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已排好版Word下载.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已排好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已排好版Word下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宋朝以后:
经济重心南移,江南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3、知识链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1)魏晋南北朝:
南方
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唐:
安史之乱后,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南宋:
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
到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三、大禹和他的继承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P8)
(一)水患治理:
大禹治水、王景治黄(东汉)。
(二)水利设施:
(1)战国:
秦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
(2)汉朝:
汉武帝关中地区:
漕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
(3)汉代边疆地区(西域)的坎儿井(井渠法)。
(4)从时间上和地区上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何突出特点?
:
时间上集中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在地区上集中
在大河流域,尤其是较早开发的黄河。
(5)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出现那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
因为春秋战
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生产力提高,推
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
同时也为了争霸的需要。
(三)灌溉工具的进步:
①春秋战国:
桔槔;
②曹魏:
马钧改进翻车;
③隋唐五代:
立井水车;
长江流域分明高转筒车引地处
水灌溉高处农田;
④宋代:
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
⑤明清:
风力水车。
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贫者无立锥之地(P6)
(一)土地制度基本形态
(二)土地兼并问题-----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P6)
1、土地兼并产生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
2、土地兼并危害:
(1)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是的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2)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3)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均田”和“限田”。
4、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的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决定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五、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1、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1)时间:
春秋战国。
(2)原因: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广,生产力的发展;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组织方式:
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2)经营方法:
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3)主要内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4)经济类型: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
3.古代农业的地位:
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对古代农业的评价:
(1)积极:
①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2)消极:
①生产规模小,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②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③小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
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5、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耕作方式的转变;
②农用工具的进步;
③水利工程的兴修;
④自然条件的优越;
统治者的重视;
⑤劳动者辛勤劳动。
⑥统治者的重农政策。
(2)不利因素:
①地主土地所有制;
②赋税徭役的沉重;
③社会环境的动荡;
④自然条件的恶劣。
第二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P10)
注:
什么是手工业?
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流向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垄断
(垄断性)
官府专用、皇帝私用(对象特殊)
不在市场流通
(封闭性)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
自主经营
民间日用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田庄手工业)
农户副业
(依附于农业)
供自己消费
(自给自足)
剩余部分在市场流通
(二)家庭手工业
1、管理方式——农户的副业;
2、产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3、流通方式——剩余部分出售;
4、特点:
是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三)田庄手工业
1、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发展起来的。
2、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3、田庄经济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是一种自然经济。
二、“工官”和“匠户”-----官营手工业(公馆制度)(P11)
1、官营手工业含义:
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铸钱、冶铁、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由中央机构所属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不在市场上流通。
(理解即可)
2、官营手工业特点:
①特殊行业的垄断性;
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③技术工艺的高超性;
④不计成本和奢侈性;
⑤各种行业的封闭性;
⑥劳动者缺少积极性。
3、匠户:
(1)含义:
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
(2)特点(匠户制度的弊端):
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3)发展过程:
①唐代兴起-在官营手工业作坊里定期服役。
②宋代——被官府强制役使。
③元代——匠籍制度,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
4、工官制度(官营手工业)的评价:
“工官”工场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有助于推动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2)弊端:
①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②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③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④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⑤出生产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丛生;
⑥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
三、纺织业、冶金技术、陶瓷业的发展(手工业的成就)
(一)纺织业的发展(P12)
1、新石器时代:
原始纺织业出现并发展;
原料-------麻、葛、丝、棉;
工具-------骨梭、骨针等;
丝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地位重要。
在《周礼》书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作“国有六职”。
3、汉朝:
①品种多、技艺高(素纱禅衣、绒锦);
②远销海外(丝绸之路、“丝国”)。
4、唐代:
私营作坊出现;
官营规模大。
5、宋元:
①棉纺织业开始发展,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
②(元)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棉布成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6、明代:
①棉纺织业普及②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二)先进的冶金技术(P13)
1、冶铜业:
(1)新石器时代:
出现早期铜器,只是小件工具或生活用具,而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2)商周时期:
青铜器制造水平世界领先,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2、冶铁业:
(1)春秋晚期产生:
中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器,是春秋晚期的产物。
(2)战国时期推广:
炼钢和淬火技术。
(3)汉代推行盐铁官营制度:
①燃料变化:
木炭-------煤炭;
②供风技术:
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鼓风(马排)—水力鼓风(杜诗创造出水排)。
(4)南北朝:
灌钢法。
(5)北宋:
煤作为燃料。
(三)陶瓷业的成就:
(P15)
(1)新石器(原始)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彩陶——黑陶,早期的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作原始青瓷。
(2)从商朝到东汉:
陶器向瓷器过渡。
①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②美术陶制品“唐三彩”。
③形成两大体系:
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④唐朝晚期:
首创釉下彩绘,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4)宋代:
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5)清代:
发明粉彩瓷器(康熙发明,雍正登峰造极)工艺和珐琅瓷。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
2、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3、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4、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5、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6、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7、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P17)
(一)兴起—先秦:
(1)原始社会:
早期的商业交换----物物交换。
(2)商朝:
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职业商人和货币出现。
(3)西周:
交易活动频繁,货币可以看到骨贝和铜贝。
(4)春秋战国:
①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②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二)初步发展—汉代:
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三)进一步发展—隋唐:
①“俞大娘航船”;
②陆路商运十分发达;
③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非常兴隆。
(四)繁盛—宋元: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北宋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五)大发展—明清:
出现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二、“市”的发展。
(P18.19)
1、秦代:
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
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市”九处。
3、南北朝:
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设“草市尉”管理。
草市演进为商业中心;
夜市繁荣。
5、宋代:
①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
③草市已具较完备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
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P20)
1、战国:
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2、汉朝:
都市商业集中繁荣,“车水马龙”。
3、新朝(王莽):
长安、五都,设“五均”官。
4、唐:
长安、洛阳、扬一益二、杭州、湖州
5、宋:
汴京(河南开封)
6、清:
苏州,四大名镇(工商业市镇)。
四、知识点补充
(一)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
(1)意义:
草市这种民间贸易形式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补充。
这种自然形成有乡村集市,后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利的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2)形式特征:
①离城镇稍远;
②交通便利;
③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④政府对于“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二)古代商业经济的特点:
①起源早,历史悠久,国内和对外贸易发达;
②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
③汉代以来各朝代出现不同数量规模商业大都市;
④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出现区域性商帮;
⑤政府对商业控制逐渐放松;
⑥商业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商人地位低下。
(三)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长期的国家统一;
②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它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③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④交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
⑤部分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四)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商品经济日益活跃;
②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规模扩大;
③商品经济刺激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④明清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⑤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
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P22)
1、重农抑商概念:
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
①直接目的: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
3、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
商鞅变法。
4、重农抑商的表现:
(1)重农:
①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②历朝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2)抑商:
①汉代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
②统治者实施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重税;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或者:
确立重农抑商原则,奖励耕织;
(2)秦:
对经济生活的控制相当全面和具体(统一度量衡、货币);
(3)汉:
商人赋税加倍;
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盐铁官营);
商人入市籍;
(4)唐:
商人入市籍依然实行;
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取决于朝廷;
所有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
交易时间受限;
(5)明清: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5、评价:
(1)积极(前期为主):
①稳定农业人口,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②发展官营商业,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③控制农民,保障国家安全,巩固统治。
①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制;
②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二、工商业的管理(P23)
历朝对工商业的管理状况:
1、秦:
①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②设《均工律》----—秦律;
2、汉:
①汉初:
赋税加倍;
②汉武帝:
实行盐铁官营;
3、唐代:
市的设立和废止,市的交易时间,都由朝廷决定;
4、宋朝:
好转
5、明清: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P24)
1、含义:
①“海禁”:
指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②闭关锁国: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
(清王朝)闭关政策则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2)明初统治者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3)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4)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5)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其客观原因。
3、“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4、“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暂时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割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发展,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P25)
1、明朝出现:
(1)条件:
①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富裕的机户(资金);
③自由的劳动力市场。
(2)时间:
明朝中后期
(3)地区、部门:
明代江南的纺织业。
(4)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技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地区性和不均衡性突出。
(6)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社会进步;
②中国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的主导;
农民自给自足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乏国内市场。
③“海禁”、闭关锁国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
④重农抑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⑤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知识补充:
根据史实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特征。
(1)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了其政策;
《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政策;
(2)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
秦朝大规模的强制性的移民运动使关东地区经济结构遭受破坏,关东政策的失败导致秦亡的原因之一;
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之后,有了谚语“扬一益二”、“湖广熟、天下足”等说法。
(3)严格的工商业管理。
秦朝统一经济政策如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通常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
对“市”的严格管理,中国古代王朝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加强控制。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利润归国家所有。
王莽时期推行加强工商业管理的经济政策。
(4)禁奢侈政策。
抑制奢侈,提倡节约,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
《盐铁论·
散不足》明确提出警告:
奢侈之风,腐化人心,回导致国家败亡,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影响(P30)
1、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答: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转为商品经济(标志:
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1)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衰落(标志);
(2)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
(3)外国洋行大量出现;
(4)中国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
2、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动及影响: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60年代---90年代)(P31)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
A.政治:
国际格局、国内格局、方针政策
B.经济:
资本、原料、市场、劳动力、技术
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市场、劳动力);
(2)外商企业刺激(技术、资本);
(3)洋务运动诱导。
洋务运动:
19C60S—90S;
(2)思想:
中体西用(中:
封建思想;
西:
技术);
(3)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4)内容:
①前期“自强”—军事工业;
②后期“求富”—民用工业;
③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
④培养人才。
(5)代表人物:
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失败根本原因:
单纯引进技术,不变革封建制度。
(7)洋务运动的意义:
①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③加速了我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
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途径:
(1)官办:
洋务运动。
(2)近代民族工业:
①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②另一种是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投资少、规模小,轻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
5、著名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英德)、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苏经缫丝厂(周廷弼)
三、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895----1912)(P32)
1、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①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等观念推动。
2、著名企业及创办者:
(1)大生纱厂:
张謇(晚清状元,提倡实业救国;
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匠);
(2)保兴面粉厂: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面粉大王;
(3)周学熙:
启新洋灰公司。
3、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
(2)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地区不均衡):
A.经济基础好(意识、资本);
B.交通便利,便于引进机器;
C.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3)以轻工业为主:
A.投资少,见效快;
B.技术要求低;
C.原料丰富;
D.传统手工业最先衰败(行业不全面);
(4)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重小;
(5)受双重(帝国主义、封建制度)压迫,同时又依赖上述二者的力量。
4、民族工业兴起的影响:
给中国社会带来新气息:
(1)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促进我国近代化;
(2)阶级结构重大变化:
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C末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3)社会思想重大变化:
资产阶级思想逐步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第二节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民国初期兴办实业潮---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P34)
1、民族工业发展短暂春天的原因:
(1)政治环境: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列发展事业的法令。
(2)社会环境: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3)外部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资金:
民资、海外华侨投资
2、概况:
(1)厂矿企业和资本都增长迅速;
(2)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
(3)重工业有一定增长
3、短暂春天时期民族工业的特点:
(P35)
(1)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①民族工业发展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②一些部门中,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③与封建经济相比,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4、民族工业发展短暂春天的影响: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②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二、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7—1936)(发展较快黄金时期)(P35/P36)
1、发展原因:
(1)法币政策(币制改革)的实施;
(2)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3)人民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影响。
(4)全国的基本统一(形式上)
注:
1935年币制改革
(1)改革目的:
防止白银外流。
(2)内容:
①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
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
②实行白银国有。
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等应交指定机构兑换法币;
③为使法币对外汇比价稳定,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3)币制改革的影响:
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
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3、限制因素:
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官僚资本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