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9964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巨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巨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巨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巨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巨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巨野Word文档格式.docx

《巨野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巨野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巨野Word文档格式.docx

始建于秦,前汉为昌邑王国、山阳郡,后汉兖州刺史皆治此,治所在今巨野县昌邑集,所辖包括金乡、巨野、成武、单县4个县的边界地区。

乘氏县:

汉置侯邑。

汉景帝中元6年封梁孝王少子买,汉和帝封梁商为乘氏侯。

治所在今龙固镇西南甘泉寺一带,其辖区包括巨野东南、菏泽东南、定陶东北部。

公元前144年(汉景帝中元6年),昌邑、巨野属山阳国。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

昌邑、巨野两县属山阳郡,乘氏县属济阴郡。

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4年),改山阳郡为昌邑国,昌邑、巨野为其属县。

公元前73年(汉宣帝本始元年),撤销昌邑国,复为山阳郡,昌邑、巨野仍为其属。

公元9年(新莽始建国元年),撤销山阳郡,改为巨野郡,以巨野县城为治所。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撤销巨野郡,恢复山阳郡,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两县兼属山阳郡和兖州。

乘氏县仍属济阴郡。

公元192年(东汉初平3年),曹操任兖州牧,以昌邑为治所。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巨野和昌邑两县属山阳郡,乘氏县属济阴郡。

公元265年(晋武帝秦始元年),改山阳郡为高平国,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为属县,乘氏县仍属济阴郡。

南北朝时期,巨野县后为多方割据势力统辖。

南朝刘宋改高平国为高平郡。

公元518年(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分高平郡,置任城郡。

在此期间,巨野县先属南朝高平郡,后属北魏任城郡。

公元420年(南朝刘宋永初年间),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

公元488年(北魏太和12年),乘氏县移置今菏泽市。

北齐撤销巨野县。

隋文帝开皇年间

  隋文帝开皇年间,巨野东北部属郓州东平郡,巨野西南部属曹州济阴郡,巨野东南部昌邑一带属金乡县。

开皇16年,恢复巨野县和昌邑县。

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2年)撤销乘氏县,并入巨野县;

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

公元619年(唐高祖武德2年),

  公元619年(唐高祖武德2年),巨野县属郓州东平郡。

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4年),在巨野县城置麟州,复置乘氏县为属县。

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5年),撤销麟州,复置昌邑县,巨野、昌邑两县属戴州(治所金乡)。

公元625年(唐高祖武德8年),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

公元643年(贞观17年),巨野县改属河南道郓州。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巨野县仍属郓州。

公元952年(后周太祖广顺2年),移济州于巨野县城,并辖郓城、任城、金乡为属县。

宋朝

  宋朝,巨野县属济州。

公元997年(太祖至道3年),属京东路。

公元1074年(神宗熙宁7年),改属京东西路。

  金徙济州治任城县,属山东西路。

公元1147年(南宋绍兴17年,金皇统7年),析任城县以西、巨野县以东地区置县,治所设在山口镇。

借春秋时鲁哀公14年春“西狩获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为嘉祥县,时属山东西路济州。

公元1150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撤销巨野县。

公元1269年(蒙古至元6年)

  公元1269年(蒙古至元6年),恢复巨野县,迁往任城的济州,还治巨野县。

公元1271年(元至元8年),升州为济宁府。

公元1273年(元至元9年),移府治于任城,移州治于巨野,是年末仍以府治于巨野,复以州治于任城。

公元1279年(元至元16年),升府为济宁路,辖兖、济、单三州。

公元1348年(元至正8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城,迁济宁路于济州(任城),迁县治于城北邢家务。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设济宁府于任城,巨野为属县,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

公元1374年,黄水淹没巨野,至洪武9年消退,县治由邢家务迁入巨野,重建县公署。

公元1385年,兖州升为府,济宁降为州,巨野县属兖州府济宁州。

  明洪武元年,因自然灾害原因,巨野等地人烟稀少,朱元璋把山西大批居民搬迁至巨野,至今巨野人多为山西那批搬迁而来的人的后代。

据传,这些后代的一个特征就是小脚趾有两个脚趾盖。

现在巨野新一中附近一村庄仍树立有记录搬迁的石碑。

清朝

  清朝,巨野县属兖沂曹济道、兖州府、济宁州。

公元1724年(清雍正2年),改济宁州为济宁直隶州,巨野为属县。

公元1730年(清雍正8年),改属曹州直隶州。

公元1735年(清雍正13年),改曹州直隶州为曹州府,巨野仍为属县。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巨野县属山东省济宁道。

1928年废除道制,巨野县直属山东省政府。

1929年,巨野县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8年,巨野县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十行署。

1946年,巨野县属第二行署。

  1938年12月9日,日军侵占巨野城。

1939年春,建立日伪县政府。

1939年5月,建立中共郓巨工委和抗日县政府,归中共运西专署领导。

11月建立中共巨野工委和巨野县抗日政府,属运西专署。

1940年11月,属鲁西二专署。

1941年2月,属巨、菏、金、嘉、成5县联合办事处。

1943年属晋鲁豫17专署。

1944年6月,属冀鲁豫11专署,同时还有巨菏县,于1941年建立,1942年12月撤销。

金巨县,于1943年9月建立,1945年3月撤销。

郓巨县,1944年12月建立。

巨南县,1945年3月建立。

  1946年6月8日,冀鲁豫行署决定将抗日县政府改为民主县政府。

解放战争期间,巨野境内有巨野、郓巨、巨南三个民主县政府,其隶属变革为:

(1)巨野县1945年9月至1946年1月,属冀鲁豫11专署(湖西)。

1946年1月至1946年3月,属冀鲁豫7专署(鲁西南)。

1946年3月至1948年5月,属冀鲁豫2专署(运西)。

1948年5月至1949年8月,属冀鲁豫7专署(运西)。

(2)郓巨县1945年9月至1946年2月,属冀鲁豫8专署(运西)。

1946年2月至1949年8月属冀鲁豫2专署(临河)。

(3)巨南县1946年2月建立,至1949年8月,先后属冀鲁豫11专署(湖西)和3专署(湖西)。

  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人民政府成立。

巨野县隶属平原省湖西专区。

1949年9月,巨南、郓巨两县撤销。

1952年12月撤销平原省,巨野县隶属山东省湖西专区。

1953年7月20日(县志一说1953年8月20日),撤销湖西专区,巨野县改属山东省菏泽专署。

1958年10月,撤销菏泽专署,巨野县改属济宁专署。

1959年6月,恢复菏泽专署,巨野县复属菏泽专署。

1967年至1977年,巨野县属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所辖。

1978年,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巨野县改属菏泽地区行政公署。

2000年6月23日,设立地级菏泽市。

巨野县属菏泽市管辖。

  明朝时期,按百户为里,全县划分35里。

公元1694年(清康熙33年),增设40保,外附6屯,分东、西、南、北4乡。

县城在曹州府东140华里。

东接嘉祥,西抵曹郓,南距成武,北界东平。

东西最长处125里,南北最宽处120里。

县地总面积16020.71顷。

境内人口70123户、354767人。

县城东至济宁州100华里,西北至濮州160里,至郓城60里,南至单县140里,北至东平120里,西至曹州140里,东南之金乡100里,东北至汶上150里。

  清朝时期,头乡包括10保:

东隅保(8里)、城东保(15)、获麟保(1里)、六营保(50)、截河保(50)、独山保(35)、金山保(50)、岳庄保(70)、忠义保(50)、杨固保(90)。

头乡所辖地名16处,即:

万家堂、肖官屯、任官屯、王官屯、彭官屯、陶官屯、八里河、孟家固、杨家楼、王家桥、十里铺、王家店、刘所营、邱仲铺、王满池营、纪官屯。

二乡包括11保:

南隅保(8里)、南城保(8里)、新城保(15里)、大义保(25里)、顺兴保(35里)、合乐保(35里)、薛扶保(12里)、德化保(50里)、昌邑保(70里)、文兴保(80里)、狄家海保(60里)。

二乡所辖地名20处,即:

新城、八里井、花家营、商家店、歇马亭、甄家堂、顺河店、忠义集、夏官屯、章缝集、夹黄寺、营里集、昌邑集、犇虎店、扬道固、金山集、田家集、德化集、赵家店、苑家仓。

三乡包括11保:

西隅保(8里)、西城保(12里)、龙堌保(50里)、观音保(65里)、张表保(70里)、柳林保(80里)、丰乐保(亦名龙仓保,45里)、章缝保(50里)、营里保(50里)、棠林保(35里)、落城保(10里)。

三乡所辖地名25处:

柞草坡、吴家堂、贾官屯、吕官屯、赵官屯、姚家店、双碑坡、刘官屯、百时屯、龙堌集、羊山营、新兴集、孙官屯、徐官屯、王官屯即毛官屯、火烧屯、蔡家营、张表集、陈官屯、徐家垓、观音集、支官屯、董官屯、太平集。

四乡包括10保:

北隅保(8里)、麟凤保(15里)、洙水保(12里)、双碑保(又名大兴保,18里)、宿沙保(又名仁和保,70里)、太康保(70里)、太平保(50里)、安兴保(90里)、五界保(70里)、新兴保(70里)。

四乡所辖地名17处:

石碑坡、沙土集、杨官屯、佃户屯、酒庄、长张营、冯官屯、展官屯、蔡官屯、栾官屯、韩官屯、丁官屯、林官屯、黄姑庵、公府屯、贾敬屯、常家营。

另外,还有闽屯6处:

六营屯、独山屯、忠义屯、龙堌屯、新城屯。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把巨野县华为9个区:

城区、凤鸣区、新城区、顺应区、大义区、忠义区、龙堌区、柳林区、大康区。

  抗日战争时期,巨野县主要由国民党和日伪政府管辖。

按照巨野县公署建设科在1943年绘制的行政区划图,全县分为8个区、16个镇、41个乡。

第一区:

驻所在巨野城内,包括东隅镇、西隅镇、南隅镇、北隅镇、获麟乡、麟安乡、彭泽乡、盟台乡、新城乡、大兴乡。

第二区:

驻所在玉山(今独山),包括玉山镇、六营镇、刘楼乡、王桥乡、蒋寺乡、顺兴乡、金山乡、金安乡、截河乡。

第三区:

驻所在营里集,包括营里镇、昌邑镇、忠义镇、扬固镇、鼎新乡、金言乡、固边乡。

第四区:

驻所在大义集,包括大义镇、忠义乡、大成乡、等让乡、德化乡、合药乡、棠林乡。

第五区:

驻所在龙堌寺,包括张表乡、柳林乡、柳西乡、肖楼乡、丰乐乡。

第六区:

驻所在龙堌,包括龙堌镇、观音镇、李海乡、临河乡、同治乡、清泉乡。

第七区:

驻所在新兴集,包括安兴镇、太平镇、五界乡、太康乡、三和乡、新兴乡、三义乡。

第八区:

驻所在苏集,包括苏集镇、第一乡、第二乡、第三乡、第四乡、第五乡、第六乡。

  1949年5月,调整行政区划,巨野县辖6个区,427个村。

1949年9月,巨野县辖11个区。

1952年12月24日,全县建立乡镇148个。

1955年8月13日,全县1~12区分别改称城关区、沙土区、太平区、大义区、龙堌区、柳林区、章缝区、棠林区、营里区、谢集区、独山区、六营区。

  1956年4月,县行政区划由148个乡调整为73个乡镇。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8年撤区并乡前,全县分11区(建国初期一度设立棠林店区,不久撤销),73乡。

第一,城关区:

包括曹庙乡、五里墩乡、新城乡、姚店乡、吕官屯乡、阎庄乡、三里庙乡。

第二,沙土区:

包括田庄乡、高庄乡、小宁庄乡、杨官屯乡、沙土集乡、姚庄乡、丁官屯乡。

第三,太平区:

包括太平乡、邬官屯乡、田桥乡、毕海乡、林屯乡、毕庄乡、白李庄乡。

第四,大义区:

包括大义乡、比干庙乡、人祖庙乡、庞庵乡、胡堌堆乡、东营乡、葛店乡、棠林乡、孔楼乡。

第五,龙堌区:

包括龙堌乡、三里庙乡、郝庄乡、李集乡、观集乡。

第六,柳林区:

包括柳林乡、王水坑乡、龙寺乡、陈集乡、后陈楼乡、蒋海乡、张表乡。

第七,章缝区:

包括章缝乡、高坊乡、曹海乡、董官屯乡、焦顺屯乡、肖楼乡、冯沙窝乡。

第八,谢集区:

包括谢集乡、赵庙乡、前昌邑乡、谢庄乡、陶庙乡、王胡同乡。

第九,营里区:

包括营里乡、前店子乡、大袁楼乡、毕堂乡、赵集乡、刘集乡。

第十,独山区:

包括独山乡、高海乡、金山屯乡、王楼乡、马河乡、华营乡、双庙乡。

第十一,六营区:

包括六营乡、大屯乡、夏官屯乡、刘楼乡、魏集乡。

  1958年3月,公布撤区并乡方案,撤销11个区,将过去的76个乡镇合并为23个乡镇。

1958年7月23日,进行并社工作,决定将全县原620处、平均每处180户的农业社,合并为每个1000户左右的大社。

1958年9月,合并23个乡,成立11处人民公社:

城关公社、田庄公社、夏官屯公社、龙堌公社、柳林公社、章缝公社、营里公社、大义公社、独山公社、谢集公社。

780个大队,2625个生产队。

  1958年11月撤销嘉祥县建制,西部仲山公社及酒庄、孟姑集一带90个自然村划归巨野县。

1958年1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专区建制,所属各县划归济宁专区(一说1959年1月)。

次年6月(一说1959年7月30日),恢复菏泽专区,辖区如旧。

1962年1月6日,因恢复嘉祥县建制,原嘉祥县的仲山公社及划归巨野县夏官屯、田庄两公社的部分村庄,复归嘉祥县,共69个生产大队,391个生产队、90个自然村。

  1978年9月13日,中共董官屯工委建立。

12月13日,中共吕官屯、太平、张表三工委建立。

同月,新建上述4个人民公社。

1978年12月,调整社队体制,划为21处公社,804个大队,3510个生产队,增加10处公社,即:

丁官屯公社、吕官屯公社、太平公社、李集公社、张表公社、董官屯公社、葛店公社、薛扶集公社、万丰公社、陶庙公社。

  1983年4月29日,山东省政府批准,巨野由原21处公社改为25个乡、1个镇(城关镇、大义乡、龙堌乡、大谢集乡、章缝乡,田庄乡、丁官屯乡、吕官屯乡、田桥乡、太平乡、大李集乡、张表乡、王平坊乡、柳林乡、陈集乡、万丰乡、营里乡、昌邑乡、葛店乡、独山乡、夏官屯乡、薛扶集乡、董官屯乡、新城乡、双庙乡、陶庙乡)。

至9月底,原826个生产大队,改建为850个行政村。

1984年1月20日,大义、龙堌、章缝、大谢集4个乡改为镇。

至此,巨野辖21乡、5个镇。

  1985年10月24日城关镇更名为巨野镇。

1990年1月1日,嘉祥县的核桃园乡划归巨野县管辖。

全县共27个乡镇。

  1994年12月29日,撤销核桃园乡、独山乡,设立核桃园镇、独山镇。

1995年10月23日,撤销柳林乡、夏官屯乡,设立柳林镇,夏官屯镇。

1996年9月5日,将夏官屯镇更名为麒麟镇(鲁地名委[1996]9号)。

2000年3月15日,撤销太平乡,设立太平镇(鲁政函民字[2000]27号)。

2000年6月21日,撤销万丰乡、田庄乡,分别设立万丰镇、田庄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鲁政函民字[2000]50号)。

  2000年,巨野县辖12个镇、15个乡。

总人口839438人,各乡镇人口:

巨野镇72580龙堌镇27045柳林镇30466章缝镇39544大义镇37447大谢集镇26445独山镇31253麒麟镇34155核桃园镇27249太平镇40569田庄镇27214万丰镇28869丁官屯乡27122吕官屯乡27910田桥乡34291大李集乡26482张表乡25511'

王平坊乡14976陈集乡29395营里乡34308董官屯乡41975葛店乡29502昌邑乡23392陶庙乡33130双庙乡24694新城乡19363薛扶集乡24551(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单位:

人)。

  2001年2月6日,撤销新城乡、吕官屯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巨野镇;

撤销葛店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义镇;

撤销大李集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龙堌镇;

撤销昌邑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谢集镇;

撤销薛扶集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麒麟镇;

撤销双庙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独山镇;

撤销张表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柳林镇;

撤销丁官屯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田庄镇;

撤销陈集乡,其行政区域并入万丰镇;

撤销董官屯乡、王平坊乡,设立董官屯镇;

撤销田桥乡、营里乡、陶庙乡,分别设立田桥镇、营里镇、陶庙镇;

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2001年,巨野县辖16镇:

巨野镇、大义镇、章缝镇、龙堌镇、大谢集镇、麒麟镇、独山镇、核桃园镇、柳林镇、田庄镇、田桥镇、太平镇、万丰镇、董官屯镇、营里镇、陶庙镇。

  2002年2月22日,省政府批复同意:

巨野县撤销董官屯乡,设立董官屯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2002年8月16日,省政府批复同意:

巨野县撤销营里乡,设立营里镇;

撤销田桥乡,设立田桥镇;

以上2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巨野县辖16个镇。

现有开发区,作为和镇相同级别的行政区划。

  2010年夏,省政府批复同意:

巨野县撤销巨野镇,设立凤凰街道办事处、永丰街道办事处。

止2010年8月,巨野县辖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个镇。

历史名人

  巨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秦末汉初大将彭越、三国曹魏大将李典、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苏门学士晁补之,清末武状元田在田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名胜古迹。

  境内现存古昌邑城遗址、《皇览》所载的蚩尤墓、春秋时期的麒麟台、战国时期的齐鲁会盟台、有鬼斧神工之誉的金山秦王洞、芳龄千载的永丰塔、世称“文绝、书绝、碑绝”的屏盗碑及明代建造的大成殿等众多名胜古迹。

珍贵文物

  巨野,近圣人之居,沐玄歌之化,是一片丰厚的文化沃土,留下了众多的珍贵文物。

1977年发掘的红土山西汉昌邑王刘髆墓出土玉璧、青圭、玉具剑,代表了我国制玉的最高水平。

巨野石佛寺北齐造像刊经碑,碑文出现了4个简体字,是迄今已知的年代最早的简化字,从而把我国出现简化字的历史推溯至南北朝时期。

永丰塔

  又称梵塔、大佛寺塔。

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南临人民路,西毗永丰街,北接文庙,东为麟州大酒店。

古“巨野八景”之一。

《巨野县志》载:

“永丰塔,传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续之”。

经考证,此塔建造年代当为北宋嘉佑年间,距今约千年的历史。

是巨野古老文明的象征。

  该塔为平面等边八角四门楼阁式砖塔。

《据《巨野县志》记载,明初洪水泛滥,巨野沦湮,塔没二级。

地面现存五级,通高30.3米,一至五级的高度分别为6.3、6.5、4.1、3.9、3米,塔刹6.5米(含宝顶),底部周长40米,上部周长36米。

第一级为砖叠挑檐,即用砖叠涩挑出,继而递迭收分而成。

古朴浑厚,端庄凝重。

其他各级皆由华拱两挑组成上承托檐,交叉盘错,更显繁缛玲珑。

每级的东、南、西、北四面各设有券门,明暗有别,或进之为天井,或直通塔内回廊。

塔体各级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

底层设有塔心室,由北门可入。

室壁镶嵌6块宋代佛教石造像,原为大佛寺遗物,1961年维修时嵌入。

室内有石台阶可至第二层南门,再沿塔檐绕转西门,继而逐层盘旋而上可达塔顶。

扶栏四望,全城景色尽收眼底。

塔下碧波粼粼,水色天光,交相辉映,朝晖夕霞,古塔倒影,甚为壮观。

这便是著名胜景“梵塔朝晖”。

  塔是佛教的建筑物,是供奉“舍利”之所。

梵文称为“浮屠”,音译作“塔婆”、“佛固”等,即“方坟”、“灵庙”之意。

所以又称之为梵塔。

塔的建筑形式早在东汉明帝时期便随着佛教的兴起而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又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和亭、台、楼、阁等古建筑的影响,而逐渐演变成具有独特艺术形式和风格的中国塔。

塔和寺又是密不可分的,或塔为寺立,或寺因塔设。

永丰塔“坐落于巨野县儒学前大佛寺内”(《巨野县志》),所以又称大佛寺塔。

大佛寺因寺内有丈八大铜佛而得名,原占地20余亩,位于永丰塔以东。

寺内建有佛殿和塔院,古柏参天,遮空蔽日;

烟绕霞蔚,暮鼓晨钟;

游客纷至沓来,香火旺盛,是当时巨野著名的游览胜地。

惜寺院今已无存,唯巍峨壮观的古塔,跨越千年时空,铭记历史沧桑,留下一串串悲壮、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永丰塔之名源由史籍无考。

相传古大野地势低洼,诸水集积。

常有黑龙作乱于此,洪水肆虐,民不聊生。

托塔李天王奉命降妖,将宝塔分为三截,底部降郓城,塔身掷巨野,塔尖落金乡,分别将黑龙之首、身、尾三处牢牢镇住。

黑龙被降服,洪水退却,大野泽渐涸,露出良田沃野。

因此后人将塔名冠以“永丰”,意谓镇邪恶,呈祥瑞,以祈年年岁岁五谷丰登。

这虽是古老的神话传说,却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坚强信念和对幸福美好的向往祈盼。

巨野文庙

  巨野文庙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永丰塔北约一百米处.宋金时期巨野文庙原建于城北,屡经河患,废立不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县丞吕让移建于今址.历代多次增修扩建,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县令章弘鼎新正殿,续成诸祠,规制乃备,占地三十余亩,前后五进院落及东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楼阁,斋,庑,亭,坊近百间.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气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形成文庙中轴线两侧建有进德斋,修业斋,东庑,西庑,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东华门,西华门等,东跨院为文昌祠,是儒学所在地西跨院为启圣祠,后改作训导宅.隆十八年1753年.巨野县知县朱容极在此建麟州书院,此后经道光,光绪以及民国年间多次建修葺,书院更具规模,志名远播.大成殿内祀有孔子,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的塑像.两讨债列"

七十二贤"

牌位.整个建筑布局得当,错落有致,间以苍松翠柏,形成一处气势害宠传,郁罩葱茏的古建筑群.1947年,文庙被废,大部分建筑被毁,仅存大成殿,殿内塑像亦遭劫难。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基为砖,石混砌,台基高1.4米,东西长22.3米,南北宽14.25米.大殿通高13.7米,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翼角飞翘,绿瓦朱甍,斗拱盘错,雕梁画栋.殿四周有24根大型石柱支擎,石柱高3.48米,径约0.55米.前檐下8根石柱以及后檐端柱为高浮雕二龙戏珠,上缀浮云,下着波涛,造型生动,雕琢精工.其它石柱为浅浮雕缠枝花卉,构图繁缛,技艺精湛.后廊中间两根石柱上分别刻有"

大清康熙四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

宣议郎知巨野县事宛平章弘重建:

铭文.殿内有朱红明柱八根,直径0.5米,下垫鼓形石础,上擎殿架,梁叠檩穿,勾心斗角,显示出高超的建筑艺术.此大成殿仿曲阜孔庙大成殿营建,是鲁西南现存最完整县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古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文庙旧址为粮食部门占用,大成殿一度曾为粮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文物保护尤为重视.1982年,山东省文物局拨专款对濒临倒塌的大成殿进行了修缮.1995年,粮所搬迁,复建了大成门,大成殿内恢复了孔子及四配塑像,制作神龛,御匾,香案等附属设施,殿前筑建了月台.目前,文庙正逐步恢复原有建筑.成为人们祭仰先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地和展示巨野历史文明的窗口。

麒麟台

  位于麒麟镇陈胡庄村东750米处,史称麒麟冢,是春秋“西狩获麟”之麟葬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麟麟台被夏官屯公社武装部挖掉边围而加高筑成打靶台。

现存台高约4米,东西长48米,南北20米。

据1979年普查勘探,测出原遗址东西长73米,南北52米,面积约3800平方米。

并发现灰坑,出土许多夹砂红陶残片、汉代陶片以及蚌壳、动物牙齿等。

《左传》记载: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详,以赐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