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1689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杜甫诗三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诗三首》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

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

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

押韵也和律诗一样。

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

律诗。

二、默写杜甫的名言警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阅读下面文字,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

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后世

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

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

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

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

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

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

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

成都。

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

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

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

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三、背诵三首诗。

《秋兴八首》(其一)

知识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基本技能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时1课时

一、导入:

怎样读懂一首诗?

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

品生活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

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二、知人论世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

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

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

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

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

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

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严武病逝,

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

《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三、熟读诗歌,积累基础

1、认读字音:

凋(diāo)伤塞(sà

i)上急暮砧(zhēn)

2、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注意节奏,如: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节奏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一字尺”构成。

【方法点拨】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

从句式方面来看,五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一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七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二、一式,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从意义的表达来看,有时因表达意思的需要而有特殊的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就变成了二、二、一、二式了。

四、合作探究——小组共同讨论,集思方能广益!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所做的介绍,鉴赏诗歌。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

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活动:

自读,讨论

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知

1、你能找出诗歌的四联吗?

能不能借此诗说说律诗的特点。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依次称为____、____、____、____,每首的_________(颔联、颈联)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这首诗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

2、诗题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紧抓题目明确诗歌内容和基本手法)

“秋兴”即因秋感兴,是借助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

(感物抒怀,因秋托兴,触景生情)(题解:

写秋天的景物,抒发悲凉的情感。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3、诵读诗歌,你觉得诗歌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悲伤凄凉、凄凉萧瑟低沉)可以从_________(玉露、气萧森、地阴、泪、孤舟、寒衣)等意象词语中读出,诗人传递的基本情感是_______(孤独思乡之情),可以从_________(孤舟、故园心)等词语读出。

(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表明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4、写出诗句的字面意思。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①玉露:

白露。

②凋伤:

使草木凋零衰败。

③萧森:

萧瑟阴森。

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呈现出了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

巫山巫峡之间秋气更见萧条。

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④兼天:

连天。

“兼”,连的意思。

⑤塞上:

这里指夔州的山。

⑥接地阴:

风云盖地。

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

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⑦两开:

第二次开放。

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

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⑧他日:

往日。

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⑨系:

系舟上岸。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

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

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⑩寒衣:

冬天的衣服。

⑾催刀尺:

赶裁新冬衣。

⑿急暮砧:

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zhēn),捣衣石。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暮色中,在白帝城楼的高处,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让人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

探究点

(二)分析意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为借景抒情的诗歌,①写了什么景?

从哪里看出?

景物特点是什么?

营造了什么意境?

(提示:

要抓意象、抓修饰词整体把握)

②抒发什么情感?

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

要抓情语、抓背景体味诗人情感)

1、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了哪些意象?

有什么特点?

首联的作用是什么?

意象:

玉露、枫树、巫山、巫峡。

秋天的“枫树林”:

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气萧森”:

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慨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

凋伤本来寓衰败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

“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在悲哀中藏有热烈。

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

“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

“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萧森”,萧瑟阴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

“巫山”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

“巫峡”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

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

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这就给人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

作用:

言“气萧森”则不但指草木摇落,而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抒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

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

请说明理由。

答案参考:

①“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

②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

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

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3、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与首联有什么关系?

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承上展开: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

“江间”,即巫峡:

“塞上”,即巫山。

(江,山,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

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

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

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

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

“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这就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阴森森气氛: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

阴云垂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4、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重在抒情,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与前两联的哪些内容进行呼应?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

思念故乡,这两句由景生情,抒发感慨,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

“丛菊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杜甫离蜀顺江而下滞留在夔州,已经过两个秋天,所以说“丛菊两开”:

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

“他日泪”:

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和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生悲情于从前,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

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而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体现。

“故园心”指回到长安杜陵的愿望,此时诗人虽仍滞留在他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

诗人原拟棹孤舟而出峡,一叶小舟寄托着返回故里的希望,诗人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作者唯一的依赖和指望,真是“孤舟一系故园心”!

可如今这一叶扁舟还牢系在江边,不能东下。

“两”字感慨滞留夔州之久,“一”字既表现了孤舟牢系江边后未能出峡实现回乡愿望的无奈,又与“两”相对,精炼生动,其中感慨忧叹溢于言表,具有回味无穷的韵味。

“孤舟一系”,“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

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悲凉由此产生。

“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5、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

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

“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

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所以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

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

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尾联则在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蕴含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6、总结本诗内容。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恨。

探究点(三)“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

本诗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请你谈谈本诗在情、景方面是如何交融的。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

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抒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

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

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

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但诗人并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所见所闻,也不是简单地描写景物的特征,而是赋予它们某种性格某种精神。

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

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

在这里诗人其实是用豪迈、宏阔写出了哀愁,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

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合作探讨(四)深层探讨——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

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看这首诗歌的前两联描景,“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在萧瑟中见出了富丽景象。

“巫山巫峡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凋落,也涵盖了江山万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更是波涛汹涌、境界阔大,同是悲秋,杜甫却不同于其他诗人的那种凄凉哀婉,你能结合时代背景及对杜甫的了解谈谈你对这首诗所包容的深层情感的认识吗?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

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低回、深沉,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

这首诗歌中,除了孤独、思想,国家的动荡不安、个人前途未卜的处境共同构成了诗人阴沉压抑、翻腾起伏的心情。

诗人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在孤独思乡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五、艺术技巧:

1、对偶颔联颈联。

具体:

[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

[两开]对[一系]

2、借景抒情,情景无间

总结:

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3、语言练达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他后期所写的一

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

境。

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

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

句。

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

有下启“泪”字,暗示两

年之中时时都想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如将“他日”

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

与李商隐《夜

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

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

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

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

“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

“两

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

“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

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六、巩固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