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6486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Word格式.docx

《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子计算机诞生之前Word格式.docx

右边第一个轮子上的数字表示十位数字,依此类推。

在两数相加时,先在加法机的轮子上拨出一个数,再按照第二个数在相应的轮子上转动对应的数字,最后就会得到这两上数的和。

如果某一位两上数字之和超过了10,加法机就会自动地通过齿轮进位。

因为某一位的小轮转动了10个数字后,才迫使下一个小轮正好转动一个数字。

计算所得的结果在加法机面板上的读数窗上显示,计算完毕要把轮子爱个恢复到零位。

帕斯卡的加法机在法国引起了轰动。

这台机器在展出时,前往参观的人川流不息。

帕斯卡的加法机向人们提示出:

用一种纯粹机械的装置去代替人们的思考和记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971年瑞士人沃斯把自己创造的高级语言命名为Pascal,就是为了纪念帕斯卡。

德国数学家Leibniz创造了乘法计算机。

德国人莱布尼兹创造了乘法计算机,他受中国易经八卦的影响最早提出二进制运算法那么

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对帕斯卡的加法机很感兴趣。

于是,莱布尼兹也开始了对计算机的研究。

1672年1月,莱布尼兹搞出了一个木制的机器模型,向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们做了演示。

但这个模型只能说明原理,不能正常运行。

此后,为了加快研制计算机的进程,莱布尼兹在巴黎定居4年。

在巴黎,他与一位著名钟表匠奥利韦合作。

他只需对奥利韦作一些简单的说明,实际的制造工作就全部由这位钟表匠独自去完成。

1974年,最后定型的那台机器,就是由奥利韦一人装配而成的。

莱布尼兹的这台乘法机长约1米,宽30厘米,高25厘米。

它由不动的计数器和可动的定位机构两局部组成。

整个机器由一套齿轮系统来传动,它的重要部件是阶梯形轴,便于实现简单的乘除运算。

莱布尼兹设计的样机,先后在巴黎,伦敦展出。

由于他在计算设备上的出色成就,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00年,他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

莱布尼兹也是第一个认识到二进制记数法重要性的人,并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数的运算法那么。

二进制对200多年后计算机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莱布尼兹在法国定居时,同在华的传教士白晋有密切联系。

白晋曾为康熙皇帝讲过数学课,他对中国的易经很感兴趣,曾在1701年寄给莱布尼兹两张易经图,其中一张就是有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圆图〞。

莱布尼兹惊奇地发现,这六十四卦正好与64个二进制数相对应。

莱布尼兹认为中国的八卦是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记数法。

为此,他于1716年发表了?

论中国的哲学?

一文,专门讨论八卦与二进制,指出二进制与八卦有共同之处。

莱布尼兹非常向往和崇尚中国的古代文明,他把自己研制的乘法机的复制品赠送给康熙皇帝,以表达他对中国的敬意

英国数学家Babbage设计和制造了差分机和分析机。

在计算机开展史上,差分机和分析机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们的研制者查尔斯•巴贝奇是英国人,他出生于1971年12月26日,19岁时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数学与化学。

〔左图〕差分机和分析机的研制者巴贝奇

18世纪下半叶,法国政府决定在数学上采用十进制,因而大量数表,特别是三角函数表及有关的对数表,而要重新计算,这是一项浩繁的计算工程。

法国政府的这一改革虽然没有得到全面实施,但却引起了英国人巴贝奇的兴趣。

他认为可以使机器按照一定的程序去做一系列简单的计算,代替人去完成一些复杂,繁琐的计算工作。

于是巴贝奇萌发出了采用机器来编制数表的想法。

巴贝奇从用差分表计算数表的做法中得到启发,经过10年的努力,设计出一种能进行加减计算并完成数表编制的自动计算装置,他把它称为“差分机〞。

1822年,他试制出了一台样机。

这台差分机可以保存3个5位的十进制数,并进行加法运算,还能打印结果。

它是一种供制表人员使用的专用机。

但是它的杰出之处是,能按照设计者的控制自动完成一连串的运算,表达了计算机最早的程序设计。

这种程序设计思想的创见,为现代计算机的开展开辟了道路。

1834年,巴贝奇又完成了一项新计算装置的设想。

他考虑到,计算装置应该具有通用性,能解决数学上的各种问题。

它不仅可以进行数字运算,而且还能进行逻辑运算。

巴贝奇把这种装置命名为“分析机〞。

它是现代通用数字计算机的前身。

按巴贝奇的方案,分析机以蒸汽为动力,通过大量齿轮来传动。

它的内存储器的容量比后来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电子计算机ENIAC还要大一些。

因为它太庞大了,所以它没有被制造出来。

巴贝奇的分析机由三局部构成。

第一局部是保存数据的齿轮式存放器,巴贝奇把它称为“堆栈〞,它与差分机中的相类似,但运算不在存放器内进行,而是由新的机构来实现。

第二局部是对数据进行各种运算的装置,巴贝奇把它命名为“工场〞。

第三局部是对操作顺序进行控制,并对所要处理的数据及输出结果加以选择的装置。

它相当于现代计算机的控制器。

为了加快运算的速度,巴贝奇设计了先进的进位机构。

他估计,使用分析机完成一次50位数的加减只要1秒种,相乘那么要1分钟。

计算时间约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100倍。

巴贝奇在分析机的计算设备上采用穿孔卡,这是人类计算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巴贝奇曾在巴黎博览会上见过雅卡尔穿孔卡编织机。

雅卡尔穿孔卡编织机要在织物上编织出各种图案,预先把经纱提升的程序在纸卡上穿孔记录下来,利用不同的穿孔卡程序织出许多复杂花纹的图案。

巴贝奇受到启发,把这种新技术用到分析机上来,从而能对计算机下命令,让它按任何复杂的公式去计算。

现代计算机的设计思想,与100多年前巴贝奇的分析机几乎完全相同。

巴贝奇的分析机同现代计算机一样可以编程,而且分析机所涉及到的有关程序方面的概念,也与现代计算机一致。

1847年英国数学家布尔〔Boole〕创立了布尔代数,奠定了计算机进行逻辑运算的根底。

1936年英国科学家图灵〔Turing〕发表了题为?

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断问题中的应用?

的著名论文,奠定了计算机的理论和模型根底。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VonNeumann〕确立了现代计算机的根本结构,被称为冯.诺依曼结构。

其主要特点为:

〔1〕计算机由五大部件组成;

〔2〕在计算机中,所有信息都采用二进制编码来表示;

〔3〕计算机采用存储程序的工作原理;

冯•诺依曼为计算机的开展铺平了道路,我们现在使用的计算机根本上都是这种结构。

〔通过幻灯片里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计算机开展之前的背景〕2.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Q宣告研制成功。

“埃尼阿克〞的成功,是计算机开展史上的一座纪念碑,是人类在开展计算技术的历程中,到达的一个新的起点。

“埃尼阿克〞计算机的最初设计方案,是由36岁的美国工程师莫奇利于1943年提出的计算机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炮弹轨道。

美国军械部拨款支持研制工作,并建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小组,由莫奇利负责。

总工程师由年仅24岁的埃克特担任,组员格尔斯是位数学家,另外还有逻辑学家勃克斯。

“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另加1500个继电器以及其它器件,其总体积约90立方米,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间30多米长的大房间才能存放,是个地地道道的庞然大物。

这台耗电量为140千瓦的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比机械式的继电器计算机快1000倍。

当“埃尼阿克〞公开展出时,一条炮弹的轨道用20秒种就能算出来,比炮弹晒身的飞行速度还快。

埃尼阿克的存储器是电子装置,而不是靠转动的“鼓〞。

它能够在一天内完成几千万次乘法,大约相当天一个人用台式计算机操作40年的工作量。

它是按照十进制,而不是按照二进制来操作。

但其中也用少量以二进制方式工作的电子管,因此机器在工作中不得不把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而在数据输入,输出时再变回十进制。

“埃尼阿克〞最初是为了进行弹道计算而设计的专用计算机。

但后来通过改变插入控制板里的接线方式来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而成为一台通用机。

它的一种改型机曾用于氢弹的研制。

“埃尼阿克〞程序采用外部插入式,每当进行一项新的计算时,都要重新连接线路。

有时几分种或几十分种的计算,要花几小时或1~2天的时间进行线路连接准备,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它的另一个弱点是存储量太小,至多只能存20个10位的十进制数。

英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的蒙巴顿将军把“埃尼阿克〞的出现誉为“诞生了一个电子的大脑〞,“电脑〞的名称由此流传开来。

1996年2月15日,在“埃尼阿克〞问世50周年之际,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的隆重纪念仪式上,再次按动了这台已沉睡了40年的庞大电子计算机的启动电钮。

戈尔在向当年参加“埃尼阿克〞的研制,如今仍健在的科学家发表讲话:

“我谨向当年研制这台计算机的先驱者们表示祝贺。

〞埃尼阿克上的两排灯以准确的节奏闪烁到46,标志着它于1946年问世,然后又闪烁到96,标志着计算机时代开始以来的50年。

3.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时代(1946~1958)。

这一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电子管作为根本器件,运算速度一般是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

软件方面确定了程序设计的概念,由代码程序开展到了符号程序,出现了高级语言的雏型。

这一时期主要是为了军事和国防尖端技术的需要,客观上却为计算机的开展奠定了根底。

比拟重要的一点是,这时期的研究成果开始扩展到民用,由实验室走向社会,又转为工业产品,形成了计算机产业。

产业化的好处社会化、商品化,竞争剧烈,促进技术的飞速开展。

4.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时代(1959~1964)。

这一时期电子计算机的根本器件为晶体管,因而缩小了体积,降低了寿命,提高了运算速度和可靠性(一般每秒十万次,可高达300万次),而且价格不断下降。

后来又采用了磁芯存储器,使速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软件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比方FORTRANCOBO等,并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

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参军事与尖端技术方面延伸到气象、工程设计、数据处理以及其它科学研究领域。

计算机设计出现了系列化的思想,缩短了新机器的研制周期,降低了生产本钱,实现了程序的兼容,方便了新机器的使用。

5.第三代:

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65~1970〕。

这个时期的计算机硬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IC〕作为根本器件,计算机的体积更小,寿命更长,功耗、价格进一步下降,而速度和可靠性相应地有所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软件方面出现了操作系统,软件出现了结构化、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

软、硬件都向系统化、多样化的方面开展。

由于集成电路本钱迅速下降,生产了本钱低而功能比拟强的小型计算机供给市场,占领了许多数据处理的应用领域。

其中,1965年问世的IBM360系列是最早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计算机,也是影响最大的第三代计算机。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用性、系列化和标准化。

美国控制数据公司〔CDC〕1969年1月研制成功的超大型计算机CDC760,0速度达每秒1千万次浮点运算,是这个时期最成功的计算机产品。

6.第四代: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1971至今〕。

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D〕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D、中央处理器CPU高度集成化是这一时的计算机的主要特征。

1971年Intel公司制成了第一批微处理器4004,这一芯片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组成的电路,这样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缩写为PC个人计算机又常称为PC机〕就应运而生,并且得到迅猛开展。

目前市场上的“奔腾Pentium〞芯片,集成了800万个晶体管,处理速度每秒可执行4亿条指令,PC机的主存扩展到128MB已很常见〔目前市场上256MB已成主流〕,一张普通光盘目前的容量可到达650MB40倍速的光驱早已面市,这些都意味着计算机性能的飞速提高。

有两个重要事件需要注意:

一是1971年11月,美国Intel公司研制成功了Intel4004微处理器,并在此根底上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CS-4二

是1981年8月,IBMPC〔PersonalComputer〕微型计算机开发成功,这是新型的个人计算机,也是最早的16位微型机产品。

以后“PC就成了个人计算机的代名词。

7.我国计算机的开展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

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一一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I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一一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一一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E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U〞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一一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E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

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

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到达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一一新技术开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1985年,华光U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

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

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

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U型通过鉴定。

1994年,银河计算机U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中期预报。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第一。

1997年,银河—川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国产占有率高达71.9%。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到达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8.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可分为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两大类。

模拟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

参与运算的数值由不间断的连续量表示,其运算过程是连续的,模拟计算机由于受元器件质量影响,其计算精度较低,应用范围较窄,目前已很少生产。

数字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

参与运算的数值用断续的数字量表示,其运算过程按数字位进行计算,数字计算机由于具有逻辑判断等功能,是以近似人类大脑的"

思维"

方式进行工作,所以又被称为“电脑〞。

数字计算机按用途又可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专用与通用计算机在其效率、速度、配置、结构复杂程度、造价和适应性等方面是有区别的。

专用计算机针对某类问题能显示出最有效、最快速和最经济的特性,但它的适应性较差,不适于其它方面的应用。

我们在导弹和火箭上使用的计算机很大部分就是专用计算机。

这些东西就是再先进,你也不能用它来玩游戏。

通用计算机适应性很强,应用面很广,但其运行效率、速度和经济性依据不同的应用对象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1989年提出的标准来划分的,即把计算机分成巨型机、小巨型机、大型主机、小型主机、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等6类

巨型机(Supercomputer)

也称为超级计算机,在所有计算机类型中其占地最大,价格最贵,功能最强,其浮点运算速度最快(1998年到达3.9TELOPS,即每秒3.9万亿次。

只有少数国家的几家公司能够生产。

目前多用于战略武器(如核武器和反导武器)的设计,空间技术,石油勘探,中、长期天气预报以及社会模拟等领域。

巨型机的研制水平、生产能力及其应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小巨型机(Minisupercomputer)

这是小型超级电脑或称桌上型超级计算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功能低于巨型机,速度能到达1TELOP,S即每秒10亿次,价格也只有巨型机的十分之一。

大型主机(Mainframe)或称作大型电脑,覆盖国内通常说的大、中型机。

其特点是大型、通用,内存可达1KMB以上,整机处理速度高达300MIPS-750MIPS具有很强的处理和管理能力。

主要用于大银行、大公司、规模较大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在计算机向网络化开展的当前,大型主机仍有其生存空间。

小型机(Minicomputer,or:

Minis)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本钱较低,不需要经过长期培训即可维护和使用,对于广阔中、小用户较为适用。

工作站(Workstation)

介于PC机和小型机之间的一种高档微机(是机器而不是地方),运算速度快,具有较强的联网的功能,用于特殊领域,如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它与网络系统中的“工作站〞,在用词上相同,而含义不同。

网络上的“工作站〞泛指联网用户的结点,以区别于网络效劳器,常常由一般的PC机充当。

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

我们通常说的电脑、微机或计算机,一般就指的是PC机。

它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以其设计先进〔总是率先采用高性能的微处理器MPU、软件丰富、功

能齐全、价格廉价等优势而拥有广阔的用户,因而大大推动了计算机的普及应用。

PC机的主流是IBM公司在1981年推出的PC机系列及其众多的兼容机。

可以这么说,PC机无所不在,无所不用,除了台式的,还有膝上型、笔记本、掌上型、手表型等。

9.计算机的特点

〔1〕处理速度快。

计算机快速处理的速度是标志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她的一个主要性能指标。

衡量计算机处理速度的尺度一般是用计算机一秒钟时间内所能执行加法运算的次数。

第一代计算机的处理速度一般在几十次到几千次;

第二代计算机的处理速度一般在几千次到几十万次;

第三代计算机的处理速度一般在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

第四代计算机的处理速度一般在几百万次到几千亿次,甚至几千万亿次。

目前的微型计算机大约在百万次、千万次级;

大型计算机在亿次,万亿次级。

如我国"

银河川"

为130亿次。

在美国已运行1000亿,2000亿次的计算机,近年又出现了万亿次的计算机。

对微型计算机,现在常以CPU的主频〔Hz〕标志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如早期的微型计算机〔如XT机或186机〕主频为4.77MHz〔4.77兆赫〕;

现在的微型计算机〔如P3型〕,其主频在750MHz以上;

今日出现的P4为1000MHz以上。

极大地提高计算机的处理速度是计算机技术开展的主要目标。

因为计算机已经或开始应用于科技开展的最尖端领域,而这些领域里的信息处理是极为复杂,十分精确,处理工作量巨大。

例如生命科学中提出的课题多如此。

再那么,由于人类活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范围不断扩大,信息量与日狂增;

不同信息的交织日趋深渗、复杂、多样、精细;

对信息的表现形式要求直观、自然、形象,变幻;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范围日趋广阔;

对信息的处理要求时效性快、响应及时。

所有这些都要求有极高处理速度的计算机才能完成。

当然,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应用课题对处理速度的要求各异,但就人类的欲望而言是越快越好。

因为世界瞬息万变,时不我待。

从另一个角度说,没有高速度的处理就没有科学研究。

〔2〕存储容量大,存储时间长久。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在计算机内存储的信息愈来愈多,要求存储的时间愈来愈长。

因此要求计算机具备海量存储,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