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语文模块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4720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语文模块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语文模块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语文模块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语文模块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语文模块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语文模块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语文模块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语文模块考试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语文模块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语文模块考试试题

山东省青岛二中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语文模块考试试题

山东省青岛二中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学段语文模块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

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

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

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

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

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

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

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

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

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

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

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

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

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

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园才会最美。

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

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以及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都属于民族文化。

B.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是被强制消灭的文明,而中国的契丹属于自行衰落的文明。

C.多元文化时代提倡延续中华文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观点有合理之处,但本质上是错误的。

D.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相互平等,世界应当允许多元文明并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指出本文的论述对象——文化,并且从浅层和深层两方面指出了民族文化的标志。

B.文章的论点是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后文的论述和假设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

C.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重点在于分析问题部分。

D.文章论述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式,契丹灭亡是举例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民族内部政权兴替了,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朝代的更迭就只是亡国。

B.如果契丹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保存文化,保留民族认同的核心,就不会消亡。

C.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但每个民族仍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D.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强调每个国家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形态。

【答案】

1.答案C。

这种观点有合理之处理解不当,从原文似是而非来看,是完全不正确。

2.D。

文中没有对比论证。

3.B.试题分析:

就不会消亡这一判断从原文中推不出来,消亡的原因并不能当做不会消亡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罨画池听雨

汪建中

罨画池,作为一处极为精致的园林,其名字取得实在美妙而贴切。

就是没有去过罨画池的人,一听这名字,眼前浮现的也应该是一幅幅高古的图画,精雅的丹青。

今春三月踏青的时候,我就是在罨画池这个美名的一再诱惑下而去崇州的。

去的时候,一路上愉悦的心情实在难以述说。

因为,在罨画池儒雅的牵引中,我一路上步着杜甫的后尘、裴迪的后尘、赵卞的后尘、范成大的后尘,以及那个长吟过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的大诗人陆游的后尘。

步着这样一些人的后尘,而又是去罨画池作一番文化意义上的畅游,所以,即便是一路风尘仆仆,其心情也愉快如彩蝶、逍遥似春燕了。

罨画池浓缩了江南园林精华中的精华,她小得可人,雅得大度,幽得深厚。

进得园来,简直是一步一景,更是一步一惊。

琴鹤堂带来的愉悦都还没有收场,问梅山馆的惊喜又向我扑来;湖心亭的美景才刚刚开始欣赏,望月楼的画卷又为我次第展开了。

在罨画池里,脚下的曲径引我又诱我,两旁的奇花拥我更醉我,举目处是老树横空,回眸处是新绿拥娇红,是小桥接了短亭,是涟漪揉着楼影,是游鱼栖于鸟巢,是绿水浣着白云。

左看似画,右看似画,前后左右看了,居然就是画了。

正当我陶醉在罨画池的美景中时,天空忽然下起了雨。

先是点点滴滴,继而是窸窸窣窣,接着是噼里啪啦,好在我正在望月楼里,否则,这一场春雨将逼我于狼狈中四处躲雨。

此刻,雨点紧一阵慢一阵地敲打着望月楼上的瓦片,叮叮当当又窸窸窣窣,疑似一张古琴在嘈嘈切切的奏鸣,一声声,抒发着一个梦境。

在烟雨中有一只翱翔着的白鹤,在罨画池的上空兜了几圈后,停在湖心亭的亭尖上,以金鸡独立的优雅与我遥对着共听这一场湿漉漉的琴声。

在如此的情景里,我不知道当年一代廉吏赵卞是否也遥对着白鹤如痴如醉地鼓琴?

不知道当年那只白鹤是否依然金鸡独立,在春雨中静听琴弦上的云卷云舒、潮起潮落?

按节令计算,这该是今年最后的一场春雨,滴滴答答,迷迷蒙蒙,把罨画池笼罩得格外旖旎而缠绵。

湖边的柳,绿得蓬勃而婆娑,春燕们翻飞在柳丝和雨丝间,似要把这最后的春雨沐浴得个淋淋漓漓。

园子里的那些梅,还在春雨中修整,所有的枝脉和叶脉都在努力地孕育今年冬天的梅香。

如今,梅还在,那一段缘,那一份情,不知缠绕在哪里?

如今长亭还在,回廊还在,整个罨画池还在,陆游祠还在,惟有主人陆放翁不在了,独留下我,在满园春雨中空空的地等待。

茶,浓了,又淡了。

雨,去了,又来了。

整整一个下午,我被这雨殷殷地挽留在罨画池里。

留我的,还有湖边的柳、园里的梅和楼前的株株红海棠。

罨画池的一切都在留我呵,留我在这里听雨,从春雨听到秋雨,从翩翩少年听到耄耋老叟,留我年年岁岁在这里看白鹤翱翔,听水淋淋的音乐,再在红酥手,黄藤酒的缠绵里追逐大诗人那多情的背影……

错、错、错,莫、莫、莫,陆放翁这些发自心灵深处的叹息,声音很低沉,语气很微弱,但它引发的生命的共振,却持续了八百多年,还会一直共振下去。

此刻,凝神听雨,瓦片上的雨声,犹如陆放翁的声声叹息:

错、错、错,声声都在荡人魂魄,催人思索。

八百多年了啊,八百多次的春雨与秋风,花开与花落,沧海与桑田。

我的放翁啊,你是否依然豪迈如苏轼,英武如岳飞?

在黄泉路上,你是否已经与唐婉结成了连理,了却了前世的遗恨与悲歌?

雨,一直在浙浙沥沥地下,雨中的罨画池,又多了几分妩媚。

这时,我是多么想备一桌好酒好菜,在这春雨中与陆放翁对饮。

只可惜放翁不在了,虽有好酒,但缺少了他,酒亦寂寞,雨亦寂寞。

寂寞的,还有这望月楼,还有那问梅山馆,整个罨画池已经在风雨中寂寞八百年了,如此漫长的寂寞,试问人间,哪里还有?

好在罨画池还在,而且日新月异,海棠还在,梅魂还在,那些犹如宫墙柳的柳树还婆娑在我的眼前。

沿着这些景物,我依然能够清晰地追逐陆放翁的身影,依然能够感觉到他一腔爱国的热血在澎湃。

这热血,从宋至今,一直不曾冷却,一直在激情地燃烧。

这雨似乎不知劳累,淋淋漓漓了整整一个下午,还在淋淋漓漓,此刻瓦片上雨声还噼里啪啦地响,一园子的雨声依然在为我奏着交响。

在这春雨的交响和飘洒中,蜀州的大地有福了,今年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收成。

透过雨雾,我仿佛看见了一大片秋天的金黄。

这田野里的金黄是赵卞和陆游期盼了千百年的,终于要在今年金灿灿地铺满蜀州大地。

【注】罨(yn)画池:

蜀中名胜,位于四川成都。

4.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并没有写罨画池的美景,而是从罨画池的名字写起,未见其形先闻其名,就让想象到了罨画池的魅力。

B.文章语言文字清新雅致,善用修辞写景。

如第3自然段对罨画池景物的描摹尤为典型,采用了拟人、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罨画池美景图。

C.从春雨听到秋雨,从翩翩少年听到耄耋老叟,表明我被这罨画池的美景所吸引,表达了以后每年都要经常来这里听雨,直至自己老去的决心。

D.文章形散神聚,写景,移步换景,一步一景,景物优美雅致;写情,富于变化,由最先的愉悦到中间的落寞再到最后的喜悦。

5.简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5分)

6.对罨画池的雨声有不同的感受,试分析其内蕴。

(6分)

【参考答案】

4.C项,表达了以后每年都要经常来这里听雨,直至自己老去的决心错,是为了表现对在罨画池听雨的喜爱程度,并无每年都要经常来听之意。

5.含义:

虽然陆游已不在,但寄寓着陆游生活和精神的罨画池还在,我们仍然能从今天的罨画池怀想陆游的身影,感觉到他的爱国精神。

(2分)作用:

承上启下,的情感由落寞为欣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激发了的爱国热情以及自豪感。

(3分)

6.雨声叮叮当当又窸窸窣窣,似一张古琴在嘈嘈切切的奏鸣,表达了对一代廉吏赵卞高尚人格的钦佩;雨声滴滴答答,迷迷蒙蒙,把罨画池笼罩得格外旖旎而缠绵,寄寓了对陆游唐婉的爱情的惋惜以及对陆游命途多舛的同情;雨,淅淅沥沥地下,雨中的罨画池,又多了几分妩媚,表达了对陆游爱国精神的颂扬和共鸣;雨,淋淋漓漓一个下午,瓦片上还噼里啪啦响,一园子的雨声奏着交响曲。

蕴含了对蜀州大地的赞美与祝福。

(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

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