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规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53545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4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疗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中医诊疗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中医诊疗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中医诊疗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中医诊疗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疗规范.docx

《中医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疗规范.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诊疗规范.docx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idiopathicfacialpalsy)或称Bell麻痹(Bellpalsy)是颈乳突孔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畴。

一、诊断:

参照2004年国家卫生部临床医学委员会制定的《神经病学》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1、辨证治疗

风痰阻络证:

症状:

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吹哨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间,病初可伴有瘫痪侧乳突疼痛,耳或者下颌角疼痛。

舌质暗淡,苔白腻或者黄腻,脉弦滑或者弦紧。

治法:

化痰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

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僵蚕、全蝎各9克,等分为末分两次服。

加用防风引药上行,川芎去头面之风。

疗效评估:

该病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季节都可发病以春节多见疗效评判标准分为四类:

痊愈:

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

患部基本恢复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者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

患部明显恢复,患侧眼睑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

治疗后无好转或者略有改善。

证实以辨证为核心的治疗方案疗效明显。

2、针灸治疗:

取手足阳明经为主,足太阳经穴为辅,面瘫早期针数宜少,宜浅,宜精,后期诸穴位酌予斜刺或者透刺,初期宜补后期宜泻加用悬灸。

处方:

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百

方义:

本方重在麻痹部位取穴,配合远部取穴,目的在于疏通阳明太阳经脉,祛风散寒,疏通气血,使肌肉筋脉得以濡润温养,面瘫可愈。

加减:

抬眉差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用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

疗效评估:

根据临床实践观察,针灸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经兴奋性,加速面瘫的恢复。

针灸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面瘫的首要方法。

3、隔灸:

片厚约2-3mm,刺数眼,上置艾柱,三到五壮,以皮肤微红为度。

疗效评估:

此疗法属于中医特色疗法,取艾柱温热散寒,借生解表散寒之力共同作用于穴位,施治过程中患者常感觉虫爬蚁道的舒适感,利于面瘫的早期恢复。

4.护理:

1、避风,必要时可以戴口罩,眼罩防护。

2、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天点眼药水2——3次。

3、严格忌口,禁食酸辣凉食物,避免凉水洗脸。

5、康复:

时间从发病10天到20天。

方法:

对镜做皱额,蹙眉,闭眼,吹口哨,示齿等运动,训练时要按体操节奏进行,每日2——3次。

2、自我按摩,因面肌薄,用力宜轻柔、适度、持续、稳重。

早晚各一次。

三、中疑难点分析:

1、面瘫患者的急性期为三到七天,急性期时病情缓解不明显或者逐渐加重,患者对此非常困扰,以至于质疑中医治疗方案,其中有一部分会自动终止治疗。

如何建立患者对于中医治疗的信心和信任感难度很大。

2、病人病情复杂多样,细微变化之处,中医解释的理论系统患者很难接受,如何让患者信服是一个艰巨的问题。

3、老年患者发病时伴有乳突疼痛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者单纯中医治疗效果较差,难度大。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面瘫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得到认可,本专科拟题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

1:

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使其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疾病的发展过程。

2、面瘫的症状千差万别,需要更为完善的中医诊疗方案

诊疗方案优化说明:

我科通过多年来对诊疗方案的应用,针对不同病症,采用2009年5月修订的诊疗方案辩证论治本病,中医治疗率及患者量与上一年比均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本方案。

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与拔牙后,咽炎后,重感冒后并发面瘫用从风热外感的角度调整诊疗方案,因此加入了风热型,主方为银翘散加减,重用双花连翘黄连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临床效果较好,因此在我们优化诊疗方案时,加入了风热证。

另外部分病人面瘫侧肿胀明显,疼连肩背部,根据督脉循脊里,上达项后风府,沿前额下行鼻柱等中医理论,予后背督脉梅花针重扣拔火罐,大椎穴,肩井穴三棱针点刺出血加拔火罐,疗效较好。

 

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动脉压升高尤其是舒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

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长期精神紧、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饮食中含盐量高和大量吸烟者发病率高。

临床上以头晕头痛、耳鸣健忘、失眠多梦、血压升高等为基本特征。

晚期病人常伴有心脑肾等器质性损害。

   结合本病临床表现,一般属中医“眩晕”、“头痛”病畴;主要由情志伤、肝肾阴亏阳亢或饮食不节,痰浊壅滞所致;治此常以滋阴平肝潜阳或除痰祛湿等为大法。

   如何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或控制高血压病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用中西药降压治疗,忽略了从发病原因方面去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尽管把血压降了下去,而一旦停药血压又会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不断升高。

因此,对于本病应做到“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相结合。

实践证明,对已病者采取有效的防病措施,大都可以截断扭转病势。

   

(一)基本措施:

   1.无高血压病者,应做到未病先防,如平素应积极开展养生防病;偶尔发现一二次血压升高,即应引起重视,如定期复查、及时开展防与治。

   2.一旦患有本病,原则上一期高血压病应重在防而兼顾治,以防发展;二期、三期合并有心、脑、肾器质性损害者则在中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注重于防,以阻止病情恶化。

   3.患病后应加强摄生调养,尤其要保持心情舒畅,不必恐惧、焦虑和紧。

只要情志畅达,气血阴阳协调,自有益于本病的康复。

   4.注意劳逸结合,慎防劳心、劳力和房事太过。

紧的脑力劳动者尤需注意休息、娱乐;否则,长期精神紧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小动脉收缩,从而使血压增高。

房事太过亦是如此。

   5.经常散步或户外活动,以及郊游览胜,可促使气血阴阳平和,降低并稳定血压。

   

(二)饮食调护:

   1.控制食盐量正常成人每日摄入6克食盐为宜;患高血压病尤其是合并有心、肾功能不全者则应减量,一般每日3~4克。

   2.限制饮食,防止过胖饮食要有节度。

长期食量过大,易使痰湿盛而肥胖,肥胖者又易发高血压病。

所以高血压病(尤其是体胖者)要适当限制饮食,或少食精白米饭,多食糙米及杂粮;并可运用“揿针刺耳穴法”减肥。

3.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对饮食的基本要以清淡素食为主,少食肥甘油腻,饮食合理搭配。

此外,还需了解三点:

①宜以豆类及谷类为主食,如黄豆、大麦、小米、玉米、小麦、高梁等,以白莱、芹菜、西红柿、豆芽、菠菜、萝卜、海带等为主要蔬菜;多食新鲜水果如柑橘、山楂、苹果等。

②少食或不食动物脂肪,而以植物油如豆油、棉油、糠油等为主;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脏、蛋黄、螃蟹、带鱼、鱼子等。

③少食发物如雄鸡、猪头肉、狗肉、鹿茸等,因这一类发物均易耗损肝阴,使肝阳易亢,病情复发或加重。

4.戒烟忌酒,少食辛辣烟酒及辛辣之品对人体的危害对高血压病的危害尤为明显。

如烟草中的尼古丁易使人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管痉挛,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对本病不仅易诱发中风,还会促使源性(肝)胆固醇合成,血脂升高,引起动脉硬化和加重高血压病。

   5.因时因地,坚持食疗即结合具体情况,经常选用下述食疗方服之,亦有防治效果。

   

(1)根粥:

粟米100克,水浸一夜滤干,与根粉60克同煮粥食,每日1次,常食。

   

(2)山楂晶:

亦可用山楂冲剂当饮料经常冲服,具有降脂、防高血压之效。

   (3)淀粉粥:

鲜根150克,沙参、白芍各30克,共经水磨后澄取淀粉,晒干备用。

每次用淀粉30克,粳米60克,煮粥食,每日1次。

   (4)玉米粥:

玉米煮粥,经常食之。

   (5)鲜牛奶:

每日早上喝1瓶,无病可防发生,有高血压病者可防发展。

《本草述》谓其能“滋阴养血,制其阳亢”。

现今研究,如日本《我的健康》杂志1984年第一期报导,牛奶中富含钙和蛋白质,其预防高血压病效果明显。

   防止高血压病并可降压的食物还有洋葱、芹菜、海蜇皮、大蒜、海参、绿豆等。

日本人喜用大洋葱10个,切细放入茶壶加水煮,煮沸后用小火煨,煎到水的颜色如茶样,每天代茶喝1~3杯,两顿饭之间喝最有效。

连喝十来天即可使血压降至正常。

   (三)方药服:

结合本病多表现为肝肾阴虚、痰湿瘀血滞留的病理特点,近年来国有人于本病的早中期采用滋阴潜阳、法痰活血之法,以“截断扭转病势”。

实践证明,下述方药并不直接产生降压作用,但却具有软化血管、稳定血压、阻止病情发展的作用。

   1.滋阴通脉丸根、昆布、山楂、丹参、首乌各2份,怀牛膝、泽泻、蒲黄、赤芍、草决明、半夏、麦芽各1.5份,天冬、龟胶、枸杞各1份。

按比例,共碾未,炼蜜为丸。

每丸重6克。

每次1丸,每日3次。

1个月为1疗程,停药一周后再服。

可连服3~4个疗程。

本方适用于以阴虚为主,其血压偏高而无须用降压药,或症状不显者,亦可作为辅助治疗药,配合降压的中西药使用。

   2.半夏化痰丸半夏、白术、钩藤、泽泻、生大黄、山楂各2份,天麻、菖蒲、茯苓、郁金、昆布、天南星、首乌各1.5份,丹参、桃仁、天竺黄各1份。

制法、用量、服法均同上方。

本方适用于体形肥胖、痰湿较盛者。

   (四)其他措施:

   1.针灸取穴足三里、合谷;关、太冲;三阴交、曲池、阳陵泉。

用泻法,不留针,每天取一组穴。

交替使用。

   2.药枕杭菊花、桑叶、野菊花、辛夷各500克,薄荷、红花各150克。

混合粉碎后另拌入冰片50克,装入布袋作枕头使用。

每剂药可用3~6个月,为防潮,可常取出太阳晒。

凡高血压病、正偏头痛,既可以此缓解症状,又可预防早期病人复发。

此外,还有用菊花1000克,丹皮、白芷、川穹各250克,制成药枕防治之。

   3.气功一般以静功效果较好,血压过高者宜打太极拳。

气功和太极拳动作柔和,姿势松缓,能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放松,使血压下降;心境宁静,有助于消除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同时还可改善机体的平衡与协调。

4.按摩自我按摩可调节大脑皮质功能,改善脑血液循环,使血管微扩,血流增加,对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硬化有一定效果。

可采用按摩健脑功。

 

针灸推拿中医优势病种中医(针灸推拿)诊疗方案

一:

颈椎病颈椎病:

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气血不呢益脑窍,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经络受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针刺治疗:

穴取双侧:

风池,颈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夹脊。

椎动脉型加脑空,太阳,角,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神经根型加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

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以上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qdTDP照射:

侷部30minqd菝罐:

适量,5minqd中频脉冲电治疗:

颈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qd颈椎病推拿:

30minqd①准备手法:

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

②治疗手法:

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

③结束手法:

拍打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按语】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2ml当归注射液+2ml骨肽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穴位注射。

qd,左右交替用,10日为一疗程,疗效轿好。

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务必配合颈部牵引3-5分钟,qd,疗效轿满意。

针灸推拿结合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尢其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有轿好的效果。

二:

肩周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中医认为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中医常称为“漏肩风”、“肩凝症”、“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