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三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55644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三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三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三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三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三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三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三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三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三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文档格式.docx

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有关散文的鉴赏知识。

二、聚焦考点

散文的鉴赏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要看我们是不是会用心观察,用心体会。

比如说,同学们在考场上碰到的散文阅读题就多少蕴涵着鉴赏散文的信息。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我们经常碰到哪些散文阅读题?

(参考答案:

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

理解字词的准确运用;

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见的表现手法;

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

分析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2.这些考点具有普遍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考查同学们的散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所以请同学们从这些考点中探讨一下鉴赏散文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领悟立意;

分析结构;

品味特色。

三、回归文本

的确,我们在鉴赏散文时可以从领悟立意、分析结构和品味特色这三个方面入手,那么我们在领悟立意、分析结构、品味特色时应该分别细化到哪些方面呢?

请同学们回忆学过的散文思考一下。

1.领悟立意

(1)要注意不同性质的作品之特点。

抒情散文的立意往往是一种情感,而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则常常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

此外,不同的文体样式对立意的表达方式也有不同的需求:

议论散文要求观点明确突出,不可含糊隐晦;

而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则要求思想感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热情洋溢地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了他们的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于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则告诉我们生命的长河是生生不息的,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与坚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放弃信心,而是扬起生命的风帆。

前者的立意是一种含有浓郁诗意的情感表现,后者则是一种闪耀着思想光芒的哲理观点。

(2)一要“高”,二要“深”,三要“新”。

所谓“高”,主要是指作品立意的高远,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峰,俯瞰人生,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所谓“深”,就是指作者对生活,对事物有透辟的了解,从中开掘出生活的底蕴,引申出深刻的认识;

所谓“新”,是指立意要有新鲜感,而不能人云亦云。

(例如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散文《秋声赋》,把秋天描写得肃杀可怕,凄凉阴沉。

当代作家峻青则写了一篇《秋色赋》,反其意而用之。

他在铺陈了斑斓的秋天景色、喜人的丰收景象、农民中普遍形成的高尚风气之后,笔锋轻轻一转: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悲伤,因为他写的不只是时令上的秋天,而且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我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欧阳修生活在今天的话,那他的《秋声赋》一定会是另一种内容,另一种色泽”,这样,作者就由赞扬秋天而转为赞颂社会主义时代,使文章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这一立意既深邃又高远,且不落窠臼,同时具有“深”和“新”的特点。

2.分析结构

(1)理清线索

以线索来组织材料,所以文章虽然放得很开,却处处让人感到一种有机的整体结构美,体现了形散而神聚的散文的艺术魅力。

散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思想、一种观点、一种境界、一种联想、一件事物,或者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性格的发展、事件的延伸,都可以作为线索,鉴赏者把握了它们,便有助于理解散文的结构艺术。

(2)抓住文眼

散文的“眼”并非指某个字用得巧妙,某句话显得警策,它是主题思想的凝聚点,艺术意境的聚焦点,艺术结构的结合点,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

(如同散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一样,散文的“眼”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是一个事物,如《荔枝蜜》中的蜜蜂;

有的是一个画面,如《背影》中父亲的背影;

还有的是一个细节、一种色彩等等。

鉴赏者抓住了它们,分析其中的奥妙和匠心,就能看到不同散文结构的特点和价值。

(3)把握角度

从散文创作实践看一篇散文结构的成功,它的角度必然新颖独特,能够充分地展示立意。

(例如柯蓝的散文《写在贝壳上的诗》,此文是作者在青岛海滨疗养时写的。

作者想写“我”随同青岛海洋研究所的同志参观海上养殖场时的所见所闻,以表现海洋工作者的忘我工作精神和高尚美好的情操。

如按一般观后感的常规写法来写,那就得按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先从参观养殖场开始写起,写自己的见闻,写感动自己的事和人,这样写出来的散文可能也很生动真切。

但作者不满足这种老套构思的角度,而是反复地酝酿、思索,从更广阔更深沉的角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采用了时间的倒叙和联想的手法,使这篇题材普通的散文,不仅包含一定的社会内容,立意新鲜深刻,而且结构独特巧妙,具有诗的意境,诗的情趣,诗的韵味,像一首清新隽美的散文诗。

3.品味特色

(1)语言的品味

散文作品,很讲究语言的运用。

纵览古今散文佳品,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考察,无一不具有形象、优美、朴实和简洁的特色。

与小说比之,它多几分浓密和雕饰;

与诗歌比之,它多几分清淡和自然,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透着情韵的美妙,所谓语言的情韵美,就是指作者的感情、心声与客观事物的融合谐和,而暗暗透入文字中的一种美的情调和韵味。

(例如:

以下面两段话来比较:

①根据埃及朋友的介绍,我在一个夜晚去看金字塔,想多了解一些这个民族的历史。

②听埃及朋友说,金字塔的夜月,朦朦胧胧的,仿佛是富有幻想的梦境。

我去,却不是为的寻梦,倒想亲自多摸摸这个民族的活生生的历史。

前一段,是通讯报道写法。

后一段,才是散文的语言,它的特色是富有形象性,从动人的境界中显示出一种特别的情致和韵味。

朦朦胧胧的月夜,被作者写成“富有幻想的梦境”;

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却说成是“摸摸这个民族的活生生的历史”。

这就显得优美、生动、充满情韵和魅力。

(2)风格的品味

散文的艺术手段丰富多彩,白描、象征、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等手法的自由运用,使散文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格;

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作品经常重复出现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和。

一个散文作家的风格,会从他的构思、题材、主题、结构、语言等等方面表现出来,这就形成一种独特的跟别人不同的总体特色。

(如茅盾的深刻严谨,巴金的细腻缠绵,冰心的清婉明丽,杨朔的含蓄深沉,峻青的真切朴实,余秋雨的底蕴丰厚,张承志的沉雄苍凉,贾平凹的清淡古雅,周涛的气势恢宏等等,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在鉴赏时进行认真细致的品味。

四、课堂总结

散文,有如山间的白云,溪间的流水;

也似花丛中飞翔的蝴蝶,天宇间展翅翱翔的雄鹰;

或是大海深山藏有的“珠宝”;

亦或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式的“袖里乾坤”。

如此美妙的文体需要我们带着科学的鉴赏观去细细品味。

希望同学们能带着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去采撷那美丽芬芳。

五、课后作业

阅读秦牧的散文《生命壮歌》,运用所学的鉴赏知识做好批注。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白鹭》,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散文《白鹭》。

3.了解郭沫若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郭沫若,我们往往会想起他那激情如火的《女神》、《凤凰涅槃》、《雷电颂》等作品,这些作品曾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郭老由此而享誉文坛。

然而,郭沫若先生的散文同样别具一格,清新隽永,情趣盎然。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鹭》,看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如画的美妙境界。

二、朗读感悟

1.朗读课文: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听读过程中,让学生想像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形成总体印象,感受白鹭的美。

2.齐读课文:

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思考问题。

(1)文章如何起笔,如何收束全文?

本文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结尾,首尾呼应,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

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作者先通过比较写了白鹭的形体美(2、3),然后再写它的寻常之中的美丽。

四幅画面:

白鹭的形象美,白鹭立于清水田里的一幅画面,白鹭悠然站在小树的绝顶的画面,黄昏中低飞的白鹭等四幅图画。

(3)在这些描绘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前两幅是静态描写,后面两幅画则是先静中有动,后动中有静。

三、品读思考

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品评语言,进而欣赏散文诗的意境,提炼出主题。

1.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之美。

(1)文章采取了哪种修辞方法来描绘白鹭,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比喻,作者抒白鹭比作“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美,说明其容易被人忘却,因为相对而言,散文诗不如诗那样容易被人发现。

(2)文章首尾圆合,赞美白鹭,从哪几个词语上体现出来,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实在”、“韵在骨子里”,“实在”是对上文描写的一个总结,即突出了作者的认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赏;

又呼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韵在骨子里”指自然而成,平凡而不易被人发现。

(3)文章选用哪些材料来刻画白鹭?

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水墨,为了突出其清淡素雅。

本文作者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白鹭,很多地方都是虚写的。

(4)全文感情基调为赞美,为何作者又说“白鹭不会唱歌”?

进一步说明了白鹭是“优美”而不是“铿锵”,这就使作者心中白鹭的美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

这几个问题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充分体现分层教学的实施,清晰地而展现对白鹭由外在美的刻画升华到其内在美的具体过程,感情也进一步推进。

2.在品评语言的基础上,进而领会其优美意境,提炼出文章的主旨。

(1)文章首尾都提到白鹭是一首诗,那么,文章是如何将“散文的诗”和白鹭形象相融合的?

诗有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意蕴,这跟白鹭相似。

(2)找出能透视全文主旨的句子。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教学建议:

第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散文和诗的特点入手分析,把握散文诗这种文体的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本文有形无声却有情的优美意境及淳美的意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主旨。

在这两个环节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会品读文章的方法。

总之,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赞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四、感悟美点

(1)积累语言:

《登徒子好色赋》中的语句转化和富有诗意及哲理的语句。

(2)学完这篇文章以后,给自己怎样的启示?

由赞美白鹭美在自然,进一步联想到人,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的人,同样具有美的闪光点。

(温馨指津:

借物抒情的散文往往由赞美物到赞美人,对物的感情其实就是对这种人的感情,回答此类问题要注意联系这一点。

五、课堂总结

郭沫若先生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来表现歌咏对象——白鹭,又巧用衬托比较的手法,将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等比较,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在白鹭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感受到白鹭那种“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六、布置作业

1、整理自己关于散文《白鹭》的感受,就其中的某一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完成《伴你学》中的“达标检测”。

第三课时

1.预习《关于散文〈白鹭〉》,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关于散文〈白鹭〉》。

3.了解作家晓雪背景资料。

一、导入课文

库贝尔说过:

“美的东西是在自然中,而它以最多种多样的现实形式呈现出来。

一旦它被找到,它就属于艺术,或者可算是属于发现它的那个艺术家。

”同学们,相信大家在学习了郭沫若的《白鹭》后一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吧!

不仅我们,著名散文家晓雪对《白鹭》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呢,下面让我们来听一听他在《关于散文〈白鹭〉》里是怎么说的。

二、我谈《关于散文〈白鹭〉》

1.请同学们先朗读全文,边读边理解晓雪是如何来评论这篇文章的。

2.请同学们谈一谈《关于散文〈白鹭〉》的文章思路。

三、我评《关于散文〈白鹭〉》

1.请同学们探究两个问题:

(1)《关于散文〈白鹭〉》第二自然段举出一些作家的艺术风格,目的是什么?

第二段中,作者以他的博学多识信手举出一些作家为例证,并扼要指出他们在艺术风格上的突出特色。

指出这些作家风格上的不同,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作者上文提出来的观点,同时也为下文概括郭沫若的散文风格作一个铺衬,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读者在比较中对郭沫若的风格有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2)如何理解《关于散文〈白鹭〉》中引述的姚鼐和莱辛的话的意思,并说说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思维提示:

引用自然是为评论服务的,所以理解这两句话,关键是要结合作者对散文《白鹭》的评论。

这段话以一串比喻说明文章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也说明了阳刚和阴柔等不同的文章风格,尤其着重说明了一种“柔婉”风格散文的艺术魅力。

作者引述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是郭沫若“豪放激越、气势磅礴”的风格以外的又一种“柔婉清丽、含蓄秀美”的风格,意在告诉读者要感受这篇散文的魅力和艺术的价值,必须用心去品味,否则是无法发现水面的涟漪和珠玉的光辉的,是无法听出寥廓天际的鸿鹄鸣叫的。

莱辛的话的意思是,好文章应该耐人寻味,说明欣赏文学作品不能浮光掠影地粗疏阅读,必须仔细品味,方能进入其艺术境界。

作者引用这两段话,目的是用来说明《白鹭》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惟有深入品味,才能知其“味”。

引用的文字要注意切合作者写作意图,要恰当。

这对同学们写作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2.你觉得晓雪的这篇评论写得怎么样,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3.将你对《白鹭》的感悟与晓雪的感悟进行比较,看看差别在哪。

四、我看评论

经过刚才的比较,相信同学们对于文学短评该如何写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吧,请同学们来各抒己见。

①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地把握评论对象。

②可以从思想内容、创作风格、写作特点、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

③要有独特的阅读感受。

④评论点要集中。

⑤引证的材料可以来自作品本身,也可以适当地旁征博引。

通过这节课,我们既看到了晓雪这篇评论优美的文笔和科学严谨的品性,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感悟;

我们不但了解了一般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更明白了文学评论的写法可以不拘一格,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六、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中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附:

生命壮歌 

 

(秦牧)

生命现象是一个很奇特深奥的现象,闲来披阅报章杂志,常常读到一些感叹生命坚韧的篇章。

例如:

在几千米的高空上,都可以发现蝴蝶,在几乎接近沸点的温泉里,也有生物在活动,深深的大洋底层,有水生动物在繁殖,南冰洋零度下的冰水中,也有不少的水族等等就是。

除此之外,一些作者笔记中,关于某些普通生物极不平常的行动的描绘,也很令人震动。

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中,有一篇题为《麻雀》的,记叙他见到一只母麻雀,为了保护幼雏,昂然挺身,准备和一只狗格斗,它的英勇气概,居然使狗为之退避,使得旁观的屠格涅夫为之赞叹。

我还读过一篇外国猎人的随笔,说他严冬之际,在一个结冰的野外小湖旁边,正在伺机狩猎,突然一群大雁从半空降了下来,它们是下来饮水的,但是冰层隔断了水源。

这时,只见为首的大雁勇敢地腾身飞起,又像飞机一样向下俯冲,腹部出力地撞击冰层,磅磅作声,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猛烈行动,终于使薄冰断裂,露出一个窟窿来,群雁能够就着那个冰洞饮水了。

那位猎人说,当他看到这番景象,他被感动得目瞪口呆,忘记开枪,终于茫然地伫立着,望着这群征雁饮罢了水,飞去为止。

和这类事情异曲同工的,是日本有一位旅行家说他在喜马拉雅山谷地,发现许多蝴蝶扑打着翅膀向高空冲去,一次又一次,尽管屡次失败,它们仍然奋斗不懈,雪地上终于覆盖着大量蝴蝶的黄翅膀……有一个青年告诉我说,当他读到这段描写的时候,不禁哭泣起来了。

我相信,为这一类现象所激动的,决不只是一个屠格涅夫,一个猎人,一个青年。

我们自己不是也常常有类似的感受吗!

当我们听到:

一只燕子,为了越冬,常常飞行几千公里;

一条鳗鲡,为了产卵,常常从内河游向远洋,征程一两千海里;

一只蚂蚁,能够搬动比它的体重重10倍以上的东西;

一只蜜蜂,敢于不惜牺牲去螫一匹马或一头熊的时候,不是也常常为之激动不已吗!

至于好些蜘蛛,为了织好一张网,不管风吹雨打,艰苦从事,百折不挠的坚毅表现,人们看了受到感动,因而奋发图强的事例,在史书里,也是屡有记载的。

也许有人说,一只鸟,一条鱼,一只昆虫或其它节肢动物,生命有这么大的韧性,不过是它的本能罢了。

是的,普通的生物的行为,谈不上是什么它们信念的执著和理性的选择,大抵总是出诸本能罢了。

但即使仅仅是出诸本能,也仍然令人赞叹不已。

为什么比它们巨大千倍万倍的生物,有不少,生命的韧性看起来倒反而不如它们呢?

人类所以会被这类现象所感动,探索起来我想是饶有趣昧的。

一个人和一条狗或一匹马之间,有时还谈得上感情沟通,但是对于野外素昧平生的一只鸟、一条鱼,一只昆虫……根本谈不上存在什么情愫,但人有时却被它们的行为所震惊,甚至感极泣下,其秘密何在呢?

我以为:

这是由于它们使我们想起作为同类的人的某些勇敢坚韧的行为,因而也就受到感动了。

有人说,古代神话的存在,是人类渴望战胜自然的心理错综曲折的表现。

人能够被某些小小动物的生命现象所激动,我想,正是人对于同类中某类行为的崇敬心理错综曲折的表现。

人们平时对于某些人的坚毅、刻苦、勇敢或者智慧存在敬爱之心,看到动物也表现了类似的现象的时候,心里潜藏的东西被掀动了,翻腾到上面来,于是对动物也仿佛有一种重爱之情了。

一个对于某种品德丝毫不存在向往之心的人,看到那类现象,却是漠然无动于中的。

一个习于懒惰,丝毫不知道勤奋可贵,或者一个懦弱成性,完全不想培养勇敢品格的人,即使知道一只燕子,正在从事千里壮飞,或者看到一只大雁,居然以胸脯猛烈撞击冰层的时候,哪里会有什么感动可言呢?

因此,人对生物的这种奇特感情,说穿了,不过是人对人的感情的升华而已。

如果我们不斤斤纠缠于虫鱼鸟兽这些形象之中,‘就可以透过动物看到人,领会不少人对于坚毅、刻苦、勇敢、智慧这类美德的由衷敬仰。

如果说,虫、鱼、鸟、兽有时竟出现了那么令人瞩目的行为,有思想,有感情以至具有信仰的人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所能够使人受到的震撼也就可想而知。

读历史,有时固然令人十分痛苦,但是那些志士仁者,名将学人的事迹,却一直使我们的心弦为之颤动,这可以说是学习生活中最愉快的享受。

对个人的作用,作出过分夸大的估价,谁都知道是不当的。

因为历史归根到底是劳动群众集体所创造的。

但是个人的行为只要是顺应历史的潮流,合乎人群的需要,却的确可以发挥异常巨大的作用。

我们只要举出几件普通的事情就足够说明了,试想:

爱迪生的发明,怎样改变了全世界人类的生活面貌;

巴斯德发现了细菌,怎样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琴纳医生发明了种牛痘,竟使猖獗流行于地球上的天花到了当代终归全部趋于消灭;

达尔文的发现,怎样使人类认识了自己并使生物学跨进了新的境域……

这还仅仅是就自然科学家而言罢了,革命家、政治家、社会科学家、艺术家、大匠,他们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也都不是可以简单估计出来的。

历史上常常出现过一些害死了千千万万人的“杀人魔王”,也常常出现过一些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革命家和科学家,把这些简单地归结为“历史规律”在起作用而对个人因素的作用不作充分的估计,是有欠公允的。

一个鲁莽者的一根火柴可以烧毁数千亩山林,一个科学家的毕生辛勤又可以创造数万亩山林。

从这样的事情当中,我们可以见到个人能够对整个社会发挥多么坏或者多么好的作用,而且并不是注定非如此不可的。

从前面提到的生物现象,使我想到人类社会中的现象,生命,有的像一个泡沫,有的却可以谱一阕壮歌。

对于好些人,只能碌碌无为的生命,在某些人身上,却能够发挥多么巨大的潜能,绽放多么美丽的花朵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