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6440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考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读指导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朝天子咏喇叭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

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

,短篇

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

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

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

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

,巩

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

精神

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

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

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

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解题。

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

学习这个单元,不但要掌握课文内容,

要更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并掌

握散文的特点。

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及作者。

前面,我们学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

?

(学生:

《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说明文。

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

出生在哪个省?

他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请一同学上黑板写。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

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子夜》,短篇小说《春

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

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指名学生读注释①。

明确: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

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什么

交代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

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日本帝

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

群众,壮大抗日力量。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10月和

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

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

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

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通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朗读)。

(1)初步了解全文大意。

(2)划出个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看课本上的词语注释,结合原文语境理解。

查字典,给预习提示中的加点字注音。

补充:

3.轻声自读课文,分段。

4讨论分段,概括如下:

(板书)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我赞美白杨树。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壮景观,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8~9自然段)总结全文,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逐段讲读研讨。

1.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与题目的关系。

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2)第一部分与下文的关系。

提挚全文。

2.第二部分。

(1)朗读(2~4

自然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

黄土高原特点

;

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

见到

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

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感觉:

雄壮;

伟大;

单调;

情绪:

恹恹欲睡;

惊奇地叫了一声。

(2)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①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

②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

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

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暗写陕

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民生长的环境,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3.第三部分。

(1)默读第5自然段,根据提示(幻灯或板书)列出描写提纲。

(划线处由学生填写)

注:

划线处空出,由学生填写。

第6自然段小结上段描写,用“决不是”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

’极普通”即平凡。

4第四部分。

(1)朗读第7自然段。

作者承第三部分(5、6自然段)对白杨树描写之后,紧接着对它进行抒情性评论。

问:

具体评论些什么?

采用什么手法?

(边研讨边板书)

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由树及人,一连用四个“难道⋯⋯?

”的句式,启发读者思考,

展开联想。

“难道⋯⋯?

”是什么句式?

(反问)

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

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

第三个“难道”句,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

第四个“难道”句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紧密团结,

力争上游的精神与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

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

一连四个反问句式又构成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这一组排比句,由外及里,层层深入地启

发读者思考。

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

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

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

这种写法叫象征。

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拟人、

比喻只表现在句

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为什么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

因为作者在国统区,不能直言赞美根据地,讴歌共产党。

5第五部分(8、9自然段)。

(1)朗读(第8自然段),看本段各句与前几段主旨句

(或显示主旨的词语

)的联系。

①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与第4自然段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照应。

②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与第5自然段中

的“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相照应。

③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

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与第7自然段中的“象征了北方农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等相照应。

由此可见,本段是全文总结,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全文主题,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朗读第

9自然段。

对白杨树本身的形象刻画及其对其象征意义的揭示已都写到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小段呢

首先要搞清“贵族化的捕木”指的什么,作者曾于1978年回信答复一位读者说“贵族化的

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这样把楠木与白杨树对比,主题不就更加深刻了吗?

最后再以昂扬

的调子赞美白杨树,呼应开头,结束全文,抒发的感情就更加热烈了。

四、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帮助学生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让学生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赏析语句的最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门,大至国门,小至房门,林林总总;

也有神奇的门,如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

一扇陌生的大门,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

门后面永远是那么神

秘,那么充满诱惑,当穿过那扇门,你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

今天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想把我们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这片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

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

二、检查预习:

同桌间相互交流学案中“预习导学”部分,并将自己的错误进行订正,如果不能形成统一意见的,老师进行讲解。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大比拼: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读音准确。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方法如下:

班级以前后左右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在此基础上各推出一名代表参赛,确立评分标准,评出优胜者并陈述理由。

(师可适当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初中语文培养的主要能力之一。

(二)整体感知

解题:

1、题目中的“你”指的是谁?

(提示同学要关注书下的注解)

青少年读者(你是指将要阅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将要走近文学的人和爱好文学的人。

也包括在座的我们自己。

2、请你们告诉我题目中的“门”指的是什么。

题目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把你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

“门”则可理解是

比喻的一种拟题方法。

用“门”来比作某一领域的入口,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类似的还有:

人类的摇篮——海洋、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勤奋、历史的语言——化石

3、文章的题目特别吸引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用了恰当的比喻,作者把文学比作一扇门。

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

你知道还有人把一本好书比作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

A、这种说法形象生动,同时也深深地吸引了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人们还把一本好书比作“窗口”、“阶梯”、“朋友”等等。

阅读课文1-2节,思考:

1.文章开头说“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这句话中的门是指什么?

如何才能打开这些关闭着的门?

2.如果你的好朋友小华对这些“关闭着的门”毫无兴趣,你将如何来劝告他呢?

(请结合课文来说)

师指导学生回答“口语交际”类的题目时的注意点:

称呼、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气委婉。

答案举例:

小华,你好。

我们已是中学生,这是学习和增长知识的关键时期,需要不断打开未知知识的大门,打开这些门,走进去,浏览新鲜的景物,探求未知的天地,这是一件激动

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千万不能做一个精神上的贫困衰弱的人呀,你说呢?

四、重点研习

1.阅读第4小节,说说什么是文学,打开文学之门有何重要作用。

师指导学生特别注意:

段首句、中心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心句: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2.文中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你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马加爵

3.这段文字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有感情的读一读,并把你喜欢的理由写在这句话的旁边(这叫“批注”)。

师:

交给学生最基本的赏析语句的方法: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比喻、拟人作用:

生动形象,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排比手法:

增强语势,感情强烈。

反问:

增强某些语气(反诘、诘责或质问),强调某某观点,突出某某情感,使语气强烈。

设问:

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强调某某内容。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由于是中学第一篇课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示例展示批注赏析法的具体分析过程,以帮

助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

示例:

(1)“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结晶”

运用比喻、排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优秀文学作品同时代历史之间的联系,增加气势,增强说

服力。

(2)阅读优秀的⋯⋯大有裨益的事情

排比,生动形象的说明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作用,增加气势。

(3)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感情的积累。

排比,具体全面地阐明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语气强烈。

4.六个小组分组朗读《致文学》

评出最优秀的一组,教师适当点评。

要求:

1、声音洪亮。

2、字正腔圆。

3、抑扬顿挫。

五、课堂总结

附:

板书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无数关闭着的门

开门的条件

文学之门什么是文学

文学的内涵和功能(作用)

繁星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3、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4、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

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好,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

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

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

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

有哪些

感受呢?

(板书课题)

二、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口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②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

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

再看看巴金是怎样

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参考答案)

①“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

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

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

②按时间顺序。

标志有“从前”

、“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③第一部分(第一段):

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

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

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如学生将第

3,4

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

,“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

,也应加

以肯定、认可)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师生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

讨论为什么不同。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

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

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

我仿佛听

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教师点拨:

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

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

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表达了

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②怎样理解“?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

”(此题如学生提出其它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4、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

”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5、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十分生动形象的写出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五、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3段;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结合文学分小组出一份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

繁星

巴金

从前小时侯望星天对星天的依恋

三年前回忆三年前望星星与星星的伙伴之情对繁星的热爱如今在海上望星星与星星的知心之情对光明的追求有一夜船上观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冰心三首

《冰心诗三首》教学设计示例

1、通过反复诵读,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小诗的形象和哲理。

3、诗句的相对对称和排比。

4、作迁移训练。

1、准备好录音机、投影仪。

2、把下列材料制成投影片:

(1)作者简介

(2)有关《繁星》《春水》资料。

3、预习设计。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并了解诗的大意,力争会背。

(2)你对哪首诗的印象最深刻,准备谈谈体会。

(3)阅读一、二两首诗,设想自己正凝视那些芽儿、花儿、果儿,那么它们会对你讲些什么,试依照本文诗的格式自己写诗。

由上一课《繁星》导入本文一、二首诗的出处(也是《繁星》),并从文体上比较两

者的不同(巴金的《繁星》是散文,而冰心的《春水》是诗集),并简介作者冰心及诗集《繁星》和《春水》。

学生自由朗诵这三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三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出最佳朗诵者。

评比角度:

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1、提问:

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

(并准备谈理由)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

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2、依据1、2、3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教师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学生有没有回答到以下重点内容,回答不到的应补充或用体温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到的感悟点,较为新颖,只要言之成理,即予肯定)

第一首成功的花

(1)、哲理:

成功来之不易。

(2)、体会“明艳“一词的运用。

(3)、第二句“!

”的作用;

“然而”一词在本诗中的作用。

(4)、“成功”与“血”“泪”的关系。

第二首嫩绿的芽儿

(1)、歌咏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2)、“芽儿”“花儿”“果儿”这三个事物比喻什么,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

(3)、为何用“嫩绿”“淡白”“深红”来修饰“芽儿”“花儿”“果儿”。

第三首青年人

(1)、是谁“描写”,“描写”什么,为什么要“珍重”地描写?

(2)、体会诗中“!

”的作用.

(3)、课后练习二

3、诗句的对称和排比

引导学生了解三首小大体整齐的形式特点,以《嫩绿的芽儿》为例,三节诗构成排比,字数相等,诗行对称。

四、课堂练习(能力迁移)

这三首诗是诗人敏锐地捕捉生活中一刹那的感受,把哲理寓于形象之中而写成的,那

么,如果当你正凝视着那些芽儿、花儿、果儿,它们会对你讲些什么呢?

仿照第二首诗试着自己写诗。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四:

朗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课后练习三

诺曼底

五、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请看第9课。

情况万分危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