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6754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8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昆虫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农业昆虫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农业昆虫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农业昆虫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农业昆虫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昆虫文档格式.docx

《农业昆虫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昆虫文档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昆虫文档格式.docx

1对神经节

1.2昆虫的体段

昆虫各体节及其相应的附肢行使不同的功能,同时肌肉也相应地发展,使昆虫的各体节集合而形成头、胸、腹三个体段。

1.3昆虫的体面

昆虫整个身体可划分为4个面,包括:

背面1个:

肢基上面的部分;

腹面1个:

肢基下面的部分;

侧面2个:

着生肢基的部分。

体躯背部和侧部之间的分界线为背侧线,体躯腹面部分和侧部之间的分界线为腹侧线。

1.6昆虫的体长与翅展

体长:

是指昆虫头部前端到腹部末端的距离,不包括触角和腹部外生殖器的长度。

翅展:

是指两前翅展开时,两翅顶角之间的距离

1.8.1昆虫的体壁骨化与内骨骼

骨化:

大多数昆虫羽化后体壁很快硬化,这一过程叫骨化。

骨片:

这些骨化的区域通常被膜质部分割成若干小片,即骨片。

沟与缝:

骨板常在某些部位向下凹陷,而在昆虫体表留下狭窄的槽,

称为沟。

缝是两块骨片拼接在一起而留下的分界线。

内骨骼:

沟里面的脊状陷入(突起),按其发达程度又右分成内脊和内突,二者组成内骨骼

2.昆虫头部

位于体躯的最前端,是昆虫体躯的第一个体段,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

头壳坚硬,以保护脑和适应取食时强大的肌肉牵引力。

表面着生有触角、复眼与单眼,前下方生有口器,是感觉和取食中心。

后面有头孔。

后面有头孔,头孔周围有膜质的颈与胸部相连,内有脑、消化道的前端及背血管的前端等

2.2昆虫口器

口器或取食器,昆虫因食性及取食方式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口器。

2.2.1咀嚼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与舌5部分组成。

上唇和舌属头壳的构造,上颚、下颚和下唇属附肢。

特点:

具发达坚硬的上颚以嚼碎固体食物

2.2.2刺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

主要构造都极度延伸,呈针状,适于穿刺,吸取动植物的组织液

(血液或汁液)。

其基本特征有:

上唇小、成倒三角形,贴于口器基部

下唇延伸为分节的喙,包藏上、下颚口针(上颚在外,下颚在内)

上、下颚特化为坚硬而细长的口针,上颚口针端部锐利,外侧有倒刺,便于刺入和固定于组织内;

下颚口针的内侧面有大、小两个凹槽,并合而形成食物道和唾道。

2.2.3虹吸式口器

成虫口器的上唇、上颚退化;

下颚的外颚叶变成十分发达的螺旋状卷曲的喙,喙内部有1细长的吸食液体食物的管道;

下唇为小形的薄片,唇须发达。

为蛾、蝶类成虫口器,特点有:

2.2.4嚼吸式口器

为膜翅目蜜蜂总科成虫特有,特点有:

上唇是一简单的横片

上颚发达以咀嚼花粉、筑巢和战斗

下颚和下唇特化成可临时构成吮吸液

体食物的喙

2.2.6舐吸式口器

蝇类特有,特点有:

在头下形成由基喙、中喙和端喙组成的喙

基喙粗大,前壁有马蹄状唇基。

中喙筒状,由下唇前颏形成,前壁凹陷成槽,

上唇盖合于唇槽形成食物道;

舌内有唾道。

端喙为两个唇瓣。

2.2.9口器着生位置与功能的适应

下口式,口器着生在头前,头与虫体纵轴成钝角或平行。

如蝗虫、鳞翅目幼虫。

前口式,口器着生在头前,头与虫体纵轴成钝角或平行。

如,步甲、蝼蛄、天

牛幼虫等。

后口式,口器着生在头后,头与虫体纵轴成锐角,多见于刺吸式口器的昆虫,

蝽类、蝉类。

2.3昆虫的触角

触角是昆虫觅食、求偶、避敌等生命活动中的主要感觉器官,具有触觉和嗅觉功能,能感受

分子级的微小刺激。

2.3.1触角功能

2.3.2触角构造

基本上由柄节、梗节和鞭节构成,鞭节在不同昆虫中变化很大

2.3.3触角的类型

丝状(蝗虫)膝状(蜜蜂、象甲)羽状(大蚕蛾)刚毛状(蜻蜓、蝉)鳃叶状(金龟甲)

念珠状(白蚁)锯齿状(芫菁)栉齿状(雄绿豆象)锤状(郭公甲)环毛状(雄性摇蚊)

球杆状(蝶类)具芒状(蝇类)

3.昆虫的胸部

•由前胸、中胸和后胸构成。

•每一胸节各有胸足1对,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

•多数昆虫在中胸和后胸上还各有翅1对,分别称前翅和后翅。

中胸和后胸又称具翅胸节

或翅胸。

•每一胸节由四块骨板组成:

背板、侧板、腹板。

•前胸背板变化大,无内脊、内突,所以无肌肉着生;

•具翅胸节内骨骼非常发达,着生着强大的肌肉系统,

3.1.2昆虫胸足类型

根据足的结构与功能,可把昆虫的足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类型有8种。

A步行足(walkinglegs):

步甲

B开掘足(digginglegs):

蝼蛄前足

C跳跃足(jumpinglegs):

蝗虫后足

D捕捉足(graspinglegs):

螳螂前足

H游泳足(swimminglegs):

龙虱后足

F抱握足(claspinglegs):

雄性龙虱前足

E携粉足(pollen—carryinglegs):

蜜蜂后足

G攀握足(clinginglegs):

3.2.1翅的基本构造

翅一般近三角形,靠近头的一边称前缘,靠近尾部的一边称后缘或内缘,在前缘与后缘之间的边称为外缘。

翅基部的角肩角,前缘与外缘的夹角叫顶角,外缘与内缘的交角叫臀角。

3.2.2昆虫的翅脉

由胚胎时期气管伸入双层翅面形成。

翅脉的与排列形式称脉序。

为便于分析比较,人们抽象归纳出了假想脉序。

此外,有的还在翅面上形成翅痣和翅室。

横脉:

h肩横脉r径横脉s分横脉r-m径中横脉m中横脉m-Cu中肘横脉

纵脉:

C前缘脉Sc亚前缘脉R径脉M中脉Cu肘脉A臀脉J轭脉

3.2.3昆虫翅的类型 

鳞翅(鳞翅目)􀁺

膜翅(蜂类等) 􀁺

鞘翅(甲虫前翅)􀁺

复翅(蝗虫前翅)

半鞘翅(蝽类前翅)􀁺

毛翅(石蛾) 􀁺

缨翅(蓟马) 􀁺

平衡棒(双翅目后翅)

拟拟平衡棒(捻翅目前翅)

2.2.4翅的连锁

在部分2对翅都用于飞行的昆虫中,前、后翅间常借一些连锁器

官或称连翅器连接起来,使前、后翅能相互配合,动作协调。

昆虫的连翅器大体可分5类。

翅缰型:

飞行时前、后翅间以翅缰或翅缰鬃连接起来;

它又有3种类型:

缰鬃刺型、缰毛型及缰钩型,见于多数蛾类。

翅抱型:

又叫膨肩型或贴接型。

蝶类和一些蛾类(如枯叶蛾和天蚕蛾等)的后翅肩角膨大并有短肩脉,突伸于前翅后缘之下,以使前后翅在飞翔过程中动作协调一致。

翅轭型:

鳞翅目轭翅亚目的昆虫前翅基部轭区向后伸出呈指状突起,即轭叶或翅轭,飞行时伸到后翅前缘下面夹住后翅,较原始的毛翅目昆虫前翅基部也有类似的构造用于连接后翅。

翅钩型:

后翅前缘有一短列翅钩,称翅钩列,飞翔时钩住前翅后缘的卷折处。

如蜜蜂。

翅褶型:

翅褶型连翅器是通过前翅或后翅或两者同时具有的褶及相应构造把前、后翅连锁起来,见于蝶类和一些蛾类(如枯叶蛾

和天蚕蛾等)。

4.昆虫腹部

4.1腹部的基本特点

没有运动的附肢。

附肢多数退化,仅保持着生殖附肢,少数留有尾须。

结构简单,只有背板和腹板,无侧板,有侧膜。

节与节之间有发达的节间膜,可以拉长和缩短。

(有利于代谢活动可以产卵繁殖)

一般腹部都比较细长。

4.2.2腹部的节数

•昆虫腹部的原始节数应为12节(11个体节和1个尾节)。

•在现代昆虫中,腹部12节仅见于一些昆虫的胚胎期和原尾目的成虫,其它昆虫至多有11节,一般有9~10节。

部分双翅目和膜翅目青蜂科的可见腹节只有3~5节。

•在膜翅目细腰亚目中,原始第一腹节并入胸部,成为胸部的一部分,叫并胸腹节。

4.2.3腹部的分区

昆虫的腹部常根据外生殖器的着生位置分为三段。

生殖前节:

或称脏节。

包括腹部第1-7节(雌虫)或1-8腹节(雄虫),其构造简单一致,但膜翅目细腰亚目的生殖前节是从原始第二腹节开始。

在模式情况下,每节两侧各有气门1对。

生殖节:

包括腹部第8-9节(雌虫)或仅第9节(雄虫),其构造复杂,着生有外生殖器。

生殖后节:

通常只包括第10-11腹节,在原尾目昆虫中还包括第12腹节。

4.2.4腹部的外生殖器

昆虫的外生殖器是昆虫生殖系统的体外部分,是用以交配、授精和产卵的器官统称,主要由腹部生殖节上的附肢特化而成。

雌性的外生殖器称为产卵器;

雄性的外生殖器称为交配器。

锁钥学说:

锁匙昆虫的雌、雄两性外生殖器的相应构造如锁钥关系那样严格吻合,不同种间的锁钥关系明显不同。

4.2.6无翅类昆虫腹部的附肢

无翅亚纲的昆虫除了部分种类生殖后节上具尾须外,成虫脏

节亦有成对的附肢,这是无翅亚纲区别于有翅亚纲的重要特

征之一。

弹尾目昆虫腹附肢:

黏管、弹器和握弹器各1对。

1.昆虫的繁殖

1.1昆虫的性别

昆虫的性别分为:

雌性(female)、雄性(male)、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

雌雄同体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卵巢与精巢并存于同一个体中的现象,昆虫纲仅见于襀翅目、同翅目、双翅目中。

雌雄同体又分为非功能性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和功能性雌雄同体(同体受精)

1.2性二型现象

昆虫雌雄两性除生殖器官外及第二性征外,在大小、颜色、以及生活行为等第二性征方面也存在差异,称为性二型现象(sexualdimorphism)。

1.3多型现象

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在体型、颜色、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多型现象(polymorphism)。

多型现象不仅出现在成虫期,也可出现于卵、幼虫或若虫期及蛹期。

1.4昆虫生殖方式

1.4.1生殖方式的划分

•按生殖的个体划分:

单体生殖和双体生殖

单体生殖包括:

孤雌生殖和雌雄同体的自体受精

双体生殖包括:

两性生殖和雌雄同体的异体受精

•按受精机制划分:

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

两性生殖sexualreproduction:

是昆虫最常见的生殖方式,是经过雌雄的交配,在精子与卵子结合(即受精)后才能形成新个体。

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昆虫的卵不受精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叫孤雌生殖。

分为偶发性、专性、周期性孤雌生殖。

8/87

按产生后代的个数:

单胚生殖和多胚生殖

多胚生殖是指一粒卵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仅见于膜翅目的姬蜂科、小蜂科、跳小蜂科、细蜂科、缘腹细蜂科和螯蜂科以及捻翅目等极少数寄生性种类中。

按产生下的虫态:

卵生和胎生

昆虫的受精卵在母体内即行孵化成为幼体,脱离母体继续生长发育。

根据幼虫离开母体前的营养方式,胎生又分4类,即卵胎生(ovoviviparity)、腺养胎生(adenotrophicviviparity)、伪胎盘胎生(pseudoplacentalviviparity)、血腔胎生(haemocoelousviviparity)

按生殖时期划分:

成体生殖和幼体生殖

是指某些昆虫在幼虫期或蛹期就能进行生殖,进行幼体生殖的昆虫产出的后代都是幼虫,所以幼体生殖也可以认为是胎生的一种形式。

见于双翅目、鞘翅目与同翅目昆虫中,以摇蚊科的幼体生殖最为典型。

卵胎生:

孵化所需的全部营养均由卵本身提供,其与卵生相同,仅胚胎发育过程是在母体内,而不是在体外。

如蚧、蓟马、家蝇、寄蝇、肉蝇。

腺养胎生:

其胚胎发育过程同卵胎生。

但幼虫孵出后,并不是马上产出,而是仍然寄养在母体生殖腔膨大而成的“子宫”中,由附腺供给营养,直至幼虫几乎近成熟时为止,往往一产出马上化蛹。

如很多蝇类。

1.4.2昆虫生殖方式多样性的意义

孤雌生殖有利于昆虫适应低温等不利环境。

胎生是保护卵而产生的适应性生殖方式,可使幼体脱离母体后能敏捷地逃避敌害或离开不良的环境。

多胚生殖是对活体寄生的一种适应,寄生性昆虫一旦找到理想的寄主便可通过多胚生殖产生较多的后代。

蚜虫为什么能够保持复杂多样的生殖方式?

例如:

同一种蚜虫在同一地区能采取周期性孤雌

生殖、专性孤雌生殖、产雄周期性孤雌生殖等多

种方式

2.昆虫的发育

2.1昆虫的发育阶段

胚前发育(preembryonicdevelopment):

精子、卵子形成期

胚胎发育(embryonicdevelopment):

胚胎形成期

胚后发育(postembryonicdevelopment):

胚胎完成后到性成熟的时期

2.2昆虫的变态

半变态(hemimetamorphosis)

渐变态(paurometamorphosis)

过渐变态(hyperp-aurometamorphosis)

复变态(hypermetamorphosis):

2.2.1增节变态:

昆虫纲中最原始的一类变态,其幼期与成虫期之间除身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的差异外,腹部的节数随着脱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初孵化幼体腹节为9节,至性成熟时增加到12节。

见于原尾目昆虫。

2.2.3原变态

有翅亚纲昆虫中最原始的变态类,仅见于蜉蝣目昆虫。

从幼虫期(稚虫)转变为真正的成虫期要经过一个个亚成虫期(subimago)。

亚成虫在外形上与成虫相似,性已发育成熟,翅已展开,并也能飞翔但体色较浅,足较短,多呈静止状态。

2.2.4不全变态

又称直接变态(directmetamorphosis),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

期3个阶段,不全变态又可分为3个亚型。

由于原变态和不全变

态昆虫幼体的翅芽在体外发育,在分类上称外翅部

(Exopterygota)。

A.半变态:

蜻蜓目、襀翅目昆虫的幼期水生,其体形、呼吸器官、取食器官、行动器官及行为等与成虫有明显的分化,其变态特称半变态,其幼期昆虫通称稚虫(naiads)。

B.渐变态:

幼体与成虫在体形、习性及栖境等方面非常相似。

它们的幼期昆虫通称若虫(nymphs)。

C.过渐变态:

若虫与成虫均陆生,形态相似,

幼期向成虫期转变时要经过一个不食又不大动的类似蛹的虫龄,所以被称为过渐

变态。

幼体的翅芽发生在体外,与全变态幼虫的翅发生在体内有根本差别。

见于缨翅目、同翅目

粉虱科和雄性介壳虫中,

2.2.5全变态

一生经过卵、幼虫(larva)、蛹(pupa)和成虫(adult)4个不同的虫态.

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与成虫间不仅在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上很不相同,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食性与生活习性等方面也差异甚大。

幼虫组织器官的分解和成虫组织器官的重建均在蛹期内完成。

幼虫在化蛹脱皮时,各器官芽形成的构造同时翻出体外。

由于全变态昆虫幼体的翅芽隐藏在体壁下发育,不显露,在分类上称内翅部(Endopterygota)。

这类昆虫的幼体特称幼虫。

2.3孵化、蜕皮、化蛹、羽化、补充营养

孵化:

大多数昆虫完成胚胎发育后脱卵而出的过程或现象叫孵化(hatching)。

一些鳞翅目昆虫的初孵幼虫常有取食卵壳或同类卵的习性。

初孵幼虫,身体柔软,颜色较淡,吸入空气或水使体壁伸展,初孵幼虫体壁外表皮尚未形成,是害虫防治防治最佳时期。

蜕皮:

昆虫孵化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就要脱去旧表皮并重新形成新表皮,这个过程称为脱皮。

分为生长脱皮与变态脱皮

蛹(pupa):

是全变态昆虫由幼虫转变为成虫之间的特有静息

虫态。

蛹的生命活动相对静止,但其内部进行着的剧烈变化。

化蛹:

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在获取足够的营养之后从一个自由活动的虫态变为一个不食不动的虫态的过程或现象叫蛹化或化蛹。

前蛹(prepupa):

末龄幼虫脱皮化蛹前,停止取食,寻找适宜的化蛹场所,幼虫身体缩短,体色变淡或消失,不再活动,此时称为前蛹。

羽化(emergence):

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或现象叫羽化。

不全变态昆虫在羽化前,其若虫或稚虫先寻找适宜场所,用胸足攀附在物体上不再活动,以准备羽化。

羽化时,成虫头部先自若虫的胸部裂口处伸出,逐渐脱出全身。

全变态昆虫在将近羽化时,蛹体颜色变深,成虫在蛹内不断扭动,致使蛹壳破裂。

补充营养(supplementarynutrition):

大多数昆虫的成虫,尤其是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夜蛾科等昆虫,在幼虫期积累的营养不足,其成虫羽化后需要继续取食一段时间,才能性成熟,这种对性细胞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称补充营养。

2.4昆虫幼虫类型

原型幼虫:

增节变态与表变态的幼体,也成若虫

同型幼虫:

不全变态的所有渐变态类,通称若虫

亚同型幼虫:

半变态类(如蜻蜓)昆虫的幼体,常称为稚虫。

过渡型幼虫:

原变态的蜉蝣目幼体水生,也称稚虫

异型幼虫:

全变态类昆虫的幼期,为典型幼虫

2.4.1异型幼虫类型

A、原足型幼虫protopodlarvae

幼虫在胚胎发育早期孵化

虫体的发育尚不完善,口器发育不全,胸部附肢仅为突起状态的芽体,有的腹部尚未完全分节,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简单,器官发育不全

幼虫为寄生性,如寄生蜂类幼虫

B、多足型幼虫(polysegmentedprotopodlarvae)

除3对胸足外,还具数对腹足。

如大部分脉翅目、广翅目、部分鞘翅目、长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叶蜂类等的幼虫。

鳞翅目幼虫腹足2-5对,具趾钩,又称蠋型幼虫;

叶蜂类腹足多于5对,无趾钩,又称伪蠋型幼虫。

C、寡足型幼虫(oligopodlarvae)

胸足发达,无腹足。

根据体型和胸足发达程度分为3种类型:

(1)步甲型幼虫(carabiformlarvae),亦称蛃型幼虫:

口器前口式,胸足很发达,行动较迅速如步甲、瓢虫、水龟虫、草岭等捕食性昆虫的幼虫

(2)脐螬型幼虫(scarabaeformlarvae):

体肥胖,常弯曲呈"

C"

形,胸足较短,行动迟缓;

如金龟甲的幼虫。

(3)叩甲型幼虫(elateriformlarvae),亦称蠕虫型幼虫:

体细长,略扁平,胸足较短;

如叩甲、拟步甲等的幼虫。

(4)扁型幼虫(platyformlarvae):

体扁平,胸足有或退化;

如一些扁泥甲科及花甲科的幼虫。

D、无足型幼虫(apodouslarvae)

(1)全头无足型幼虫(eucephalouslarvae):

头部骨化,全部露出体外,如低等双翅目、膜翅目的细腰亚目、部分蛀干性鞘翅目、部分潜叶性鳞翅目的幼虫及捻翅目的末龄幼虫等。

如吉丁

虫、天牛、蚊子、跳蚤等

(2)半头无足型幼虫(hemicephalouslarvae):

头部仅前端骨化,外露,后端常缩入胸部;

如长角亚目大蚊科、短角亚目多数虻类及一些寄生性膜翅目幼虫等。

(3)无头无足型幼虫(acephalouslarvae)又称蛆型幼虫;

头部十分退化,全部缩人胸部;

如双翅目环裂亚目的幼虫。

2.5昆虫蛹的类型

根据蛹壳、附肢、翅与身体主体的接触情况等,常

将昆虫的蛹分为3类。

离蛹(exaratepupae)

被蛹(obtectpupae)

围蛹(coarctatepupae)

A、离蛹(exaratepupa)

又称裸蛹,翅和附肢除在基部外与蛹体分离,不紧贴于蛹体上,可以活动,腹部各节间也能自由扭动。

脉翅目、鞘翅目、毛翅目、广翅目、长翅目、膜翅目和鳞翅目小翅蛾科和毛顶蛾科的蛹属于此类

广翅目(泥蛉)

鞘翅目(锹甲)

膜翅目(蜜蜂)

B、被蛹(obtectpupa)

是翅和附肢都紧贴于身体上,不能活动,大多数腹节或全部腹节不能扭动。

大多数鳞翅目、鞘翅目的隐翅甲科和瓢甲科、双翅目直裂亚目的蛹属于此类,以鳞翅目的蛹最为典型。

C、围蛹(coarctatepupa):

围蛹体实为离蛹,只是蛹体被最后两龄幼虫的蜕共同构成的蛹壳包围。

蝇类幼虫将第3龄脱下的表皮硬化成为蛹壳,第4龄幼虫成为不吃不动的前蛹,前蛹再经脱皮即形成离蛹,而

脱下的皮又附加在第3龄幼虫的皮下。

双翅目环裂亚目,部分介壳虫是围蛹。

3.昆虫的生活史

生活史:

是指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生活史常以1年或1代时间为单位,昆虫在1年中的发育史称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而昆虫在1个世代中的发育史称代生活史或生活代史。

各虫态的表示方法有符号和字母两种。

卵:

“·

”或E(egg)

幼体:

“-”L(larva)或N(nymph)

蛹:

“△”,“⊙”,“〇”或字母P(pupa)

成虫:

“+”或A(adult)

越冬虫态:

用括号“()”将虫态的代表符号或代表字母括起来。

3.1昆虫的世代与寿命

世代(generation):

昆虫的新个体(卵或幼虫或若虫或稚虫)自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过程叫生命周期(1ifecycle),通常称为一个世代。

寿命(1ife-span):

在正常情况下,昆虫的新个体从离开母体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叫这种昆虫的寿命。

3.2昆虫的化性

化性(voltism):

昆虫一年内发生固定代数或完成1代需要固定时间的特性。

一年发生1代的称一化性(univoltine),如麦红吸浆虫

一年发生两代的称二化性(bivoltine),如二化螟

一年发生3代或以上的称多化性(polyvoltine),如桃蚜

两年才完成1代的称半化性(semivoltine),如大黑鳃金龟

两年以上才完成1代的称部化性(partvoltine),如十七年蝉

3.3世代重叠、局部世代、世代交替

世代重叠(gene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