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体验民情日记1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1631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驻村体验民情日记1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驻村体验民情日记1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驻村体验民情日记1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驻村体验民情日记1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驻村体验民情日记1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驻村体验民情日记1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驻村体验民情日记1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驻村体验民情日记1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驻村体验民情日记13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们同老周聊起家常,话匣子一打开,彼此心里亮堂堂。

不到一小时,大家相熟似故。

就连来时狂吠的黄狗,也把咱们当成了主人。

大家进进出出,小狗不吠不叫,还摇头摆尾,十分亲近。

篇三

  下午三点,我们相约来到村部,和村干部实行见面交流。

滩头村共8个村民小组,422户1011人,2016年全村101户272位建档立卡贫困户整体脱贫。

  在村部,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村务公开栏。

驻村干部、村支委员公开亮相,村级财务、惠农补贴、扶贫政策、支农项目全部上墙。

村里的每个项目、每个农户的补贴内容、支持金额逐一公开。

村支书向志勇介绍,凡是涉及村里公务的、涉及群众利益的、涉及群众关心的内容、都公开了,群众看得到,也看得懂。

在村部办事的村民周世国竖起大拇指说,以前大伙对国家政策、惠农补贴、村级事务财务不知晓,大家相互猜疑、甚至出现误会,现在干部亮了箱底,村里露了家底,群众明在心里,干群关系十分融洽。

  民心敏于称。

透过滩头村的村务公开栏,我们深深感到,群众利益无小事,民心小事是大事;

党心民心,连在一起就是万众一心;

党风民风,公开透明就是缕缕清风。

共产党人,就要一心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告知群众。

篇四

  住在杨家湾,醒得特别早。

不到五点,鸡鸣狗叫,此起彼伏。

在这和谐的动物交响曲中,早早起床,出门散步。

顺山而下,步行二公里,遇上一位老大爷。

他背着几株青菜,赶着三头黄牛,往山上缓缓前行。

我立马改下山为上山,与大爷同行。

老人姓周,八十一岁,身体健朗,住在山下,今早上山走亲戚,顺便将邻居家的牛带到山上,自然放养。

  周老告诉我,现在农村政策好,扶贫有钱,贫困有助,无劳家庭有低保。

他每月有100元的生活补助,逢年过节还有慰问品。

我问,“病了怎么办?

”他说,“治病可报销”。

问到家里的情况,老人直言不讳。

老伴与他同岁,四个小孩,三个女儿嫁到外省,儿子又有一子两孙,四代同堂。

周老说,家里虽然人多,但只有两个老人住在村里,儿孙们全家外出,异地打工,聚少离多。

虽有两栋房子,但长年空置。

“想不想孩子”,我问。

“很想,天天想”,周老回答十分干脆。

  不知不觉,老人到了通往亲戚家的小路。

站在交叉路口,我向老人道别,祝他幸福安康。

看着老人孤单前行的背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为了一份工作,为了生存发展,农村的年青人外出打工。

留在村里的老人们,农活自己干,衣食自己做,没人说话,没人照顾,生活孤苦。

让留守老人拥有一个温馨愉悦的家园,让他们过上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这已不是一个家庭问题,是一个社会课题。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那些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祖辈父辈们不再孤苦廖寂。

比如,能够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城乡一体化机制,让进城农民的父母也能一同进城,一起生活;

能够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养老制度,让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话有倾听,衣食无忧。

篇五

  按照教学体验计划,上午是葡萄园修剪整枝。

大家吃过早餐,早早来到葡萄园。

葡萄园的主人周光华,家有两块葡萄地,一块本地刺葡萄,一块巨峰葡萄。

老周年老多病,但性格开朗。

对我们这些葡萄修剪门外汉,不但不排斥,反倒很热情。

从枝剪握法到枝条修剪,老周讲得头头是道,耐心细致。

尤其是,他不时道出的看似无意、又颇具哲理的话语,引发大家一阵阵深思。

  老周介绍,环境条件对葡萄生长至关重要,但肥沃的土壤不一定能产出量大质优的葡萄。

施化肥的葡萄,不如施有机肥的甜;

施肥太多,枝叶疯长,不利于坐果。

带班的雷海老师一语点破,党校的“驻村入户体验式培训”,就是给大家施施“有机肥”,让大家体验劳动艰辛,增强群众观点,环境太顺不利于干部成长。

  老周拿着一根结了葡萄的嫩枝,给大家讲修剪原则,“从结葡萄的地方往上数,留三到四片叶子,将前端的枝条剪掉,旁边的嫩芽抹掉”。

大家不思其解。

老周解释,嫩枝疯长会与葡萄争夺营养;

种葡萄不能只看藤的光鲜外表,要看结的葡萄果子。

末了,他还补上一句,做人也不能只看光鲜外表。

  葡萄园里大有学问。

老周喻剪枝于做人,持续讲出一些新的观点。

没结葡萄的营养枝,也要留三至五叶,作明年的结果枝,剪枝既要看当前,还要看长远;

对重叠郁蔽的乱枝,要果断剪除,否则遮阳蔽日,葡萄长不好,该断持续,反受其乱;

对棚架还没长满的地方,要将长势好的营养枝引过来,补充空缺,促动均衡生长。

大家边听修剪技巧,边细心操作,反复琢磨剪枝中的人生哲学。

可谓,一堂修剪课,一次哲学思。

  剪完葡萄枝,老周执意留我们吃中餐,拗不过他,大家留了下来。

粗茶淡饭,小菜为主,大家吃着他家地里种的“山珍”“土菜”,格外香甜。

平时只吃一碗饭的我,今天吃了两碗。

给老周交伙食费时,他坚决推辞。

几番下来,我说,“老周,吃饭交钱,这是组织规定。

您若不收,我们同学都得犯错误”。

一下子,老周眼里含满泪水,喃喃说道,“现在的在干部作风变了”、“你们都是好干部”。

篇六

  吃过中餐,大家没有休息,忙着走访慰问贫困户。

  到的第一户,是罗国宇同学的对口帮扶户。

户主谢召凤,患风湿多年,肢体变形,不能行走。

家中四人,两个老人均已年过八旬,且体弱多病,全家生活靠丈夫一人支撑。

这些年,在罗国宇的协助下,谢召凤家实行了危房改造,修通了水泥路,栽种了2亩葡萄、养了10多头猪、100多只鸡,摆脱了贫困。

  看到我们到来,谢召凤倚着门打招呼,其丈夫老周立马跑来,一个劲地向我们介绍家里的变化,一个劲地感谢党、感谢政府。

大家坦诚交流,相似一家。

谢召凤问,象她这样完全没有劳动水平的残疾人是否能够享受低保。

随行的村同志就低保政策作了解释。

罗国宇则叮嘱,对这种家庭要采取大病救助、困难补助、产业发展支助等形式给予协助,让他们居有其屋、病有所医、致富有路。

  走出谢召凤家,看到半山腰上一栋相对较差的房子,我们决定去看看。

女主人刚从田里回来,还没吃中餐。

户主曾令剑多年痛风,不能下地劳动,今天到医院打针了,曾母也是多年生病。

一个小孩外出打工,但没赚到什么钱,过年回家是两手空手。

驻村扶贫队的同志介绍,象曾令剑这种“因病致贫、打工不赚钱”的家庭,在农村贫困户中很有代表性。

围绕这种家庭,大家实行了讨论。

大家建议,一要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缓解其生活困难;

二要对具有劳动水平的家庭成员实行技能培训和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尤其是就地就近的就业创业机会,提升自救水平;

三要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水平的特困家庭,实行兜底保障。

  走访完两户贫困户,天空已下起大雨。

访贫慰问不能继续实行,我们回到住地围绕滩头村发展展开座谈讨论。

篇七

  上午虽然下着小雨,大家还是冒雨考察了洪江区的恒裕竹木公司、洪江水电站、嵩云禽业、桂花园小龙虾养殖基地。

  在恒裕竹木的生产车间,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一根根楠竹被迅速加工成为长竹块、竹制家具、竹制地板、竹制砧板。

公司负责人介绍,恒裕竹木是一家“全竹综合利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竹资源利用率较传统的3%提升到了15%以上,走出了一条“开发楠竹资源、带动竹农致富”的发展路子。

滩头村是公司的楠竹原料基地,平均每亩楠竹的年收入在500元左右。

在嵩云禽业,我们参观了雪峰乌骨鸡省级原种场的电子监控室。

这家被誉为湖南西南部的家禽养殖企业,年自养雪峰乌骨鸡100万羽,带动农户年出笼雪峰乌骨鸡300万羽。

  看完嵩云禽业,已近12点,雨已停了。

听说我是来自省畜牧水产局的,乡里的同志邀请我们去隔壁的桂花园村指导小龙虾养殖。

这片小龙虾养殖基地40亩,是去年底由稻田改成小龙虾养殖的。

我详细询问一些情况后,直接下到池塘,查看水质、水草和小龙虾长势。

一边查看,一边和养殖老板交流,包括小龙虾的生长习性、养殖技术、苗种投放、疾病预防等,向他提了一些合理建议,感觉老板很受用。

  一路考察,一路攀谈。

滩头村支书老向介绍,村里有楠竹5000亩,葡萄、柑桔、杨梅等水果1000多亩,全村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近4000元。

在这样的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如此好、收益如此高,让我感到意外,也感到兴奋。

说起农业情缘,老向更是自豪。

他从没外出打工,16岁起便在家里干农业,养猪、养鸡、养牛、养羊、种田、种菜,样样内行,现在办起了“岩砣休闲农庄”,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以上,年纯收入30万元以上。

  现代农业大有作为。

走在滩头村,到处都欣欣向荣的现代农业景向:

葡萄、杨梅、黄桃“花落各家”,土鸡、土鸭、生猪“遍地开花”,农家乐、乡村游“悄然兴起”……滩头村“靠山吃山”,逐步地吃出了现代农业的“味道”。

篇八

  下午4点,我们来到在洪江地下党支部旧址。

大家认真听取革命年代洪江党组织活动的历史及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地下党员贺琼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但她坚贞不屈,在狱中写道“辛苦遭遇事未成,悲民悲国不悲身,此生愿为山河碎,一寸丹心共月明”。

在一张张大义凛然的珍贵照片面前,我们仿佛置身于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看到了无数共产党员、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理想和人民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

  大家深切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向革命先烈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在纪念馆,我们面向党旗、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词誓,以实际行动对党忠诚。

  晚上,趁着农民在家,对杨家湾组的贫困户杨仕爱、蒋良顺、周永来实行了走访慰问,送去了爱心和温暖。

篇九

  今天上午的农事劳动,是协助贫困户蒋明秀种玉米,玉米地在我们住地对面的山坳上。

到达蒋明秀家时,她家没人。

村干部直接从家里找来工具,大家分别扛起锄头、背起肥料、拿起种子来到玉米地里。

地虽犁翻,但杂草丛生,夹杂着几株桃苗。

村主任周开旺说,“蒋明秀生病多年,不能干体力活,老公外出打工,小孩寄宿读书,田已荒废一年,去年栽的桃树也没长好。

  来之前,有同学担心能不能把地种好。

毕竟一些同学在城里长大,没种过地;

即使长在农村的,也有好多年没下过地了。

对我们来说,这次种玉米,是一次农事考验,一次乡愁记忆,一次解民之困。

我生在农村,学的是农业,又在基层工作多年,栽菜种地并不陌生。

我和几位在农村长大的同学首先下田,做起示范,整地、拣草、打穴、施肥、点种、覆土。

一下子,大家熟练地种起玉米。

大概种了四、五行,带着口罩的蒋明秀来了。

她的身体十分虚弱,没跟我们打招呼,一个人直接到地里扯除杂草。

老周说,“她心地善良,但性格内向。

  干了一会,大家满头冒汗。

一个同学把外衣脱下,扔在田埂上,蒋明秀马上过来拾起衣服挂到田边的树桩上。

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感动。

  脚下泥巴厚,群众感情深。

两小时劳动,一亩多玉米。

同学们虽然感觉辛苦,但开心高兴。

显得本讷的蒋明秀,更是“谢谢!

谢谢……”感谢不停。

篇十

  袁家盘组比杨家湾组,海拔更高,山路更险。

那里住着几位贫困户,我们坚持去看望。

从杨家湾出发,开车师傅一路小心翼翼,花了整整四十分钟才到袁家盘。

在乡村干部的陪同下,我们来到邓长富家。

屋顶在危房改造时已换新瓦,但从那黑乎乎的木体墙上还是能够看出这栋老旧房子的历史沧桑。

  看到家里来客,邓老披着一件棉衣从屋里蹒跚走出,外表看起来十分虚弱,但掩饰不了内心的强健。

邓老说,他86岁,60多年党龄,曾任滩头村十多年的支部书记。

听着邓老这么一说,大家不由肃然起敬,围坐在邓老周围,请他讲入党故事。

解放前,邓老就加入了共青团、农协,参加过土改;

解放后担任过村支部副书记、书记,大跃进时被免职,后来又恢复了支部书记职务。

说起过去的岁月,邓老激动地说,在村里工作,他没有拿过集体一针一线;

被免去职务,主要是自己不识字、没文化。

邓老的坚定和淡定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对得起党、经得起检验。

  说起家境,邓老略显悲伤。

继子长年在外,一年难回几次。

八十多岁的老人,和老伴相依为命,自己养着自己,生活非常清苦。

邓老的事迹让我心存敬意,但他的晚年让我心怀忧虑。

我们给邓老送上慰问金,反复叮嘱同行的乡村干部,要经常到邓老家,即时协助老人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

从邓老家出来,我有一种释怀的感觉,但又陷入了深思。

我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今后更多农民能够不离土不离乡发家致富,更多老人能够在家与儿女们共享天伦。

篇十一

  走出邓长富家,村干部告诉我们,山坡上住着一户不通道路的农户。

“越是不通道路,越要去”,洪江区工委书记罗国宇同学坚定地说。

  我们穿过草丛,爬过山坡,越过田埂,步行1公里多到达袁文喜家。

袁文喜,67岁,和老伴两人住在山上。

正面木墙刷过一层油漆,屋顶已换新瓦,这栋建立有五十多的老屋去年实行过危房改造。

走进屋内,只有几样必备炊具、几条脱去油漆的木凳、一张老式硬板床……。

屋前一个不到30平方米的泥坪,坪下是丘块不到2分地的梯田。

袁文喜的生活空间就是一栋旧宅、一块泥坪、几丘梯田。

但是他仍然乐观,房子好住了,生病不怕了。

他说,年前因风湿住院1个月,医药费全报了。

  交流中,袁文喜老人除了感谢党和政府,没提任何要求。

我们感谢洪江区为贫困老人、贫困家庭、贫困乡村的付出和努力。

正是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基层乡村干部的努力,贫困老人、贫困家庭不再为住愁、为吃愁、为病愁,一些有劳动水平的还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返回途中,我们提议,想办法修条简易公路,解决老人的出行问题。

国宇书记赞同我们的提议,让村干部马上拿出方案,尽快实施。

篇十二

  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如何推动乡村振兴?

这些天,我们一直在思考。

下午四点半,我们在村部召开滩头村乡村振兴座谈会。

  大家结合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从不同角度为滩头村发展献计献策。

我长期工作在农业系统,滩头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我首先发言,提了三点建议,一要做好林下经济、农旅一体、农业升级三篇文章,二要推动生产与生态、集体与农户、挖掘资源与引资引智三个结合,三要着力解决土地利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三大瓶颈。

尹健同学结合在中南林科大工作的科研优势提出,“滩头村要多形式、多渠道发展林下产业,重点做好竹文章、做大竹产”,自愿为滩头村林下产业做好宣传、作好规划、搞好技术培训。

刘五星同学立足滩头村的产业基础建议,“做足竹子、做透园子、做够院子三篇文章”。

对滩头村知之甚深的罗国宇同学说,“把老乡资源和外出务工青年用好,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增强留守人员技能培训,长远发展要解决农村青年人才缺乏的问题。

  “诸葛会”上,大家一个接一个,争先恐后,踊跃发言。

说出的是掏心话,献上的是“金点子”,描绘的是滩头振兴图。

我有理由相信,滩头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篇十三

  体验活动结束了,今天就要离开了。

早上醒得更早,五点钟醒来,满脑子都是这几天的场景:

村务栏前的村民心扉,周家大嫂的可口饭菜,清晨大爷的盼子心切,访贫问苦的知心话语,葡萄架下的人生思索,玉米地里的干群情深,革命旧址的精神洗礼……,一幕幕,一场场,挥之不去,定格心里。

  想着这些天的人和事、这些天的点点滴滴,脑子里不由冒出几句打油诗:

“春风化雨润深山,赤子驻村杨家湾。

访贫问苦真情送,促膝相谈民众欢。

农家吃住苦乐共,田间劳作同力担。

凝心聚力乡村振,人生常修党性关。

  吃过早餐,依依道别,难舍难分。

来时狂吠的黄狗,也一路跟随,直把我们送到车边。

车在远行,情在延续。

我们相约,常来走走、常来看看,这片注入了我们满腔深情的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