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课后练习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7557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化课后练习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化课后练习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化课后练习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化课后练习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化课后练习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化课后练习答案文档格式.docx

《生化课后练习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课后练习答案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化课后练习答案文档格式.docx

•半衰期短。

•多顺反子的形式存在。

•原核生物mRNA的5’端无帽子结构,3’端没有或只有较短的多聚(A)结构。

真核生物

•单顺反子形式存在。

•5’端存在“帽子”结构。

•绝大多数具有多聚(A)尾巴

6、正确写出与下列寡核苷酸互补的DNA和RNA序列:

GATCAA

TGGAAC

ACGCGT

TAGCAT

DNA序列

CTAGTT 

ACCTTG 

TGCGCA 

ATCGTA

RNA序列

CUAGUU 

ACCUUG 

 

UGCGCA 

AUCGUA

7.从两种不同细菌提取得DNA样品,其腺嘌呤核苷酸残基分别占其核苷酸残基总数的32%和17%,计算这两种不同来源DNA的4种脱氧核苷酸残基的相对百分组成。

两种细菌中有一种是从温泉(64℃)中分离出来的,该细菌DNA具有何种碱基组成?

为什么?

答:

第一种细菌腺嘌呤核苷酸占32%,鸟嘌呤核苷酸占18%,胸腺嘧啶核苷酸占32%,胞嘧啶核苷酸占18%;

第二种细菌腺嘌呤核苷酸占17%,鸟嘌呤核苷酸占33%,胸腺嘧啶核苷酸占17%,胞嘧啶核苷酸占33%。

该种细菌从温泉中分离出来,说明它的DNA结构非常牢固,也就是说碱基之间形成的化学键较牢固,由此可以推知G≡C(三个氢键)在此细菌的DNA组成中较多。

8、解释名词

(1)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核酸变性后,对上紫外光的吸收增加,这种效应称为增色效应。

反之则为减色效应。

(2)DNA复性与分子杂交:

变性DNA的两条单链的碱基可以重新配对,恢复双螺旋结构,这一过程称为DNA的复性;

如果把不同的DNA链放在同一溶液中做变性处理,或把单链DNA与RNA放在一起,只要有某些区域(即链的一部分)有碱基配对的可能,它们之间就可以开成局部的双链,这一过程则称为DNA的分子杂交。

(3)回文结构和镜像重复:

回文结构是指DNA序列中,以某一中心区域为对称轴,其两侧的碱基序列正读和反读都相同的双螺旋结构。

镜像重复是指有些DNA区段的反向重复存在于同一条链上的序列

第三章 

蛋白质化学

1、什么是氨基酸、蛋白质的等电点?

其大小与什么有关?

氨基酸的等电点:

阳离子和阴离子数目相等时的溶液PH值,其大小与氨基酸的种类有关,种类不同,等电点也有所不同。

蛋白质的等电点:

当溶液在某一特定的PH时,使蛋白质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恰好相等,即净电荷为零,这时溶液的PH值,其大小与它所含氨其酸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氨基酸较多,等电点偏高,反之偏低)

2.氨基酸的茚三酮反应,Sanger反应,Edman反应各有何实际应用?

茚三酮反应:

用于氨基酸的定性测定和定量测定

Sanger反应:

用于肽链的N末端分析和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

Edman反应:

用于层析分离鉴定和肽的末端分析和多肽序列分析

3.常见的氨基酸分类方法有哪些?

(1)根据R基团的结构分类:

可分为脂肪族氨基酸(如丙氨酸、亮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酪氨酸等),杂环氨基酸(如组氨酸、色氨酸等)和杂环亚氨基酸(脯氨酸)四类,其中以脂肪族氨基酸为最多。

(2)根据氨基酸的酸碱性质分类:

分为中性氨基酸(大多数)、酸性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和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三类。

(3)根据R基团的极性分类:

分为非极性或疏水性氨基酸,极性但不带电荷氨基酸,pH7时带负电荷氨基酸,pH7时带负电荷氨基酸,pH7时带正电荷氨基酸四类。

6、已知:

(1)卵清蛋白PI(等电点)为4.6;

(2)B乳球蛋白PI为5.2;

(3)糜蛋白酶原PI为9.1。

问:

在pH5.2时上列蛋白质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还是向阴极移动或者不移动?

(注:

当某蛋白质处在pH小于它的等电点的溶液时,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

当其处在pH大于它的等电点的溶液时,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相等时则不移动。

卵清蛋白PI〈PH,带负电,向正极移动;

B乳球蛋白PI=PH,不移动;

糜蛋白酶原PI〉PH,带正电,在电场向负极移动。

7、什么叫蛋白质的变性?

哪些因素可以引起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变性后有何性质和结构上的改变?

蛋白质的变性有何实际应用?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天然蛋白质因受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影响,由氢键、盐键等次级键维系的高级结构遭到破坏,分子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致使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活性改变的作用。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化学因素有:

强酸、强碱、脲、胍、重金属盐、三氯已酸、磷钨酸、浓乙醇等;

物理因素有:

加热、紫外线、X射线、超声波、剧烈振荡、搅拌等。

蛋白质变性后,其物理性质改变,如溶解度减少、渗透压和扩散速度降低,不易结晶等;

结构改变,由于二级结构以上的高级结构破坏,由有序的紧密结构变成无序的松散结构;

化学性质改变,容易被酶水解;

生物活性改变,活性降低或完全丧失。

实际应用:

利用蛋白质变性原理,将大豆蛋白质的浓溶液加热加盐而成变性蛋白凝固体即豆腐;

医疗上的消毒杀菌也是利用此原理,还有在急救重金属盐中毒患者时,可给患者饮用大量牛乳或蛋清解毒。

(蛋白质变性在实际生活中有害也有利)

9、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沉淀特性有何应用?

 

可以通过电泳,盐析与盐容分离和提纯蛋白质用于蛋白质的研究。

11、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指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

(肽键和二硫键)

(2)二级结构:

指多肽链借助氢键排列成自己特有的a螺旋和B折叠片段。

(3)三级结构:

指多肽链借助各种非共价键(或非共价力)弯曲、折叠成具有特定走向的紧密球状构象。

(4)四级结构:

指寡聚蛋白质中各亚基之间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结合方式。

(5)必需氨基酸:

有些氨基酸在人和非反刍动物体内不能完成,需从食物中吸取,以保证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的氨基酸。

(6)氨基酸残基:

在多肽链中的氨基酸,由于其部分基团参与了肽键的形成,剩余的结构部分则称氨基酸残基。

(7)酰胺平面:

双键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不能自由旋转,这就使得多肽链中围绕C-N键的6个原子构成一个平面,称为酰胺平面,也称肽平面。

(8)肽单元:

肽单位(peptideunit):

又称为肽基(peptidegroup),是肽键主链上的重复结构。

是由参于肽链形成的氮原子,碳原子和它们的4个取代成分:

羰基氧原子,酰氨氢原子和两个相邻α-碳原子组成的一个平面单位。

(9)蛋白质等离子点:

指在没有其他盐类存在(纯水)时,蛋白质中质子供体解离出的质子数与质子受体结合的质子数相等时的PH,也即蛋白质在纯水中的等离子点为等电点.。

第四章 

1、名词解释

(1)酶的活性中心:

酶分子上直接参与底物结合和起催化作用的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基团根据一定的空间结构组成的区域。

(2)酶的别构效应:

调节物与别构中心结合后,诱导或稳定住酶分子的某种构象,合酶的活性中心对底物的结合与催化作用受到影响,从而调节酶的反应速度和代谢过程,此效应称为酶的别构效应。

(3)同工酶:

存在于同一种属生物或同一个体中能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酶蛋白分子的结构及理化性质和生化特性(Km、电泳行为等)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

(4)比活力:

代表酶制剂的纯度。

(比活力=活力单位数(U)\酶蛋白(mg)).

(5)酶的最适温度:

酶显示出最大活力时所处的温度。

(6)辅酶和辅基:

全酶中的辅因子。

(辅因子包括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根据它们与酶分子的结合牢固程度不同,分为辅酶和辅基)

2、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非酶催化剂有何异同点?

相似点:

(1)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而本身在反应前后没有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2)只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酶自身特点:

酶催化效率高、具有高度专一性、易失活、催化活性可被调节控制、作用条件温和、易变性等。

3、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其酶促反应速度受酶浓度、底物浓度、PH值、温度、激活剂、抑制剂等因素的影响。

4、米氏方程的实际意义和用途是什么?

米氏方程:

V=Vmax[S]/Km+[S]

【V---酶促反应速度;

Vmax---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最大反应速度;

[S]---底物浓度;

Km---米氏常数(即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米氏方程用来表示反应速率和底物浓度的关系。

5、何为米氏常数?

它的意义是什么?

Km的涵义是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意义:

1)Km值是酶的特殊常数之一;

2)当一个酶有多个底物时则对应于每一个底物的Km也不相同;

3)Km值可表示酶对底物亲和力的大小。

第五章维生素与辅酶

1、维生素的分类和缺乏维生素的一些症状: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动物肝脏):

夜盲症、干眼病维生素D:

佝偻病

维生素E(植物油、蔬菜、豆类、谷类):

与动物生殖功能有关

维生素K:

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和调节凝血因子的合成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族

维生素C(蔬菜、水果):

坏血病

2、NAD+(辅酶1):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P+(辅酶2):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第七章糖类化合物代谢

1.名词解释

(1)单糖:

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类化合物。

(2)寡糖:

是由2—20个单糖通过糖苷链连接而成的糖类物质。

(3)多糖:

是由很多单糖(超过20个)单位通过糖苷链连接而成的糖类物质。

(4)葡萄糖异生结构:

指生物体利用非碳水化合物的前体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动物肝脏中进行)

2、蔗糖、乳糖、麦芽糖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蔗糖:

一分子葡萄糖与一分子果糖化合而成的。

乳糖:

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

麦芽糖:

两分子葡萄糖。

5、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途径受哪些因素调节?

该循环有什么重要的生理意义?

三羧酸循环中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调节,主要通过产物的反馈抑制来实现的,而三羧酸循环是机体产能的主要方式。

因此ATP/ADP与NADH/NAD+两者的比值是其主要调节物。

ATP/ADP比值升高,抑制柠檬酸合成酶和异柠檬酶脱氢酶活性,反之ATP/ADP比值下降可激活上述两个酶。

生理意义:

1..三羧酸循环是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2.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主要有机物在体内彻底氧化的共同代谢途径,3.三羧酸循环是体内三种主要有机物互变的联结机构。

6.什么是乙醛酸循环?

其有什么物学意义?

乙醛酸循环:

存在于微生物和植物的以乙酸作为碳源,并作为能源来利用时所进行的代谢途径;

也是种子在靠贮藏脂肪发芽时,把腈肪酸分解成乙酰辅酶A的循环代谢过程。

其特点是异柠檬酸通过异柠檬酸酶分解成琥珀酸和乙醛酸以及乙醛酸和乙酰辅酶A(CoA)结合而形成苹果酸。

其生物学意义:

除了提供能量及中间产物外,更重要的是它使萌发的种子将贮存的三酰甘油通过乙酰CoA转变葡萄糖。

7、PPP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何在?

(P186)

1)为各种合成反应提供还原力;

2)为其他代谢途径提供原料。

第八章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

(1)生物氧化:

是指细胞内糖、蛋白质和脂肪进行氧化分解而生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氧化磷酸化作用:

指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自由能驱动ADP磷酸化形成ATP的进程。

(3)呼吸链:

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从代谢物上脱下的氢由一系列传递体依次传递,最后与氧形成水的整个体系称为呼吸链。

(亦称电子传递链)

(4)磷氧比(P/O):

指一对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到氧时所产生的ATP的分子数。

(5)能荷:

细胞的能态可用能量载荷来表示。

能荷表示细胞的腺苷酸库中充满高能磷酸根的程度。

(附:

能荷对代谢的调节---能荷可作为细胞产能和需能代谢过程中变构调节的信号。

能荷高时,抑制生物体内ATP的合成,但促进ATP的利用;

能荷低时,AMP可对各种呼吸酶起正变构效应作用,促进ATP的合成。

2、生物氧化有何特点?

生物氧化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生物氧化是在常温、常压、近于中性及有水环境中进行的;

生物氧化所产生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生物氧化所产生的能量首先转移一些特殊的高能化合物中。

3、呼吸链中各成员排列顺序是根据什么原则确定。

根据标准氧化还原电位高低的来确定(低——高)

4、化学渗透假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呼吸传递体不对称性地分布在连立体内膜上。

2)呼吸链的递氢体起质子汞的作用。

3)线粒体内膜对质子是不通透的,形成跨膜的质子动力。

4)由质子动力推动ATP合成。

5、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之间有何关系?

(了解)

电子传递链的磷酸化是指电子从NADH或者FADH2经过电子传递链传递给分子氧时,将所释放的能量转移给ADP,形成ATP的过程。

概括地说,就是电子传递与磷酸化的偶联反应。

这是需要生物合成ATP的一种主要方式。

通常所说的氧化磷酸化即指电子传递链磷酸化。

6.常见呼吸链电子传递抑制剂有哪些?

能够阻断呼吸链中某一特定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称为电子传递链抑制剂。

常见的有鱼藤酮、抗霉素A、氰化物、叠氮化物、CO和H2S。

7.呼吸链有哪几种类型?

其多样性有什么生理意义?

NADH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第九章 

脂类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1)α氧化:

脂肪酸在一些酶的催化下,其α碳原子发生氧化,生成一分子CO2和比原来少1个碳原子的脂肪酸,这种氧化作用称脂肪酸α氧化作用。

(2)酮体:

指脂肪酸在肝脏中分解氧化时特有的中间代谢物。

(3)多不饱和脂肪酸:

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的为多不饱和脂肪酸。

3、合成脂肪酸需要哪些原料及能源物质?

它们分别来自哪些代谢途径?

(P227)

乙酰CoA羧化酶,脂肪酸合酶系统,乙酰CoA(主要来自线粒体内的丙酮酸氧化脱羧,脂肪酸β氧化及氨基酸氧化等反应)

4、何谓脂肪酸的β氧化?

它与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有何不同点

脂肪酸的β氧化:

指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a碳原子和B碳原子之间发生断裂,B碳原子被氧化形成酮基,然后裂解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和较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的过程。

脂肪酸B氧化

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

区别要点

脂肪酸从头合成

细胞内定位

胞液

线粒体

酰基载体

ACP-SH

CoA-SH

二碳单位参与或断裂形式

丙二酸单酰CoA

乙酰CoA

电子供体或受体

NADH+H+

FAD、NAD+

反应底物的转运

柠檬酸穿梭

肉毒碱穿梭

参与酶类

6种

4种

能量消耗或产生

消耗7ATP,14NADH+H+

净产生106ATP

7、计算1分子软脂酸经生物氧化作用彻底分解为CO2和H2O时,生成ATP的分子数。

总反应式:

C15H31COOH+8CoASH+ATP+7FAD+7NAD++7H2O→8CH3COSCoA+AMP+PPi+7FADH2+7NADH+7H+

8乙酰COA 

10*8=80ATP

7FADH2 

1.5*7=10.5ATP

7NADH+H+ 

2.5*7=17.5ATP

共计 

108ATP 

9、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

ACP——酰基载体蛋白16:

0——软脂酸18:

1△9——油酸

第十章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1、名词解释:

(1)转氨作用:

由一种氨基酸把分子上的氨基转移到一种α-酮酸上去,形成另一种氨基酸

(2)生糖氨基酸:

能通过代谢转变成葡萄糖糖原的氨基酸。

(3)一碳单位:

在氨基酸代谢中,有些氨基酸可以分解成具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这种具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称为一碳单位。

(4)必需氨基酸:

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蛋白质供给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2、降解蛋白质的酶有哪几类?

它们的作用特点如何?

蛋白酶:

又称肽链内切酶,作用于肽链内部,从而使多肽链变为许多小肽段;

肽酶:

又称肽链外切酶,只作用于多肽链的末端,依次将氨基酸一个一个地或两个两个地从肽链上分解下来。

降解过程:

首先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多肽链被水解成许多小肽段,暴露出很多末端,而后在肽酶作用下进一步水解,最终变成各种游离氨基酸。

7、简述各族氨基酸合成的碳价来源。

P266

丙氨酸族:

来源于丙酮酸(3个C)天冬氨酸族:

来源于草酰乙酸(4个C)谷氨酸族:

来源于α-酮戊二酸(5个C)

第十一章

1、名词解释

(1)核酸内切酶:

能特异地水解多核苷酸内部的键的酶。

(2)核酸外切酶:

从核酸链的一端,逐个水解下核苷酸的酶。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能识别并水解外源双链DNA的核酸内切酶。

(4)粘性末端: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时,将DNA两条链对应酯键切开形成平齐末端;

或是将两条链交错切开,形成单链突出的末端,切开的两末端单链彼此互补,可以配对。

2、核酸酶是根据什么原则分类的?

将核酸酶按其作用位置分为核酸外切酶和核酸内切酶;

按底物不同分为DNA酶和RNA酶。

3、比较不同生物对嘌呤分解产物的差异。

人类、猿类、鸟类、爬虫类和昆虫类,最终产物为尿酸;

其他动物为尿囊素。

某些硬骨鱼最终产物为尿囊素;

大多数鱼类两栖类尿素和乙醛酸。

某些低等动物最终产物为CO2和NH3.植物最终产物为尿囊酸和尿囊素。

微生物的为CO2和NH3以及一些有机酸。

4、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基因工程中有何意义?

在基因工程操作中可作为切割DNA分子的手术刀,用以制作DNA限制酶谱,分离限制片段,进行DNA体外重组。

5、什么是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从头合成途径是由氨基酸、磷酸戊糖、CO2和和NH3等小分子化合物为原料合成核苷酸的过程。

这条途径不经过碱基、核苷的中间阶段而直接合成核苷酸。

第十二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2、为什么说DNA复制是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

在DNA复制过程中,两条亲代链一边解开,一边复制,进而一条亲代链与其复制的子代链重新形成新的双螺旋分子,所以叫半保留复制;

而在DNA复制的延长阶段,复制叉上新生的DNA链一条按5′--3′的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一致)连续合成,另一条则按5′-3′的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反)不连续合成,所以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4、列出DNA复制和RNA转录各自的特点,并加以比较。

DNA复制

RNA转录

起始

dnaB(蛋白质)

启动子

底物

dNTP

NTP

DNA聚合酶1,3

RNA聚合酶

延长方向

5′-3

5′-3′

方式

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

不对称转录

终止

滞后链的合成

终止子终止

5、DNA修复对生物体有何意义?

试比较切除修复和重组修复。

DNA修复是细胞对DNA受损伤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使DNA结构恢复原样,重新能执行它原来的功能;

但有时并非能完全消除DNA的损伤,只是使细胞能够耐受这DNA的损伤而能继续生存。

切除修复和重组修复的区别在于,切除修复完全消除了DNA损伤,而重组修复不能完全去除损伤,损伤的DNA段落仍然保留在亲代DNA链上。

切除修复:

也称核苷酸外切修复,这是一种取代紫外线等辐射物质所造成的损伤部位的暗修复系统。

此系统是在几种酶的协同作用下,先在损伤的任一端打开磷酸二酯键,然后外切掉一段寡核苷酸;

留下的缺口由修复性合成来填补,再有连接酶将其连接起来。

重组修复①受损伤的DNA链复制时,产生的子代DNA在损伤的对应部位出现缺口。

②完整的另一条母链DNA与有缺口的子链DNA进行重组交换,将母链DNA上相应的片段填补子链缺口处,而母链DNA出现缺口。

③以另一条子链DNA为模板,经DNA聚合酶催化合成一新DNA片段填补母链DNA的缺口,最后由DNA连接酶连接,完成修补。

重组修复不能完全去除损伤,损伤的DNA段落仍然保留在亲代DNA链上,只是重组修复后合成的DNA分子是不带有损伤的,但经多次复制后,损伤就被“冲淡”了,在子代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是带有损伤DNA的

6、以下的酶类均涉及核酸合成代谢作用,请以简短适合答案填入空格中。

产物

酶活性类型

模板的性质

引物的性质

DNA聚合酶1

P292页

单链DNA模板

逆转录酶

RNA复制酶

7.名词解释:

(1)中心法则:

描述从一个基因到相应蛋白质的信息流的途径。

遗传信息贮存在DNA中,DNA被复制传给子代细胞,信息被拷贝或由DNA转录成RNA,然后RNA翻译成多肽。

不过,由于逆转录酶的反应,也可以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2)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