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小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小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小论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认识历史的范围上,要改变以往偏重政治史的习惯,将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内容视为文明演进的重要内容,文明史观要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二、新史观下的历史教学
新的课标,宽泛的高考立意,全面的史观,这些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1、教学理念的转变。
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称之为科学的,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
如必修一对y片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
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比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2、在新史观的指导下整合教材。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编排教材即体现在三个必修模块上,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避免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的重复。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教材从文明史角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古代雅典和罗马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等重大主题。
物质文明方面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在文明是关下人们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精神文明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成为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
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3、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称之为科学的。
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
4、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能力。
教师在教学常过程中,应该注重多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关注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引导学生从更新、更具时代感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历史。
对最新史学动态的关注,对一线的中学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无论是课改前还是课改之后,这都是我们必修的功课之一。
在日常生活之中,更多地积累素材。
要合理地运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师和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资料,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已有的资源。
如相关版教材的知识链接,这些内容应该是专家们精心选来的,价值不容小觑。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
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
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
例如,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多元史观在新课程中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僵化的看待历史的态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历史,从而适应了新时期的要求。
高中历史小论文篇2
【摘要】真正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长期效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真正的成人成才,才是我们教育必须坚持、不懈追求、孜孜奋斗的方向;
而活跃课堂气氛在高中历史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中亦为重要,因为高中学生较之于小学初中学生更具有理解能力、鉴赏能力。
与老师之间更能进行语言、思想、情感的沟通。
更需要课堂的活跃性和幽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学生的激情、激情比方法更重要。
所以改变古板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精辟开讲,先声夺人。
“文如看山不喜平”一种新奇巧妙、引人人胜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一上课就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准备心理之中,很快就能集中全部的情感、意志于学习新课上。
因此,教师应精心组织导入,或巧设疑问,或以情动人,或结合时事……通过不同的方式巧妙、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渴望获取知识的境界,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
其次,求新求异,不断创新;
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丰富感人的画卷,但大部分的学生不爱学习历史,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还是由于历史课堂教学不尽人意,缺乏趣味性;
为此,我大胆探索,力求在“新”、“异”上创出特色来。
最后,营造情景,以情求趣。
恰当合适的语言会很快将学生引入思辨的天地,趣味横生的语言会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教师应该用语言魅力征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喜学、乐学,陶醉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历史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二、重实践和观查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用于感化我们的同学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去融化别人的错误,那不是放纵而是原谅,在潜移默化中改正别人的错误。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都是最好的三观教育的材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扬起三观教育的激情。
学习历史要与现实相结合,做到社会化实用化。
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学习历史关注社会,既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又关注高考热点、难点问题;
从古代的毁林开荒到今天的退耕还林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从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到今天的全球一体化和地球村。
都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从历史的悲剧中去领会和总结今天的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加快社会发展。
让学生学以致用,从成就感和责任感中去增加兴趣。
三、在探索中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刻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探索,参与知识的形式过程,少灌输、多活动。
通过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观察、思考、做做,议议等过程中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讲解,自己去小结,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更使学生学会学习。
波利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发现探求新知。
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找到了一些方法,学生情绪高涨,都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而激动、骄傲,学习气氛热烈而活跃。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则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就趋于呆板,那么在课堂上何不尝试让学生讲、老师听呢?
不仅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且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
基于这种思想,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的教材内容,可充分让学生探索道理,讲思考方法。
这样教学学生探索有激情,讨论的比较方法超出了书上列举的范围,且印象深刻。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有深度,更有创新度。
四、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展示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
运用图片、实物。
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
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
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就会印象不深。
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再现历史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
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在历史研究中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
图片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可以把历史的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最后,高中历史具有信息量大、思维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内容丰富而复杂,贴近现实生活,素来是历史研究的活跃领域,给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资料,也出了许多难题。
如何教好训中历史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课题,我也每个高中历史教师的责任。
这需要我们教师有较强的理论功力,但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高中历史教学一定能迎来一个新明天!
高中历史小论文篇3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
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
中国传统能否走向现代化?
如何走向现代化?
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传统,也是否定历史
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否定传统,必然抹煞民族精神。
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中汲取力量,企图以就是以西方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
中国传统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
“未知生,焉知死”,并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
中国人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
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2、知行合一观。
中国儒家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3、重视人的精神生活。
中国传统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
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4、有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古人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5、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
中国传统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
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
宣扬”,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6、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古人说: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个社会只有,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
传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传统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二、由传统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经济的需要。
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种经济是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按办事,乱放炮抱粗腿界
第二、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
第三,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那种“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