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届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附答案864355.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0563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丹阳市届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附答案86435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丹阳市届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附答案86435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丹阳市届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附答案86435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丹阳市届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附答案86435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丹阳市届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附答案86435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丹阳市届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附答案864355.docx

《江苏省丹阳市届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附答案86435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丹阳市届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附答案864355.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丹阳市届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附答案864355.docx

江苏省丹阳市届九年级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附答案864355

初三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历史卷

注: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请将试题答案做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列各题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先秦时期有思想家

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该思想家是

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子

2.国家监察委的成立,使我国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

西汉汉武帝在中央设立的官职中,负责监察京师百官和皇族不法行为的是

A.太尉B.丞相C.司隶校尉D.刺史

3.下面表格《鲜卑姓改为汉姓》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其主要作用是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A.加强君主专制B.助推三国鼎立C.促进民族融合D.促成江南开发

4.观察下面《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图》,其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其都城所在位置是

5.下列史料记载最能体现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值缮写”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6.“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为通商战争。

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获得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寻找更廉价的原料产地……就世界大势论,那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从英国把那次战争称为“通商战争”可以看出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B.帮助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打开中国市场,获得廉价的原料产地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7.下图条约的签订被称为是“吸干中国最后一滴血”,对此表述错误的是

 

A.列强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B.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C.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D.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8.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下表中的推论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洋务运动

提倡“自强”“求富”,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

辛亥革命

践行“三民主义”,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

新文化运动

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新出路

D

五四运动

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9.“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

湘赣边工农红军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

”民歌中的“革命路径”是指

A.占领中心城市B.农村包围城市

C.实施战略决战D.进行万里长征

10.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A.八路军自始至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B.中华民族在八年抗战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C.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D.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右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阶段的战役示意图,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这一战略行动

A.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揭开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

D.标志着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

“我们的工作”包括

A.制定并通过《共同纲领》B.颁布《土地改革法》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3.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艺术形式。

下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互助模范》),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

A.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合作化

14.1971年,当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车队驶入纽约市时,沿途不少行人高兴地相转告:

“中国来的!

中国来的!

”不少人招呼说:

“欢迎、欢迎!

”并挥帽致意。

此次中国代团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亚非会议B.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C.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5.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A.武力解决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国共合作D.民族区域自治

16.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

一位西班牙殖民者说:

“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

”这一“心病”直接推动了西欧

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的兴起

C.工业革命的爆发D.科学革命的开展

17.“这是一个,给世界带来工业文明的火种也带来海盗洗劫般苦难的民族;这是一个,曾经让世界在她面前战栗、而今只能紧跟当今霸主狐假虎威的岛国;这是一个,人类政治文明民主化、法律化历程开始的地方……”诗中所描述的国家是

A.美国B.法国C.日本D.英国

18.1776年,一群律师、商人、教士、种植园主、手艺技师们在被称为“现代世界中最富革命性的文件”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们保证要把生命贡献给美洲独立事业,贡献给“一切人生而平等”的理想。

他们签署的这个文件应是

A.《共产党宣言》B.《人权宣言》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D.《独立宣言》

19.1825年,“旅行者”号机车牵引着6节煤车、20节挤满乘客的客车,载重达9万千克,在新铺好的铁路上试车,时速达15千米。

“旅行者”号机车的动力来自于

A.牛力和马力B.蒸汽机C.内燃机D.电动机

20.下列表格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A.巴黎公社B.宪章运动C.《人民宪章》D.二月革命

21.右面是“资本主义世界对外贸易统计图”,图中进出口额变化说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显著特点是

A.范围广

B.失业率高

C.社会矛盾尖锐

D.破坏性大

22.右图为二战中盟军登陆艇准备抢滩登陆的情景。

该战役

A.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神话

B.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C.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D.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23.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除自身的原因外,其经济发展还得益于

A.美国的大力扶持B.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C.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D.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

24.下边图示反映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

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

B.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C.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D.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与促进

25.擅长“深刻细致的刻画人物思想感情”,被誉为“心理描写大师”文学家是

A.列夫·托尔斯泰B.伏尔泰C.莎士比亚D.高尔基

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4小题,其中26、27题各12分,28、29题各13分,共50分。

26.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

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

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见识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

(2分)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政治主张代表了哪一阶级的政治要求?

(2分)

【材料三】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

主要内容有:

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历史教科书》(北师大版)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次变法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不得摘抄原文,2分)

【材料四】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

更为严重的是,……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4)依据材料四,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3分)

【材料五】“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历史争鸣•回顾戊戌》

(5)依据材料五回答,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戊戌变法在当时社会上起到什么作用?

(3分)

27.正确决策并适时调整政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1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个高峰也就是前苏联时期。

——冯绍雷《普京和俄国政治》

(1)材料一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分)

【材料二】列宁说:

“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说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

依据材料说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理由。

(4分)

【材料三】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对前苏联探索工业化道路失误原因的思考》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斯大林时期工业化的主要战略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有何成果?

(2分)

【材料四】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大国崛起》解说词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被称为什么?

它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这种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3分)

(5)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1分)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