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3490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一)扩展高端交易领域

  

(二)培育新兴消费

  (三)发展服务贸易

  二、商贸交易市场完善工程

  

(一)优化商贸交易设施空间载体

  

(二)推进专业化商品市场发展

  (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三、商贸品牌特色提升工程

  

(一)发展自主品牌,推动北京创造

  

(二)汇聚国内品牌,经营中国特色

  (三)引进国际品牌,融入国际时尚

  (四)强化商贸特色,彰显文化魅力

  四、商贸交易主体壮大工程

  

(一)提高总部经济聚集度

  

(二)培育本市商贸龙头企业

  (三)支持“老字号”企业改革和发展

  五、商贸配套环境优化工程

  

(一)推动配套服务产业持续发展

  

(二)发挥功能区的政策优势

  (三)加强商贸发展软环境建设

  第四部分 规划实施保障

  一、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二、分解落实规划任务 

  三、加强财政资金保障 

  四、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五、动员全社会共同实现规划

前言

  国际商贸中心是商贸流通、购物消费的国际化中枢,是世界城市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

  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符合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

是围绕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增强和发挥“四个服务”功能的内在要求;

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是新时期、新阶段本市商贸领域科学发展的战略方向。

为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发展规划》。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3、《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加快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意见的通知》。

  适用范围:

  适用于商业流通、居民服务、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口岸、利用外资、境外投资、商务服务、物流配送等领域;

涉及商贸领域关联产业及相关配套支撑产业。

  实施期限:

  2011—2015年。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成功服务2008年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北京商贸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加快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批发和零售业商品购销总额、购进额、销售额分别年均递增24.9%、27.8%、27.5%,分别超过“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16.0、18.6、19.0个百分点。

  商贸流通聚集、辐射的枢纽功能日益突出。

北京批发和零售业商品购销总额多年位居国内各城市前列。

2010年,在全市3.7万亿元商品购进额中,市外和境外购进额占77.9%,比2005年提高8.2个百分点;

在全市4.0万亿元商品销售额中,批发额3.4万亿元,其中向市外和境外批发占77.7%,比2005年提高6.4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以服务全国为主。

2010年,在全市进、出口额中,为全国配置资源的进口占69.2%,带动全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出口占47.3%,直接服务外省市的进出口额高达1964亿美元,居全国第一。

  商贸流通承载生产资料的配置作用举足轻重。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商品购进额中,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产品等生产资料购进额占70.3%。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商品销售额中,生产资料销售额占70.2%。

2010年,在全市进口额中,生产资料类商品占80.4%;

在全市出口额中,成品油、肥料和钢材三类商品出口占17.4%,其中外埠通过北京出口的成品油、肥料和钢材分别占该产品出口的88.8%、84.6%和66.6%。

  体现首都优势的商品专业市场规模全国领先。

电子通讯产品、文物艺术品、汽车等专业市场快速成长。

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成为内地高新技术的主要输出地,对全国技术市场具有较强辐射力。

北京艺术品市场繁荣,形成以潘家园为代表的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

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占全国的一半,交易价格成为全国市场的风向标。

北京汽车进口量占全国的六成左右,已成为全国进口车的销售中心。

棉花、钢铁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迅速发展,在全国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6.4%,高出规划预期增幅7.4个百分点;

提前两年超过“十一五”末年的预期规模(4470亿元);

2010年达6229.3亿元,是2005年的2.1倍,连续第三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批发和零售企业销售商品中,汽车、体育娱乐用品、金银珠宝类商品的比重逐步提高,分别从2005年的7.8%、0.9%和0.5%提高到2010年的16.2%、1.3%和1.5%。

顺应出行、交易、结算等购物消费方式的变化,网络消费、信用消费等新型消费迅速发展。

与文化娱乐、体育保健、旅游休闲、家装物业等产业融合,服务消费蓬勃发展。

  特色商业独具魅力。

目前,全市已有二十余条重点培育的市级特色商业街区和一批区域型特色商业街;

全国1128家中华“老字号”中,北京拥有116家,居全国前列;

逐步形成了以特色商业街区为重要支撑、以“老字号”和特色店为重点的特色商业格局,增强了吸引和承载外来消费的能力,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传承北京文化和展示现代商业发展成果的窗口。

  商业组织化、信息化、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全市现有连锁经营企业234家,连锁企业门店9299个,比2005年增长55.7%;

实现商品销售额2133.0亿元,零售额1625.5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01.0%和71.0%;

电子商务发展优势明显,2010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2152.7亿元,比2008年增长30.7%;

刷卡消费额686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以上;

全市大中型商场、超市无障碍设施改造率达81%;

二环路以内具备改造条件的大型商场停车引导系统改造率达93%。

  “十一五”期间,对外贸易规模翻番,年均递增19.2%,2010年进出口达3016.6亿美元,是2005年的2.4倍,再创历史新高。

2010年服务贸易收支798.3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15.4亿美元,分别是2005年的2.7倍和5.1倍,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全市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累计达281.8亿美元,是“十五”的2.3倍,占改革开放以来累计额的一半以上。

累计核准境外企业(机构)672家,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达33.8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3.6倍和3.0倍。

  首都发展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截至2010年底,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2家,其中62家为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

累计有25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京投资598个项目;

累计设立投资性公司183家、研发功能为主的外资法人企业353家;

累计批准外资零售店铺3245家,是2005年底的3倍多。

  在全球经贸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10年,北京货物进出口占全球0.99%,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

2010年,北京服务贸易收支规模占全球1.13%,比2005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境外投资领域不断拓展,电子通信、软件开发、生物医药等本市优势产业境外投资发展迅速;

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北京有3家企业入选。

2010年,北京拥有30家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总部,位居全球第二,为北京在全球经贸中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奠定了基础和优势。

  北京的金融、信息、科技和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并聚集了律师、会计师、广告、咨询等国际顶级商务服务机构。

首都会展经济优势突出,在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2010年公布的国际会议目的地排名中,北京是国内唯一跻身前十名的城市。

现代物流体系更加完备,初步形成与交通线网有效衔接,以物流基地、物流中心为载体,多层次节点布局的物流网络。

口岸体系不断优化,新增国家一类口岸北京西站铁路口岸和具有口岸功能的物流园区北京平谷国际陆港。

口岸运行高效便捷,2006至2010年,北京口岸进出口货物监管量增长26.3%,达137.8万吨,征收关税及代征税增长44.1%,达402.4亿元,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增长52%,达7394.8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二。

  优化首都经济的资源配置。

本市实际利用外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多年领先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的比重,2010年达88.5%,高出13.4个百分点,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境外投资对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国际资源、转移过剩产能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拓展首都经济的发展空间。

2010年,全市一、二产业增加值对本市货源出口的依存度高达56.3%,相当于超过一半的增加值要靠国际市场实现;

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服务贸易输出收入的依存度达24.8%,相当于四分之一的增加值要靠国际市场实现。

  增强全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得益于北京商贸产业的不断发展,本市最终消费率逐年攀升,自2006年起连续五年超过投资率,2010年达到56.0%,超过投资率12.8个百分点,在全国率先形成消费拉动型经济。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贡献突出。

近年,涵盖批发零售、餐饮、居民服务、商务服务、物流等行业的商贸领域增加值、纳税额、从业人员约占全市的25%、24%、36%,均居全市第一。

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均较大幅度低于全市产业平均值。

  “十二五”时期,首都商贸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世界经济贸易的新一轮上升周期,有利于拓展新的国际发展空间;

全球经济的新一轮调整变化,有利于构筑新的对外发展优势;

国家持续实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新技术加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将有利于北京扩大消费规模,提升商业发展水平;

随着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多元化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方式不断创新;

北京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为长远目标,为首都商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首都经济圈的统筹规划,为北京发挥市场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同时,“十二五”时期,北京商贸发展还面临着困难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北京需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审视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分工和国际竞争;

国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任务艰巨,北京在服务业主导格局总体确立、消费拉动作用日益突出之后,全市进入了推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

因此,首都商贸发展要更加主动地适应国际形势新变化,更加全面地体现首都发展新要求,创新工作方式,在内外两大需求中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在内外两种资源中集成新的发展优势,在内外两个市场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不断实现商贸发展的新跨越。

  在新的形势下,北京在加快商业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新需求、新期待;

在加快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带动企业创新和国际化、高端化发展;

在壮大首都商贸流通产业,以更高水准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等方面,首都商贸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相比,“十二五”期间,首都商贸尤其要在提升专业交易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商贸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自主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优化商贸发展软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第二部分 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着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长远目标,立足首都商务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发挥首都优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商务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便民利民、促进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为商务工作的着力点,全面推进商贸流通“规范化、现代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塑造“北京服务”,助力“北京创造”。

围绕商贸流通关键内容,重点实施“五项工程”,努力实现“四个显著提升”。

专栏2-1 “五项工程”和“四个显著提升”

  五项工程:

商贸交易领域拓展工程、商贸交易市场完善工程、商贸品牌特色提升工程、商贸交易主体壮大工程和商贸配套环境优化工程。

  四个显著提升:

国际流通交易功能显著提升、国际购物消费功能显著提升、国际商贸主体实力显著提升和国际商贸发展环境显著提升。

  在“十二五”乃至更长的时间内,努力建设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拥有全球化配置资源和先导性带动作用的商贸产业,拥有创意、研发、营销特色商品和特色服务的综合能力,拥有金融、信息、物流、商务服务等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拥有开放、规范、诚信、安全的商贸环境,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国际商贸中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拉动作用,为世界城市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是适度超前。

借鉴世界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把握世界经济新一轮调整的战略机遇,拓展首都商贸发展的新兴领域,创新发展方式,增强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

  二是突出重点。

结合首都优势和资源特点,加快发展商贸高端领域。

着力加强高端组织和高能级商贸主体的聚集,吸引全球的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高端人才汇聚,积极推动以电子交易为代表的虚拟交易市场和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强化特色。

发挥后发优势,突出北京人文特色,增强多元商贸文化的包容性,提高首都商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产业融合。

适应首都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新期待,加强商贸发展与关联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商贸领域新兴业态,引领新型消费。

  到“十二五”规划末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要在便民利民,更好满足居民多方面、多层次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以下主要预期目标:

  ——在商品流通规模翻番的基础上,外埠和境外购进额占购进总额的比重保持70%以上,外埠和境外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保持60%以上,强化国内全球采购中心的地位。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占全球比重均在1%以上,提升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规模年均增长20%,进一步巩固服务外包的全国领军城市地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1万亿元,达到世界城市消费规模。

  ——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商业流通组织化程度提高,连锁销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40%左右;

电子商务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8%左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特色优势更加凸显。

传承北京悠久文化,创新推出时尚品牌,增强对消费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高端商贸主体加速聚集,总部经济聚集程度在世界城市中名列前茅。

本市累计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300家左右。

  ——规范、发展3家以上千亿元规模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

  ——商务服务业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高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会展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之都。

  ——社会物流总额年均递增20%左右,物流成本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降至12%左右,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表:

“十二五”规划末期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主要预期指标

第三部分 重点任务

  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是一项全市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本市商贸流通发展的关键内容,推进实施以下“五项工程”。

  促进全市商贸发展的增长点由商品交易拓展到服务交易,由消费品交易延伸到要素资源交易等高端领域。

  拓宽要素交易领域。

在做强钢铁、石油、棉花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同时,争取在稀土、能源、纤维、环境资源等要素资源交易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并纳入国家战略,逐步成为重要商品价格形成中心,增强对国际交易、价格、标准、规则的话语权。

  加快拍卖、租赁行业发展。

建立拍卖公共服务平台,培育龙头拍卖企业,使北京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心。

继续组织好北京拍卖季活动,着力培育艺术品拍卖市场,树立北京高端拍卖市场的品牌形象。

促进融资租赁领域拓展、品种增加,提高配置存量商品资源的能力。

  发挥商贸领域会展的产业关联作用,以会展带动策划、洽谈、交易、结算等商流高端环节聚集北京,发现和创造新的商机,孕育商贸发展的增长点。

  树立大消费理念,促进服务消费。

深化商贸与关联产业的融合互动,扩大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旅游休闲、金融保险、电子信息等新兴服务消费,提高新兴服务消费在全市最终消费中的比重。

满足都市居民不断提升的休闲时尚品质需求,加快建设以中关村国际商城、房山长阳休闲商业区、西红门休闲商业区等为代表的休闲商业中心。

  发展新型消费,培育消费热点。

顺应消费市场结构变化,积极促进汽车装饰、用品、配件等汽车售后消费;

顺应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开发老年人市场,发展银发消费;

顺应多元消费需求增长的趋势,促进书刊杂志、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等文化消费;

顺应消费方式变化,促进网络消费、刷卡消费、外卖消费、媒体定购消费等新型消费;

顺应居民生活方式变化,促进和规范家政等居民服务业健康发展;

加强商贸与金融服务互动发展,推进信用消费。

  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推动低碳消费。

加强低碳消费观念的宣传,营造有利于低碳消费的氛围。

支持绿色科技创新与应用,增加绿色产品供给。

引导企业增加绿色产品销售,鼓励绿色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耗费。

推进社区和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增强再生资源分拣和加工处理能力,构建经营规范、运行高效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发展体系。

  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秉承“北京服务,全球共享”理念,依托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中国国际版权贸易中心建设等载体,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

加快文化、教育、体育等新兴服务贸易发展,巩固本市服务贸易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带动服务产业向国际一流水平提升。

到2015年,本市年服务贸易额达1200亿美元。

  推进服务外包发展。

加强本市服务外包示范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量化考评机制,引导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商务中心区(CBD)等六个服务外包示范区健康快速发展。

借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高端服务业聚集发展。

利用京交会、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等展会平台,支持本市企业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引进国外高端客户,打造服务外包高端业务的最佳着陆点和交易中心,推动服务外包向价值链高端升级。

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建设,年均培训各类人才5000人,增加服务外包人才供给。

2015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规模达35亿美元。

  完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功能载体,推进专业类型与空间布局兼顾、消费市场与要素市场并举、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互补的商贸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优化商贸设施层级体系。

科学设置商业服务网点,构建城市标志性商业中心、功能性商业中心、宜居型社区商业三层级商业发展格局。

一是围绕王府井、西单、前门-大栅栏三大商业区,通过进一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明确定位、突出品质,打造集中展示北京商业现代繁荣形象、具有广域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城市标志性商业中心;

二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结合北京商业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区域性商业中心、城市商务区商业中心、文化体验型特色商业区、休闲商业中心、生活方式中心和交易中心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三是进一步发展社区商业,包括发展以现代生活广场为代表模式的社区商业中心、社区便利终端以及乡镇商业中心、乡镇零售终端。

专栏3-1 六类功能性商业中心

  区域性商业中心:

以北苑、望京、青年路、朝外、崇文门、公主坟等商业集聚区及新城中心商业区为重点,提高商贸设施水平,发展和提升区域商业中心。

  城市商务区商业中心:

推动北京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通州国际新城等商务区商业中心建设,扩大高端商业品牌引进规模,着力发展国际化、现代化、商务商业互动的城市商务区商业中心。

  文化体验型特色商业区:

依托北京中心城核心区文保区,适应和集中满足城市文化体验和现代休闲特色消费需求。

  休闲商业中心:

将城郊生态景观资源和现代休闲品质消费相结合,充分满足都市主流休闲时尚消费需求的新型商业中心。

  生活方式中心:

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对一站式、休闲化、体验化生活模式的要求,以休闲体验为核心,集聚商业、餐饮、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

  交易中心:

在棉花、钢材、黄金珠宝、时装等具有较好产业基础和广域影响力的领域,积极建设虚拟化现代交易平台、有形实体交易中心和现代交易集聚区。

  完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建设。

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类商业服务网点覆盖率,使平均每万人拥有网点数达60个以上。

打造“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便民服务网络,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

推进连锁便利店、餐饮网点等便利终端向社区延伸;

着力解决居民蔬菜供应“最后一公里”问题;

引导美容美发、洗染、家政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居民服务行业连锁经营、规范发展。

引导大型零售企业向郊区连锁发展。

促进供应链整合,扩大联合采购规模,提高郊区连锁超市统一配送率。

完善市场监测、政府储备和应急投放体系建设,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稳定。

  继续推动商业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努力提升无障碍服务水平。

到2015年,大中型商场、超市无障碍设施和二环以内大型商业设施停车场改造率均达95%以上;

新城大型商业设施停车场改造率达到90%。

进一步规范、完善商品装卸、存储以及出租车停车位等商业配套设施。

继续提升刷卡消费水平。

到2015年,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刷卡消费占比保持在60%以上。

  完善现代流通交易体系,基本形成产业配套、多业态发展的市场体系。

提升专业批发市场的交易、集散能力,扩大辐射范围。

在发展基础较好的商贸领域,率先形成若干具有较大影响的交易聚集区。

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高科技产品交易聚集区;

规范发展汽车、汽配市场,优化提升包括二手车在内的汽车交易市场体系;

依托核心企业,建设集存储、交易、流通、收藏为一体的黄金珠宝艺术品主题交易聚集区;

推动红桥市场升级,打造世界一流的珍珠(珠宝)交易聚集区;

引导木樨园—大红门区域服装市场转型,建设集服装文化展示、交易、研发、体验及相关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服装产业交易聚集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