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7395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正道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

二、教育目标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顶层设计者、教育研究者、决策者、管理者、一线教育操作者,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认清教育的本质本源,认清教育的全局和各组成部分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认识教育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把握教育的命脉,科学地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方针政策,正确实施教育教学。

(一)、对教育目标的相关认识

1、教育的本质

世间之事,皆人所为。

教育也是人的活动,教育和教育的对象都是人,没有人就没有教育。

所以,教育的本质是人。

离开人谈教育,就像离开地球谈世界一样,是无稽之谈。

2、教育的本源

教育起源于劳动,产生于劳动实践中的经验传递,为了使劳动者更好地学习、掌握劳动技能,就有了经验的传授,这种经验传授就是教育。

最初的教育是在劳动中进行的,教育和劳动融为一体,没有劳动,就没有教育。

教育是劳动的需要;

劳动为教育提供内容。

所以,教育来源于劳动实践,劳动实践是教育的本源。

教育的本质是人,教育的本源是实践。

这是教育的两个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

然而,这样的本质核心问题,恰恰被人们忽视了。

在中国,实践教育,除战国时期的墨家教育、现代“革命根据地”教育和当代前期教育外,几乎被忽略。

从近代开始,教育渐渐被智育取代,除德育在各个时期都比较重视外,其他教育多是形式,有时甚至形式也没有,如实践教育。

劳动课(除个别时期,如时下)和科学课虽然也开设,但重形式不重内容,重知识不重实践,重课内不重课外。

教育,大多“忘本”了。

3、教育的结构

教育的内容结构有人本教育、知识教育、科学实践教育、艺体教育等。

类型上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其他方面有民族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信息教育、新能源工业(绿色)教育等。

另外还有教育管理、教育投资、教育公平等等。

教育手段方面有网络教育等。

这就是全局。

全局中那些是核心,那些是重点呢?

这要看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4、教育各组成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人本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是对人而言的。

首先教育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然后才是人怎样做事——教育人→人做事。

人的问题解决了,事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事在人为。

人的因素第一。

所以,人的教育居教育之首。

人本教育是对人的认识和要求。

它使人明白人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自觉去体现.;

它告诉人怎样认识自我,怎样做人做事;

怎样体现自己的价值;

它能培养人的自觉性,能把规定性、强制性变为自觉行为;

变被动为主动,自觉、积极地发展自己,贡献人类。

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的意识支配活动。

意识即思想。

思想领先,然后是行动,思想决定行动。

因此,教育首先是建设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认识。

教育只有培养出有思想的人,才有希望。

这些,即是人本第一的依据。

(2)、实践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社会经济、科学发展中,实践(指科学实践、实验,下同)起作决定作用。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明创造,就没有社会、经济、科学的进步。

人类的创造创新来自实践,确立实践教育,就是确立创造创新教育,就是培养优秀的使用人才和创新人才。

确立实践教育,即是把传统的学习继承教育转移到创造创新教育上来。

如调换知识和实践的位置,把过去颠倒了的位置颠倒过来——实践在前,知识在后。

这一颠调,天翻地覆,从地上到天上,倒了个个儿——历史因此而改变,人类的进程因此而改变,一切因此而改变。

实践教育虽有伟大的意义和极大的作用,但实践在人的操作之下,实践教育对人的教育来说,是第二位的。

(3)、知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来源于实践,较之实践是第二性的。

在整个教育中位居第三。

知识虽有积累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引发联想、有助表达和间接实践、借鉴、使用及工具等诸多作用,属教育的重要目标,但不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和终极目标,而是次要目标和中途目标。

如果教育只到掌握知识为止,那就只完成整个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且是较小的一部分。

知识要通过实践才起作用,知识只有作为工具进入实践环节,参与过程循环,才能完成它的使命,否则,只是半途而废。

知识虽在教育中位居第三,但人们却长期把它摆在第一,几乎把所有的教学力量投入其中。

所以,有必要对知识的地位和作用作进一步认识。

知识教育并不是首要目标和终极目的,而是次要目标和达到终极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正如学习电脑并不是目的,而是把它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

再如开车不是目的,目的是方便走路一样。

把知识排在教育系统中的第三位,又可能造成错觉——知识不重要。

如果这样认为,就错了!

知识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现代社会,离开知识,什么也不成。

即便是简单的生活,也离不开知识,离开知识,很多方面就寸步难行,这是其一;

其二,离开知识,实践只停留于表面,创造、创新也成为不可能。

其三,无论从事何种研究,离开知识,都难以进行。

其四,无论从事何种生产,都离不开工具,工具虽然是服务性、从属于生产活动和被利用的,但缺了它就达不到目的。

知识亦然。

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生活等许多领域中,缺了它,任何人,任何高级事情,都成不了功。

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把他置于荒岛,或与世隔绝,不使学习,不以现代文明影响他,他的生活必将从原始社会开始。

知识重要性的例子不胜枚举。

把知识排列第三,是它的从属地位和中途目标及工具作用决定的,并不说明知识不重要,有谁说过工具不重要呢?

相反,为了提高生产效力,人们想尽办法改进或更新生产工具,如机器设备、学习使用新技术、学习电脑等,目的是更好地利用它们为生产、工作服务。

学习知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不明白这一点,误把手段当目的,就铸成大错。

我们的教育就长期犯这样的错误。

但误认为知识不重要同样是错的。

知识教育是三大教育目标之一,在抓好前面两大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搞好第三大目标,是明智之举。

这样可避免出现美国式的重实践轻知识的偏颇。

我们应坚持打好知识基础,使之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我们要发挥好我们的长处,也要弥补自己的短处。

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我们的长处正是他们的短处;

我们的短处正是他们的长处。

而他们的经济和教育都处于领先地位,说明他们抓住了主要矛盾,我们只抓住了次要矛盾。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学点辩证法或相对论。

在最基础通用性工具知识未被掌握之前,重点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长期只停留于知识教育环节,就不会有什么发展创新,因为只是学习继承别人已有的经验,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

因此,我们不仅要抓好知识教育,更要超越知识教育,走人本、实践、科学、知识结合的道路。

(二)、教育目标和目标的排列

第一目标:

人本目标(终极目标)。

第二目标:

实践目标(终极目标)。

第三目标:

知识目标(中途目标)。

第四目标:

其他目标(终极、中途目标)。

明确了教育目标,则可根据目标制定方针政策和实施目标的办法措施。

(本文就前三大目标作些探讨,对其他目标不作讨论。

(三)、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教育目标的实施

随着新教育目标的确立,过去的方针政策已不适应新目标,需要修改或重新制定。

1、原教育方针的缺失

原教育方针缺乏某些科学性,既不完全,又不能凸显教育的本质本源。

如“德、智、体、美”几方面发展中,“德”是关于人的教育,但不是“人”的全部,只限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包括心理教育)方面,很多人本因素如人性(人的本质)、生命活动、身理健康、生存发展、价值意义等不在其中;

教学方面更是不见“人影”。

比如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角色和个性发展;

知识教育中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与人相关的教育也是“德”无法包容的。

原教育方针不仅不能很好体现人本教育,更重要的是作为教育核心内容的实践教育被略去,与新教育目标在实践上是背道而驰的。

此外,方针还缺略了教育目的最重要的科学创新要求。

片面偏狭的教育方针缺乏正确、全面的指导作用,致使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并缺少实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所以,原教育方针有诸多不足和重大缺失,需作修改或重制。

2、关于新教育方针及政策

教育方针的修正更新应遵循以人为本、以科学、实践(实验)、创新为主、知识为辅的原则;

人本、科学、实践、运用、创新教育应作为教育的重点来实施。

新教育方针应走教育教学结合、科学实践与知识教育结合的道路,教书育人,培养先进的、强有力的、使用型、实践研究型和科学创新型人才,以推动社会、经济、科学迅速发展,使我国加速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强国。

新教育方针应在人本教育、实践教育统领下注重知识教育和其他教育。

教育方针确定后,便可根据方针制定政策。

3、正确实施教育目标

首先加深对目标的认识理解,认清各目标的主次轻重,摆正目标位置:

人本目标——实践目标——知识目标——其他目标。

依照这个目标序列,制定相应的办法措施,具体实施教育教学。

人本教育居教育之首,因而人的因素,人的教育,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及对人的认识研究等均为第一性的。

实践教育虽位居第二,但它是教育的最核心内容之一,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

因此,正确确立和实施实践教育目标非常重要。

它与人本、科学、知识教育结合,是最快、最大地走向成功的途径,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夺冠教育。

要确立实施最佳教育目标,必须摆正实践教育的位置,把被忽略、被遗忘的实践教育恢复并提升到最主要位置上,教育力量也主要由知识教育转移到实践教育上,并把知识教育放到实践教育中去,有针对性地在做中学。

共通性工具知识也可单独集中一些时段学习,但始终受实践制约并由实际需要决定,不可无目的、无针对、广泛地学来储存着,有用则用,无用则弃,这样会冲淡主题教育,也造成教育浪费。

为了保证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教育目标的正确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只有方针政策和目标是不够的,还须制定教学大纲,设置课程,编写教材,创建设施,研发资源,组织学习、培训,具体组织教学实施,改革考试、评估等等。

做到目标明确,目标到位,“不折不扣”地加以实施。

三、教学方法的变迁

一方面,随着教育目标的转移,教学方法的转变就成为必然。

原来大量的知识教学方法已过时过剩,大部分须转化或扬弃。

为适应教育转型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将精简知识,减少知识教学课时,知识教学将采取“精点教学法”、“实质教学法”等直及知识实质、核心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效率。

同样,投入知识教学研究的力量重点也随之转移。

总趋势:

用于人本教育和实践教学方法的研设力量增大;

用于知识教学方法研究的力量减小。

换句话说,把应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各种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设计大部分地转移到人本教育、实践教育上。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转型。

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着老师的教学,使老师的讲授变得很次要,少讲甚至不讲。

许多与此相关的教学方法也变得无用。

(一)知识教育向人本教育转移

1.把几乎全部投入知识教育的时力,部分地转移到人本教育上。

2.大量的知识教学方法研究转向人本教育方法研究。

教育转移,导致教学研究转移。

减少知识教育研究,加大人本教育研究,从而发挥主体教育的作用。

比如,除前面所说的人本教育研究外,对人的本质本能的认识研究,对“我”的认识研究和成长过程研究以及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研究,如对自私自利,好逸恶劳,避重就轻,避难就易,捷近心理;

重现象,轻本质等错误心理的研究和对整个德育的研究等等。

3、把转教为学省下的时间用于教育,走教育教学结合的道路。

转教为学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进度,将“全教”省下的时间做人的工作。

如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德育、认识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克服困难、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立志成才的教育等等。

教育教学结合,及时为学生的精神、学习鼓劲加油,增强学生的心信和力量,也是对人本教育目标的有力支持。

联系实际,结合人本,将教育教学有机整合。

关于此论,笔者在《教育、教学、课内、课外大融合》中有较祥的论述,这里不再细说。

(二)、教法向学法转移

就课堂教学而言,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反“教”为“学”,即由教师传授知识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与此相关的教学方法及研究的转化,由教法向学法转移。

其方法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掌握自学方法。

具体说,就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研究教学内容,如书本知识,课外阅读,实践探索,科学研究以及其他学习和对这些学习的方法研究等。

教学上采用指导、点拨、设疑、释难、引领学生探索发现、开发未知领域等方法;

废除过多的教和教法研究,增进自学和学法研究。

不是用最多最好的方法把知识制作成品交给学生,也不是重点研究怎样讲解学生才好懂(除对部分难点须作深入透彻的剖析外),而是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怎样发现和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

挖掘教学资源隐含的和相关的内容,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

探索教学资源留下的问题空间等,让学生在摸索中前进。

这些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这就要求教学与之相适应,随学、教的变化而变化。

废弃替代法,传授法、告知法和过多的精辟透彻讲解法,代之以更具点化、开启、引领作用、简洁精当的方法和适合学生自学的方法。

反教为学主要是把学习交给学生去做,老师从较多繁琐、无用的第二性知识教学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实现最终目标的教学中去,发挥积极有效作用。

(三)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转移

为使教育走出一书一笔一试的狭小单一的应试桎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学习更多、更广、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具选择性、针对性、以及更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在各方面成才的学习培养,课堂教学应相当大部分地向课外阅读转移,从课堂走向图书角、图书室、阅览室、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广阔的知识空间。

同时,教学教研也应跟踪追击,对课外阅读进行有效引领和指导。

诸如:

查阅方法,如何根据需要、爱好、特长、正确选择读物;

加强对阅读方法、阅读笔记、阅读感受、启发、联系及应用等教学与研究。

(四)、知识教育向实践教育转移

知识教育向实践教育转移至关重要,它是原创研究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强国梦的关键。

科学实践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除人本(体育属人本范畴)教育外,其他均属次要的和枝叶的,只有实践才是主干、核心。

所以,知识教育向实践教育转移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转移。

教育,将从知识中心转向实践中心;

教育,将从这里腾飞!

实践教育即将成为教育的一个中心,教育教学方法将大规模转到实践教育的探索研究上,教学主要围绕实践展开,教学目的主要是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探索、创造创新。

做和在做中学、创中学是师生主要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走到前台,课堂知识教学隐退于后,这就是未来教育的模式。

一些国家,如美国,主要用计算机替代某些知识教学,教学主要是“做”(实践、探索、研究)、课外阅读及其他活动等。

“当我们的优秀学生在拼命做题的时候,他们(指美国学生,下同)在动手做实验;

当我们的精英高中学生仍在为分数、高考拼命的时候,他们在做科学研究课题;

当我们的英才少年在搞奥林匹克竞赛的时候,他们在研究攻克癌症,他们在制造火箭,他们在开发新能源,他们在做火星探测器”,[1]他们在搞“创客”活动。

彼此教育,截然不同!

他们抓实践,我们抓知识,两种方法,两种结果。

尚不能说他们的教育方式完美无缺,但其主要方式是正确的;

不是说我们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好,但其中的主要方式是错的。

我们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事关重大。

教育须学习借鉴别人优秀的东西,取长补短,但不必依葫芦画瓢,完全照搬,因为谁都有所长也有所短。

但谁能扬长避短,长长结合,谁就是不可战胜的。

重要的是通过自身对教育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才能发现真理,发现别人已发现和未发现的,才能找到最正确、最有效的方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所超越,否则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行走。

实践教育改革是伟大的划时代改革,是中国教育史上一块崭新的里程碑。

实践教育将以无比惊人的速度认识人类和自然,大大加快人类发展进程。

(五)行动起来“在做中学”

科学实践教育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还不会。

这大概就是应试教育迟迟不能转型的一个原因吧。

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轻车熟路已经开进了狭窄的巷道,躺在过去或现在的课堂教学上高枕无忧的时代已经过去,人本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倘若现在仍全力研究课堂教学和纯书本知识教学,那就是不识时务和落伍的表现(不管方法怎样先进),就如同置当今堆积如山的历史于不顾,却一个劲地往《老子》、《庄子》,《韩非子》的故纸堆里钻,实在不现实和没必要一样。

实践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别人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很远,美国率先发起的“创客”运动(在创中学)已经影响全世界,而我们却还没有起步,再不抬腿,距离就更大了,不仅赶不上别人,还有被时代抛弃的危险!

所以,必须行动起来,从头做起,在“做中学”、“创中学”,边做边学边研。

不会是次要的,转型是主要的。

教育转型和把大量课堂知识教学和教学研究转向实践教学与研究,是非常迫切的。

四、教改与改革者

1、教改要针对主要目标

教育改革,人们都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其实这只是教改的一个次要方面,根本不是主要目标。

主要目标是极力推进教育转型,即从知识教育向人本、实践教育转变。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成败,系于实践。

人本教育下的主要目标是实践。

抓住了实践,就抓住了根本,就抓住了国家的前途命运。

所以,实践教育不仅是教育的关键,更是教改的关键。

而我们的教育、教改却长期避开实践,只在课堂教学上大改特改;

回避主要矛盾,只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或在应试圈内左冲右突,作些形式和方法上的改良。

这不是真正的改革,真正的改革是要箭对着靶。

我们的教改老是矢不中的,原因何在?

原因在应试和决策。

教育改革,首先是应试改革和决策改革,然后是教育转型,由知识教育向人本、实践教育转变。

这是根本的转变,也是改革的目的。

2、教改的基本方法

教育改革首先要看清教育的本质本源和时下教育的“症结”,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教改要从大局着眼,大处着手,从大到小进行改革。

也可从小到大改,这是针对主要目标已改革的前提而言的。

在既定方式下,从小到大改的弊病是为旧教育服务。

比如,目前的教改就是小改,为应试而改。

从大到小改,可直及教育实质,促使教育方式转变,还可实现教改一条龙,避免“文不对题”和做无用功。

还有一种“园丁式”改革,即局部、浅表、枝枝叶叶的修改。

“园丁式”改革虽能解决一些表面和次要问题,却撼不动教育这棵大树,改不了根本。

如果改革只停留在“园丁”层面,不会有大作为,也达不到目的。

正确的方法是由主到次,由大到小地改革。

这种改革既见效,又快速,且彻底。

改革需要做“园丁”工作,更需要动大“手术”。

若能把目前教育这棵大树的知识主干,像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那样把它裁为三截:

一截遗人本,一截赠实践,一截自用的话,教育转型就初步告成,教育也离成功不远了。

3、改革者的使命

改革者是希望的寄托者,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任,是推动人类发展的火车头。

因此,改革者在伟大的改革中,努力推动教育转型,开辟教育新领域,打开教育新局面,把教育推向最高境界。

然而,改革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还可能牺牲一些眼前利益。

但改革者必定是有志者,无私者,从国家、教育的长远利益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国家、为人民、为未来贡献毕生的智慧和实践。

教育改革,是大家的事,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大业。

教育走进人本和实践之日,就是改革成功之时。

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吧!

注释:

[1]《教育,我们真的赢在起点了吗——沈茂德访美散记

(二)》(《江苏教育研究》2012.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