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工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0415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房屋建筑工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房屋建筑工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房屋建筑工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房屋建筑工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房屋建筑工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房屋建筑工程Word文件下载.docx

《房屋建筑工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屋建筑工程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房屋建筑工程Word文件下载.docx

因结构的自重和计算跨度都和板的厚度、梁的截面尺寸有关,故应先确定板、梁的截面尺寸。

(1)板:

按刚度要求,连续板的厚度取

对一般楼盖的板厚应大于60mm,考虑楼盖活荷载较大,故取h=80mm。

(2)次梁:

截面高h=(1/18~1/12)×

6000=333~500mm,取h=400mm,截面宽b=(1/3~1/2)×

400=133~200,取b=200mm。

(3)主梁:

截面高h=(1/14~1/8)×

7000=500~875mm,取h=600mm,截面宽b=(1/3~1/2)×

600=200~300,取b=300mm。

三、板的设计

按考虑内力重分布方法进行

3.1.荷载计算

荷载计算见表1。

表3.11荷载计算

荷载种类

荷载标准值/KN·

m-2

永久荷载g

水磨石面层

0.65

80mm钢筋混凝土板

25×

0.08=2.0

板底刷粉

0.25

小计

2.9×

1.2=3.48

活荷载q

均布活荷载

7.0×

1.3=9.1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楼面均布活荷载因其值大于4KN/M2,故活载分项系数按1.3来计算,则板上总荷载设计值

=3.48+9.1=12.58KN/m2

可见,对板而言,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组合所得荷载设计值大,所以进行板内力计算时取g+q=12.58KN/m2

3.2.设计简图

计算跨度因次梁截面为200mm×

400mm,故

边跨:

l01=ln+h/2=(1750-250-200/2)+80/2=1440mm

中跨:

l02=ln=1750-250=1500mm

相差极小,故可按等跨计算,且近似取平均计算跨度

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以代表该区间全部板带的受力情况。

故1m宽板带上沿跨度的总均布荷载设计值g+q=12.58KN/m,如图2所示。

图2

3.3.弯矩设计值

M1=12.58×

1.452÷

11=2.40KN/m

MB=-12.58×

11=-2.40KN/m

M2=12.58×

16=1.65KN/m

Mc=-12.58×

14=-1.89KN/m

3.4.配筋计算

板厚h=80mm,h0=80-20=60mm;

C25混凝土的强度fc=11.9N/mm2ft=1.27N/mm2;

HPB235级钢筋fy=210N/mm2。

轴线②~⑥间的板带,其四周均与梁整体浇筑,故这些板的中间跨及中间支座的弯矩均可减少20%(见表2中括号内数值),但边跨及第一内支座的弯矩(M1、MB)不予减少。

表2板的配筋计算

计算截面

1

B

2

C

设计弯矩/KN·

m

2.40

-2.40

1.65

(1.65×

0.8=1.32)

-1.89

(-1.89×

0.8=-1.512)

0.056

0.039

(0.031)

0.044

(0.035)

0.058

0.040

(0.032)

0.045

(0.036)

/mm2

197.2

136

(108.8)

153

(122.4)

选配

钢筋

轴线

②~⑥

6@140

As=202

mm2

As=202mm2

6@190

As=149mm2

6@180

As=157mm2

①~②

⑥~⑦

6@130

As=218

As=218mm2

As=157mm2

6@170

As=166mm2

a.选配钢筋

对轴线②~⑥之间的板带,第一跨和中间跨板底钢筋各为6和6,间距为140mm、130mm。

此间距小于200mm,且大于70mm,满足构造要求。

b.受力钢筋的弯起与截断

支座上部受力钢筋的上弯点距支承边缘的距离为

mm;

切断距离为当q/g=9.1÷

3.48=2.61<

3,时,应取

mm,上部钢筋应用直钩下弯顶住模板以保持其有效高度。

c.钢筋锚固

下部受力纵筋伸入支座内的锚固长度

为:

边支座要求大于5d及50mm,现浇板的支承宽为250mm,故实际

=250-10=240mm,满足要求;

中间支座

=100mm

及50mm。

d.构造钢筋

分布筋用6@250,其余附加钢筋见详图。

四、次梁设计

按考虑内力重分布方法进行。

根据本楼盖的实际使用情况,作用于次梁、主梁上的活荷载一律不考虑折减,即取折减系数为1.0。

4.1.荷载计算

荷载计算见表3。

表3荷载计算

荷载类型

荷载设计值/KN·

m-1

永久荷载g

板传来的荷载

3.48×

2=6.96

次梁自重

0.2×

(0.4-0.08)×

1.2=1.92

梁侧的粉刷荷载

0.25×

1.2=0.192

g=9.072

q=9.1×

2=18.2

沿次梁跨度总的设计荷载g+q=27.272KN/m。

4.2.计算简图

图3

次梁在砌体上支承宽度为370mm,故

边跨

l01=1.025ln1=1.025x(6000-250-250/2)=5625mm

l01=ln1+0.5a=6000-250-250/2+370/2=5810

中跨

mm

取两者较小者l01=5625mm

故按等跨计算内力。

计算简图如图3所示。

 

4.3.内力计算

设计弯矩:

M1=(g+q)l012/11=27.272x5.6252÷

11=78.45KN/m

MB=-(g+q)l012/11=27.272x5.6252÷

11=-78.45KN/m

此处支座弯矩应按相邻两跨中较大跨长计算。

M2=(g+q)l022/16=27.272x5.6252÷

16=53.93KN/m

Mc=-(g+q)l022/14=-27.272x5.6252÷

14=-61.63KN/m

设计剪力

VA=0.45(g+q)ln1=0.45x27.272x5.625=69.03KN

Vb=-0.6(g+q)ln1=-0.6x27.272x5.625=-92.04KN

Vbt=0.55(g+q)ln2=0.55x27.272x5.625=84.37KN

Vct=-Vct=-0.55(g+q)ln2=-84.37KN

4.4.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次梁的跨内截面应考虑板的共同作用而按T形截面计算,其翼缘的计算宽度

可按表3.7中的最小值确定。

按跨度

按梁净距bf′=b+s0=200+1500=1700mm

,故

不受此条限制,取

=1700mm计算。

>

38.02×

106N·

知属第I类T形截面。

计算过程见表4。

表4次梁正截面配筋计算表

78.45

-78.45

53.93

-61.63

支座

跨内

0.019

(一排,

T形截面)

0.159

矩形截面)

0.020

0.194

ξ

0.174<

0.35

0.218<

668.1

719.8

703.2

901.8

选配钢筋

612

As=678mm2

(超过1.5%)

514

As=769mm2

(超过6.8%)

318

As=763mm2

(超过8.5%)

614

As=923mm2

(超过2.4%)

(1)支座C的相邻两跨内各弯起114(为④、⑧号筋),另加212直钢筋,故支座C实有钢筋212+214。

其中④号筋在距支座C左边缘50mm处下弯,距支座最大负弯矩截面的距离不足

mm,不能充分发挥其抗弯作用,只能在支座的右侧才能计入其工作。

同样的原因,支座C右侧也不能计入⑧号筋的作用,故该支座的抗弯纵筋应为312。

同理,支座B虽布置有纵筋314(直)+114(弯)+114(弯),但只能计入314+114的抗弯作用。

(2)各截面的实际配筋往往和计算需要量有出入,一般误差以不超过±

5%为宜。

根据规范要求,采用梁宽为200mm。

(3)纵筋的弯起与截断:

当次梁跨长相差在20%以内,且q/g=18.2÷

9.072=2.01<

3时,可按图3的原则确定钢筋的弯起和截断的位置,。

距B支座左侧④、⑥号钢筋的截断点为1220mm

d,其截断面积为267mm2<

0.5×

574.1=287mm2,符合要求;

⑤号筋在距支座边1500mm处截断,长度大于

⑤号筋在第一跨与⑨号筋搭接,在第二跨与⑦号筋搭接。

(4)边跨的架立筋用210,其余跨均用212受力筋兼做架立筋以简化施工。

4.5.斜截面强度计算

a.复核梁截面尺寸

0.25fcbh0=0.25×

11.9×

200×

365=217×

103N>

VBl=78.45KN

故截面尺寸符合要求。

b.验算是否需按计算配置腹筋

A支座:

0.7ftbh0=0.7×

1.27×

365=69.9×

VA=69.03KN

应按构造配置横向钢筋。

取箍筋双肢6@150mm,则

ρSV=2×

28.3÷

200÷

150=0.189%>

ρsv,min=0.24×

1.27÷

210=0.145%,满足要求。

B支座左侧:

91.35=69.9×

103N<

=78.45KN

应按计算配置横向钢筋。

选用箍筋双肢6@150mm

210=0.145%

满足要求。

B支座右侧:

0.7ftbh0=0.7×

365=64.9×

=84.37KN

C支座:

180×

365=58.4×

计算过程同B支座左侧,最后均取双肢箍筋6@150mm。

五、主梁设计

5.1.荷载计算

荷载计算见表5。

主梁除承受由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包括板、次梁上的永久荷载和作用在楼盖上的活荷载)外,还有主梁的自重。

主梁的自重实际是均布荷载,但为了简化计算,可近似将2m长度的自重按集中荷载考虑。

表5荷载计算

荷载设计值/KN

永久荷载G

次梁传来荷载

9.072×

6.0=54.432

主梁自重

0.25(0.6-0.08)×

1.2=7.8

梁侧粉刷荷载

16×

0.012(0.6-0.08)×

1.2=0.479

G=62.711

活荷载Q

Q=18.2x6.0=109.2

5.2.计算简图

计算简图如图4所示。

主梁内力计算按弹性方法。

图4

计算跨度为:

1.025ln1+0.15=1.025(7-0.15-0.12)+0.15=7.02m

应取l01=6.68m。

中跨l02=7.0m

因计算跨度差(7-6.68)/6.68=4.7%〈10%,故一律用7.0m计算。

因柱截面为400mm×

400mm,楼层高度为4.5m,经计算梁柱线刚度比约为5。

此时主梁的中间支承可近似按铰支座考虑。

5.3.内力计算

根据主梁的计算简图及荷载情况,可求得各控制截面的最不利内力,见表6。

表6最不利内力计算

序号

项目

荷载布置

内力计算

第1、3跨内正弯矩最大,支座A、D剪力最大,第2跨跨内弯矩最小

查附表3.1.2三跨连续梁的系数,得k1=0.244、k2=0.289、k3=0.733、k4=0.866

当梁布满永久荷载G和在第1、3跨布置活荷载Q时,按弹性方式计算得

M1max=0.244×

62.7×

7+0.289×

109.2×

7

=328.00KN·

m=M3max

VAmax=0.733×

62.7+0.866×

109.2

=140.53KN=VDmax

M2min=0.067×

7-0.133×

=-72.26KN·

续表6

第2跨跨内正弯矩最大,第1、3跨跨内弯矩最小

按附表3.1.2中的系数,得

M2max=0.067×

7+0.2×

=182.29KN·

M1min=M3min

=0.244×

7-0.044×

7=73.46KN·

3

支座B负弯矩最大,支座B左右的剪力最大

查附表3.1.2中的系数,得

MBmax=-0.267×

7-0.311×

=-354.91KN·

VBl=-1.267×

62.7-1.311×

=-222.60KN

VBr=1×

62.7+1.222×

109.2=196.14KN

由各种荷载布置情况下的内力计算,得出相应的内力图,叠加这些内力图,得如图5所示弯矩、剪力的叠合图,该图较好地反映了主梁的内力情况。

以主梁各控制截面的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计算。

图5

5.4.主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主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见表7。

跨内翼缘计算宽度

按梁净距

bf′=250+5625=5875

,不受此条限制,故取翼缘计算宽度

=2333mm。

表7主梁正截面配筋计算表

328.00

-354.91

182.29

/KN·

-354.91+(62.71+109.2)×

0.15

=-329.12

0.032

(二排,T形截面)

0.307

(二排,矩形截面)

0.021

(一排,T形截面)

0.033

0.379

2152

2436

1034

622

As=2281mm2

428

As=2463mm2

420

As=1256mm2

5.5.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因hw/b=485/250=1.94<

4,属一般梁,取

0.25fcbh0=0.25×

250×

600=446.6×

VBl=220.60KN

可见截面尺寸不小。

b.验算是否需按计算配置横向钢筋

565=125.57KN>

VA=140.53KN

B支座:

565=125.57KN<

VBr=222.60KN

c.按构造配置A支座横向钢筋

取箍筋双肢8@250,则

d.B支座横向钢筋计算

采用8@200双肢箍筋,间距小于smax=250mm,配箍率

验算支座B:

>

VBl/VBr=222.60/196.14KN

可知支座B配置箍筋8@200已能满足斜截面受剪要求,弯起钢筋可按构造处理。

因Vcs与VBl接近,支座B左侧的弯起钢筋偏安全的仍按计算需要布置。

因主梁受集中荷载,剪力图呈矩形,故在2m范围内应布置三道弯起筋,以便覆盖最大剪力区段。

d.主梁吊筋计算

由次梁传给主梁的集中荷载Fl=62.71+109.2=171.91KN。

Fl中未计入主梁自重及梁侧粉刷重。

设附加8双肢箍筋,只设箍筋时Fl=mnfyAsv,则附加箍筋个数

m=148.3×

1000÷

(2×

50.3×

210)=7.02个,

此箍筋的有效分布范围s=2h1+3b=2×

150+3×

250=1050mm,取8个8@100,次梁两侧各4个。

5.6.配筋布置

支座B根据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要求,于第一跨先后弯起318。

第二跨可弯起118,则支座截面可计入318承担支座负弯矩。

按正截面强度计算尚需增加220和118直钢筋。

这样主梁三个控制截面的实际配筋量与计算的差值均未超过±

5%。

5.7.绘制抵抗弯矩图

前面根据主梁各跨内和支座最大(绝对值)计算弯矩确定出所需钢筋数量,而其他各截面需要的钢筋量将比控制截面少,这样就需要根据梁弯矩包络图,将控制截面的纵筋延伸至适当位置后,把其中的部分钢筋弯起或截断。

主梁纵筋的弯起或截断位置可以通过绘制抵抗弯矩图(又称材料图)的方法来解决。

抵抗弯矩图的实质是用图解的方法确定梁各正截面所需钢筋的数量。

a.钢筋能承担的极限弯矩

按实际配置的钢筋面积Asc计算出控制截面上材料能承担的极限弯矩。

此时可忽略截面上内力臂值的某些差别。

这些差别由钢筋实配面积与计算差异引起,包括同一截面中位于第一排和第二排钢筋间的内力臂差别。

现将同一截面各纵筋的计算内力臂值取为相同,这样实配钢筋的极限弯矩为

,而每一根钢筋所承担的极限弯矩仅与其截面面积成正比。

如,支座B的计算弯矩为239.87KN·

m,计算所需钢筋面积为As=1692mm2。

实配钢筋面积Asc=1724mm2,则其极限弯矩

MC=(1724÷

1692)×

239.87=244.41KN

其中118与120钢筋所能承担的极限弯矩

MC18=244.41÷

1724×

254.5=36.08KN/m

MC20=244.41÷

314.2=44.54KN/m

采用与弯矩叠合图相同的比例在支座计算截面沿纵向量取MC=244.41KN·

m,按每根钢筋所能承担的极限弯矩沿纵标分段,自分段点作弯矩图基线的平行线,并与弯矩包络图相交。

如支座左侧的⑥号筋,其划分MC20的两根平行线与包络图的上交点,指示出该钢筋被充分利用的截面;

其下交点处则为该钢筋按正截面强度计算已完全不需要,是⑥号筋的理论截断点。

b.钢筋的弯起和截断顺序

在具体作抵抗弯矩图前,应初步确定截面上每一根钢筋的“走向”和弯起或截断顺序:

当截面上有两排钢筋时,宜将第二排先弯起或截断;

在同一排中宜先弯起或截断位于中间位置的钢筋。

应使钢筋在截面中线两边尽量对称,不能让钢筋重心过分偏于截面中线的一边。

抵抗弯矩图宜靠近弯矩图,但不能插入(允许少5%)。

例如,支座B左侧为了使满足斜截面抗剪要求所布置的218弯起钢筋能覆盖最大剪力区段,故它们的弯起点已基本确定。

在考虑了上述原则后,弯筋的下弯顺序为②、③、⑤,直钢筋的截断次序为⑥、⑧、⑦。

直钢筋的具体截断点在绘制抵抗弯矩图时确定。

c.钢筋截断

如,支座B左侧的⑥号钢筋,因此处V>

0.7ftbh0,故钢筋截断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延伸出1.2la+h0。

此处la为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对C25、Ⅱ级钢筋,la=40d。

⑥号钢筋d=20mm,故延伸长度为1.2×

40×

20+540=1500mm。

反映在图3.42的抵抗弯矩图上则应从⑥号钢筋按正截面抗弯能力计算,不需要截面(即理论截断点)以外1250mm处,此值大于20d。

其余钢筋的截断同此。

d.钢筋的弯起

柱左侧②号筋在距柱边50mm处下弯,不能计入该侧正截面抗弯工作,故柱左侧材料图上没有反映。

③号筋在距其强度充分利用截面550mm处下弯,此距离大于

,故能计入其抗弯能力。

斜筋在梁轴线以上的区段参加抵抗负弯矩的作用,梁轴线以下斜段则进入抵抗正弯矩,故每一根弯筋在材料图上的正、负弯矩图上均应有对应的反映。

e.架立筋

第一跨用220的⑨号架立筋与⑦号纵筋搭接。

当不考虑架立筋受力时,搭接长度可取300mm。

若考虑架立筋受力则应按规定的搭接长度处理。

中间跨的⑦号受力筋兼做架立筋用。

f.纵筋的锚固

支座A按简支考虑,其上部弯起筋和架立筋的锚固要求如图6所示。

下部纵筋伸入梁的支座范围应满足锚固长度las≥12d,即12×

20=240mm<

370mm,满足要求。

支座B下部纵筋的锚固问题,从图6可见,该处计算中已不利用下部纵筋,故其伸入的锚固长度las≥12d,现取为300mm。

(a)(b)

图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