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83616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Word下载.docx

《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Word下载.docx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准确理解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就知道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前者是指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后者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既然是个人的思想,就会有正确的、错误的、科学的、不科学的。

尽管毛泽东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并不等于说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个人全部结论和个人观点的总和。

只有那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而那些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的言论和观点则不属于此列。

区分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就会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就不会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贬低、否定毛泽东思想。

3、完整把握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避免割裂、简化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严密完整、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贯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时期,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践领域,它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列主义。

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理论也相当丰富,如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因此,把毛泽东思想仅仅理解为阶级斗争的理论,只适合战争和革命年代而不适合和平与发展时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错误的。

当然,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毛泽东思想毕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成果,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毛泽东思想,才能更好地坚持毛泽东思想。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历史课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但有些人只认同接受毛泽东关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理论,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却颇有微词,或认为毛泽东不注重生产力的发展,或认为毛泽东经济建设的理论未能变为现实而无指导价值。

对此,我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nbsp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社会主义还没有建成。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一次性的行动,不是几次“跃进”就能解决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他根据生产力和人民富裕程度的定量考察来研究建成社会主义的阶段特征问题,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他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

(注: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827页。

)根据毛泽东的这些想法,1963年中央工作会议在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提出了“两步走”设想:

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3、关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以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的经验教训为借鉴,提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指出: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注:

《毛泽东选集》,第5卷,400页。

)。

毛泽东探索出的这条工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道路既不是通过“羊吃人”的方式把农民逼为雇佣劳动者来发展工业化的西欧式工业化道路,也不是通过损害农业和农民利益来实现工业化的苏联、东欧式工业化道路,而是一条既能实现工业化,又能发展农业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这条道路不仅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还开创了世界上第三条工业化道路。

4、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毛泽东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先驱,他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了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构想。

主要有:

①保存和发展一些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毛泽东知道上海、天津出现一些“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后明确指出:

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设私营工厂,华侨投资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毛泽东把他的这个设想称为“新经济政策”。

②冲破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模式,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允许地方和企业搞一些“独立王国”,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三者的利益。

③社会主义中国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商品生产的历史发展阶段。

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④创造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三结合。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没有能在毛泽东时代开花结果。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艰辛探索。

因为他们的探索不仅使中国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避免了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带来的冲击,而且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分别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纠正了毛泽东那些不切实际或错误的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正确的思想,把毛泽东当年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抱的愿望逐步变成了现实。

三、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马列主义是主干,我们是枝叶。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他是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的。

它们在观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在关于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上,在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使命的基本原则问题上都是一致的。

因此,毛泽东思想决不是独立于马克思主义体系之外的思想体系,而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没有提供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现成答案。

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是发展的科学。

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之一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相结合,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坚持、继承马列主义,不是固守马列主义的个别结论,而是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以高度求实的态度来对待马列主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使马列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原则,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

nbsp

回顾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史,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是一件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大事。

历史上,由于我们党正确地理解和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在某些时候,由于对毛泽东思想离开了科学态度,就使我们的事业发生了曲折,甚至吃了很大的苦头。

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但是,我们却发生了把毛泽东思想当作某种神学的东西、把领袖当作神看待的不正常现象,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

发生这种现象,在思想理论上是怎样失足的,有哪些观点没有把握好;

制度和体制上,有哪些关节点没有把握住,留下了漏洞?

这些,都有待于深入地进行科学总结。

邓小平说:

“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

”(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5页。

)在某种意义上说,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是更为宝贵的财富。

但是,经验要成为财富,必须要经过一个环节,这就是科学总结,要敢于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

成功的经验如果不能科学地总结,还可能变成包袱而导致错误;

错误的、失败的经验如果不能科学地总结,深刻地吸取教训,则很容易重犯。

这两个方面的实例都不难找。

我们要非常严肃地对待党的历史。

本文仅就几个方面的问题,回顾一些历史情况,并略陈己见。

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是一个过程,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确立也是一个过程。

毛泽东思想于2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在30年代有了重大发展,并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显示其真理性和强大生命力,30年代末、40年代初,以《〈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为主要标志,形成了科学体系。

党内的教条主义者不承认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贬之为“狭隘经验论”。

这种被贬为“狭隘经验论”的理论却得到全党广大党员干部的拥护,靠的是它的真理性,靠的是这种理论在实践中显示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但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1935年的遵义会议,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排除了教条主义成分,认可了当时有决定性意义的毛泽东的战略,这是全党对毛泽东及其理论的第一次明确肯定。

抗日战争开始后的几年中,全党对毛泽东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特别是经过40年代初开始的延安整风,全党兴起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热潮,使全党(特别是领导层和理论工作者)对毛泽东的理论有了更明确更深刻的认识,概括地说,就是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要以毛泽东创立的理论和策略为指导,才能取得胜利。

这是全党的新的觉醒。

那么,毛泽东创立的这种理论是什么样的理论呢,应当怎样称呼这个理论呢?

这就自然地提出了给这个理论命名的要求。

看来,当时党内有不少同志不约而同地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各自作出了努力。

张如心第一个为毛泽东的理论命名。

一些领导同志也在论述毛泽东的理论的文章中,使用了具有命名意义的提法。

1942年7月1日,朱德在《解放日报》发表《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的文章,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理论”的提法。

同一天,中共中央晋察冀边区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发表由主编邓拓撰写的社论,题目就是《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

这篇社论不但给毛泽东的理论命名为“毛泽东主义”,而且对这个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

1943年7月4日,刘少奇写成《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于7月6日在《解放日报》发表。

他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两个提法,都带有命名的意义。

以上一些同志以及其他不少同志的文章,对毛泽东的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科学体系、历史地位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作了论述。

王稼祥是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第一人。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写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7月8日发表于《解放日报》。

这篇文章创造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

文章说:

“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

”文章对此作了如下论述: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是在与国外国内敌人的斗争中,同时又与共产党内部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生长、发展与成熟起来的”。

“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现实,积蓄了中共二十二年的实际经验,经过了党内党外的曲折斗争而形成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结果。

”以上这些深刻的论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涵。

这充分说明,王稼祥提出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构成了一个科学概念。

江苏无锡市职工大学的教师陈文源(后为江南大学教授),依据他多年的研究,针对《红旗》的文章,写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何时首次提出》一文。

文章指出,《红旗》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他列举事实说明:

“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的提出和使用,是在党的‘七大’以前。

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第一个对毛泽东思想作出详尽论述的,是王稼祥同志一九四三年七月的纪念文章,而不是刘少奇在‘七大’的报告。

”陈文源的文章明确肯定,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是由王稼祥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

上海《解放日报》编的《新论(未定文稿)》第9期(1981年2月18日)作为“动态与资料”刊登了这篇文章。

《解放日报》的这篇文章引起了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领导同志的注意,决定在供内部参考的《理论研究资料》上发表(此刊物由该室“研究组”编,笔者当时在“理论动态组”)。

《理论研究资料》在1981年3月9日出刊的第47期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本期只刊这一篇文章)。

&

nbsp这期《理论研究资料》发出后,立即引起重视。

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当时一位同志告诉我,陈云同志办公室打电话来要这一期刊物。

在党中央的重视和指示下(中央领导怎样研究此事的,我无从知晓),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即着手查阅从1938年至1945年七大这一段时间的中央档案、中央文件及《解放日报》等十几种报刊,弄清楚了这个问题。

1985年,出版了《回忆王稼祥》一书。

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耀邦同志为此写了序言,充分肯定了王稼祥提出和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功绩。

他在序言中说:

“一九四三年夏季,他抱病撰写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纪念我们党诞生二十二周年和抗战六周年。

在这篇文章中,他初步论述了毛泽东思想。

他是我们党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第一人。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从被贬为“狭隘经验论”到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主要是由于它的真理性,及这种真理性在实践检验中一再得到证实。

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但是,党内一些领袖人物和理论工作者的宣传倡导,也起了重要作用。

当然,所谓确立,还要有党规党法的保证,这就是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刘少奇是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第一人。

刘少奇在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他在这个报告的第二部分(即“关于党的指导思想问题”)全面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包括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条件、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内涵、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等等。

他明确指出:

“党章总纲上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在党章的条文上又规定,努力地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

这是我们这次修改的党章一个最大的特点。

”“毛泽东思想,就是这次被修改了的党章及其总纲的基础。

”七大修改通过的党章总纲规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这样,党的七大就完成了一件在党的建设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这就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刘少奇全面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阐明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指导作用。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他着重指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基础;

第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艰苦的理论创造;

第四,毛泽东具有独特的主观条件。

总的说,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论述是符合唯物史观的。

但是,今天回顾总结七大以来半个多世纪阐述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经验教训,也感到,当年对毛泽东思想的论述,存在不足。

一是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和历史条件阐述不够充分;

二是没有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强调了毛泽东的“天才创造”;

三是没有指出毛泽东思想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经受检验。

这些在当年难以感到的问题,对以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七大党章第一次有了指导思想的条文。

第一次理论飞跃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这个结合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与中国实际相加,而是一个艰苦的理论创造过程;

也不是一般的理论创造,而是理论的飞跃。

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到,所谓理论飞跃,是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丰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这种升华,不是解决了个别理论问题,而是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这种升华,不是回答了革命某一小阶段上的问题,而是回答了整个革命大阶段上的问题。

所谓理论飞跃,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是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

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新民主主义论和社会主义论两大部分。

我们所说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是指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论有若干重要内容,但没有形成体系,应当归之于第二次理论飞跃的范畴。

第一次理论飞跃本身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

“思想原则”是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的提法,实际上是一个公式。

毛泽东多次说过,在党的幼年时期,全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很肤浅,对中国历史、社会状况和中国革命问题认识很不深,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完整的、统一的理解,不懂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主要的倾向是简单地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词句,而不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搞教条主义。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反对教条主义的基础上,概括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公式(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第一次完整表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

以后,具体的表述有几种,略有不同),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贡献。

现在,这个公式已为大家所熟知,但当初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概括出来的,来之不易。

怎样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结合呢?

概括地说,就是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怎样贯彻实事求是呢?

毛泽东多次讲过这方面的体会,主要是以下两条,一是调查研究,二是在实践中学习。

【内容提要】创新是毛泽东构建其思想理论的重要手段。

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所以能不断创新,与其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

毛泽东创新思维具有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

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以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为基本方式,以调查研究为实践基础。

【正文】

创新主要指在已有事物基础上的一种拓展性与创造性活动。

这一活动,既与已有事物有一定联系,又是对已有事物的发展与重构。

毛泽东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其数十年革命生涯中,所以能成功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有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这既来源于他不竭的创新动力,又与他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透过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可以清晰地看到其鲜明的思维特征。

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出发点

创新既非妄想,亦非空想,而是有目的的客观活动。

因此,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是创新的必然要求。

纵观毛泽东的创新思维,其出发点基本上都是紧紧围绕中国实际,并由此延伸、展开的。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

所谓“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作了解释。

他说: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1]通俗地讲,实事求是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发生的事情中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毛泽东所以能不断创新,同他一贯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密切相关。

毛泽东无论做事还是思考问题,最大的特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譬如,同样对中国民主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问题的思考,早期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者,就只知道围绕马克思主义书本找答案。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万宝全书”。

总以为经典作家的书本里什么都有,而很少去考虑中国的实际。

结果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对此,毛泽东曾指出:

“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许多人凡事引经据典,“言必称希腊”,“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2]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是神。

马克思、列宁既不可能对他们在世的时候,世界上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做出回答,更不可能对他们去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世界上出现的问题给出答案。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只是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指导原理,而不是包治一切疾病的“圣丹妙药”。

有些问题,各个国家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去解决。

比之教条主义者,毛泽东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

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尤其从中国实际出发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结果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许多方面,都是如此。

如关于统一战线问题,马列主义都提到过“一个联盟”,既工农联盟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