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7823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文档格式.docx

《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研究文档格式.docx

以我国现实情况为基础,运用统计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相关因素,最后为抑制储蓄过快增长找到对策:

净化股市环境,加快储蓄分流;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失业、医保等复盖面;

放宽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的审批制度等。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居民储蓄分流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本文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且从推动我国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的崭新视角,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本文对我国储蓄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

居民储蓄;

储蓄问题;

经济政策

摘要…………………………………………………………………………………1

关键词………………………………………………………………………………1

前言……………………………………………………………………………………3

(一)储蓄的决定因素………………………………………………………3

(二)有关居民储蓄影响的因素……………………………………………………4

(一)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的主要原因……………………………………5

(二)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的储蓄情况……………………………………………7

(三)我国居民储蓄的强烈愿望……………………………………………………7

三、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8

(一)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8

(二)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8

四、降低储蓄率的对策………………………………………………………………9

(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9

(二)缩小区域差距、降低不确定性………………………………………………9

(三)继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10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1

五、结论与对策………………………………………………………………………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前言

今年来,海内外一批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认为,中国过度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他们的一个主要论点是:

居民储蓄是中国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变化之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探讨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做初步预测,成为确定本论文研究题目的宗旨之一。

与西方经济理论比较,我国关于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本研究将在较大程度上借助西方主要的储蓄理论,并且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做必要的修正。

论文将居民储蓄定义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个人消费的差额。

其实物形态有金融储蓄与实物储蓄两部分。

金融储蓄包括现金、存款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增加量;

实物储蓄包括本期购买的各种耐用消费品以及住房等价值非一次性损耗的商品扣除折旧后余额的增加量。

但在分析过程中由于数据原因无法沿用此定义时,将做必要的修正。

一、储蓄和居民储蓄的概念

广义的讲,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而且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

此时储蓄是居民(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

狭义的讲,储蓄是指居民储蓄,也就是指居民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而不包含政府储蓄。

居民储蓄也有广义的概念,通常包括居民的储蓄存款、证券投资、保险及外汇等金融类资产的持有。

从储蓄的概念中,我们可得出储蓄率是储蓄占收入的比率。

不同的研究目的的储蓄率含义不同,研究居民储蓄行为多采用居民储蓄与居民收入比,而储蓄率的部门分析则多采用居民储蓄总量与GDP之比。

(一)储蓄率的决定因素

储蓄率是广义概念,包括狭义的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

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人均储蓄率是中国人平均存在银行的钱有多少。

而决定储蓄率的因素有:

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收入差距的上升将会导致城镇居民总体储蓄率的上升。

因此,降低城镇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以及合理的收入再分配措施都是提高居民消费、降低储蓄等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出发点;

与户主年龄对储蓄率的影响相对应,家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于储蓄率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产生以上影响的内在机理在于不同年龄人口所对应的教育、医疗支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和医疗体制下,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储蓄和消费行为。

(二)有关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

1.个人的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统称非税支付)以后的余额。

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2.个人对未来的期望收入即人对于自己将来的可收入的一种设想,能够支撑起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从而满足在各方面得到可支配状态;

3.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引起较高的名义利率,即是1)利率提高,人们就会把钱存进银行,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减少,从而降低通胀;

2)利率提高,人们可以得到更多利息,也即意味着政府投入到流通中的货币增多,会增加通货膨胀。

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

在金融产品不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所以当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就会促进居民的储蓄意愿;

4.其他相关因素,实际存款负利率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分流;

居民投资渠道增加较多,股票、基金、债券和保险的分流作用明显;

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趋于活跃,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储蓄存款的分流;

房地产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投资增加;

居民消费支出明显增加。

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

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由居民对当期的物价满意度来评价。

二、我国居民储蓄历史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地提高,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在增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逐年上升。

居民储蓄存款已经从1978年的210.6亿元攀升到2010的303093.01亿元。

据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发布2014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①2014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48万亿元,余额为113.86万亿元,同比少增3.08万亿元。

②2014年我国外汇储备余款为3.84万亿美元,仅比2013年增加200亿美元。

目前我国的储蓄率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

统计显示,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

2000年以后有了跳跃式的上涨;

而同期的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丹麦等国家储蓄率均没有超过6%。

近几年来,我国储蓄率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之中,而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高储蓄率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

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有向银行业集中的趋势。

高储蓄率导致的高投资率,也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出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来扭转对外贸易顺差较大,国内需求不足的局面。

(一)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的主要原因主要

1.社会保障感缺乏,个人财富增长的同时,消费却不升反降,除了消费信心不足或投资渠道匮乏的因素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正是在于社会保障感的缺乏。

社会保障感的缺乏也就是说居民预期未来的消费会增多,从而抑制当期消费。

即形成所谓的“预防性储蓄”;

2.投资渠道不足,除了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居民对未来预期不乐观等因素外,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的缺乏,是中国储蓄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我国居民储蓄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

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把仅有的一点闲钱存到银行成为许多居民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财方式,在利息率极低,甚至是负利率的条件下,亦是如此;

3.我国目前人口年龄结构,储蓄意愿与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关性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

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考虑居住、教育、养老、医疗等各项支出,因而具有较强的储蓄动机。

而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恰好是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

4.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增长,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居民储蓄的基本前提。

这些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尽管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高增长所带来的成像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5.物价上涨,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比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长比,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

物价上涨幅度越大,居民对物价的满意指数会相对下降,消费意愿也会下降。

近年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尤其是食品类涨幅最大;

6.利率的影响,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

在居民储蓄存款中,除了如“防老,防病,防灾,防失业和意外事故”等预防性动机的储蓄存款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以获取利息为动机的储蓄存款。

在金融产品部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7.社会保障不充分和预期不稳定,诱导居民通过储蓄来实现自我保险;

8.普通劳动者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内需不足,导致居民具有高储蓄倾向;

9.人口负担轻,因此经济剩余比例大。

基本原因有:

1.被动储蓄,百姓要攒钱买房子,供孩子上学,养老医疗.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金钱,而国家在这方面的保障还很不够.虽然人民收入在增长,但是都在攒钱.内需严重不足;

2.国家政策有保持高储蓄率的倾向;

3.高税率的影响;

4.缺乏有效供给,人民需要的东西造的少了,不需要的东西造出来没人要;

5.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工具种类少;

6.很多企业缺乏诚信,银行不敢贷款给他们,以至于制定了相当严格的管制措施,中小企业想贷款却得不到,银行资产负债严重失调,资金供需状况严重畸形化。

发展储蓄事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

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在积累资金、支持生产、回笼货币、平衡信贷收支、调节货币流通、缓和市场供求矛盾、帮助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和生活、引导消费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居民储蓄作为国家储蓄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储蓄是社会主义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

国家财政拨款、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是社会主义银行信贷资金的三个重要来源。

通过居民的储蓄,银行把大量闲散的货币资金聚集起来,再把这些资金贷放给各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使其在社会主义生产和经营中发挥作用。

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储蓄是社会主义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增加社会主义积累又是加快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的物质保证。

居民储蓄的实质是推迟消费,将消费转化为投资。

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是高储蓄率,高储蓄额,这样的现象有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为推进储蓄转变为其他金融资产创造了条件。

但是总体而言,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在以上这些投资品种中,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都较好的产品并不多。

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量较大,增长速度较快,居民储蓄意愿仍然较高。

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利率,金融环境等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

(二)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的储蓄情况

1.我国居民收入,消费及储蓄情况:

目前,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的提高,居民储蓄存款量也不断的增加,居民储蓄意愿继续增高,但是居民储蓄动机有所变化

2.我国居民的储蓄心理:

中国人储蓄意愿最强,今日人们都在渴求进入家庭生活现代化的时代,力争小康水平的早日到来,生活目标已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

3.我国国家经济政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

其次,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

(三)我国居民储蓄的强烈愿望

我国居民的储蓄愿望强烈,但消费和投资数量增长相对迟缓或滞后,内需严重不足: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消费信心缺乏,消费信心用来概括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的总合,这些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

缺乏消费信心是致使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低下的原因之一。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

2.住房、教育、医疗负担沉重,众多研究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比较高。

三、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储蓄是消费后结余的货币收入,正式多年来高储蓄支撑投资,高增长,才使我国经济出现腾飞。

可以看出,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与消费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所以,如果储蓄与消费两者比例关系协调,则对经济发展极为有利,反之,则会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障碍。

(一)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通过银行把社会上众多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满足国家重点建设的需要。

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

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

当前银行已有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业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几类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被打破。

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

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加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存在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上形成了投资率上涨的压力,而投资正是我国经济近几年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力。

巨大的储蓄是保证我国GDP增长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我国GDP飞速增长:

从2001到2010年GDP增长速度与增长量国民收入GDP从支出的角度看等于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和本国居民对国人的支付的总和。

储蓄增加,自然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

GDP计算公式如下:

GDP=C+S+T+K

其中,C=私人消费(老百姓花费的总数)

S=储蓄(存到银行的钱)

T=政府净收入

K=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二)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高储蓄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

而居民的高债权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

从而加大了企业高负债对银行经营的威胁,一旦出现了储蓄挤兑。

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直接融资格局,而且债券和股票市场等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直接融资比例过大。

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该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我国经济中存在投资率较高、出口依赖性较强、消费率偏低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的储蓄率过高。

即有很大的资金闲置,将造成资金的使用率地下和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储蓄与消费反差过大,会严重影响生产和消费。

居民储蓄的高增长,意味着消费必将相应的减少,消费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生产将出现相应的缩减,如果持续如此将出现市场疲软,经济萎靡。

因此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我们应该缩小储蓄比例,增加内需,扩大投资,保持我国经济在未来的稳定的增长。

四、降低储蓄率的对策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依然维持较高储蓄率,此后便会逐渐下降。

这意味着,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同时并存的格局在中国还将延续。

而关于如何解决和应对高储蓄率问题,主要的对策建议包括:

(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储蓄的源泉,也是影响消费、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提高居民收入应当成为我国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着力点。

首先要完善最低工资标准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

督促企业增加劳动报酬的支付。

其次,企业应该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转变,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低劳动成本的以来,提高劳动者支付报酬的水平。

(二)缩小区域差距、降低不确定性

完善市场分配制度,促进生产要素充分流动:

完善社会分配机制,促进生产要素或资源的效能转换武汉大学经济学院谭仁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生产要素的市场调节和效能转换。

就目前情况看,微观经济主体所具有的市场主要还是消费品市场,而关系到经济主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育,比如,由于没有健全的资本市场,经济主体需要钱不能从资本市场上获得,其生存就处于十分脆弱的地位。

因此,资金始终成为企业最头痛的问题,也是现在企业发展首要的制约因素。

如今的问题是,如果还仅仅把劳动量的多少作为社会对个人分配和收入的主要的,甚至是单一的依据,那么,社会分配所影响的就只能是劳动者个人对劳动量的投入,并不会更多地影响到生产要素的或资源的转换。

同时,由于劳动分配所形成的收入更多地是用于消费,并不能更多地形成资本,进行生产性投资,因而也不能更多地影响生产要素或资源的效能转换。

[8]要使经济更有效地增长,一方面要使生产要素本身的作用或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要促使生产要素或资源的效能转换。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接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加速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有利于提高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推动经济更快发展。

但是同时也要重视政府的宏观调节,防止悬殊和两极分化。

对我国而言,东部发达地区可能较早步入高收入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各种配套政策,促进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大力完善社会信用体制和金融体系建设,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鼓励居民适度的负债消费,将居民可预期的未来收入转化为当期消费,合理配置生命周期的投资与消费比例。

(三)继续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我国鼓励消费的政策和黄精相对比较落后,所以我们需加大鼓励消费的政策力度,以下几项建议:

1.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

消费信贷是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或契约的形式向消费者提供的用于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贷款和信用,发展消费信贷有利于提高消费倾向,扩大内需。

2.国家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

3.国家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出台并落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继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

4.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制定并发布增加各项农业补贴的方案,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

5.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抓紧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

社会保障部分项目改革滞后,覆盖范围不全、统筹层次偏低、属地原则未能落实、资金的筹措及管理尚不到位、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等。

因此对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大力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管理体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加强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除此之外,还需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发挥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能作用。

如果建立健全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能够让居民病时可以得到良好的医疗救助,不用担心儿女的教育费用,等到老了可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那么能够大大减少居民因各种预防动机导致的储蓄,抑制居民储蓄持续快速增长。

五、结论与对策

通过全文的阐述,对此得出以下的结论,从而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于储蓄率问题的实证研究是近年来储蓄率研究的重点。

从现有实证研究文献来看,首先是研究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比较多,分析了导致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成因,具体包括经济高增长、人口因素、预防性储蓄和工业化及城市化、体制性因素、缺乏合理投资渠道等因素。

其次是对中国高储蓄率的结构性因素有个别研究,如李扬和殷剑峰,但总体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没有深入研究企业储蓄、政府储蓄的影响因素。

最后是对中国城乡储蓄率研究中,大部分实证数据局限于城镇居民,反映农村或者城乡总体情况的实证数据较少。

[9] 

储蓄作为一种投资手段,给居民带来仅是少量的收益, 

因此,完善我国的投融资环境对于经济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尽量使投资者的风险降到最低,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储蓄那部分资金在投资中的作用。

除此之外,发展消费信贷,可以增加有效需求,培育消费热点,活跃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鼓励消费的政策和环境相对比较落后,所以我们需加大鼓励消费的政策力度。

再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应该大力改革和完善现行管理体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加强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大大减少居民因各种预防动机导致的储蓄,抑制居民储蓄持续快速增长,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铮.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J].金融研究,2009,(6).

[2]袁志刚,宋铮.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和我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11).

[3]齐天翔.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居民储蓄研究——兼论小确定性与居民储蓄的关系[J].经济研究,2010,(9).

[4]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0

[5]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中国国民储蓄和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1999.(5).

[6]阎坤,孟艳.促进我国高储蓄率适度降低的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8)

[7]何亚东,李丹.破解中国的“高储蓄”难题[J].中国经贸,201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