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专题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0023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文化史专题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世界文化史专题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世界文化史专题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世界文化史专题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世界文化史专题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文化史专题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世界文化史专题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文化史专题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文化史专题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

法文:

Siè

cledesLumiè

res

Lumiè

re:

光明、;

伟人、杰出人物。

res:

智慧、知识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什么是启蒙运动?

”(1784年)

“DaretoKnow”(ImmanuelKant)-勇于求知

启蒙时代/理性时代

AgeofReason

“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

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

萌芽于17世纪的英国,全盛于18世纪的法国,扩展至德、意、俄等国。

绵延近一个世纪

“启蒙运动”的根源

时代背景、思想根源

文艺复兴与启蒙

改革与启蒙

科学革命与启蒙

早期启蒙思想家:

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

《利维坦》(Leviathan),1651年

国家起源的契约学说

“自然状态”(公有)→“战争状态”(争夺财富)→缔约建立国家

财产的占有和国家的存在结合在一起

积极意义

政治学说创立于革命时期,反封建

否认君权神授

抨击教会神学,认为是无知与恐惧的产物

消极面:

君主立宪制

密尔顿(JohnMilton,1608-1674)

《为英国人民辩护》

《圣像破坏者》

捍卫言论和出版自由;

宣扬人类的自然权利和人权理论;

反对君主制,拥护制。

最早提出天赋人权、人权的思想

局限性:

鄙视人民,称其为“粗野的群氓”

洛克(JohnLocke,1632-1704)

《人类理解论》/《政府论》

发挥了国家起源的契约学说,国家的产生是为了保卫人的天赋权利(主要是私有财产的权利)。

与霍布斯一样,推崇君主立宪制度

提出国家分权学说:

分权是保障自由、平等、私有财产,防止专制的最好办法。

主信仰自由、宽容

“1688年的阶级妥协的产儿”(恩格斯)

法国:

启蒙运动的中心

原因:

近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

渊源于英、法两国的先进思想(精神食粮)

“三最”:

封建专制最典型、社会矛盾最尖锐、危机最深刻

启蒙运动的全盛:

18世纪

拉开帷幕,著名科学家丰特涅尔(1657-1757)。

担任巴黎科学院秘书长达40年

20年代开始,逐渐开展,伏尔泰、孟德斯鸠等

40年代以后,推向新高潮,“百科全书派”

启蒙运动一直持续到大革命前夕

伏尔泰:

启蒙运动中的领袖、导师和泰斗

“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雨果)

“如果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那么,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确确实实没有人能够更好地体现那个充满生机、璀璨光辉的时代。

“我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正在撒下革命的种子,尽管我自己未必成为革命的见证人,但它是必然要到来的。

政治思想

《哲学通信》(1734年),“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

遭查禁,罪名:

“违反、妨害淳良风俗、不敬权威”。

抨击封建专制,盛赞英国革命后取得的成就

尖刻抨击天主教会:

“两足禽兽”、“文明恶棍”

“如果没有上帝,那么也有创造出一个来”

倡导自然权利学说,主“开明专制”

其他作品:

历史著作:

《查理十二史》、《路易十四时代》;

哲学论著:

《形而上学论》、《牛顿哲学原理》;

哲理小说和哲理诗:

悲剧:

《恺撒之死》

悲剧讽刺长诗:

《奥尔良的少女》;

改编中国元杂剧《氏孤儿》,取名为《中国孤儿》

教会天敌:

临终前拒绝发表信仰声明,拒领圣餐,不做临终仪式。

逝世后教会不准他葬在巴黎。

大革命爆发后,革命派出于敬意决定将其迁回巴黎先贤祠安葬,并补行国葬礼。

他的灵车上写着:

“他为卡拉、拉·

巴尔、西尔文、蒙拜依洗刷了耻辱。

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

他使人的理性飞速发展;

他为我们的自由铺平了道路。

伏尔泰的墓位于卢梭墓的一侧。

他的心脏装在一只盒子里,存放在巴黎的国家图书馆里,托盘上刻着伏尔泰生前的一句话:

“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法兰西思想之王”、“欧洲的良心”

孟德斯鸠

与伏尔泰并驾齐驱,大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

著述

《波斯人信札》,1721年化名发表

《罗马盛衰原因论》,1734年发表

最重要的著作:

《论法的精神》(1748年)

分析了、君主和专制三种政体各自的特点

斥责专制政体,赞誉政体,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

最重要的贡献

发展了国家和法的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

强调法的功能,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1712-1778):

激进派的领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最严厉、激烈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

通过阐述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发展过程,揭示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及其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逻辑:

平等的“自然状态”——不平等的“社会状态”——新的平等

私有制产生→经济上的不平等;

国家的建立→政治上的不平等;

权力的腐化→专制暴政。

出路:

推翻暴政

影响

法国大革命中的“圣经”、革命的思想武器

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

“这场革命(指法国大革命),卢梭是导师。

”(罗伯斯庇尔)

如果没有卢梭,便没有法国革命。

(拿破仑)

“百科全书派”

名称的由来

众多启蒙思想家的集合体

以狄德罗(1713-1784)为中心

编写情况

1745年应邀主编百科全书,定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

强调要藉此改变人们现存的思想方式,让它成为一个介绍科学知识、破除迷信、反对封建专制的巨型炸弹。

1751年,第1卷正式出版,1780年全部出齐,共计35卷。

汇集了当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

借助科学成果对抗迷信,通过理想反对专制统治,沉重打击封建势力,对民众进行深入持久的启蒙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围绕《百科全书》的编写,团结了思想领域一切反封建的斗士。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与“百科全书”

启蒙思想中的“三权/分立”理念

分权理论的渊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

“混合政体”是最好、最稳定的政体(综合了君主政体的智慧和德性、政体的自由)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政体的三要素:

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

波里比阿:

盛赞罗马政体中的权力相互配合与制衡(执政官、元老院、保民官)。

罗马兴盛之因。

西塞罗的《国》:

主政体应兼备君主、贵族、平民三种政体的优点,是三者的互相结合和相互纠正。

洛克的分权学说

《政府论》中专章论述

立法权、联邦权(外交事务权)、行政权

立法权高于一切,其它权力由其派生并受其支配。

立法权也非无限制,立法者不能以立法权废除公民的财产权,也不能把立法权转让给他人。

评价:

近代分权学说的开创者;

三权划分不够科学;

未论及制衡

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论法的精神》

近代分权学说的完成者

“三权”: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制衡(checks&

balances)

孟德斯鸠论“三权分立”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行政权分离,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定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启蒙思想家的“自由”观

卢梭:

《社会契约论》(1762)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问题:

如何改造社会,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才能恢复和保障人们在不平等社会中丧失的自由和权利?

答案:

人民同由人民自己组成的政治共同体缔结契约,组建国;

国家根据“公意”进行统治。

由于人民是主权者,如果执政者滥用职权破坏社会契约而损害人民的公共利益,人民就有权取消契约;

当人民的自由被暴力夺去时,人民就应当用暴力把它再夺回来。

启蒙思想家论“自由”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

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孟德斯鸠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被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屈服于别人的意志。

自由还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服于我们的意志;

如果屈服了,那就不是服从公约的法律了。

做了主人的人,就不可能有自由。

——卢梭

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

启蒙(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百科全书派

启蒙思想家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

如何理解“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

第三个专题:

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多元

思考题

保守主义:

基本涵、代表人物

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

特点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比较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湖畔派、撒旦派

鲁本斯、贝尼尼、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凡尔赛宫、

一、激荡的社会思潮

工业文明时代的降临

新、旧社会制度更替(政治革命)

传统社会、现代社会转型(工业革命)

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政治思潮:

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

文艺思潮: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思潮:

/世俗(社会主义)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

维护社会现状、历史传统,反对巨大、剧烈变革

小政府、自由市场经济、传统价值观

强调维护传统的意义,重视精英人物作用

重视、道德在维系社会中的重要性

社会纽带:

传统、道德和。

社会有机体论:

强调社会的有机性质、社会政治制度的成长性。

保守主义的奠基者:

埃德蒙·

伯克(1729-1797)

1790年发表《法国革命随想录》(ReflectionsontheRevolutioninFrance)

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批判

抨击法国大革命对于自由的蹂躏、对财产的践踏

称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大灾难

从政治、、伦理三方面全盘否定大革命。

欧陆的保守主义:

梅斯特尔(1751-1821)

《对法兰西的思考》

称颂君主政体,“唯一稳定的政府形式”。

大革命中的混乱与流血归咎于理性主义者对基督教的抛弃。

检讨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础——启蒙运动,强调民族传统、对心情感的制约。

信奉独裁保守主义(伯克自由由保守主义)

自由主义(Liberalism)

一种政治学说,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

政治的中心问题是保护、促进个人的自由

为保护个人自由免遭他人侵犯,政府是必需的;

但政府本身可能构成对自由的威胁(government,"

anecessaryevil"

))。

政府的主要任务:

消除限制性的障碍,如贫困、疾病、歧视等。

限制政府的权力

法国自由主义的代表:

贡斯当

严厉批判卢梭的理论

1819年演讲: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之比较》

托克维尔

《美国的》(1835)、《旧制度与大革命》(1856)

对“平等”有清醒认识:

平等是的首要条件

平等主要指财富、社会地位及学识的接近或平等,智力不平等的事实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建立完全平等的社会条件,绝对平等难以存在。

重视条件的平等,而非结果的平等。

其他自由主义思想家

英国的耶利米·

边沁,功利主义

约翰·

穆勒(又译密尔)。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奥古斯特·

孔德。

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二、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

BaroqueStyle(1600-1750)

Barocca:

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指称:

新奇、不规则、奢侈。

贬义,“过分”(overdone)。

音乐/太多音符(notes);

绘画/太多色彩(color);

建筑/过于奢华(toogrand)。

成为一种艺术风格

巴洛克风格的特点

继承的传统(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错觉主义再现);

抛弃了古典风(单纯、和谐、稳重);

追求新的艺术境界(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

情感/热情/现实主义;

戏剧性(光、形状、远景透视);

构图上(精雕细刻、夸);

技巧精湛。

华丽的、精雕细琢的装饰;

营造戏剧性效果

通过感官诉诸精神。

自然主义而非理想主义,情感的而非理性的。

巴洛克风格的起因

与天主教会关系密切:

始于天主教国家(西/意/法)

是对改革的反应。

赞美天主教会的荣光。

教堂建筑、部装饰、绘画、音乐等

巴洛克风格的代表人物

绘画方面:

佛兰德斯(Flanders)画家鲁本斯(PeterPaulReubens,1577-1640)

建筑与雕刻方面:

多才多艺的大建筑设计家、雕刻家、戏剧家兼画家意大利的贝尼尼

鲁本斯的代表作:

《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约1617-1618年,

现藏于慕尼黑美术馆)

“巴洛克艺术之父”——贝尼尼

贝尼尼设计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广场(1655-1667),历时11年完成的杰作。

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在雕塑和建筑上的充分表现。

贝尼尼雕塑作品:

《阿波罗与达芙妮》(1622-1625年,罗马波尔盖塞美术馆藏)

展现充满生命力的优美动感。

激情、激烈运动,正是巴洛克艺术的特征。

未使用任何支撑物,开放的运动人体自由地展现在空间中。

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LeClassicisme)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

1671年巴黎设立建筑学院,形成崇尚古典形式的学院派,影响深远。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

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

新古典主义

18世纪(法大革命前夕)兴起于罗马。

推崇古典风格,推行古希腊、罗马的艺术语言、样式、题材、风格,旨在喻古讽今。

是对巴罗风格的反动。

特点:

赋予了古典主义以新的容,突破了古典主义的程式束缚,创造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亦称“革命的古典主义”。

特征:

选择严肃的题材;

注重塑造性与完整性;

强调理性、忽略感性;

强调素描、忽视色彩。

代表人物:

路易·

达维特、安格尔。

(法)达维特《马拉之死》油画160×

125厘米,1793年现藏布鲁塞尔国立美术馆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掀起的文艺运动

始于1790年代,1820年代达到顶峰

浪漫主义时代(RomanticEra,1790-1850)

是对古典主义的背离

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于西欧。

原因何在?

革命理想的幻灭(1789-1815-1848)

工业化带来的非人性化

对理性(Reason)的不信任

浪漫主义的特征:

强调情感抒发

对启蒙运动所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反对权威、传统、古典模式。

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以瑰丽的想象,夸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

总之,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浪漫主义的特点(与古典主义相比较)

其一,重中古。

古典主义的核心是回到古代罗马,一切以古罗马为典;

浪漫主义要求从所谓“野蛮的中世纪”寻求创作灵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其二,重自然。

古典主义以宫廷为描写对象,即使是真正的自然也要加以人工的雕琢以适应上层社会的审美趣味,交谈必须使用经过修饰的语言。

浪漫主义重视自然:

一是真正地回到没有经过人为矫饰、改造的大自然中去。

二是摆脱羁绊得到真正的自由。

其三,重感情。

古典主义讲究共性,认为共性、理性即真理、美;

提倡在统一的道德标准下冷静对待一切,抑制感情和个性。

浪漫主义强调“感情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大力肯定人的感情和个性,敢爱敢恨。

浪漫主义的作品热情澎湃,人物有着鲜明的个性。

在浪漫主义的词汇里感情与幻想相联,幻想就是具有个性的感情的希望。

视觉艺术中,为了表达感情,强调色彩而把线条放在次要地位。

其四,重形式。

古典主义用单一的模式规作品的容,浪漫主义用多种形式表达容。

古典主义从封闭中注意形式的统一,达到“善”。

浪漫主义从开放中注意形式,以表达感情的奔放,达到“美”。

古典主义的形式与道德相联,浪漫主义的形式与审美相联。

其五,重对比。

古典主义原则:

纯正、和谐。

浪漫主义提出相对抗的原则——“对比的原则”。

自然中所有的事物都是两种不同要素在对比中表现出来的,例如:

雄伟与秀婉、高尚与卑下、至美与至丑、文明与野蛮、人性与兽性、光明与黑暗等。

应该抛弃古典的悲剧法则,像莎士比亚的戏剧那样刻画人物性格,争取更大的自由和真实。

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可成为艺术题材的对象;

艺术的真实基于现实的真实,为此必须选择,不过不是选择“美”而是选择有特点的东西。

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席里科的《梅杜萨之筏》(油画,1819年,巴黎卢浮宫藏)

德拉克洛瓦:

《自由引导人民》(油画,1830年,巴黎卢浮宫藏)(EugeneDelacroix,LibertyLeadingthePeople)

反映1830年革命,以奔放的热情歌颂工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

妇女形象:

高举三色旗,象征自由神。

突出体现浪漫主义之特征。

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

领导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

强烈的光影营造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动力的构图形成强烈、紧、激昂的气氛。

画面具有生动、活跃,激动人心的力量。

浪漫主义文学:

概述

产生于18世纪末,流行于19世纪上半叶。

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偏重描写自然风光或异国风情,诗歌成就最大。

德国:

浪漫主义理论的策源地;

英国:

浪漫主义诗歌取得辉煌成就;

浪漫主义小说成就最高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早期:

“湖畔派诗人”(LakePoets,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

高峰:

“撒旦派”:

拜伦、雪莱、济慈。

1809年,拜伦完成讽刺长诗《英格兰诗人和格兰评论家》,严厉谴责了湖畔派诗人的消极倾向,被英国绅土们斥之为撒旦,文学史上于是称他们为“撒旦派”。

具有更强的现实关怀,更具批判精神。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AlexandreDumas(1802-1870):

CountofMonteCristo

TheThreeMusketeers;

TheManintheIronMask

雨果(VictorHugo,1802-1885):

LesMiserables

HunchbackofNotreDame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

TheSufferingsofYoungWerther

Dr.Faustus

美国:

沃尔特·

惠特曼

《草叶集》出版于1855年,收入诗歌14首;

此后不断增加新诗再版,至第九版增至诗歌400首。

诗集取“草叶”为名,象征自发的生命力与发展;

也象征着理想,和广大普通人民的平常与神圣。

浪漫主义音乐

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注重人的心世界,抒发对理想的追求,有着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夸的手法。

现实主义主观察现实,描述生活原貌,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写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狄更斯的《雾都孤儿》

全球化与世界文化的多元并存

构建地球村——全球化与世界文化的多元并存

两个问题:

全球化对世界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如何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多元并存)?

关键词:

全球化、世界文化、文化多元

容提要:

全球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

文化霸权与“文明冲突”

世界文化的多元并存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经济全球化:

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信息等跨国界流通;

国际分工;

世界市场资源配置;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

生产全球化:

“空中客车”的制造和设计主要由法、德、英、西共同承担。

包括北美洲、亚洲、欧洲约10万人参与了空中客车飞机的制造。

全球目前正在运营的3700架空中客车中,50%的飞机已经装配有中国制造的零部件。

服务的全球化:

信息全球化

对于全球化的基本认识:

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在理论上创造着一个单一的世界

是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

是一个不平衡发展的过程(全球经济、政治体系、道德秩序或世界社会)

是一个冲突的过程(个人、组织、国家)

全球化是一个观念更新和式转变的过程

全球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文化交流与扩

洋快餐(FastFood)、洋节日

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

罗马贡献给世界的是法律,英国贡献给世界的是议会政体,法国贡献给世界的是制的民族主义,现代美国贡献给世界的是科学技术进步和大众文化。

美国大众文化盛行的原因何在?

以大工业和现代科技为基础;

以大众传媒为手段;

按照市场机制运行;

批量生产。

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

“反全球化”

“文明的冲突”(ClashofCivilization)

塞缪尔·

亨廷顿(1927-2008)

1993年发表文章“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冲突论”的主要论点:

未来世界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而是文化。

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世界政治格局正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重新塑造

文化(包括西方文化)是独特而非普世的

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对西方文明构成威胁

如何看待“文明冲突论”?

911的根源何在?

与文明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