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文言字词知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1823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阴侯列传文言字词知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淮阴侯列传文言字词知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淮阴侯列传文言字词知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淮阴侯列传文言字词知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淮阴侯列传文言字词知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淮阴侯列传文言字词知识Word下载.docx

《淮阴侯列传文言字词知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阴侯列传文言字词知识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淮阴侯列传文言字词知识Word下载.docx

(1)焉用亡邻以倍郑。

《烛之武退秦师》倍:

(2)右倍山陵。

倍: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倍:

副词,

16.假

(1)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假:

(1)假令韩信学道谦让假:

二、一词多义(虚词)

为:

1、做:

始为布衣时,贫不行

不得推择为吏

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

2、介词,替,给:

不为(wè

i)具食

3、介词,被: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多多益善,何为为(wé

i)我禽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4、介词,对,向:

淮阴人为(wè

i)余言

乃:

1、副词,却、竟然:

大王乃肯临臣

然乃行营高敞地

生乃与哙等为伍

乃为儿女子所诈

2、于是:

乃诏齐捕蒯通

3、反而: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

且:

1、将要:

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

2、况且:

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

且陛下所谓天授

三、通假字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2、晨炊蓐食()

3、不能死,出我袴下()

4、于是信孰视之()

5、俯出袴下,蒲伏。

()

6、禽夏说()

7、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

8、能千里而袭我()

9、亦已罢极()

10、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11、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

12、东乡坐,西乡对()

13、兵法又倍山陵()

14、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15、居常鞅鞅()

16、人言公之畔()

17、弟举杯()

18、亨之()

19、而天下已集()

20、秦失其鹿()比喻皇帝之位。

引申为政权。

2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22、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四、古今异义

1.始为布衣时(古义:

今义:

粗布衣服)

2.贫无行(古义:

可以)

3.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

注意,小心)

4.我哀王孙而进食(古义:

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

5.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古义:

镇定,不慌张)

6.若虽长大,好带刀剑(古义:

体貌高大壮伟)

7.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古义:

左面和右面)

8.山东大乱,异姓并起(古义:

山东省)

9.英俊乌集(古义:

俊美并有英气)

10、未肯击前行古义:

今义:

向前行走

11、有能生得者购三千古义:

购买

12、信由此日夜怨望古义:

埋怨

13、如我能将几何古义:

几何学

五、词类活用

1.意动

又不能治生商贾()

羞与降灌等列()

吾哀王孙而进食()

2.使动

足下深沟高垒()

且天下锐精持锋()

水上军开入之()

不可败()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3.名作状

乃晨炊蓐食()

众辱之()

师事之()

信乃谋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欲东下井陉击赵()

英俊乌集()

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

4.名作动

饭信()

议欲下赵()

未至三十里,止舍()

背水陈()

5.形作使动

必空壁逐我()

六、特殊句式判断下列句式

淮阴侯者,淮阴人也

成安君者,儒者也

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此句不是判断句,是陈述句)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

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此句不是判断句)

非人力也

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

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是齐辩士也

广武君策不用

知其不用

何为为我禽

信方斩

信钓于城下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今乃辅以张耳

何以加之(以何)

何为为我禽(为何)

信死亦何言(言何)

大丈夫不能自食(食自)

与君何如(如何)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淮阴侯韩信者(不是定语后置)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不是定语后置)

1.主谓倒装句

冤哉亨也

2.省略句

(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不为(之)具食

新喋血(于)閼与

韩信使人间视(赵),知其(计)不用,还报(信),(信)则大喜

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之)战

斩成安君(于)泜水上

军皆殊死战,(赵)不可败(汉)

七、难句翻译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判断句)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

(被动)

•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状语后置)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定语后置)

•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

不能死,出我下。

•一市人皆笑信,以(之)为怯。

•“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提宾句)

•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诫曰: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出,背水陈。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

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

“大王乃肯临臣!

•信出门,笑曰:

“生乃与哙等为伍!

•上笑曰: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被动)

•信曰: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

(被动句,状语后置)

•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

“子可与言乎?

欲与子有言也。

•淮阴侯曰:

“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

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再至,陛下乃疑矣;

三至,必怒而自将。

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阴使人至豨所,曰: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信方斩,曰: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被动)

•且喜且怜之,问:

“信死亦何言?

•通曰:

“嗟乎,冤哉亨也!

”(主谓倒装)

•对曰:

“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蒯通回答说:

“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①词语读音:

商贾()井陉()口辎()重裨()将拊()循

鞅鞅(同“怏怏”)()蒯()通喋()血漂母()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

“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

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

“上不欲就天下乎?

何为斩壮士!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

“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

“若亡,何也?

”何曰: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

“若所追者谁?

“韩信也”上复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

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

“吾为公以为将”何曰:

“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

“以为大将”何曰:

“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

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月,亭长妻患之患:

厌恨

B.众辱之曰众:

众人

C.数以策干项羽干:

求取

D.与语,大说之说:

同“悦”,喜欢,高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晨饮蓐食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B.①王曰:

“以为大将”②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C.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②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D.①汉王之入蜀②上未之奇也

3.以下六句都是萧何的话,分别编为四组,全是希望汉王重用韩信的一组是()

①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②至如信者,国士无双③顾王策安所决耳④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⑤虽为将,信必不留⑥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而一位漂母不仅给韩信饭吃,还说不图韩信的报答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因为他想到要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因而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胯下之辱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坚持让韩信做大将,汉王最终同意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2)、上不欲就天下乎?

(3)、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四.拓展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1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

“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军扞燕、晋之师穰苴曰:

“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

“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

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

“何后期为”贾谢曰:

“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木包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

“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

“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节选自《史记&

8226;

司马穰苴列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语兵事,大说之兵事:

武器方面的事情

B.君擢之闾伍之中闾伍:

指平民

C.士卒暴露于境暴露:

显露尸骨 ,指死亡

D.然后反归寝归寝:

回去睡觉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C.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

既来之,则安之

D.何后期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8.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患之称代晋、燕伐齐,齐师败绩这件事

B.加之大夫之上称代将军的职衔

C.不佞大夫亲戚送之称代庄贾

D.身自拊循之称代士卒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司马穰苴具有文武才能的一组是 

①将兵扌干燕、晋之师

②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③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

④最比其羸弱者

⑤誓盟而后入邑

⑥景公与诸大夫郊迎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穰苴虽然仅是田氏的庶子,但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所以晏婴向齐王推荐了他他认为自己人微权轻,所以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

B.司马穰苴说“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木包鼓之急则忘其身”,这表明他具备了一个杰出将领舍家为国、舍生忘死的高尚品质

C.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即使对国君的宠臣庄贾也决不宽恕,这是司马穰苴的军队具有严明的纪律和无往不胜的战斗力,最终使晋、燕两国军队先后撤离的原因之一

D.因为司马穰苴对士卒关怀备至,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痛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这也是他的军队能够战无不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译文:

           

(2)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12.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参考答案

1.B(众,名词作状语,当众)

2.C(助词,都表示定语后置A①㈠就,表示承接,②是,就是,表示判断B①以(之)为,②认为D①用在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②代词,代韩信)

3.B(①解释自己“亡”的原因③是萧何询问汉王的决策⑥指出汉王傲慢无礼,希望他慎重对待拜将一事)

4.B(不一定想到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毫不犹豫”与原文“熟视”不符合接受侮辱重点是表现韩信好汉不吃眼前亏忍让之心)

5.

(1)满街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2)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

为什么要斩壮士!

(3)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就逃走了

6.BA项“兵事”的意思是“有关军事方面的事”;

C项“暴露”的意思是“在露天之下,触冒风雨寒暑”;

D项“归寝”的意思是“返回寝宫”

7.AA项第一句中的“而”表并列关系,不译;

第二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意思是“而且,并且”B项中两个“以为”都是动词,意思是“认为”C项中两个“既”都是副词,意思是“已经”D项中两个“为”都是表反诘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呢”

8.BB项中的“之”称代的是司马穰苴自己,可译为“我”

9.D①句说的是景公任命司马穰苴为将军 让他率领军队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还没有表现出有什么才干来;

⑥句说的是景公和大夫们的事,无从表现司马穰苴的才干其他几句都符合题干的要求

10.AA句所说司马穰苴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与原文有出入

11.(1) 穰苴就放倒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中的水,进入军营,巡视军队,整顿士兵,宣布纪律

(2 )依照军队的法令,约定时间却迟到了人该怎么处置仆,是使动用法,可译为“放倒”;

表,木表,是古代立木杆看日影的计时工具漏,铜壶滴漏,也是古代的计时工具;

决漏,是把铜壶中的水放出去行军,是巡视军队的意思勒,是整顿的意思申明,是宣布的意思约束,指约束士兵的军规

12.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