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二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江苏专用Word格式.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二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江苏专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二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江苏专用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
2.土地制度
井田制
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
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土地私有制
产生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形式
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问题
土地兼并,社会分化,阶级矛盾激化
土地国有制
北魏、隋唐都曾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租佃制
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租佃制的发展
3.经营模式(小农经济)
形成
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作用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精耕细作的主要推动力
[深化历史理解]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
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
“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
(2)经济因素: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
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
[真题例证]
1.(2018·
江苏高考)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解析:
选C 从材料中地主收租时间的变化分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业等家庭副业的收入已超过了种植业,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故C项正确。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没有反映农耕技术的衰退趋势,也没有反映出地主剥削程度的减轻,故B、D两项错误。
2.(2016·
江苏高考)《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借助材料判断出这一工具是“翻车”。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木制,可用脚踏或手摇。
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故B项正确。
翻车使用的动力是人力,没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故排除A项;
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和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夸大了翻车的作用,故排除C、D两项。
3.(2015·
江苏高考)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选B 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
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除。
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
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
[聚焦命题热点]
1.如图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示意图,该技术的使用( )
A.推动灌溉技术的发展B.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C.促成小农经济的形成D.反映播种技术的进步
选B 图中是耕作方法,而非灌溉技术,故A项错误;
材料是代田法,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故B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到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故C项错误;
材料中“沟”“垄”反映了代田法,没有涉及播种技术,故D项错误。
2.如图为西汉农业分布图,图中信息反映出当时( )
A.铁犁牛耕在东北地区普遍使用
B.西南巴蜀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
C.曲辕犁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
D.主要农业区分布取决于水利工程
选B 西汉时期农耕区主要是古代山东、古代山西地区,即阴影部分,东北地区只是牛耕推广地区,非普遍使用,故A项错误;
巴蜀地区在西汉是重要的农业区,且符合图示,故B项正确;
西汉时期犁耕还是耦犁,曲辕犁是在唐朝出现,故C项错误;
主要农业区取决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只是其中一项条件,故D项错误。
3.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杈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
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 )
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
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
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
选B 材料体现女性在家庭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故B项正确;
小农经济出现是土地私有化的表现,无法遏制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
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
4.《甲子语溪闵雨四首之一》云:
“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
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
”该诗句中提及的生产工具( )
A.利用水力资源提高冶铁质量
B.推动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C.克服地势限制增强灌溉效益
D.使农田灌溉摆脱了对人力的依赖
选C 材料中反映的是灌溉工具,不是冶铁也不是牛耕技术,故A、B两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工具有利于克服地势限制灌溉农田,故C项正确;
材料“青裙箬笠倚车卧”表明需要人力,故D项错误。
5.检索《四库全书》,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词语,出现有905次之多。
这种现象说明统治者旨在( )
A.实现社会均平理想B.限制土地兼并
C.防范隐匿人口现象D.维护小农经济
选D 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的不可能是均平的社会理想,故A项错误;
材料中的这五个词汇,其中心思想都是“轻徭薄赋”,与限制土地兼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项错误;
《四库全书》编纂于清朝乾隆帝时期,据所学此时清王朝已经废除了人头税,隐匿人口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故C项错误;
“轻徭薄赋”是维护封建小农经济的重要手段,故D项正确。
线索2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期
发展历程
从先秦到秦汉
形成与发展
(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
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
发展与繁荣
(1)魏晋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2)隋唐:
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宋元:
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明清
辉煌与滞后
(1)生产方式:
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
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1.明清时期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为主转变为民营手工业为主的原因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
(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
2.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其自给自足的特征使其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手工业的压制:
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
民营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种类多。
(2)技术世界领先,产品远销欧亚,深受赞誉。
(3)多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模式并存。
(4)手工业布局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对应。
(5)明朝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
(6)始终是农业的补充,没有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
(7)手工业技术世代传习。
1.(2017·
江苏高考)《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D.货币
选B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A项错误;
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
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2.(2012·
江苏高考)《周礼·
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选C 从题干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木、金、皮生产及调色、刮摩、抟埴都有专业的、固定数量的工人负责,也就是说当时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正确。
1.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
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
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
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
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
B.商人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
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
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
选A 所谓“物勒工名”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分工细致”“金有六齐”这些都适应了当时官营手工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故A项正确;
题中的手工业生产指的是官营手工业,并不是指民营手工业,故B、C两项错误;
题中所述的是官营手工业的严格管理和生产方式,并不是指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故D项错误。
2.
如图是1985年山西省朔县出土的汉代彩绘铜雁鱼灯。
采用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
此釭灯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
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以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可纳烟尘。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汉代的青铜铸造开始繁荣
B.造型艺术体现了古代的环保意识
C.可以窥见普通百姓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面
D.说明当时山西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选B 青铜铸造早在商代已经开始繁荣,故A项错误;
“调整挡风和光照……中空相通,可纳烟尘”说明这种造型艺术体现了古代的环保意识,故B项正确;
彩绘铜雁鱼灯采用传统造型分铸组合而成,可见技术精湛、品质优良,不应是普通百姓日常用具,故C项错误;
彩绘铜雁鱼灯的出土并不能说明山西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故D项错误。
3.如图为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变迁示意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丝路沿线
B.唐宋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黄河流域
C.元至清时丝织业中心均在长江流域
D.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影响丝织业分布
选D 秦汉丝织业的中心主要分布在北方,不是在丝路沿线,故A项错误;
唐宋时期的丝织业中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B项错误;
元至清的丝织业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故C项错误;
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织业的中心逐渐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故D项正确。
4.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载:
“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B.已经出现雇佣关系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D.私营作坊颇具规模
选D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官僚就经营工商业,故A项错误;
“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表明不是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
“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表明私营作坊规模大,故D项正确。
5.《旧五代史·
食货志》有诏令言明:
“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选B “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表明官营产品可以买卖,故B项正确;
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与材料内容官营产品可以买卖不符,故A项错误;
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是在宋朝,故C项错误;
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线索3 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
先秦时期
兴起、发展和繁荣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秦汉时期
重农抑商,步履维艰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
范围扩大,贸易繁荣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3)出现柜坊和飞钱
(4)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
宋元时期
打破时空,空前繁荣
(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开封)城市商业发达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明清时期
继续繁荣,“商帮”出现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
随着古代商业的发展,商人资本并不再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已经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生产过程。
商人的地位虽有所提高,但始终未能改变“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市场类型多样:
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中有草市。
(2)商业城市发达:
历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更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货币种类丰富:
宋朝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期形成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业地位低下:
商业始终都是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3.古代中国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上看,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
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
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宋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市镇。
(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
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
唐宋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江苏高考)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选A 汉武帝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目的是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秦朝时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
汉武帝铸造钱币与增加百姓赋税负担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故D项错误。
2.(2015·
江苏高考)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选D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反映的是吴江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未体现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故A项错误。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当时农村人们忙于纺织,故B项错误。
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
依据材料“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可知,D项正确。
3.(2014·
江苏高考)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选A 依据材料“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等信息可知,唐朝后期依据户数和市场变化可以灵活设市,这说明市的建置管理有所变化,故选择A项。
材料“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并不是说县不满三千户不能设市,故B项错误;
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题意;
D项不符合材料“若要路须置……听依三千户法置”的信息。
1.《周礼·
地官司徒》规定:
“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
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
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这说明了周朝( )
A.工商业为官府所垄断
B.有较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
C.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百姓弃农经商现象很普遍
选B 工商业为官府所垄断与材料“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
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不符,故A项错误;
从材料可知不同时间进行交易的人群不同,并设立专人管理,可知周朝市场管理规范,故B项正确;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于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百姓弃农经商现象普遍,故D项错误。
2.据记载,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泉州知州连南夫奏请:
“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
补官有差。
”阿拉伯商人蒲罗辛贩卖乳香达30万,纲首蔡景芳招诱船货,收息钱达98万,都各补授从九品“承信郎”官衔,赐予“公服履笏”。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 )
A.海外贸易满足了贵族的物欲追求
B.招徕外国货船可以增加官员政绩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民众崇尚洋货
D.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选D 材料没有体现海外贸易满足了贵族的物欲追求,故A项错误;
从材料“阿拉伯商人蒲罗辛贩卖乳香达30万,纲首蔡景芳招诱船货,收息钱达98万,都各补授从九品‘承信郎’官衔”,可知材料反映出不仅对招徕外国货船的官员给予奖励,也对商人给予当官的奖励,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南宋对海外贸易的鼓励,没有体现民众崇尚洋货,故C项错误;
从材料中南宋政府对发展对外贸易的官员和商人给予当官的鼓励,可知会使主管贸易的官员们积极地鼓励外贸,有利于提高政府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
3.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有曹婆肉饼、宋五嫂鱼羹、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丑婆婆药铺等著名店铺。
这些店铺虽以妇女闻名,但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
B.北宋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摒弃
C.北宋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市的发展已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选C 材料并未体现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故A项错误;
材料中“这些店铺虽以妇女闻名,但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表明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男尊女卑的观念尚未被摒弃,故B项错误,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时间空间限制,故D项错误。
4.明代谢肇浙《五杂俎》记载:
“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
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
”由此说明草市( )
A.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
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