、紧急救助演习等;

第三是通过日常的管理服务,使师生员工了解所在地区多发自然灾害的类型、气候状况以及邻近的建筑设施、交通路线等的情况等,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第四,学校与学生、与家长、与所在地区、与媒体之间通讯、沟通网络保持顺畅。

(三)危机处理(在危机过程中进行的应对工作),一旦危机

发生,就应在在评估危机形势的前提下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启动危机应对组织系统,进入危机应对计划程序。

以危机发展的阶段划分危机处置的基本步骤:

危机早期的紧急施救与控制:

危机一旦发生,首先便是紧急施救,

在以保护人员生命安全为第一目标迅速施救,以最迅捷的途径实施最有效的急救措施,并尽可能地采取措施控制危机的发展和蔓延;

采取隔绝措施孤立危机,封闭现场,尽量减少因混乱场面而引起对校内其他人员和事物的影响,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危机发展中期的控制与处置:

在早期紧急施救与控制同时,应保

持冷静,及时报告有关领导、部门,启动危机应对程序。

危机处置小组就位后,首先评估危机的性质和类型、危机影响的范围和影响,掌握事件发生的全貌,根据应对预案,估计事件可能造成的后果,提供可供选择的应对方案;

其次通盘考虑,判定轻重缓急及相应对策,在危机应对领导小组成员共同商议的基础上产生相应对策,并在不同方案中权衡利弊进行优选确认,迅速地投入实施。

危机后期启动调查程序:

在控制危机时情况紧急不易对危机作深

入调查,以免贻误时机。

但在危机得到控制后,危机处理人员要立即展开对危机范围、原因和后果的全面调查,这是平息危机,恢复常态的重要前提。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人道主义原则:

学校危机的最大危害是对师生安全和健康的威胁,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公共部门,其首要职责是维护师生的安全,学校危机管理的核心价值是保护师生的安全。

这就要求在处理危机过程中遵循人道主义原则,包含两个层面含义:

首先是树立人的生命重于一切的意识,在处置危机的整个过程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关怀,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其次是处理危机的手段措施、程序符合道德伦理要求,做到尊重科学、依法办事、诚实公开、民主决策、尽职尽责。

迅速反应原则:

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学校校园的正常秩序遭

到破坏,尽快恢复稳定的教学秩序,恢复学校原有的运行方式是消除危机影响的最好选择。

处置危机的最佳时机在于危机发生的早期,危机一旦发生,在施救、控制、处置等环节必须遵循迅速反应,做到不贻误时机,处置决策快、组织力量快、赶赴现场快、控制局面快、沟通联络快。

真诚坦率原则:

危机的产生不仅对学校产生有形的损失,同样无

形的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因此在危机得到控制后必须及时启动危机公关工作。

危机一旦发生作为学校应该勇敢面对,除采取一切手段实施危机救助外,以诚实、公正、谨慎、快速,切忌推诿、扯皮,造成外界对学校不负责任的负面印象。

公开透明原则:

危机处理过程中应有效掌控危机信息的发布,及

时通过尽可能多的手段在校内、校外进行危机沟通,动态说明学校发生了什么?

正在怎么补救?

首先应确立有效的官方发言人制度,使其成为发布正式信息的唯一来源,保证信息发布的一致性、发布速度的迅捷性、传播渠道的全方位性,有序地、动态地发布消息或声明、说明真相,既要避免以讹传讹,又要避免信息滞后引起的“信息真空”状态。

其次,在网络迅速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在速度上、模式上与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截然不同,这就要求在有“主流”的信息源、有“主流”的信息发布的渠道的同时,针对网络的特性,要有一支非“官方”舆情控制队伍,在采取必要的手段限制不实信息传播的基础上,全方位地传递“主流”信息,尽力将负面问题引导到正面评论上来。

(四)危机后的恢复(危机结束后尽快恢复正常的校园环境)。

危机平息后,除应尽快恢复正常的校园秩序、环境外,还应着手进行危机处置总结、师生心理复原、学校形象重塑等工作。

首先在危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检讨处置方法,消除危机的隐患,评估应急预案的实施情况等;

其次采取心理辅导等方式,弥合当事师生因危机所受心理创伤,避免产生更多的危机;

第三,就致使危机发生的原因中学校可能存在的疏漏、失误以及所采取的改进措施等向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公众作出必要的说明,或作出相应的承诺、或取得相应对象的谅解,以重建学校的形象和声誉。

三、危机管理——稳定工作的保证

校园稳定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基础,而稳定工作的要求之一就是有效加强校园的危机管理、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方向在于管理法治化,操作人性化,决策民主化,运作透明化,而当前高校危机管理中涉及法制建设、观念培养、社会合作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校园危机的发生难以避免,时刻都有发生的可能,但目前高校中校园危机的预防和处置等尚未在法制层面上予以规范。

目前我国高校往往从行政管理角度规定了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第一责任人是学校书记或校长,围绕着书记校长也常设有类似从事危机处置领导工作的“安全稳定领导小组”之类的非常设机构,由学校各部门的负责人的组成,各负其责。

但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危机培训和教育机制,参与人员缺乏危机处理的经验;

领导小组事先往往没有针对某类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计划,只能在临时随机应变;

干部的频繁轮换,在某类危机处理完毕后,往往其工作没有延续性,危机处理的经验不能够有效地保留,对于危机处理总处于“摸索——领悟”的周而复始的轮回之中,等等。

此类缺陷的存在关键在于对危机管理还停留在“人治”的层面,未能在制度层面上予以规范。

美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联邦立法《1990年校园安全法》,澳大利亚、瑞典等也均有类似的专门针对校园紧急事件的立法。

而我国目前尚未出台《校园安全法》,在国家法律法规中,对校园危机管理的相关规章处于空白状态,对学校成员合法权益的保护散见于其它法律条款且不具体;

与应对危机有关的法律如《消防法》、《防震灭灾》《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即将提交人大审议的《紧急状态法》等也缺乏对高校具体实施的指导意义等等,尤其是在明确学校与学生的各自权利义务、相互关系、危机事故处理等方面或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或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校园安全保卫的队伍建设也面临着地位、管理权限如何明确,预防预警、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的问题。

因此必须在制定预防、处置策略的同时,加快校园立法进程,用法律规范校园安全管理,为正确处置校园危机问题、为学校的处置危机行为本身提供法律依据,以保护学校或危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二)主动寻求社会的支持与合作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高校的

危机管理也是如此。

由于办学体制的关系,我国众多部属高校不直接隶属于地方政府领导,而部属高校在地域上分散,因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又难以统一一刀切的管理。

这就要求在危机管理中要本着“因地制宜,立足地方”的原则,着力主动寻求地方政府、社区的协同,提高学校与地方公众安全的信息和交流,与地方政府部门、组织,包括法律机构、消防机构、卫生机构等紧密结合,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合作关系,使各方均融入地方整体危机群防群治的体系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一旦危机发生,一方面能迅速调动起尽可能多的资源,降低政府和学校救治危机的成本,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

另一方面能缓解危机在学生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学生了解真相,祛除恐惧,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

同时,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成员是高校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管理者应充分重视保持与其沟通联络,主动寻求他们对学校危机管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三)注重危机意识的培养

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平和的环境中,虽然高校迅速的扩张已使现有高校校园环境发生了巨变,而学生群体中脱胎自保姆式教育独生子女比例占绝大多数,人们的意识,包括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意识等尚未有相应的提高,家长、社会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普遍缺乏预防的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一旦因意外情况出现危机状况时,社会评价中指责的声音往往令各方难以承受。

应该认识到在开放的校园中,在当今社会转型期这个社会大环境中,危机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学校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如何预防和反应。

学生如果出了任何人身伤害事故,学校或教师都要负全部责任,这是对学校的一种苛求。

能够正视危机才能勇于面对危机。

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度,国家从小就普及培养国民的防灾防震意识,小学生每月都进行一系列防震抗灾演习和技能培训,使国民面临大灾时不慌乱,并清楚知道如何规避、救助,从而大大降低在危机之中的损失。

必须改变我国教育管理制度中只面向教育常态,缺乏危机教育、苦难教育,未能引导学生直面自然和社会的危难,特别是没有教育学生提防社会阴暗力量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难的现状。

完整的现实生活既包括常态情景,也应包括小概率的危态情景,正视这些对人的生命危害巨大的小概率事件存在也是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

在高校中,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学生、对学生家长防灾、防意外伤害、防盗、防抢等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的教育,立足自我保护,才是建设安全校园的基础。

(四)伦理制度化建设

学校作为教育规律实施中的主体,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权益、要以人为本,但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个体利益的驱动,这些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良心来调整的人们道德规范层面上的规范在学校危机管理中常常有可能被其它显性的、隐性的制度中的价值选择所“稀释”。

如学校后勤社会化中企业经营者、员工如何处理商业利润最大化与学生利益的关系、学校管理者如何细致考虑关注高校困难生群体的利益、危机情况下教职员工如何尽职保护学生等。

在伦理失范现象日益突出的现实情况下,光靠道德伦理层面上的约束尚不足以规范个人的行为,尤其是学校危机具有人身伤害性的后果,需要“刚性”管理贯穿于日常预防直至应急处置全过程,把相应的伦理要求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定,以“制度”硬化伦理规范,将危机处理中学校管理者、教职员工面对利益冲突、角色冲突、权力冲突时应有的勇气(敢于坚持正确价值、不回避责任)、公正(不谋个人和小团体利益、为学生利益着想)等职业道德化为一种必须的规范予以固定,成为行为准则、职业操守。

危机难以避免,尤其是在一所高校,特别是几万人规模的大型高校校园中,危机可能的时刻存在。

校园危机管理的目的在于防、控危机,有效预防可以避免的危机,有效控制已经发生的危机,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在最低程度。

一套运行良好的危机管理体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也是确保校园的稳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卜荣华,姚本先,初探学校危机管理[J],2005年8月1日。

2、简敏,杨化,创新危机管理体制与构建和谐校园[J],江西社会科学,2005.8

3、简敏,法学视阈下的校园危机治道变革[J],社会科学家,2005年9月

4、赵志立,加强危机管理与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J],社会科学研究,2005.5

5、朱立言,辛传梅,论危机领导[J],学术研究,2005.9

6、吴心正,美国高校的安全立法和警察制度[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月

7、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J],比较科学研究,2004.12

8、张满生,校园突发性危机事件应对机制研究[J],湖湘论坛,2005.5

9、甘国华,秦川,校园危机与校园危机管理[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9

10、潘东良,学校危机的类型、特点及管理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