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在火灾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5438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人在火灾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人在火灾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人在火灾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人在火灾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人在火灾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人在火灾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浅析人在火灾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人在火灾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人在火灾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2多变性

  一方面指火灾之间的千差万别,即引起的原因、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不同;

另一方面是指火灾发展过程中的瞬息万变,火灾的蔓延发展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火灾的多变性特点使火场情况变得愈加复杂,若缺乏相应的消防常识和逃生知识,处于火场中的人极易陷于慌乱中。

  2.3瞬时性

  只要具备了物质燃烧的充要条件,火灾的发生时间是很短暂的。

实验和实践证明,火灾中受灾者所表现出的行为多属于被动的反应性行为,这些行为的结果往往反映了行为个体的文化素养和应变能力上的差距。

  2.4高温性

  火场上由于可燃物质多,火灾发展蔓延迅速,气体温度在短时间内可达几百摄氏度。

空气中的高温能损伤呼吸道,若再加上潮湿,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

当火场温度达到49oC-50oC时,如此时的空气吸入体内,能使血压迅速下降,导致循环系统衰竭。

若吸入气体温度超过70oC,就会使气管、支气管内粘膜充血起水泡,组织坏死,并引起肺水肿而窒息死亡。

人在100oC环境中即出现虚脱现象,丧失逃生能力,严重者会造成死亡。

  2.5烟毒性

  火场中可燃物燃烧消耗氧气,同时产生毒气,使空气中氧浓度降低。

而氧气的浓度下降会影响人的思维能力,使人的分析﹑判断能力下降。

  火灾中可燃物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雾(CO、CO2、HCl、NOx、H2S、HCN、COCl2)中的气体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很复杂。

这些毒性气体对人体有麻醉、窒息、刺激等作用,损害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在火灾中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呼吸和逃生,直接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

  火灾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人员处于非正常状态,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称为应激状态,它使处于此状态的人员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表现于个体和群体会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些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结果。

  3、火灾中个体的心理行为

  个体是与群体相对的概念,是指单个的人,亦是组成群体的基本成员。

  3.1“心理—行为”模式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

人的行为是动机的结果,是目标的手段。

一般情况下,动机、行为、目标三者具有一致的指向,即使过程中发生偏移,系统会通过反馈自动调整修正心理与行为系统。

行为是在需要和动机的驱使及外部条件的刺激和影响下,经过自身内部经验的判断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遵从“心理—行为”模式,按照正常的模式行动。

而在非正常状态下的火灾场景,人所受到的刺激是强烈的,出于强烈的求生欲望和期待逃离火场到达安全地带的焦虑心情,应激的火灾负性情绪反应对个体心理功能和行为活动产生了交互影响,使人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变狭窄,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从而使人出现异常行为。

  3.2个体在火灾情况下的心理和行为

  火灾作为一种突发性灾难,会引起人的应激心理反应。

在火灾状态下,需要人迅速地判断情况,在一瞬间作出决定,能够利用过去的经验,集中意志力和果断地进行判断。

在该情况下会惊动整个有机体,使有机体的激活水平、心率、血压、肌紧度发生显著改变,引起情绪的高度应激化和促使行为的积极性。

在这种情况下,认识的狭窄会使个体出现很难符合目标的行动,易做出不适当的反应。

长时间地处于应激状态,对人有不利的影响,甚至是很危险的。

  当然,随着火灾应激场景的的变化,也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根据火灾中烟气的危害程度,可将其对人的危害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

(1)第一阶段为受灾者尚未受到来自火区的烟气和热量影响或受到影响较少的火灾初期。

这一阶段中影响人员疏散和逃生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心理行为因素,诸如受害者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火灾知识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对火灾警报的反应以及对环境的熟悉程度等。

(2)第二阶段为受灾者已被火区烟气和热量所包围的时期。

这一阶段中,吸入烟气后对人的影响、人的生理因素严重制约着人的逃生、疏散能力,人会出现体力不支、神志不清等中毒和缺氧反应症状,或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难境地,难于选择正确逃生路线和方法,但可借助别人的帮助进行逃生行动。

(3)第三阶段为受灾者在火灾中濒于死亡或死亡的时期。

致死的主要因素首先是烟气中毒,其次是缺氧窒息,再次是吸入未完全燃烧的可燃气体灼伤呼吸系统,火焰灼烧及房舍烧塌砸撞等。

在第二、三阶段由于受到火灾烟气严重的毒害作用,人行为的自控性减弱,下面将讨论人在第一阶段时心里行为规律。

  3.2.1个体在火灾中的心理反应

  

(1)惊慌

  火灾中的惊慌是指火灾中的人们接受异常灾难刺激表现出的一种焦虑状态或行为状态。

在火灾这种极度难忍、充满恐怖的环境中引起的应激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会导致瞬时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下降,若这种应激状态持续下去,处于火灾中的人对环境的判断力和分析力持续下降,更甚者丧失理智,从而影响逃生,甚至造成不良的后果。

天津松江胡同居民楼火灾,409室一家4口各奔东西,分四路逃生,丈夫不顾妻儿,父母不顾子女,同胞兄弟也丢下父母各自逃命,结果4口人在房间的不同地点中毒倒下。

  

(2)恐惧

  火场逃生人员的恐惧多来自其不能迅速适应变化的环境所产生的一种“害怕”的心理反应。

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

心慌、害怕、言行错乱和意志力下降等。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易出现非理性行为。

火灾时报警的人言语含混不清,无法说清起火地点的现场情况,仅仅重复若干简单的词句。

  在火灾中人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主要有以上两种,这些心理反应会对个体的认知决策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于浓烟、热气流和毒气弥漫及火场的燃烧,使个体丧失了对日常环境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个体的记忆力、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使个体产生许多异常行为。

  3.2.2个体在火灾中的异常行为表现

  当处于火灾中的个体为缺少逃生教育、消防知识和慌张鲁莽的性格,会在逃生过程中做出一些异常行为,但多为一些无意识行为,更多是依靠人的原始本能,缺乏科学决策后的结果。

这种由求生本能引起的行为主要有如下:

  

(1)趋熟

  趋熟就是趋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道路、环境,以求得自己的生存。

因为熟悉的状态就是激起人脑的神经细胞中处于一种绝对的优势的兴奋区域,熟悉的内容成为人在第一时间内的选择。

所以当人在房间内受到烟火的威胁,从房间内跑出时往往不管是否是有利的逃生方向,而只选择自己较熟悉的走廊、楼梯、电梯或出口等。

  

(2)向地

  这是由长期生活习惯形成的,将大地作为生存根基的心理产生的一种行为。

发生火灾时,人都会不自觉地从楼上向下跑,直至室外地面。

当烈火封住出口,逃生无路时,向地行为的表现之一即是跳楼。

  (3)奔光

  就是逃向光亮处。

在火灾浓烟区,被困人员一旦看见亮光,就会奔向光亮处。

因此,光亮可成为引导人员安全疏散的一种指示、诱导标志。

在建筑物中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等就是利用人的奔光性,使人在火灾中能安全有效地疏散。

根据在建筑火灾中烟雾的减光性和的的烟气流动特性,规范对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作出相应的规定。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第10。

2。

7条中“疏散用的事故照明,其最低照度不应低于0。

5lx”,第10。

9条中“疏散指示标志宜放在太平门的顶部或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距地面高度一米以下的墙面上,走道上的指示标志间距不宜大于20m”。

  (4)退避

  即由恐惧引起而躲避的一种行为。

当人遇到烟、火会反向逃跑。

特别是室内火灾时,人总是尽力往外跑,即便处于安全地带,也要向起火的反方向躲避。

  (5)沿墙

  即沿着墙根跑或爬行。

当人受到烟火围困时,视觉器官会失去作用,主要靠触觉寻求逃生去路。

所以将安全疏散指示标志设置于墙上时,其高度在人视线以下,距地面0。

3~1。

0m为最佳。

  (6)从众

  由于缺少客观的自我评判标准来面对事物,而产生的一种人云亦云,人为我为的行动。

从众是为适应团体或群体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行动和信念的过程。

它不管群体的行为是否正确,而是消极的认同盲目地顺从群体。

这会使火灾中的人盲从于其他人的行为,从而做出丧失理智的行为。

2004年的“2·

15”吉林中百商厦火灾中四楼堆满烟熏致死的顾客,其中大部分来自三楼的浴室,因为三楼以下窗格都上有铁栅栏,大部分顾客都从众向楼上跑去,而没有利用好三楼的逃生工具,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7)选方便之路

  在火灾情况下,假设有两条逃生路线,一条堆满了一些东西,障碍较多;

另一条宽敞,无任何障碍。

人从房间冲出的刹那,多选择宽敞而非有障碍的路线。

人的选择标准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并为考虑选择可能的逃生路线,而以无意识的方便为标准。

  (8)超越

  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下,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其反应的动量远远超过自身原有的能力(包括体能和技能)的一种行为。

在2000年的“12·

25”洛阳东都商厦火灾中,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从窗口跳出,成功跳到邻近低一层的屋顶上,这在平时是不可想象的行为。

  4、火灾中群体的心理行为

  群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形态。

每个个体为一个共同目标而为之奋斗,每个个体从其中都得到满足,个体间的互动使人群成为一个整体。

因此,群体应具有下述全部或部分属性:

频繁互动,个体群聚意识,一系列共同的规范和相互联系析作用,接受来自群聚体内部成员的压力,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以及由于成了群体的成员而带来的个体的改变。

火场上,受灾者因求生心理而产生的群聚状态。

  4.1火灾中群体的形成及特点

  火灾中的群体大多是时空群聚体。

时空群聚体即为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以外界压力威胁(火场上的威胁包括烟、火和嘈杂的人声)为凝聚因素的群体。

  这种群聚体存在的条件是由于时间和空间限制导致个体感情上的联合。

在其中没有私人的、社会的和职业的关系,一切个体行为,包括家庭和工作小群体都要服从于时空群聚体。

群聚体形成的先决条件:

起火时,处于建筑内的人们在无救援的条件下已无法逃生,必需创造避难场所暂避一下,直至救援到达。

火灾群聚体一旦形成,不论每个个体是否相识,均会融于此,其抵抗火的时间比单个个体抵抗火的时间长。

基于共同处境和目标的火灾群体虽无共同纲领,却有共同行动,比较集中的行为表现是对外呼救和与外界取得联系;

对内尽量减少烟、火对群聚体的影响。

群聚体常形成于某些被选择作为避难场所的特殊房间:

(1)临街的房间;

(2)有阳台的房间;

(3)便于接近楼梯间的房间。

避难群体会自然形成领导,其取决于多种因素:

如群体的性质、个体成员的能力和人格、群体的形成时间和位置等,但主要取决于个体在群体所处的角色。

  4.2群体心理及行为特征

  

(1)助长

  也可称为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体在与其他人一起避难逃生时,有助于减少恐惧,增加信心,更好地在现有条件下逃生。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安排被试者位于由管道导入烟气的房间,当安排单独一人时,有75%的人在特定环境中只能忍耐4min。

若安排两个不相识的人在一起时,则有90%的人在4min内仍留在原地,在咳嗽的同时共同扑打烟雾,与烟雾作斗争。

  

(2)传递

  传递是指情感或行为从一群人中的个体蔓延到其他个体。

可分两种:

情绪传递和行为传递。

情绪传递具有反馈放大作用,当个体的情绪在他人中引起了同样的情绪过程,反馈回来又加剧了个体的情绪,就造成了情绪传递的高潮。

可见于火灾中惊慌情绪的传递。

行为传递则是从某一个体行为传递至其它个体的一种模仿行为。

在1985年“4·

18”哈尔滨天鹅饭店火灾中,当时有6名服务员位于房间内,有一人从11楼窗口跳至10楼开启的玻璃窗上,另5名服务员仿效,从11楼跳了下去。

  (3)钝化

  群体内存在非个性化的“集体心理”,这种心理使得其中个体的感觉、思维和行为与其单独时的极为不同。

当然这种迟钝不仅仅来源于个体聚集为群体状态的结果,亦由于处在火灾这种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认知模式发生变化、个体本身缺少对该环境的认识了解及环境本身发生变化后的结果。

这种“集体心理”的迟钝性妨碍了群体的积极行为,在多数火灾中表现为消极等待救援。

  (4)从众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表现出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

从众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下意识性,从众本身没有十分明显的目的和动机;

二是自发性,从众不受他人的指使、强制和命令;

三是自我存在意识的淡漠,盲目地放弃原来的行为而“随大流”。

日本有位安全心理学家作了一个试验,让3个人排成纵队,在他们面前出现一个危险物,试验者让两人按规定方向跑,结果是前面两向右拐,第三人也向右拐;

前面两人左拐,第三人也向左拐。

2003年“2·

2”哈尔滨天潭饭店火灾中,大火烧断了酒店的电路,店堂内瞬间变得一片漆黑,大火很快封住了酒店大门。

许多人呼喊着向大门奔去,结果其他人亦急忙向大门方向出逃,便毫不犹豫地奔向浓烟,结果大多都倒在了大门附近。

  5、讨论和启示

  本文主要讨论了人在火灾情况下的心理和行为。

这些心理行为在火灾的作用下主要呈现负性的结果,成为人员在火灾中逃离烟毒、缺氧、高温损伤环境的制约因素,影响了人员的安全疏散。

经过本文的讨论可得到如下启示:

  5.1可延续的探讨

  本文所进行的关于人在火灾中心理行为讨论,仅局限于烟气危害过程的第一阶段,在该阶段主要是从社会属性角度考察人的行为,而对于自然属性角度的考察还需在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同时,本文中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分类并未考虑会对疏散结果产生明显影响的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应急疏散素养的个体和群体的划分,这仍需要在将来进一步讨论区分其疏散能力。

  5.2实际应用价值

  处于逃生的压力下,火灾中的人会在此段时间中产生“一般适应综合症状”(GAS)。

这种症状共有三个阶段:

惊恐反应阶段、抗拒阶段和衰竭阶段。

人在抗拒阶段适应达到最佳水平,此时从肾上腺和脑垂体分泌激素波,这些激素波的释放恢复了身体的平衡。

而在惊恐反应阶段人会因为紧张反应,促使其心跳加快,意识狭窄。

因此只有加强疏散知识在人的潜意识中的输入,使疏散知识在人员遭遇火灾时第一时间进入人的意识,才能使人员更好的进行逃生。

通过进行消防知识教育、长期组织疏散演习和消防演练,以增强人的应急疏散素养、强化逃生意识在人的潜意识中的作用,减少人从惊恐反应阶段到抗拒阶段的适应时间,提高人的逃生能力,从而使人在火灾中尽快利用有限的时间、空间逃生。

  5.3在安全疏散设计中的应用

  研究人在火灾中的心理行为,可以将其应用于建筑消防设计,使设计更贴近人在火灾中的规律特点。

与此同时,建筑设计和主动、被动的消防安全措施都能够对火灾中人的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主动火灾预防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得以确定),而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来减少危险,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5.4前景展望

  本文的内容仅涉及了定性的方面,很少涉及定量的方面。

建筑物火灾疏散中人的心理行为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复杂的系统课题,在近年来已得到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其本身构成因素复杂性,其数据库、知识库和推理库等并不完善。

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开发的用以描述建筑疏散特性的模型已有二十余种。

但无论是单纯倚重于人在火灾中的心理和行为因素的研究,还是着重于数学模型和专家系统、虚拟系统来进行研究,都会将疏散中人的心理行为研究引入一个狭隘的境地。

  由于我国在人群形体特征、文化背景、行为习惯和应急疏散素养方面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所以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行为特征也与西方人群有不同之处。

国外在人员疏散行为特征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较系统的研究汇总分析,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数据,在国外的疏散模拟软件中默认的是西方人的形体和行为特征数据。

国内应用这种软件时,本应使用针对中国典型人群的相关数据,但国内还没有专门机构进行典型人群特征方面的研究,人员疏散行为特征汇总分析将是未来几年首先需要尽快开展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宇辰,叶清,庄凯。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7

  [2]刘慧罗.组织行为学。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3]曹日昌.普通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

  [4](美)克特.W.巴克。

社会心理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6

  [5]张志春。

火场心理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11

  [6]白松林,崔守生。

火场逃生术。

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7]孙绍玉等。

火场防范与火场逃生概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8]蒋为诚。

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9]肖国清,温丽敏,陈宝智。

建筑物火灾疏散中人的行为研究的回顾与发展。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6

  [10]胡忠日。

安全疏散研究的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火灾科学与技术,2001.11

  [11]李嘉华,王月明,雷劲松。

火灾时人的避难心理行为及建筑疏散设计。

火灾科学与技术,2004.1

  [12]姜传胜,杨铸。

公共安全之人员应急疏散。

安全,2004.1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