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观后感七篇文档格式.docx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观后感七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观后感七篇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财富。
它就是改变现代人心浮气躁功利的社会风气的一
剂良药。
古人有云:
半部《论语》治天下,那如果我们能
够静心研读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也许我们的心胸会开阔
许多;
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
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
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
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
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
但它
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感悟。
我们要将传统文化
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
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
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篇二】
近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落幕,纵观这几季的
诗词大会,文科生很多,理工科专业背景的选手也亮眼。
可以说,理解诗句的精妙、阐释诗歌的内涵,不专属于某
一专业,而是基于文化发展与文明演进的一种“基础性知
识”。
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就能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专业的精深非常重要,但通识教育、人文素养,也不
可或缺。
以前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看
重的是数理化学科实用性强、能培养理性思维;
后来也讲
“只会数理化,想想都后怕”,就是在说仅有理性思维还
不够,从人文社会学科中提升自己更重要。
文科生不妨有
点理工思维,理科生可以涵养人文素养,文理兼修者也可
以多些艺术品位。
多一些“诗和远方”的融通,提升的不
只是全方位素养,更能打开一个开阔的、有厚度的丰富人
生。
对诗歌的感受,会因理解能力、学识水平而有差异,
但作为一种审美、意境与趣味,却是共通的。
诗歌绝不仅
是一种可以量化的、可以考核的知识,而是一种理解世界、
感受世界的方式,让生命为之更宽广厚重。
诗心不分文理,诗意自在人心。
陈更在夺冠后说:
“如
果我能在传统文化的路上多做了那么一点点事,让更多的
人看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我觉得都是值得的。
”但愿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能多一点点诗意。
【篇三】
近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落幕,陈更战胜了孙
晓情,夺得冠军。
在节目中,两位选手令人关注,她们都
是工科生,一位在北京大学攻读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
一位在中科院研修空间环境及其效应。
一时间,古典诗词
之美与读诗之人,引发网友的广泛讨论。
(2月21日《人
民日报》)
印象中,对诗词更为熟悉的应该是文科生。
然而,《中
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冠军得主、亚军得主竟然是工科生,
这不得不让人惊叹诗词的魅力。
谁说工科生一定古板,工
科生也可以吟诵古典诗词,可以领略古典诗词风花雪月的
浪漫。
为生活增添诗意,并非文科生的专利。
所有国人都
可以徜徉于诗词的天地,涵养人生的诗意。
涵养人生的诗意,让生活更加美好。
当前我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美好生活需要自然包括对
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
活,就会感到生活空洞、乏昧,就会感到空虚、无聊、寂
寞。
如果有了精神文化生活,能够感受到一些诗意,就会
觉得生活充满生机、充满希望、非常美好。
生活,除了眼
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让生活更加美好,国人应当增
强主人翁精神,从我做起,涵养人生的诗意。
涵养人生的
诗意,要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养分。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人留
给今人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屁原,李白,社甫,白居
易,王维,王勃,王昌龄,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文天
祥,中国古代有很多的诗词大家。
他们的诗词或是婉约或
是豪放,展现了他们充沛的情感,展现了他们丰富的精神
世界。
这些诗词有看穿越时空的魅力。
“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词读起来
朗朗上口,仔细读还能品出很多味道,这就是古典诗词独
特的地方。
涵养人生的诗意,增强文化自信。
习总书记强调,文
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
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要更好地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古
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古人的喜
怒哀乐,承载着古人的家国情怀,是非常珍贵的精神文化
遗产。
认真学习古典诗词,不光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也能涵养今人人生的诗意。
当你生活中陷入困境时,不妨
想想苏轼的人生遭遇。
苏轼被流放孤岛,依然能保持积极
向上的精神状态、感受生活的无限美好,今天的我们还有
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呢?
全体国人都应当阅读诗词,涵养人生的诗意。
无论生
活多忙,都不要改变对诗和远方的向往,都应静下心来阅
读诗词、感悟诗词、涵养诗意,努力让生活更加美好!
【篇四】
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落下帷幕,灵魂人物董卿,
谈笑自若,舌灿莲花,每一次开场白都经典频出,惊艳众
人。
这并不是董卿第一次让众人赞叹她的学识,前三季的
《中国诗词大会》及两季的《朗读者》都在不断的打破着,
观众对董卿学识的认识,让观众仰慕的同时,也不断地产
生多阅读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想法。
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
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达80.3%;
数
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和纸质图书阅读率均有所增长,达
73.0%。
18—29周岁群体日均读书时间最长。
外韧之味,久则可厌;
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可见,
书是越读越有韵味,越读越有别样的体会。
俗话说“鸟欲
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
人的生命时间皆有限,人越长大,给予读书的时间就
越少,这不禁让我想起“手不释卷”这个成语的由来。
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吕蒙。
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
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
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吴主孙权让吕蒙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在孙权的指导下,从《孙子》、《六韬》等兵法书读起,
再读《左传)、《史记》等历史书,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
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时间,要自己去挤出来。
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
关头,手里总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我们年轻人更应该
勉励自己多读点书,多读好书,洗涤心灵,丰富自己。
日本永崎一则曾说:
“学习就像爬山,爬过这一座山
头,还有另一座更高的山,永无终点。
”这也提点着我们,
阅读不是一时的,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要终身阅
读,终身学子,活到老,学到老。
阅读是我们前行的路标,阅读可以不断净化我们的心
灵,阅读也决定着我们的修养和境界。
朱永新教授说,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
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
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状况。
阅读可以让我
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养成恒久平静的善良。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书读得
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
但当你思考
得越多的时候,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很少。
我们要
做勤于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阅读者,在阅读中收
获真知,养成恒久善良的品性。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书的世界,沐浴书香,感悟生
活,让我们把读书作为一生的耕耘与播种,让读书成为最
美的姿态,让我们内心因读书而精神明亮,而养成恒久平
静的善良。
【篇五】
央视一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已经落下帷
幕,围绕中国诗词、主持人董卿、点评老师康震、蒙曼等
的议论声却不绝于耳。
无疑,这一场关于诗词的文化盛宴
再一次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我们感慨少儿团“雏凤
清于老凤声”的朝气时,在我们惊叹青年团“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拼搏时,在我们佩服百行团“哲匠熙百工,
日月被光泽”的敬业时,在我们沉浸搭档团“天地合,乃
敢与君绝”的深情时,我们已然发现,中国诗词的博大精
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精神的慰藉和气质上的提升,更
是一种警示、一种勉励、一种思考。
诗歌如同我们人生中一个长鸣的警钟,不时提醒鞭策
我们。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提醒我们要惜
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告诫我们读
书要趁早;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提示我们要从
小努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教导我
们实践出真知。
古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我们人生中的
一些道理,教导后人少走弯路,少做老来后悔之事。
这些
诗歌就像一位智者,当我们在人生之路上摸索前进之时,
他在我们的身边时时警示、鞭策我们。
诗歌如同我们的一位朋友,在我们失意时、茫然时,
给予我们鼓励。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勉励我们要有旷达的胸襟淡定面对人生的风雨;
“天
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勉励我们要相信自己,
要有输得起的大气和赢得回来的自信;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勉励我们要经得起考验,只有经历了寒
冷的考验,才能像梅花一样在冬天怒放;
“粉身碎骨浑不
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勉励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堂堂正
正。
诗歌如同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失意时给我们鼓励,
得意时给我们提醒,难过时给我们安慰,失望时给我们希
望。
我们就这样在诗歌的陪伴下,锤炼品格、增长信心、
取得进步。
诗歌如同一本百读不厌的书,我们徜徉其中,我们思
索,并获得启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思索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诗歌告诉我们只有源源
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地汲取新知识;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为自己的清寒贫苦着急时,
诗歌却告诉我们真要有千万大厦要把所有贫寒人家接过
来住,于是我们明白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的含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看似走
到了尽头无路可走时,诗歌告诉我们新的柳暗花明的村庄
即将出现在我们眼前,不要怕路走到了尽头,只是该转弯
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我们还在思考怎样通过语
言为自己的形象做宣传时,诗歌已经道出了真谛:
内涵说
明一切,有知识的人自然会吸引到相同的人。
中国诗歌犹如一条慢慢长河,从古代缓缓流淌而来,
滋润着华夏儿女。
我们在诗歌中学习成长、在诗歌中思索
受到启发、也在诗歌中品味着人生百味。
腹有诗书,何止
气自华!
【篇六】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在万众期盼中到来,“四季
花开,花开四季”,随着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一场盛会
在新年与大家见面。
很多人喜欢这个节目,不是说他们才
高八斗,出口成诗,而是发自内心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热爱。
因为诗词不是文人骚客的专属,而是普通大众的日常
爱好。
高手在民间,参加诗词大会的有少儿团、青年团、
百行团以及搭档团,不论什么年龄、什么阶层、什么职业,
在这里大家都有共同的语言和话题。
在这里不仅仅是参加
比赛,夺得擂主,而是在答题中感受古人的思想,在点评
中了解时代的背景,在共鸣中抒发心中意气,大家在这里
以诗会友,共同走过诗人当初的心境和人生的历程,真可
谓美哉乐哉。
因为诗词既是时代的印记,也是历史的教科书。
“历
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我们了解一个朝代,一个人物,
不仅仅是查阅历史文献,还要看流传千古的诗词。
在诗词
里面,有壮丽河山,有英雄豪杰,也有花草春色,有鸟兽
虫鱼,能够给那个时代打下烙印,记录着人们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我们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要从
历史中汲取教训,从诗词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的明白中
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因为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极大提高国人的文化自
信。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诗词的高峰,将中国传统文化推
向了高潮,我们熟读唐诗宋词,就能感悟古人的感叹,了
解古人的见闻,借鉴古人的智慧。
参加诗词大会的有出国
留学的,也有来中国留学的,他们在异国他乡,熟悉的还
是家乡的诗词、家乡的味道,我们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就是
我们的文化特征,我们的文化信仰。
无论在哪里,诗词就
是我们自信立足的根基,是我们的图腾和信仰,是我们前
进道路上的灯塔。
【篇七】
文化供给“升级”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发力。
取
得的进步,可喜,但不能止步。
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
生活中不仅“火起来”,更要“一直火”
一部让地球“流浪”的电影,被誉为中国科幻电影的
里程碑,票房突破40亿,热度持续至今;
一次让故宫“灯
如昼”的活动,“霸屏”朋友圈,也成为元宵佳节一种新
的浪漫表达⋯⋯人们日益爆棚的精神文化需求,显露出巨
大的爆发力和推动力。
而这种喷涌的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
渴求,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供给和表达方式需要不断“升
级”,来进行及时的响应。
近些年火热的文化类节目也在创新升级。
刚刚结束的
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在赛制、舞美等方面有不
小的创新,还突出了诗词的“日常生活化”和“传统文化
性”,首次增加传统诗词在现实场景中的应用题,生动展
现经典诗词活在当下的魅力。
要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范围
生机盎然,就必须让其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
《中国
诗词大会》就在这个方向上发力。
去年走红的文化综艺节目《声临其境》今年也“更现
实”,第二季不仅继续用“声音飙戏”,还别具匠心地把
拟音师邀请至舞台,将这一群“声音的魔术师”展现给观
众的同时,也真实呈现他们面临的生存危机:
从业者寥寥,
技艺面临失传。
这种关注现实、聚焦行业的创新举措,不
仅有助于一项技艺的复苏,更有助于“声音产业”的良性
发展。
也要看到,在广袤的乡村和偏远地区,文化供给还不
能让所有人满意,有硬件缺软件、有人气缺人才、有内容
缺精准⋯⋯种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发展来
解决。
而解决的方子,就在“升级”二字:
升级理念、升
级机制、升级创作、升级表达,让文化内容更丰富多样,
让传输机制更通畅便利,让表达形式更灵活亲切。
生活中不仅“火起来”,更要“一直火”。
弘扬中华文化,
需要“流行体”,更要“走心体”。
我们要通过供给的提
升、表达的创新、意识的进步,来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饱
满的文化热情,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文明素养的提高。
也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共推中华文化走近民众,走向未
来,响应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