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设计07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7611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设计07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设计07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设计07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设计07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设计07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设计07Word下载.docx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设计07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设计07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学设计07Word下载.docx

1、能说出不同时期文学形式的内容、特点及其代表作

2、初步了解文学的功能——“兴、观、群、怨”

3、初步掌握“以史入诗、以诗证史、诗史互证”的历史学习方法

4、品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培育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

古代文学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

难点:

“以史入诗、以诗证史、史诗互证”的史学方法

学情:

高二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过学习,对名家名篇也进行了初步学习与了解,对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上出历史的味道来。

在课堂的广度与深度下功夫。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幻灯片打出莫言照片

2012年获偌贝儿文学奖,偌贝儿文学奖设立于19世纪末,直到2012年才出现中国人获奖,是否证明中国文学落后于世界?

(设计意图:

把中国近现代文学放在世界文学视角内进行考察,同时引出古代文学这一课题)

2、幻灯片打出《好逑传》,引出歌德对中国文学的评价

歌德曾和艾克曼夸赞《好逑传》。

艾克曼问他说:

“这是中国最好的小说吗?

”歌德说:

“绝对不是,中国人有成千上万这类作品,而且在我们的远祖还生活在莽林的时代就有这类作品了。

”他在年近八旬之际仍然对《好逑传》这本他三十年前读过的作品记忆犹新。

教师: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

歌德给予中国古代文学很高的评价

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关注及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幻灯片引出王国维一段话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

(二)“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时期

体裁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文学特点

春秋

战国

两汉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并设问自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古典文学发展演变的趋势?

逐渐通俗化世俗化平民化

上面我们从纵向考察了中国古典文学时代特点,现在我们从横向考察,古典文学的功能。

文学有什么功能?

考察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各时期文学的特点,并得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般趋势)

(三)文学之功能——“兴、观、群、怨”

引入孔子的一段话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

文学可以“兴、观、群、怨”,“兴”指抒情,“观”指观察社会,“群”指交友,“怨”指批判社会、讽刺社会现实.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

“人——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即诗意的生活,意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前提下追求精神的满足。

追求内心的安定与和谐,我们不妨来看两首诗。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帝王世家》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第一首诗实际上是民谣,《帝王世家》记载,是八九十岁的老翁吟唱的,是中国民谣的始祖。

第二首大家都很熟悉,陶渊明的饮酒。

应该说,这两首诗歌都反映出,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态,对功名利禄是一种排斥甚至蔑视态度。

如果我们用孔子的观点来看,它们都属于“兴”的功能,但完全诗意的生活谈何容易,现实中,人与社会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所以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如《诗经》中的硕鼠篇等,我们一起来看看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汝,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诗经国风硕鼠》

设问:

该文创作于何时?

你认为该文中的“硕鼠”有何深意?

体现出了文学的什么功能?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该文创作于何时,体现出文学的什么功能,此种文学风格与作者的生活年代有何相关?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番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结合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谈谈这首词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状况?

以上讲的是文学的功能,现在我们再来谈谈文学与史学

了解文学的内涵——兴、观、群、怨并引出文学与史学的话题)

(四)文学与史学——“以史入诗、以诗证史、史诗互证”

1、什么是“以史入诗、以诗证史、史诗互证”

2、文学作品能否作为史料进行历史研究?

3、我们在做“史诗互证”时应注意什么?

介绍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指出文学作品可以作为重要史料,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多的占有史料

2、尽量搜集第一手史料

3、要与其它史料相互验证补充

以“悲愤诗”为例

悲愤诗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疆。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机徵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摘自《后汉书》蔡琰本传

1、该文创造于何时?

你如何判断的

2、此文作者是男性还是女性,你的判断理由?

3、诗歌前段部分谈到的背景是否属实

4、如何与其它史料进行相互论证。

(三国演义?

、三国志、资治通鉴)

5、划出你认为最打动人心的一部分,并说说你的看法。

(董卓)尝遣军至阳城,适合二月社,民个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边轸而还洛,云供城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狎妾。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三国志的这一段基本可以证实悲愤诗的内容。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史入诗,以诗证史,史诗互证的史学方法)

(五)练一练

1、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

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

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A.苏轼B.辛弃疾C.柳永D.关汉卿

2、(2012浙江文综15题).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

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3、(2013浙江高考卷,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六)课后作业

最后,我们回到最开始的话题——诺贝尔文学奖,她是今天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如果古代中国也存在这么一个权威文学奖项,让你给古代中国文人颁奖,你会颁给谁,试写出颁奖词(可以参照2012诺贝尔评委给莫言的颁奖词)

可能涉及的文学家:

屈原司马相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曹雪芹施耐庵罗贯中苏轼辛弃疾王安石吴承恩朱熹李清照曹操李煜欧阳修关汉卿及你能想到的其他作家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过: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交流问答。

”历史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与历史对话。

在给古代文学家颁奖的过程中实际也是学生与历史对话的过程。

附: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给莫言的颁奖词

瓦斯特.伯格:

尊敬的皇室成员以及各位尊贵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女士们、先生们

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

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

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

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

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

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

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

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特别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母亲们。

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同类相残的行为证明了这些苦难。

对莫言来说,这代表着消费、无节制、废物、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试图描述。

在小说《酒国》中,最精致的佳肴是烧烤三岁儿童。

男童沦为食物;

女童因为被忽视而得以幸存。

这是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嘲讽,因为计划生育大量女胎被堕胎:

女孩连被吃的资格都没有。

莫言为此写了一整本小说《蛙》。

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在毛泽东时代出现的标准化城乡、市民,莫言的主人公可以把整个(时代)的角色和性格非常好地体现出来,也实现了他们当年生存的展现,即使有一些共产主义的宣传,莫言还是把这种故事通过自己夸张的方式讲述出来,这里面有一些讲述,还有来自于自己对民谣的记载,甚至有一点点衍生,这些东西一直是过去50多年他的生存环境。

《丰乳肥臀》是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以女性视角描述了1960年的大跃进和大饥荒。

他讥讽了革命伪科学,就是用兔子给羊受精,同时不理睬所有的怀疑者,将他们当成右翼。

小说的结尾描述了九十年代的新资本主义,会忽悠的人靠卖化妆品富了起来,并想通过混种受精培育凤凰。

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

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

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

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

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

他的语言辛辣。

他对于中国过去一百年的描述中,没有跳舞的独角兽和少女。

但是他描述的猪圈生活让我们觉得非常熟悉。

意识形态和改革有来有去,但是人类的自我和贪婪却一直存在。

所以莫言为所有的小人物打抱不平。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

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了中国和世界么?

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

瑞典文学院祝贺你。

请你从国王手中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摘自网易新闻

四、操作要点

1、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案内容,并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名篇有一定了解。

还要有一定的古文功底

2、教师是否准备好了足够充分的史料或教学内容来体现预期的思想方法?

3、教师是否能够驾驭自己将要传授的思想方法?

4、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是否乐于接受一种智力的挑战?

5、学生是否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识储备?

6、本节课是否可以找到适当的课堂评价手段?

五、效果评析

对本课设计的肯定:

脱离于一般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也脱离于一般的文学鉴赏课,上出了一堂有历史味道的课,通过对“悲愤诗”的考证与分析,学生在初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同时也能够渗透家国情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对本课设计的批评:

一些教师认为本课的重点应该是中国各时期文学的特点,基于史料的教学往往导致重难点知识难以落实,脱离了课程目标,而且课程容量过大,一节课时间难以落实全部三维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