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部分答案偏传播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6781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部分答案偏传播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全国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部分答案偏传播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全国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部分答案偏传播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全国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部分答案偏传播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全国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部分答案偏传播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部分答案偏传播学Word文档格式.docx

《全国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部分答案偏传播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部分答案偏传播学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部分答案偏传播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但是,网络有娱乐性。

太多的干预汇破坏网络的自由性。

如果行政的力量深入某个领域就意味着这一行业神话的结束。

2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析理解媒介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举例分析。

注意,论述题不一定要求广,但一定要深。

所以,角度最好别选十个八个的。

第一个角度:

跨国公司全球化原来人们生活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礼俗社会,跨国公司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支持,所以,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礼俗社会的社区逐渐解体。

渐渐法理社会取代礼俗社会。

公民,国家,原子家庭,城市,大公司渐渐取代左邻右舍,本土社区,村镇。

跨国公司要向全球化扩展并达到预期目的,需消费文化来支撑。

第二个角度:

英尼斯偏向时间的媒介,偏向空间的媒介。

这个角度最重要的一句就是“新的媒介的出现常常转移权力中心。

”一开始羊皮纸、石头等“偏向时间的媒介”可以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中心。

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

可是,后来“偏向空间的媒介”逐渐占领主流,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地域的贸易,有助于帝国领土扩展,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制度不强的社会体制。

所以,媒介对社会的变迁产生了影响。

举例子,互联网是偏向空间的媒介,使“赋权”产生。

恶搞等现象,使权力由精英阶层向草根转移。

第三个角度: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哈贝理想的公共领域被电子媒介的发展所打破。

媒介由印刷到电子媒介的发展,公共领域实现了两次转型。

封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再封建化。

共享、批评的公共话语被被动的文化消费所取代,被大众媒体塑造的世界知识外表上像个公共领域而已。

第四个角度:

麦克卢汉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

口语时代,人们生活在部落社会。

拼音文字为什么能导致部落社会走向非部落社会。

电子媒介又使人们重新回归部落化

第五个角度:

后现代主义

2011北大专二:

1、三网融合:

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

好处是有利于极大地减少基础建设投入,并简化网络管理,降低维护成本。

但实施起来有难度,广电明显占有优势。

实行期间会遇到问题,例如部门利益问题,信息安全问题。

2、文化领导权(hegemony):

谁提出的,哪个学派的,内容,影响批判学派

3、网络庐舍(loser):

每天在网上耗费2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沉迷于SNS类网页游戏和各大论坛等与工作毫不相关的事情,无主动进取的工作心态,得过且过的上网一族,主要是指工作白领一族。

4、后电影产品:

就是电影产品后面产业链的延伸。

与电影相关、从影片衍生出来的各种娱乐产品,包括各类授权的小说、书籍、漫画、海报、图片或者依靠电影内容制作的各类影碟、录像带、原声大碟、唱片、记录拍摄过程的宣传片、道具、玩具、文具、纪念品、等等。

再把好处说一下。

再举几个例子。

再把前景提一下。

让这个名词丰富起来。

每一点只需要一句话,写多了浪费时间。

名词解释的原则就是要“点多,话少”

5、传播的仪式观:

凯瑞的经典。

与传播的“传递观”相对。

这种传播观并不在意于信息的获取,更强调参与者通过对信息的分享,使媒介在参与者的生活和时间中具备角色,担当身份,形成媒介化的人生观、世界观。

有利于构建集体认同。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媒介社会化?

这个从字面意思来看。

媒介不再仅仅是喉舌的职能,而是真真实实地走近我们的生活。

媒体的服务性变强,我们可以利用媒介开展电子商务,利用微博,博客或其他sns网站表达自己的思想,使社会资本得到累积。

我们可以利用媒介跟名人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公共话题。

这些都是媒介社会化的表现。

最后可以点一下社会越来越媒介化,媒介越来越社会化。

2、票房成为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谈看法。

如果考影片的话,一般从两个角度答题,一个是电影生产角度,就是票房啊,制片方的宣传,或者电影的造势等等。

另一个角度是文本角度,就是对电影内容的分析。

这个题我的答题方向是票房在某种程度可以是作品成功因素的标准。

但是,不能以票房论英雄,依然会有票房飘红,但是口碑极差的影片。

电影是高成本投入的大众化艺术。

所以,衡量一部作品的好坏,要从艺术性,商业性、思想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可以延伸一下,之所以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与受众的媒介素养有关。

我们受众的审美还有待提高。

有想象力的受众才会有想象力的电影。

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好莱坞大片,与受众也有很大关系。

3、作为制度设计的“公共服务媒体”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公共服务媒体肯定是与商业媒体相区别的。

首先必须着眼于社会效益。

其次覆盖范围要广。

有广泛的受众。

再次,节目制作需要非娱乐性,不以盈利为目的。

第四,作为制度设计的公共服务媒体代表的必须是整体公民的利益,而不是某一方的喉舌。

4、谈谈微博的力量及其发展。

在微博上“围观中国”,一呼百应,群体力量的组织成本被降到最低。

可以产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力量。

在微博上,“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

弱小的声音可以急剧放大并成为挑战不合理传播秩序的力量。

这个题需要靠例子支撑。

例如宜黄拆迁,微博上的公益事业。

5、奥巴马一度因坚持维护韩国媒体的提问权利而和中国记者芮成钢发生激辩,芮成钢“代表亚洲”引争议,谈看法。

这个主要围绕“话语权”的争夺来展开。

给大家几个关键词吧。

东西方主流媒体的差异(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中国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softpower),亚洲人的身份认同,新闻专业主义

1、文化全球化有哪些表现形式?

传播媒介在这个过程扮演什么角色?

文化生产的全球化;

文化内容的全球化;

文化传播的全球化

传播媒介在其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特别是互联网。

然后说怎么推动的。

例如合拍片等等。

肯德基,麦当劳应该也算。

2、腾讯和360上演一场“关闭”大战,facebook和myspace宣布展开合作。

结合两个案例,社会化媒体和媒介社会的角度谈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从“竞争”与“合作”角度展开。

利用sns网站汇聚社会资本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后互联网的趋势必然是共享,合作。

而qq、360的冲突再一次证明了同类产品的正面冲突会导致两败俱伤。

3、萨义德,在西方国家谈论“东方”的话语中存在着某种“内在一致性”。

如何理解“内在一致性”?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请以大众媒介领域中的例子说明你的观点。

“同意”。

关键词主要有:

东方主义,妖魔化中国,国家认同(Nationalidentity),也可以写“文明冲突论”等等。

例子可以用3•14西方主流媒体的一致的声音。

4、英尼斯,传播媒介都具有某种“偏向性”。

互联网也有偏向性吗?

解释这种偏向性在社会生活层面中的体现。

(1)我个人认为互联网是偏向空间的媒介,不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体制,这和网络的自由性不谋而合。

(2)偏向空间的媒介,有利于帝国的扩张。

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互联网传播。

(3)偏向空间的媒介一般善于传播大众文化,而偏向时间的媒介倾向于精英文化。

在生活中,互联网的娱乐性表现明显可以体现这一点。

吸引眼球的东西挤占了精英文化的空间。

(4)与偏向时间的媒介相比,偏向空间的媒介不容易形成专业壁垒,人与人地位相对平等。

通过融合许多过去不同的知识场景,形成新的对话。

生活中的表现例如网络问政。

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新闻理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四个假设。

分别是关于__人的性质___的假设,关于___国家的性质__的假设,关于__人对国家的关系___的假设,关于__知识和真理性质___的假设。

2.__马克思主义新闻观___是无产阶级阶级性,革命性,科学性的集中体现。

3.德弗勒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明确补充了__反馈__的要素,还拓展了___噪音__的概念。

4.大众社会传播效果分为___认知___、_观念______、__行为_____三个层面。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新闻客观性

2.新闻信息:

所谓新闻信息,指新近发生的为公众所关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信息。

3.(传播学中的)符号:

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4.说服性效果研究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试析事实要素论的主要观点。

2.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试析这两个阶段。

3.试析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

4.分析大众传播的“上限效果假说”。

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请结合实际谈谈对媒介“三俗化倾向”的认识。

2.试述拷贝的支配观点。

拷贝的支配不是实物本身,而是实物的代替物。

它存在着两条“抽象的原理”。

第一条是利润原理。

也就是说,拷贝的收集、制作、和提供是作为赢利活动来进行的。

第二条是政治或宣传原理。

宣传即使用语言或其他象征手段,将众多的人们引向某种态度或行动的活动,大众传媒的拷贝制作和提供不仅受到利润原理的驱动,而且受到政治和宣传原理的制约。

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外新闻史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纸是____《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_____。

2.诞生于武汉,由詹大悲担任主笔的革命报纸是____大江报_____。

3.___1912__年由负责管理报界的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发布的新闻法规为__《暂行报律》___

4.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开端于1940年创办的____延安新华广播电台___。

5.列举当下美国最有影响的报纸___纽约时报__、___华盛顿邮报__、__洛杉矶时报___、__华尔街日报____、__今日美国____(五份即可)。

1.露布

2.反“客里空”

3.《每日电讯报》:

英国第一家成功的大众化便士报,由斯雷上校创立于1855年知识税废除前夕。

售价2便士。

不久转手于斯雷债权人利维(J.Lery),1855年9月17日改为便士报,利维之子劳森接手编务后,采用美国报纸的编辑方法,大胆使用多行标题,聘请高水平的记者和作家参与报纸工作,扩大版面,根据读者特点采写新闻。

至1888年,《每日电讯报》发行量30万份,超过《泰晤士报》成为当时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每日电讯报》在劳森的主持下一度辉煌,1916年他去世后报纸一路下滑。

1928年该报北贝瑞(Berry)兄弟购得。

在哥哥W.贝瑞主持下,报纸格调较过去庄重些,开始脱离大众报纸行列,演变为相对“高级”的报纸。

《每日电讯报》报纸历经五位老板,现在属于康德拉·

布莱克(C.Black)。

报纸被视为高级报纸,但与《泰晤士报》、《卫报》有些不同,严格说起来,它是居于“高级”和“大众”报纸之间的。

报纸每天32-36版,消息量大而较简短,注重读者兴趣,国际新闻占1/3。

1994年该报成为欧洲第一家网上报纸。

它是英国四家全国性“高级”日报中销量最大的一家。

该报是保守党的喉舌。

该报排版紧凑,内容广泛,但其消息比其他全国性大报简短。

4.法国“近邻”电台

1.史量才对抗日救亡运动期间《申报》改革的贡献。

2.改革开放以来“喉舌论”的继承和发展。

3.简述通讯社的出现对世界新闻业的影响。

4.简述前苏联新闻体制及新闻宣传特征。

1.邹韬奋报刊活动对新闻事业的贡献及“韬奋精神”的现实意义。

2.日本成为报纸大国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

湖南大学2011年新闻传播学专业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6=30分)

1、新闻选择

2、新闻专业理念

3、讯息

4、传媒接近权

5、癸丑报灾

6、红中社

二。

简答(15分*3=45分)

1、简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真理、出以公心。

(二)用事实说话,让当事人说话,让人民评议,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不偏颇、不偏激、不偏袒、不当裁判员、不妄下结论。

(三)依法开展舆论监督,以党和政府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和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四)着眼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批评和监督要与人为善

(五)时机适宜,分寸适度,掌握好批评报道的数量和时机,把握好力度和密度。

2、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3、简述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大致情况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

研究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徐宝璜任副会长,徐宝璜和《京报》社长邵飘萍是专任导师。

1919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部以新闻学研究会名义出版了徐宝璜的《新闻学》。

这是我国的第一本新闻理论著作。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起点,而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等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开创新闻教育事业、提倡新闻研究和确立教育方针的拓荒人物。

三。

论述(25分*3=75分)

1、联系实际,分析中国新闻界职业道德中的问题以及改进对策

2、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请结合不同国家传播制度的具体实际,论述国家和政府对媒介控制的主要方式

3、五四运动时期,京沪两地民营报业发展状况有显著差异,请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加以述评

新闻传播实务

名词解释:

(5分*5=25分)

1、劝服

2、新闻评论

3、深度报道

4、媒介市场:

“媒介市场”是一个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媒介组织改革而出现的新词汇。

通俗地讲,媒介市场就是媒介产品买卖的地方。

在媒介企业化经营之前,国内媒介组织经营主要靠政府宏观计划,不参与市场竞争。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媒介组织逐渐放开管制,国内各媒介组织纷纷改革体制,从以前事业政府机构转变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5、媒介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IntangibleAssets)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无形资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无形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等,因为它们没有物质实体,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

但是,会计上通常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即将专利权、商标权等称为无形资产。

简答:

(15分*3=45分)

1、新闻采访的定义是什么?

隐形采访所造成的隐私权伤害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收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

  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

不论采访的客体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记者注意的只是为大众所关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采访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通过亲自观察、倾听,经过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

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即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巧妙地挖掘新闻。

2、新闻背景的定义?

有哪几种类型?

在新闻写作中各有什么作用?

3、当前“潜规则”在社会各个行业中均有体现,请以此为论题,分析“潜规则”和法制社会的关系。

第一题是消息的写作题,字数要求800-1000,是以十佳全国科技工作者易小刚的先进事迹为内容的。

第二题是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的,是《北京青年报》的发展历程为材料分析其办报宗旨的变化及由此对报社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该报的产业结构,该报的经营策略,三个问题一个作为一个小问。

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考研真题:

新闻传播史论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公民新闻:

“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今天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

对公民新闻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

”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公民新闻是对传统新闻传播的一种颠覆,它代表了‘新闻媒体3.0’(1.0是指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old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体(newmedia)或者叫跨媒体,而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wemedia)的个人媒体或者叫自媒体。

2.文化帝国主义:

是指西方强国通过对其他国家人民生活的系统渗透和控制,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于他国人民头上,以达到重塑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减弱帝国主义势力扩张的阻力的目的。

在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它通常被表述为第一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给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3.万国公报(上海)

4.默多克

5.微内容:

是指在网络上至少拥有一个惟一编号或地址的元数据(Metadata)和数据的有限的汇集。

Web2.0的信息传播是以微内容为基础,通过聚合、管理、分享、迁移这些微内容,以进一步组合成各种个性化的丰富应用。

出现了Blog之后,微内容当然有了更多丰富的含义。

在传播学中,还有”巨内容“与之相对应,指的是大制作、重要内容等。

二、简答题

1.简析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关系

2.简要论述人际网络在创新的扩散中有何作用

3.简要叙述1949年以前中国广播业的发展历程

4.分析CCTV、BBC与英国《太阳报》这三个传媒组织在目标上的差异。

三、论述

1.2010年9月胡锦涛在参观人大时指出要寻找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概括现在新闻传播的几个特点并进行论述。

2.分析何种因素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传播理论与历史

一、名词解释(6分每题,共30分)

1、麦克卢汉:

代表作《理解媒介:

人的延伸》和《媒介即讯息》,代表观点:

“媒介是人的延伸”“冷/热媒介”“媒介即讯息”和“地球村”。

2、叙事分析:

研究方法里头的内容分析一部分叙事分析是社会研究的一种方法,而社会研究从叙事分析角度看,就是一种如同叙事者所做的经验的再呈现。

正如在前面所说的那样,任何再呈现都是策略性的,都是有所选择的——这是因为人们总是从某个角度、观点出发进行叙事,通过叙事建构自己的身份,并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身份宣称;

这样,在基本经验中,叙事者只会有选择地挑选某些内容,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叙事;

其次,任何叙事都是在特定的脉络中进行的,不管是微观互动脉络的还是宏观的社会历史脉络;

而任何一种脉络,对基本经验的整体表达来说,都是一种限制;

更进一步地,任何再呈现都是通过语言落实的,而语言本身在呈现上总是有限制的。

这些限制,表现在叙事者的叙事中,同样也表现在社会研究上,如果社会研究本身也是一种再呈现的话。

因此,无论是作为叙事的经验再现,还是作为叙事分析/社会研究的再现,叙事因此总是有限制的。

3、霸权:

属于批判学派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即媒介霸权。

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提出。

认为大众传媒维护了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霸权。

4、休眠效应:

霍夫兰的说服理论中关于信源的可信度方面的一个理论,高可信度对于受众的传播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减弱,低可信度则相反。

信源和传播内容之间有分离的趋势。

5、媒介事件:

媒介事件是指经过精心策划,有意识的安排某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在选定的时间内发生,并吸引媒体注意,制作出适于传播媒介报导的新闻事件。

丹尼尔在著名的《媒介事件》一书中指出,在文化呈现多元化,在大众传播趋向“小众传播”的情况下,媒介事件表现出对空间、时间以及对一国、数国甚至全世界的:

“征服”。

他还把媒介事件分成四种类型,即竞赛、征服、加冕和无脚本事件。

二、简答题(15分每题,共30分)

1、简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宣传研究。

2、简述受众的选择性过程。

克拉珀提出,包括选择性接触(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3题各30分)

1、简要评论“技术决定论”。

包括英尼斯、麦克卢汉、梅罗维茨等人的理论。

2、论述我国公民新闻与网络舆论的现状与发展。

3、我国媒体传播业如何提高国际传播实力、加强文化软实力?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707新闻学基础真题(完整版)

新闻史

一、名词解释(5′×

3)

1.“定本”制度:

2.《万国公报》

3.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4日成立,是我国将新闻学作为一个学科研究的开端。

蔡元培任校长,徐宝璜任副会长。

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

该会出版的《新闻学研究》是我国第一份新闻学研究刊物,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作了贡献。

二、简答题(10′×

2)

1.简述清政府制定的报刊出版法律

2.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

三、论述题(15′)

谈谈你对19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认识和评价。

2011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新闻传播史论

一、试论述默多克的国际新闻公司建立的背景,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世界新闻史的

影响。

二、张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

“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

是实业机关。

这一点。

可以说中国落后,但也可以说是特长。

……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

”这段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大公报》是怎么实现商业经营与文人论政的,怎样看待《大公报》的“文人论政”。

新闻学者方汉奇说:

所谓“文人论政”,其出发点是文章报国,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他们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和抱负。

一个以文人论政为标榜的报纸,自然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