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专题讲座6历史专题四如何指导学生的有效学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2008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专题讲座6历史专题四如何指导学生的有效学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专题讲座6历史专题四如何指导学生的有效学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专题讲座6历史专题四如何指导学生的有效学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专题讲座6历史专题四如何指导学生的有效学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专题讲座6历史专题四如何指导学生的有效学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专题讲座6历史专题四如何指导学生的有效学习Word下载.docx

《山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专题讲座6历史专题四如何指导学生的有效学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专题讲座6历史专题四如何指导学生的有效学习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专题讲座6历史专题四如何指导学生的有效学习Word下载.docx

在这方面几年来大家有很多的尝试,我也特别想问问李老师,您在教学资源的一些思考实践上,有些什么体会?

跟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吧。

一、物质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

案例一北京二中附近的历史遗迹

Ø

资源就在我们身边,老师要有慧眼

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新课程激活了我们的资源利用意识

案例二“模拟考古”

求真和还原历史

师生通过活动共同构建认识

亲近历史,增强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

物质资源的开发同人力资源的开发相结合

李:

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周边可利用的资源。

我们组老师在备课时突然有一个共鸣——学校所处的位置很优越,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很多。

这方面可以列举如下:

明清的故都痕迹,比如说北海、故宫;

建国以后的著名的筑,比如说北京站;

其他的还有如北京民宅四合院、老舍故居等等。

老师们想,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在学习和发现的过程中树立这样一个意识:

学习资源在他们身边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于是确定了一个研究课题。

很多孩子是很感兴趣的。

之后,老师帮助学生分组、制定他们的具体目标和研究计划。

孩子们按照他住家远近分成东南西北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先确定自己的具体目标,老师再进行相应的一些调整。

学生们利用课下时间走访他们要调查的这些目标,他们保留了很详细的相关资料比如说门票、这个地区的详细介绍,甚至坐车的路线还有骑自行车的近距离路线都把它描述的非常清楚。

定期老师就会把孩子们组织在一起,让四个小组的孩子共同交流他们各自的发现、各自的所得。

这样就能够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宗旨,共享其它小组的这个资源,达到一个能够增加自己学习效果的目的。

我现在把他们作为一个展示的幻灯片的报告给各位老师看一下(幻灯展示)

姚:

同学们做的真是很丰富,吸收了周边这么多的资源。

其实每一个学校的周边都会有带有历史信息的资源,就是看老师有没有慧眼去发掘它。

我们可能不像北京二中一样周边有皇家园林、古代的博物馆、古代的建筑,但我们可能有一个写满着故事的大槐树、可能有一条流淌着祖辈生息的河流啊。

这些只要我们发掘挖掘后,都可以成为课堂资源的。

资源就在我们身边,这是我的一个感触。

这个案例中老师导学生进行资源的交流和分享,也是非常好的一点。

同学与同学之间通过分享交流的过程,完成了个人的学习经验扩大为集体的学习经验的过程。

我想再补充两点。

第一点是教师的资源的意识要强。

正像你说的不管是什么地方,可能我这离皇家园林更近,是个古代的都城,那我这里有很多这样的资源。

但是我可能就在农村,我就是在运河边上,那可能我们也会有其它的资源。

我想全国的学校,无论你是西安、广州还是你在东北、西北都会发现你身边的这些资源。

如果说我们对周边的资源视而不见,导致的结果是“资源流失”。

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没有资源的利用意识,恐怕也不会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学习场景,来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对这些资源的认识、对资源的整理,加深他对这某一历史现象、某一时段或者某一个区域历史的了解。

再有,当身边有多种资源的时候,该怎么来综合利用资源?

我觉得老师要思考的是:

我利用的资源一定要为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服务,要跟它有紧密的结合,而不是滥用。

这样我们利用的资源才真正能够恰到好处。

刚才说了多种资源你是一种利用,但同时如果我们身边仅仅有一两个资源的时候,我觉得老师也可以就这一两个资源把它深入下去,深入的挖掘,然后使我们能够认识的层面更广。

这样我们在利用物质资源这个方面会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感谢两位老师对这个案例的评价。

其实这个案例过后我们也有很多的反思,比如说刚才两位老师应该注意到了,这是我们组在备课的时候突然碰撞出来的一个问题,才想到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周边的这些资源。

其实这些资源已经存在很久了,就我个人来讲,我在二中工作也已经快有20年了,为什么我们会刚刚发现这些资源?

我们是不是觉悟的晚了一点?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感谢新课程,新课程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才让我们去更多的动脑筋,去来发现身边的这些资源和利用它。

所以我想新课程的确给老师们一个发展和提高的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经常的去学习课程标准,不断的加深对它的理解。

我刚才还在考虑,李老师谈的是按照学生离家的远近来给学生分组的,是不是还可以有一种方式,把具有相同兴趣的某几个同学结合成一个小组,然后对他们感兴趣的资源去进行搜集、整理?

是这样,在实践过程当中他们也有调整。

比如说对于一个目标,所有的同学好像都比较感兴趣,那么有些实际调查活动就变成四个组的同学合在一起去搞了。

在这个过程里面学生自己怎么去组合、怎么去利用也有他们自己的完善和发现。

我这里也有个案例,北京刑老师提供的“模拟考古”。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它的流程图

(展示幻灯)

学校位于海淀区,学生和老师从海淀区出发到门头沟区,一共要经过四个地点然后返校。

他们经过的这四个地点,就不全部展现了,集中说第一个地方。

他们是在窑神庙还有古戏楼,这两处古建筑都是始建于元代的。

他们聘请到了专家,在专家的带领和指引下,学生围着现在已经是用做教室的庙宇,对其中点点滴滴、蛛丝马迹的石刻作品,还有其它的历史遗迹进行仔细的观察分辨、记录,拍照,其中有些学生还围着专家问个不停。

但是专家在这里扮演的角色非常有意思,不轻易把结论告诉给他们,只是对他们的提问进行引导性的解答。

最后从掌握的实景之中的史料中学生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这里是挖煤工年初下窑、挖煤前祈祷窑神保平安的地方。

当学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并且交流碰撞得到专家认可时,学生们欢呼雀跃,非常高兴。

从你刚才说的这个案例里面,我想老师为什么要把考古的这个过程——本来它是史学家的来做的,老师让学生去体验,去像一个小的考古学家那样,去对历史进行探源?

这样一个活动,老师把学生带出来、带到那个地点,让他们去体验考古的经历,这个过程真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掘资源。

而不是仅仅的一个基于兴趣的、调动学生的兴趣的设计。

我们听到有的老师这样谈教学目标:

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那学生为什么会对历史感兴趣?

这后面是历史学习能够带给他的魅力,才能够使他激发出真正的兴趣。

而且学生本身参与到现场发掘的过程当中,正好回归了咱们历史学科求真的这个本质特点。

在这个求真的过程中,我觉得有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刚才我们说到的,它还有专家的引领。

当学生去看到一个古物的时候,会想它是什么时期的?

它代表着什么?

那么这些谁来帮助他们认识?

专家就来帮助来指点,帮助他们进行分辨,引导他们来去观察拍照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刚才说了一个求真,我觉得这里边又应该是一个还原历史的一个过程。

从求真到还原历史,这里边教师的设计显然是精心的,可以说是对历史学科有一个很深厚的,或者说很到位的一个把握。

否则的话可能设计不出来这么巧妙的、这么贴切体现出历史学科特征的活动。

另外我觉得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会发现不光是学生,老师在这里面也参与其中。

所以他们是一起来对资源发掘、对资源整理,一直到他们对资源的重新认识,这个过程中大家一起在完成一个构建,构建对这段历史、对这个地方历史的一个认识。

同时我还想当同学们去到这个古迹的时候,可能还会去想这个古迹我们今天应该保护它。

这也是在加强增强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是一种渗透教育。

众多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案例都体现出这样一个特征:

学生如果不接触、不亲自的走进历史的场景、历史的遗迹遗址,他们往往对历史不容易产生一种亲近感。

那么走进历史、让他们亲近历史,就是为了今后他们能有一个更好的保护历史的意识。

我还特别感兴趣的是里边专家的角色。

有两个地方应该关注:

一个就是专家没有轻易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得出这个结论。

另外一个我觉得专家很自然的融合到整个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去了,这恰恰就是咱们刚才说的新课标提到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一个很独到的应该说是一个亮点。

二、物质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的时代性及它对历史教学的意义

网络资源的三个特征:

海量、交互与共享

案例三《国共合作之比较》

网络型课件,新的学习集成平台

教师指导与学生主动学习的交互融合

评价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

西方先进学习理论的借鉴

“模拟考古”这个案例中专家融入了教学过程之中。

可能有老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没有专家怎么办?

没有专家进行指点,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我们的学习?

如何开展我们的学习指导?

没有专家或者没有皇家园林,其实现在还可以充分利用的一个就是网络资源,它更体现时代特征。

其实各位老师可以想像一下,在很久以前的时候,老师有教科书,学生没有教科书,这个学习的方式是学生抄教科书,我们可以想一下他的学习的方式和效果。

再延伸一下学生和老师都有教科书,这个学习的效果是不是在前一个基础上有了提高?

再往后来想,我们在师生都有教科书又有特别广泛的文字图片、还有书籍资料的时候,我们学习的范围是不是又拓展了?

到当今世界,网络资源可以说是更无限的、无穷尽的拓展了师生们的认知来源。

但它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的同时,又使我们面临很多的挑战。

我想在这方面亚东老师很有经验,不妨来谈谈你自己的想法。

我就个人的一些体会谈些想法。

过去常说的一句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量的范围,它的宽窄对于一个人的学识是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的,而网络正是扩大了人们的阅读范围,提高了阅读量。

过去还有一种说法叫做“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今天网络带给社会生活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2001年,我刚开始上网,记得有一个讨论,这个话题就非常的吸引人:

“网络可以走进课堂吗?

”当时人们关注的是网络能不能走进课堂。

我相信今天如果要问的话可能会这样问“网络如何走进课堂?

”网络已经能够走进课堂了,现在是如何更好的去运用它。

可见网络自身、它对我们的教育影响的发展又是多么迅速。

正像李老师说的,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的同时,又使我们面临很多的挑战。

我们看网络信息有这样几点特征:

第一,它的海量。

量非常大,所以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通俗的说就是“一个非常渴的人在海边被渴死了”。

有这么多资源他不知道去哪里找。

第二,它的交互。

它里面有人与资源、人与网络、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第三,它的共享。

网络的本质特征我认为就是共享。

那么网络里面可以共享什么?

它有四个共享:

第一个共享是共享资源,大家一起在这里共享信息资源,共享历史信息资源;

第二个共享是共享技术,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这些资源是没有办法呈现大家面前的;

第三个是共享人力,人力的共享;

第四个共享是共享思想,有这样一种通俗的说法,你跟我交换一个苹果那么我们互相得到的就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跟我互相交换一个思想,那我们得到的都并不是一个思想。

所以,网络资源带给我们课堂也好、教学也好,学生学习也好的,真的是一个巨大的、具有时代性的,或者说历史性的变化。

在教师如何更好的运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方面,广东东莞东华高级中学的夏辉辉老师的《国共合作之比较》给我们很好的借鉴。

(幻灯展示)

在这个案例之中,夏老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论证,在这一学习过程之中,他们有体验、有感知、有理解,还有解释。

这就体现出来了“论从史出”的学习理念。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网络型的课件,在这里面它集成了整个的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评价,还有教师指导以及师生交互等等过程。

诸多方面它都给融合在一个课件里面,这就特别能体现出来“整合”的特征。

教师通过“活动引言”设置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他们探知的欲望。

教师还明确布置了学生的“活动任务”,老师是进行了具体的指点的,不是简简单单的说你们去查资料、去查哪方面资料,而是告诉他们到哪里可以查到哪些资料,查了这些资料之后你们要做什么。

老师更多的是给要求,学生自己去搜集。

对,这个设计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接下来在“活动过程”的时候,它突破了单一课时的束缚。

网络上面进行学习指导,有一种取向是超越课堂,或者说能够进行长期师生的交互,因为交互的时间越长,学生的学习效益就能更多的体现出来。

我们看很多国外设计的学习案例都是采用单元式的,而且这个单元式一做就是几周甚至于两三个月。

这个案例也是采取了一种长时段的思路。

“活动过程”中有全班的辅导、个别的辅导,还有分组的建议。

搭建这样的框架,学生就容易知道我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做?

我现在做的这一步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

尤其是对我的学习,对我的成长究竟它有什么意义?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如何促成这个活动的持续进行?

如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了问题那怎么办?

夏老师给学生们安排了一个中期碰头会,这个中期碰头会就是经过一系列资源的查找分析比较、初步的一些结论之后大家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碰撞……实际上在我们的工作之中这样的事情也很常见。

我们应该看到几个亮点:

第一,夏老师保留了很完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乐趣,能够从中体验一层一层的收获和进步的这个关系。

第二,夏老师并没有把简单的把这些网络资源呈现在那,让学生们自己去处理,她在当中的指导作用体现得很明显,学生怎么用这些网络资源?

学生怎么去合作学习这些网络资源?

她的这些环节安排很周到。

接下来就是成果的展示,在成果进行展示的时候,或者说整个的学习过程这是与学生的评价联系在一起了。

那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为了促进他的学习,为了促进他的发展。

评价是同学习活动同步开展的。

怎么样进行同步的开展?

在这个课件里面是体现出来了。

我们可以看一看“活动评价”,它是学生自我评价与小组互评的结合。

再一点就是它发挥出来了网络资源的优越性,有这么一个交互的过程。

而且它把网络的学习过程与小组的实际学习过程结合到一起,你不能说用了网络,人与人之间交流、交往就淡漠了。

我们曾经看到有这样的案例,在课堂上面老师指导学生在论坛、聊天室里面进行交流,听课的时候有老师就问了,说同学们你们难道就不能面对面的与旁边的这位同学进行交流吗?

为什么非得要通过论坛、聊天室的方式?

这里面我想就涉及到一个论坛与聊天室,它是一个异地的交流,但是当处于同地同步的交流的时候,有没有必要非得采用这样的工具?

所以信息技术的工具、网络资源它究竟应该如何运用?

如何评价?

它应该是一种实质上的应用,怎么用它是要考虑发挥更好的效益。

翻回头去我们看刚才的学习活动的评价成果的展示,主要研究成果它可以做口头报告,还可以是写一个片段的感悟,还可以专门的完成一个学习的任务,总之有多种的方式可以供学生进行选择。

这个作业的形式也不是惟一的,它是开放的。

我想让学生在开放的网络过程之中经过一个开放的学习,他体会到这样一种开放心态,可能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都不会像过去那样。

如果经过这样的学习,哪些同学回过头来还说“历史是死的”、“历史就是背书”我相信这个不会再有这个情况。

我们长期以来都在思考“学习方式到底怎么改变?

”这一问题,这个案例以网络为平台,对我们有很好的启迪。

对学习方式的改变,原来大家都在想,但或许更多是停留在口头上,但是现在这个实例提示我们,到底怎么落实在实践当中来改变学习方式?

我刚才也特别关注到它的栏目,几个栏目分别呈现的“活动引言”——帮助学生走进这个活动;

“活动任务”——你自己可以根据这个活动任务,来进行去选择完成你要做的事情;

“活动过程”——你怎么来做,老师又给了一个活动过程,让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呈现,这也是一个交互的过程;

“活动评价”——在这个完整的实施过程中,评价非常的重要。

还有一个栏目,就是“教学指南”。

“教学指南”也是这个课件的一个亮点。

它告诉其他老师如果你来用我这个课件你可以怎么来做。

这是老师个人的经验体会的推广。

是主动共享的意识体现,我觉得这是非常可贵的一点。

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说到生生的交流,师生的交流,现在还有师和师之间的交流也有了。

这是一种延伸,是一种互补。

这个课件的栏目设置令人眼前一亮,我想再做引申。

它的设置采用的是webquest模板,这是网络探究的一种课件类型。

它是从西方引进来的。

我曾经进行过一种比较,我发现咱们的学习、咱们的老师在进行一些教学活动的时候,有一个地方非常欠缺,就是学习理论的装备。

我们在学习理论的装备方面往往不及西方一些先进国家。

我曾经做过一个案例是《南京大屠杀》,那个案例与西方的一个老师关于“纳粹大屠杀”的案例共同发表在一期杂志上面,我发现人家提出来一种观点叫“抛锚式”,他的意思是说今天你怎么样进入历史的场景?

教师在设计中,通过提供给学生一本书、一个电影,抛出锚去,那好比我在海上,这是今天,历史是彼岸,我怎么到达彼岸?

通过一本书、一部电影,我一下子登陆到历史场景来。

这个“抛锚式”,我很少看到咱们国家的历史老师在这方面能够有这样的叙述。

学习理论装备的优劣实际上决定了那两个案例质量的高低。

所以咱们现在经常的能够借用西方的一些先进学习理论的装备,我想对于我们的学习指导的提升它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我想这也是这个案例它具有普遍意义的地方。

我有一个问题,这里面有没有涉及一些像BBS这样的的方式进行交流?

在目前为止我看到的这个案例里面没有。

这可能是这个案例的一个遗憾,应该是它以后进行丰富改进的一个地方吧。

三、物质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影视资源

影视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有利条件

影视资源的特征:

直观化和情景化

影视资源利用与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剪裁和铺垫——追求高效

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

对影视材料不仅教师自身,而且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

跟网络资源最接近的恐怕是影视资源。

它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最直观最鲜活的一种学习资源了。

近几年放的《大国崛起》、《故宫》等这些片子,我们在教学当中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

影视资源比过去的幻灯、“直观教具”更优越。

它是在这些基础上面的大发展。

因为现在硬件条件逐渐改善,软件技术也跟得上。

影视资源的使用也有一些问题,我们一节课都放一部电影可不可以?

老师能够讲述的有些地方我们不讲了,直接换成电影的这个播放,这一点姚老师您是怎么样看的?

我也听到过这样一节课,整节课把《甲午风云》放给学生,放之前对看这个片老师没有做任何铺垫,整个就是一个看,看完之后就下课了。

我想,这个资源你是在用,但你用它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在感受这个资源的时候,他应该得到什么样的认识?

这些地方我觉得都应该去思考。

用这些是为了怎么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其实影视资源在软件技术上面现在有一定的支持,比如市面上见的最多的“超级解霸”,它能够裁剪影片,或者还有其他的一些专有的工具,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向信息技术的老师做一些请教,进行一些合作。

总之把这些影片进行裁剪的目的是为更有效的、更充分的发挥出资源的效用。

说到影视的作用,现在我们还有很多大型的纪录片文献片,我觉这在课堂当中是可以充分来利用的。

它的真实性应该是可以肯定的,而且用这样的片子还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

它一个是可以再现历史的过程,通过影视片能够创设场景,烘托气氛,使我们的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历史进程和它的发展变化。

刚才说到网络、影视资源,我在想有这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的确是可以让我们的视角扩大了,但恐怕也会提出一个在我们用的过程中如何分辨的问题。

哪些东西是真实的?

哪些东西是通过艺术加工的?

哪些可能是通过文学作品来描述的?

不仅老师要辨析,而且怎么引导学生辨析。

学生也应该辨析。

再有一个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应该去看的就是课堂当中完全用这种影视片来取代我们的讲课那也是不行的。

应该去更多的把老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出来。

老师该讲的地方还是要讲。

老师这个讲如果什么时候什么时候给替代没有的话……

恐怕历史课不太现实。

而且一个历史老师如果要是放弃课堂,那么就等于他放弃了教书育人的责任。

而且历史教师的语言是非常有自己的学科特点的。

四、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口述史

口述史:

一个新领域

案例四文革经历者采访

开启尘封的历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案例五“我的家庭历史”

历史的代际交流

从认识家庭到认识社会

百姓的历史

△ 口述史:

历史之中的情感与视角

现在很多记录片当中出现了口述史的资料。

我们在历史教学当中,运用口述史资料也越来越多。

我在这方面有过一次体会,讲到文化大革命,让我的学生做一个关于他的父母、祖辈的人物采访。

这些人经历过文革,让他们把当时最典型的感受口述给孩子,让孩子落实在笔头上,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悟。

我记得其中有个孩子写了这么一件事。

文革中,这个孩子的姥爷被牵连,在新疆的劳改农场,他身边的一个同事承受不起当时巨大的精神压力,用一种特别残忍的方式自杀了,这个事情留给老人一个深刻的印象。

几十年过去了,他提起来都是非常痛心、非常激动的。

这个过程使孩子在描述的时候觉得非常受震动,他说从我家人的经历来看,那个时期真的是一个扭曲人性的时代。

所以他说我觉得这个时候特别好,是一种很和谐的、很安定的,觉得很有安全感的一个社会,然后反思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应该告别那样一个很残酷的时代,应该珍惜我们现在这么和谐美好的这个时期。

我觉得孩子的那种感触,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