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高考语文名篇名句提分练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8190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名篇名句提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名篇名句提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名篇名句提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名篇名句提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名篇名句提分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名篇名句提分练习文档格式.docx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名篇名句提分练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新高考语文名篇名句提分练习文档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新高考语文名篇名句提分练习文档格式.docx

      ,      。

(12)荀子在《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

(13)《荀子·

劝学》中以站在高处招手为喻,阐明学习能借助外物提升自己道理的名句是“      ,        ,      ”。

(14)《荀子·

劝学》中,“          ,        ”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5)《荀子·

劝学》中的“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16)《荀子·

劝学》中“        ,         ,      ”三句运用类比手法,从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

(17)《荀子·

劝学》中以借助舆马可“致千里”为例,论证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同篇中与之相似的例证是“      ,      ,      ”。

[自我校对]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3)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5)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9)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0)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11)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12)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13)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

(14)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1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6)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17)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2.屈原列传(节选)

[将来可能这样考]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          ,          ”。

(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

“天啊!

”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        ”。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

(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       。

(1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1)“离骚”者 犹离忧也

(2)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3)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4)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5)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6)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7)《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8)其文约 其辞微

(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10)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11)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谏太宗十思疏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中心观点是“      ,       ”。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

      ,      ”。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       ,       ”。

(4)《谏太宗十思疏》提出“      ,       ”。

意思是说,要做合格的领导人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必须努力加强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

(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

(6)在《谏太宗十思疏》用“       ,        ”说明了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够坚持到最后。

(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便会人尽其才的句子是“      ,       ,      ,      ”。

(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         ,          ”。

(1)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2)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3)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4)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5)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6)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7)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8)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师 说

(1)(2019·

全国卷Ⅲ)《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

(2)(2019·

北京高考)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

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        ”。

(3)(2018·

全国卷Ⅰ)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大纲卷)韩愈在《师说》中说:

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

而“     ,         ,       ”。

(5)《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6)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        ”。

(7)《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句子是“         ,         ”。

(8)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9)韩愈在《师说》中用“       ,       ,          ”三句阐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

(10)《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的意思一致。

(12)韩愈在《师说》中表现当时普通人才能低下却耻于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         ,         ”。

(13)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是:

        ,            ,            。

(14)《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      ,          ,      ”的态度。

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        ,        ”的观点是相同的。

(16)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17)《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18)韩愈在《师说》中援引孔子的言论“    ,       ”,旨在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愚妄。

(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5)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6)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8)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9)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10)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12)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13)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4)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15)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16)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7)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8)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5.阿房宫赋

全国卷Ⅱ)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全国卷Ⅰ)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

“       ,       ,        ?

全国卷Ⅱ)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4)(2015·

重庆高考)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      ”。

(5)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            。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之高的句子是“        ,      ”。

(7)《阿房宫赋》中,“      ,      ”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房宫楼阁众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走廊”和“屋檐”的特点的两句是“      ,      ”。

(9)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      ”写复道横越空中,曲折绵延,极言其构筑精巧。

(10)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皇帝的车队仪仗远去的名句是“      ,           ”。

(11)《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

       ,        ?

(1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两句描写了秦统治者把珍宝、美玉当作石头、土块一样不加珍惜的奢靡生活。

(13)《阿房宫赋》中,写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句子是:

    ,    ,      ,      !

(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3)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4)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7)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8)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9)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10)辘辘远听 杳不知其所之也

(1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12)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13)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6.六国论

(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其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苏洵《六国论》中“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3)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6)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7)《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用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        ,        ”。

(1)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 弊在赂秦

(4)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5)是又在六国下矣

(6)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7)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游褒禅山记

(1)《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有志方可达”之意的语句是:

            ,       ,        ,          。

(2)《游褒禅山记》中说明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的句子是:

          ,        ,       ?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     ,           ”三句,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4)《游褒禅山记》中“     ,      ”,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       ,      ”,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游褒禅山记》中“               ,       ,        ”三句,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6)《游褒禅山记》中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才能实现的句子是:

      ,      ,       ,      。

(7)《游褒禅山记》中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的句子是:

     ,        ,            ,      。

(8)《游褒禅山记》中说明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的句子是:

       ,      ,      。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6)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

(7)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

(8)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8.赤壁赋

全国卷Ⅱ)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2)(2018·

全国卷Ⅱ)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

全国卷Ⅲ)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

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

全国卷Ⅱ)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5)《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      ”。

(6)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上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

      ,      ,        。

(7)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       ,       ”。

(8)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

(9)苏轼《赤壁赋》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

(10)《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        ”。

(11)《赤壁赋》中客人感叹自己的命运时,希望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       ,       ”。

(12)《赤壁赋》中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漂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是“            ,             ;

            ,          ”。

(13)在《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14)《赤壁赋》中,苏轼感受着江上微拂的清风,看着眼前平静的江面,不由得“       ,       ,      ”。

(15)《赤壁赋》中“      ,      ”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与平静,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16)《赤壁赋》中用“       ,       ”来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17)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实现了质的飞跃:

“        ”——忘记了空间;

“          ”——忘记了时间。

主客皆进入了“        ”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1)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3)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4)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5)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6)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7)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8)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9)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10)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1)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1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1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14)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15)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16)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17)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物与我皆无尽也

二、选修Ⅰ(10篇)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的志向“        ,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        ,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千乘之国,        ,加之以师旅,        ;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      。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他说“        ,        ”。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2)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且知方也

(3)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4)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5)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6)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7)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2.报任安书(节选)

[将来可能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