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输电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3814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输电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某某输电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某某输电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某某输电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某某输电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某输电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文档格式.docx

《某某输电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输电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某输电线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文档格式.docx

推荐方案为东方案。

推荐方案路径均在【市县名称,最好能具体到乡、村】境内,沿线海拔在400~600m之间,沿线具有地形起伏不大、地处山洼坝子、靠城区近等特点。

1.5.2推荐方案主要技术特性:

(1)线路名称:

【项目名称】线路;

(2)起迄点:

线路起于【地点】,“T”接在【线路名称,最好具体到某个杆号】线路上,全长约km,曲折系数。

(3)回路数:

单回合架设。

“T”接点至线路导线截面120mm2改换为240mm2。

(4)设计气象条件:

全线划分为云南气象区Ⅰ级气象区(C=5mm,V=27m/s)。

(5)地形情况:

沿线地形较为平坦。

最低处为【地名】,海拔约

400m;

最高处为【地名】,海拔约500m。

全线地形比例为:

丘陵占100%。

(6)导线型号:

导线均选用JL/G1A-120/25型钢芯铝绞线

(7)地线型号:

一根地线为24芯OPGW复合光缆,型号暂定为OPGW-50;

另一根分流线暂定为LBGJ-50-20AC铝包钢绞线.

(8)绝缘水平:

根据沿线海拔情况,1000m以下,悬垂串和跳线串采用8片,耐张串采用9片。

(9)绝缘子及金具串型:

悬垂串采用70kN级单、双联。

耐张串采用70kN级双联、70kN级单联(龙门档)。

跳线串采用70kN级单、双联。

(10)导、地线换位:

导、地线均不换位。

(11)导线排列方式:

导线采用三角形排列方式。

(12)铁塔:

铁塔采用呈三角排列的猫头塔和羊角塔。

全线预估共用杆塔21基(承力塔7基,占33%,直线塔14基,占67%)。

(13)基础:

全线拟采用现浇斜柱式基础,铁塔与基础的连接采用地脚螺栓的连接方式。

施工基面较大的塔位采用长短腿与高低基础相结合的形式,以减少塔位处对环境的破坏。

1.5.3推荐方案主要经济指标见下表

表1-1送电线路主要经济指标表

项目

指标

【项目名称】

1

线路长度(km)

2

导线(t/km)

3

地线(t/km)

4

绝缘子片/km

5

金具(t/km)

6

钢材(t/km)

7

混凝土(m3/km)

8

基础钢材(t/km)

9

接地(t/km)

10

本体投资

11

动态投资

12

光缆总投资

3、线路路径方案选择

3.1两端变电站进出线

【起点情况、线路情况及导线选择、终点情况的描述】

图3-1站址地形情况

110kV变电站:

主变为1×

20000kVA,110kV部分为单母线分段接线,最终出线4回,备用2回,已建2回,分别至变,110kV变。

本期“T”接点至110kV线路导线截面120mm2改换为240mm2。

图3-2“T”接塔现状图

3.2路径方案拟定原则

(1)根据电力系统规划要求,综合考虑施工、运行、交通条件和线路长度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比较,使线路走向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2)尽量靠近现有国道、省道、县道及乡村公路,改善线路交通条件。

(3)尽量靠近航空线附近寻找线路路径。

(4)尽量避让险恶地形、洪水淹没区及不良地质地段。

(5)尽量避开森林密集区、水源林区、珍稀树种地区,减少森林砍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6)避让军事设施、开采的矿产及石场、油库及重要通信设施。

(7)尽量避让严重覆冰地段,以提高线路可靠性。

(8)尽量避免跨越民房。

(9)综合协调本线路路径与沿线已建线路(包括规划路径)及其他设施的矛盾。

3.3路径方案说明

根据沿线踏勘及收资情况,结合两端变电站位置、线路经过地区地形、交通、障碍物等情况,本工程路径拟定了东、西两个方案做比较,推荐方案为东方案。

线路起于【地名】,“T”接点至【地名】线路,总长度约km,总体呈东南走向。

线路路径叙述如下:

东方案:

线路从升压站出线后直接跨过路,向在坝子内农田走,跨越,最终绕开民房到T接塔,海拔近510m,相对高差达50m内。

该方案线路长度约km。

西方案:

线路从升压站出线后沿路绿化带走,,跨越河,最终绕开民房到T接塔,海拔近510m,相对高差50m内。

因此该方案需用较多的钢管杆,造价较高

详见路径平面示意图。

3.4路径方案比较

路径方案比较见表3-1。

表3-1路径方案比较表

序号

方案

内容

西方案(推荐方案)

东方案(比较方案)

7.4

曲折系数

1.27

1.35

海拔高程(m)

480-550

地形概述

丘陵占100%,地形较好,进线困难。

丘陵占100%,地形较好,进线相对容易。

地质情况

线路沿线地貌分为丘陵地貌。

岩溶地貌分布广泛。

不良地质作用主要为软弱夹层、滑坡、蹦塌等。

同西方案

地震烈度

VIII度

交通情况

交通条件较好。

位于农田内交通条件稍差,其余较好

重要的交叉跨越

35kV线路2次、10kV线路3次、二级路2次、河流1次、通信线3条。

110kV线路1次、35kV线路1次、10kV线路4次、二级路2次、河流1次、通信线3条。

对规划影响

对规划无影响。

森林分布情况

该方案未经过森林,耕地地1公里,

耕地地5公里,香蕉地4公里

沿线矿产及设施情况

沿线无矿产

通信保护

对电信线路无危险和干扰影响

13

气象条件

1级气象区(C=5mm、V=25m/s)

级气象区(C=5mm、V=25m/s)

14

优点

(1)线路长度比东方案短0.4km;

(2)交通更便利。

(1)造价较低。

15

缺点

(1)由于沿路边走,只能使用钢管杆,造价较高。

(1)线路长度比西方案长0.4km;

(2)占用耕地协调难度大;

政府意见

同意

17

设计推荐意见

不推荐

推荐

比较结论:

两方案总体上在交通、地形条件上都较好,东方案线路长度比西方案长0.4km,经过农田,所以总体投资上优于西方案。

两方案交叉跨越差不多,西方案有利于线路施工协调及长期运行安全,但沿公路绿化带走只限于使用钢管杆,故造价将高于东方案较多,所以设计推荐东方案作为本阶段的推荐方案。

3.5推荐路径方案描述

3.5.1沿线地形及地质情况

本工程在【地名】地区,【该地区地理情况描述】。

本工程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侵蚀和溶蚀作用是该地区地貌形成的主要营力。

近代和现代的侵蚀作用以河流迅速下切、溯源侵蚀为主要特征,因而高原面受到强烈破坏残存无几。

侵蚀作用则受新构造运动间隙性上升的影响,表现为多期性、呈现出复杂多变岩溶地貌景观。

根据成因与形态相结合的原则,该区域地貌分为构造侵蚀地貌,岩溶地貌,溶蚀构造地貌等类型。

3.5.2地层岩性

该段线路地层岩性主要为三叠系砂岩、页岩;

二叠系玄武岩;

局部为三叠系灰岩、白云岩,夹角砾状白云岩。

覆盖层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坡残积、坡洪积成因,以黏性土、碎石、角砾等为主,局部为砾石、块石。

多分布于山麓斜坡地带,黏性土一般呈硬塑状态,碎石土多为松散~稍密状。

覆盖层厚度一般1.0~6.0m不等。

基岩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多破碎呈碎石状、块石状,完整性差,强风化。

3.5.3地质构造及地震

1.地质构造简介

【项目名称】属滇西横断系切割山地峡谷区南段的深切割中、低山地形地貌。

主要由两大类地貌类型构成,即中下游区为浅深切割构造剥蚀低中山残丘地形地貌,多分布表层风化剥蚀破碎的石灰岩,分布有溶洞、暗河、漏斗、泉水等。

电站工程附近,山高坡陡,河深谷窄,河床下切侵蚀强烈,多呈V型河谷

2.地震基本烈度与地震动参数

【详细的地震信息】

3.5.4地下水

根据线路路径沿线地下水的贮存条件和特点,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岩溶水、裂隙水及孔隙水。

碳酸盐岩分布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岩溶水,受岩溶发育规律控制,具有水量分布不均、蕴藏丰富、水位埋藏较深和分布规律不易掌握的特点。

在基坑开挖深度内很难见到,可不

考虑碳酸盐岩岩溶水对线路杆塔基础的影响。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基岩节理裂隙中,受大气降水及上覆松散堆积物中孔隙水补给,沿各类节理所组成的裂隙网络运动,向附近冲沟、山间盆地排泄。

埋藏较深,在基坑开挖深度内很难见到,可不考虑基岩裂隙水对线路杆塔基础的影响。

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具有埋藏浅、随季节性变化大等特点。

山麓斜坡地带常以泉水形式出露,一般流量较小,水量有限,位置与含水层的分布有关。

对杆塔基础的影响,视具体情况而定。

3.5.5矿产及砂石料

1.矿产

经向【地名】县国土资源局矿产股了解,新建线路未压覆已经探明具有开采价值或者正在开采的矿产资源。

2.砂石料

经沿线踏勘及调查,该线路上无砂料厂。

3.5.6不良地质现象

沿线不良地质作用,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发育的不良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岩溶、高陡边坡、冲沟、采矿区、软弱夹层、滑坡、蹦塌等。

1)岩溶

岩溶为线路沿线最主要的不良地质作用。

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广泛发育,主要表现形式有溶沟、溶槽、石芽、溶蚀漏斗、溶洞、落水洞等。

对于溶沟、石芽发育地段,杆塔基础应考虑岩土组合地基的不均匀性。

另外,高耸、尖锐的岩溶孤峰,其周围边坡陡峻,不宜设置塔位,应尽量避让。

线路所经地段未发现发育有地下大型连通式、影响杆塔稳定的溶洞、溶蚀漏斗等。

2)浅表层滑坡

局部地形陡峭,岩性软弱,岩体破碎,覆盖层深厚、松散,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岩土体发生滑塌,形成浅表层滑坡。

但其发育规模有限,对线路路径方案不构成颠覆性威胁,杆塔位宜进行避让或跨越。

3)高陡边坡

一般情况下,在中山地貌分布的部分地段,高陡边坡较多,不利于杆塔位的设置。

对高陡边坡,宜采取避让措施,路径尽量考虑选择山脊、山顶、台地穿越,然受陡峻地形的控制,部分塔位仍不得不设置在陡坡上,视其塔位具体岩石的坚硬程度及岩体的完整程度,可采取桩基础等岩土工程措施进行处理。

本线路沿线无高陡边坡。

4)冲沟

冲沟一般发育在岩性软弱、覆盖层厚、地表植被欠发育,易受雨水冲刷的地段。

在雨水的冲刷下,地表形成了多条中小型冲沟。

杆塔位应注意避让、跨越或者采取有效的工程处理措施,可保证杆塔的稳定。

本线路地处坝区农田内,冲沟不对线路路径方案够成威胁。

5)采矿区

通过现场勘察及对【地名】县国土资源局矿管股的收资情况看,本线路沿线无采矿区。

表3-2岩土物理力学指标表

岩土名称

重度

γ(kN/m3)

粘聚力

C(kPa)

内摩擦力φ(°

承载力特征值

fak(kPa)

砂岩、砾岩

全~强风化

19.0~22.0

/

20~30°

250~350

中等风化

20.0~22.0

30~40°

500~600

泥岩

18.0~20.0

15~25°

190~250

250~300

灰岩

强风化

300~350

21.0~23.0

500~700

粘性土

硬塑~坚硬

状态

17.0~19.0

30~40

14~16°

180~200

可塑状态

16.0~18.0

20~30

10~14°

140~160

软塑状态

16.0~17.0

18~25

5~7°

50~70

淤泥

流塑状态

15.0~16.0

12~15

3~5°

30~50

3.5.7沿线植被分布情况

本线路沿线多为农田,作物主要以香蕉为主。

沿线植被情况见图3-3所示。

图3-3沿线植被情况

3.5.8沿线交通条件

本线路可利用的公路有线(某地---某地)、城区道路(路名),沿线交通情况较好。

3.5.9交叉跨越情况

3.5.10路径原则协议

线路路径方案已向沿线规划、林业、国土、政府等部门收资并同意路径走向。

县政府书面路径协议已办理。

4、设计气象条件

4.1遵循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确定本线路工程设计基本冰厚和基本风速均按10m高30年一遇考虑。

4.2导线覆冰

4.2.1覆冰成因

本工程线路所经地区位于滇西南地区,导线覆冰现象主要由入侵云南东部和东北部的冷空气造成。

冷空气从云南东部和东北部入侵云南境内,沿途受山脉重重阻挡,到达线路区域时一般已经大大减弱,但当遇强冷空气时,冷空气不断得到补充,即能推进到线路区域,与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造成降雪天气,并在本工程区域海拔较高山区地区形成导线覆冰。

根据调查资料、气象站观测资料及覆冰成因分析,线路区域导线覆冰性质主要以湿雪为主的雪、雾凇混合冻结。

4.2.2覆冰调查概况

本次覆冰调查,主要对线路所经地区的电力公司、气象局、县志办等单位进行收资调查,对沿线乡镇居民进行了实地调查。

结果都一样,无覆冰。

4.2.3区域内已建线路设计及运行情况

通过对【该地区已建并运行1年以上的线路名称】的调查,未发生过冰、风灾害事故。

已建线路的设计及运行情况见表4-1。

表4-1

线路名称

海拔高程(m)

覆冰厚度(mm)

设计风速(m/s)

设计完成或投运时间

运行情况

2000年1月

未发生过冰、风灾害事故

2007年12月

4.2.4设计冰厚的取值

【工程名称】工程本阶段拟定了二个路径方案,分别为东方案(推荐方案)和

西方案(比较方案)。

根据本工程线路沿线覆冰调查资料,重点参考线路附近已建线路的设计冰厚及其运行情况,并结合线路所经地区形成覆冰的条件、地形条件、水汽来源、地理环境及海拔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本工程线路冰区划分如下设计冰厚按5mm设计。

4.3设计风速

4.3.1气象站概况及代表性分析

本工程线路区域附近【地名】县和【地名】县两个气象站,沿线各气象站基本情况见表4-2。

沿线气象站基本情况表

表4-2

站名

东经

北纬

观测场海拔高程(m)

【地名】

99°

23′

1120

23°

45′

990

4.3.2气象站设计风速

根据沿线气象站多年最大风速资料,经时距和高度订正后,统一换算为离地10m高10min平均风速系列,采用极值I型进行频率计算,得到离地10m高3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速,计算结果见表4-3。

沿线各气象站设计风速成果表

表4-3

气象站

10m高3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速(m/s)

21.2

25.5

由于沿线各气象站均位于县城附近,受人类活动影响大,而线路路径均位于海拔较高的山上。

因此,气象站最大风速资料仅供分析参考,不宜直接采用。

4.3.3风压反算设计风速

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查算得线路区域30年一遇基本风压,并推算得出该区域离地10m高30年一遇设计风速,计算成果见表4-4。

利用风压计算沿线地区设计风速成果表

表4-4

10m高30年一遇设计风速(m/s)

22.6

27.0

4.3.4大风调查概况

《【地名】县县志》记载:

通常西北风,8级大风日数年平均4天,有时会出现8级以上大风。

一般规律是:

春季多偏西大风,并拌有冰雹、雷电出现,山区、半山区由于地形影响,常出现旋涡风,虽强度大,但出现时间短,范围小,危害较小;

夏季受热带低气压或台风外围影响,多东北大风,对农作物危害较大,使玉米、水稻倒伏。

根据沿线大风调查以及大风史料,初步分析,坝区地带最大风力在九~十级之间,相应风速为21.8~27m/s。

4.3.5设计基本风速

根据本工程线路附近地区气象站设计风速、地区风压等值线图反算的风速成果、沿线大风调查及地方大风史料,重点参考沿线已建送电线路设计风速的取值及运行情况,并考虑到本工程线路大多位于开阔山头上,而气象站建在城区附近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本线路工程离地10m高30年一遇设计基本风速取25m/s,但部分风口、垭口等地段需加强抗风措施;

线路从升压站出线后大档距跨越红河,根据规范要求,大跨越线路需适当提高设计基本风速以提高线路的抗风能力,因此,确定跨越

【地名】段离地10m高30年一遇设计基本风速取27m/s。

4.4气象特征值

4.4.1沿线各气象站多年气象特征值见表4-5。

沿线各气象站多年气象特征值统计表

表4-5

项目

气压

平均气压(hPa)

气温

平均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

最冷月的平均气温(℃)

湿度

平均相对湿度(%)

78

81

平均水汽压(hPa)

170

176

风速

平均风速(m/s)

主导风向及频率

NW,7.52%

SSW,9.5%

降雨量

平均降雨量(mm)

1115

1358

最大日降雨量(mm)

1188(1982.6.13)

989(2000.5.18)

雷暴

年平均雷暴日数(d)

69.3

71.8

年最多雷暴日数(d)

99

93

其它

年平均晴天日数(d)

35.6

17.7

年平均阴天日数(d)

111.9

128.1

年平均雨日(d)

年平均雾日(d)

72.3

101

年平均大风日数(d)

4.1

2.8

年平均冰雹日数(d)

0.75

1.4

4.4.2大风同时气温

本线路工程大风同时气温采用沿线气象站多年最大风速发生月的月平均气温,统计结果见表4-6。

大风同时气温表

表4-6

站名

最大风速(m/s)

相应年月

相应月平均气温(℃)

4.5水文

4.5.1河流概况

【线路经过区域中所流经的河流情况】。

4.5.2水文条件

【简要描述该地区的水文情况】

4.6设计气象条件

本阶段所推荐的设计气象条件及组合见表4-7。

设计气象条件一览表

表4-7

气象条件

气象区

轻冰区

大气温度

最高

+40

最低

-5

覆冰

最大风

+10

安装

雷电过电压

+15

操作过电压

年平均气温

风速

m/s

基本风

27

冰的密度(g/cm3)

0.9

年平均雷暴日

5、机电部分

5.1导、地线选型及其防振

5.1.1导线选型

根据系统提资,本工程每相导线截面积为120mm2。

导线按国家标准GB/T1179-2008选择,该标准在同样标准截面下,其铝钢比不同,机械性能、单位长度和重量各异。

我省目前设计的110kV线路,对标称截面为120mm²

的导线,在5mm覆冰段,一般在JL/G1A-120/20、JL/G1A-120/25中进行比较选取。

由于受山区地形及气象等因素的限制,JL/G1A-120/20在我省设计的线路工程中较少使用,而JL/G1A-120/25导线在我省各地区各电压等级线路中均被普遍使用,具有长期的运行经验,且运行反映良好。

5.1.2地线选型

根据系统提资,本工程采用双地线架设,一根两根均为24芯OPGW-50架空地线复合光缆;

另一根为LBGJ-50-20AC铝包钢绞线,

由于OPGW光缆的结构性能因厂家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现阶段暂推荐与LBGJ-50-20AC型铝包钢绞线相匹配的24芯OPGW-50光缆,,具体型号及参数待下阶段工作再进一步论述。

导、地线机械物理特性见下表:

表5-1导、地线机械物理特性表

导线型号

JL/G1A-120/25-12/7

LBGJ-50-20AC

结构

根数/直径

7/4.72

7/3.0

计算截面

(mm2)

12.48

12.37

24.25

37.11

总计

146.73

49.48

外径(mm)

15.7

计算重量(kg/km)

525.7

329.3

拉断力(N)

47.96

59670

弹性模量(10MPa)

7700

14720

线膨胀系数(1/0C)

1.89E-5

1.3E-5

200C直流电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