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届高三历史练习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7449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届高三历史练习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届高三历史练习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届高三历史练习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届高三历史练习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届高三历史练习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届高三历史练习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届高三历史练习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届高三历史练习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届高三历史练习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主张人民主权 

D.宣扬人文精神

6.截至1894年,外资在华企业不过一百余个,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

而到了1894年至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了近8倍。

(徐继玲《近代德国在华企业投资述略》)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B.工业革命的推动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7.荣氏企业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企业。

1912年后,荣氏企业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促成荣氏企业在这一时期发展的因素有

①一战对战略物资的需求②国民政府大力支持

③企业自身管理有方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

8.标语具有战斗力,在战争年代尤为如此。

下列标语与其它三个不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ABCD

9.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

“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一主张

A.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D.标志“一国两制”方针正式形成

10.1894年7月2日,一家商行在《天津早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

“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材料反映了

A.市民衣食住行基本西化B.维新变法使生活观念转变

C.报纸开始刊登商业广告D.物质生活的时尚发生变化

11.王圣志在《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

“30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

只有全村一盘棋,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

……2006年1月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集约式的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C.小岗村的合作社是退回到人民公社的老路

D.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入股符合国家土地政策

12.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B.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D.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13.下表反映的是1981~1987年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C.浦东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4.有学者认为,1954年不仅是新中国的法治年,也是新中国的外交年。

下列选项能为“外交年”之说提供依据的是

A.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在万隆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5.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说:

“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谈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

”毛泽东提出这一外交政策的背景不包括

A.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日增 

 

B.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C.中美建交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6.《全球通史》中载:

“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

与材料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二月革命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四月提纲》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7.下图是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示意图。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B.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提高

C.英国工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D.两次工业革命是英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18.时任美国劳工部长弗朗西斯·

珀金斯描述总统的炉边谈话:

我曾见到男男女女都聚集在收音机旁边,甚至那些不喜欢他的人和在政治上反对他的人也都在那儿以友好愉快的心情聆听。

他们能够聆听到的内容有

①市场发挥自身功能给危机疗伤②复兴计划的目标与基础

③银行危机的解决与信用的恢复④工程救济计划的实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9.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④分配制度的改变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有学者指出: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文中“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不包括

A.不结盟运动兴起 

B.欧洲共同体形成

C.日本崛起 

D.华约组织建立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计60分。

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13)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

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闱……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日“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

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

……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四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

(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3分)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分)

(4)据材料四,概括宋代的文化特征,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四所反映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22.(13分)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

……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

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

……(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

……虽然纽约本

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

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

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

……(瑞典)主

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

……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

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

……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

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

……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

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23.(14分)全球化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就已开始,更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

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随着重建欧洲和日本的马歇尔计划和道奇计划的实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

这一次全球化并没有建立帝国,而是通过创办视世界为其市场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

在技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情况下,可口可乐、麦当劳和索尼等产品成为世界名牌。

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国家贸易的升幅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成为推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克莱德·

帕雷斯托维姿的署名文章(2005年)

材料三美国《世界日报》2000年4月23日发表的一篇题为《防止经济一体化成为新的经济奴役》的文章说:

“抗议人群呼吁的是,世界经济强权正和一小部分跨国公司联手,打着帮助贫穷国家建设的招牌,利用贷款和巨额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落后国家接受改头换面的金融殖民、技术殖民,并把环境危机等转嫁出去。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认为:

“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材料四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只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大的方面也如此。

人们一般认为:

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

这固然不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

与材料一中的“第一次全球化”相比,有何显著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代全球化下,面临哪些全球性问题?

材料四对全球化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全球化的基本认识。

24.(10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

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

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似吸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苏)辙曰:

“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

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

(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

抨击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的经济工作的建议。

25.(10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受到亨利·

乔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材料一(亨利·

乔治)的学说,深合于社会主义之主张,而欲求生产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

……欲解决土地问题,我国今日正一极佳时期也。

趁此资本未发达,地价未加增之时,先行解决,较之欧美其难易有未可同日以语。

——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

材料二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纲,作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这一政纲的具体实施办法则是“定地价”和“土地国有”。

所谓“定地价”和“照价纳税”,就是由地主自报地价,国家征以重税,同时国家又握有土地国有之权,可以随时按地价收买地主土地。

……“在国家一方面而言,无论收税买地,皆有大益之事”。

这样便消灭了土地投机和土地垄断,而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这(注:

指亨利·

乔治等的资产阶级国有土地论)是工业资本家对地主怀抱的仇恨的率直的表现,因为在工业资本家的心目中,地主是无用之长物。

是在资产者的生产的全般机构里面的一个累赞。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材料四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

……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

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1)据材料一、三,孙中山认为亨利的学说“深合于社会主义之主张”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认为当时解决土地问题“正一极佳时期”?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现“平均地权”的主要措施。

结合材料三分析这些措施与亨利的主张在本质目的上有何一致性?

(3)据材料四,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11月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5:

BDDBA6---10:

DABAD11----15:

BDBAC16----20:

ADBDD

21.答案:

(13)

(1)表现:

专业化市场得到发展:

街巷店铺林立、市坊界限打破;

商品交易种类繁多、数额巨大;

娱乐经济繁荣。

(3分,任答3点即可)

(2)观点: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1分)

表现:

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和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2分,任答2点即可)

(3)原因:

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

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

历史影响:

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

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1分)

(4)文化特征:

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

说明:

宋词繁荣,风俗画流行、话本、瓦子等。

(5)经济发展促进科技文化的繁荣,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又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22.答案要点:

(13分)

(1)措施: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背景:

经济危机;

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

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

保障儿童利益。

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

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

经济增长速度降低;

贫困增加;

社会不满。

(4)角色:

福利制度的决策者;

福利政策的调整者;

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23.(14分)

(1)内在动力:

建立高效行政机器;

对黄金的渴求;

热衷传播天主教;

科技的进步。

(3分,任答3点)

影响:

打破世界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2)推动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

跨国公司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增长。

(3分,任答3点)显著特点:

资本扩张。

(3)问题:

不合理的国际分工;

新殖民主义的出现;

环境恶化;

贫富分化加剧;

社会动荡。

观点:

全球化与本土化相融。

(4)基本认识: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既要主动融入,又要保持民族性;

全球化利弊并存,应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

24.

(1)措施:

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

成效: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

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措施:

青苗法。

(1分)理由:

造成官吏徇私舞弊;

增加地方政府负担。

(3)建议:

政府不可垄断市场,越位经营;

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

关注民生。

(任答三点给3分)

(1)依据:

亨利主张土地收回公有。

原因:

资本未发达;

地价未增加。

征收地税;

实现土地国有;

收买地主土地。

本质目的:

都是要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新举措:

提出耕者有其田。

苏俄土地政策的影响;

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孙中山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