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差异》资料Word格式.docx
《《性别差异》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性别差异》资料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种原生态的生物性别——
假女真男:
外表是女,内在器官是男的。
纯男人:
内外都是男
半男半女:
上边女下边男,或上男下女
纯女人:
假男真女:
外表是男,内在器官是女的。
3、生理性别又称自然性别,指按照性器官的不同将有机体分雄性和雌性。
(解剖学意义上的性别,如第一、第二性征)
4、心理性别(我认为我是什么性别)
5、社会性别
——指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的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表示社会基于男女两性生理差异而赋予他们的不同的期望、要求、限制,是由社会文化形成的有关男女角色分工、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等综合体现,是通过社会学习得到的与男女两性生物相关的一套规范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即gender。
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女权主义的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概念。
五、性别认同
有两种情况:
(一)同一性与明确性:
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是同一的、明确的。
但有少数人对自身性别的认同不同一,属于性少数,体现了性别的多样性。
(二)多样性、混杂性:
1、典型案例:
同性恋现象(主要是心理性别出现了问题)
2、混杂性——基因性别、生物性别、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不统一。
第四节性别的对待
如何看待性别这种社会现象。
一、性别是一种社会存在。
1、性别存在一定的划分标准
(社会存在性别的划分标准,且是刚性的)
2、存在一定的性别规范
社会有一套性别规范,且是刚性规范,会要求男女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如男孩子要坚强,有泪不轻弹。
男刚女柔、男主外女主内等。
3、存在一定的性别角色分工(角色分工存在一定性别化)
劳动强度的安排会考虑到性别。
与关怀有关的工作----女性多
与高端技术相关的工作----男性多
4、存在一定的性别地位之分
男高于女。
纯粹性别的人地位高于非纯粹的人。
5、存在一定的性别资源的配置
资源的配置存在一定性别化:
受教育机会、接受培训的机会-----男多于女
6、存在一定的公认的性别关系
性别之间应建立何种关系,何种关系是被看做是正常?
这规范着我们每个人。
夫妻中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等往往被认为是比较好的搭配。
如两人反差大的会觉得不牢固。
7、存在一定的性别观念
何种性别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更有价值?
哪些被忽视。
8、存在一定的性别价值以及评判体系
价值以及评判体系也是刚性的。
性别是如何存在的——
1、性别存在的多样化
孰强孰弱多样化,汉族家庭中男强女弱正常;
其他家庭女强也正常。
2、性别存在的多元化
包括性倾向的多元、家庭制度、婚姻制度的多元。
3、性别存在的光谱化
一端是一夫一妻制、另一端是完全杂婚制,中间还会有多个过度模式。
4、性别存在的阶段性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性别存在。
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生殖力社会:
这个时期因为人口多多益善,在不了解孩子从哪里来的前提下认为女人很神秘很伟大,是地位相当于女神。
(2)体力社会:
铁器的发明不再刻意需求大量人口,并且发现了男人在生殖中的地位,女性就从女神慢慢掉到了女奴的地位。
男人地位上升,成为男神。
(3)智能社会(或工业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性别不再是判断某一个性别是否有用有价值的唯一标准。
5、性别存在的变迁性
性别是不断变化的,流动的,带有过程的。
这些变迁使得有关性别的常识和主流理论受到质疑和挑战。
二、性别是一种社会制度,表现在:
1、性别的价值定位与角色规范和期待
指社会、他人、自我对不同性别的认同和价值定位、对不同的性别类型在行为、姿势、语言、情绪、生理、心理等方面规范与期待,以及个体的自我实践、实现。
2、性别化的资源配置
社会和家庭在进行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时基于性别的差异性对待,以及这一差异性对待被社会、他人、个人的合理化和合法化。
上学、就业、疾病等等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资源配置都存在性别化的倾向。
3、性别化的劳动分工
指的是在社会生产、家庭劳动、家务劳动、社区工作等方面基于性别的差异性安排。
这一差异性安排反过来也强化了不同性别的社会或家庭角色、地位的评价,形成一条回馈路线。
行业角度看:
存在行业的性别隔离。
推荐阅读:
(1)《妇女也是国民吗》
(2)《服务于家人的家务劳动是国民生产吗》
4、性别化的家庭、亲属关系
媳妇和婆婆的关系,丈母娘和女婿的关系。
5、性别化的性行为模式
性行为指广义,包括所有有性内涵意识的行为。
性不仅仅是两腿之间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两耳之间的事情。
6、性别化的个性特征
基于性别的,关于不同性别如何行动、如何表达、如何与人相处等的两性模式。
7、性别化的社会控制
基于性别的,对符合社会性别规范的行为给予正式或非正式的鼓励直至奖励;
对违反社会性别规范的行为给予正式或非正式的谴责、处罚、惩罚、污名化,
直至进行社会隔离和医学治疗的制度性安排。
如同性恋过去被列入了精神疾病种类中,会被绑到医院对大脑的某部分进行切割来防范再同性恋,以医学治疗的方式进行残酷打压。
自二零零零年国际卫生组织将其从疾病中分离拿出来,
8、性别作为一个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领域中基于性别对性别角色、地位、作用等进行定义、评价时,存在和实施的性别差异化对待,以及对这些差异性对待的合理化和合法化。
9、性别化的社会--文化符号
社会--文化符号(包括形象、语言、文字等)基于性别而出现和存在的
差异、差异性涵义和差异性表达等。
以及这些符号在社会文化中的生产和再生
产,显现和遮蔽、延续和消亡。
三、性别是一种个人生活理念和行动,表现在:
1、对于生物和生理性别的确认
个体存在一个了解和认识自身性别的阶段和触发点。
2、对社会性别身份的认同
认同或不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
3、婚姻和生育
对婚姻定位不同,对生育的看法不同。
所以婚姻失败对女人的打击大,无孩子对男人是致命打击。
4、性取向
自己的性取向是什么,如何看待他人的性取向
5、情感表达
表达方式不同:
如对待哭泣
父爱母爱的表达方式不同
6、性别化的社会化过程
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也是一个生物人到性别人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中:
进行性别化的区别教育
7、关于社会性别的个人理念
认同或不认同、肯定或否定,由此形成自己的理念
8、社会性别的自我呈现
作为性别人如何表现自己。
第二章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性别差异心理学诞生的条件
(一)从思想发展史的线索看
须形成男女平等的观念,相互尊重,彼此信赖。
把相互的差异理解为一个合理的历史过程,而非孰优孰劣。
(二)从方法论的线索看
要确定人在心理上存在差异的科学依据,以及验证这些证据的科学方法。
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高尔顿(F.Galton1822-1911)——差异心理学的先驱
19世纪后半期高尔顿开创了个体差异的研究
(1882创建“人类学测量实验室”)
(二)施太伦创立“差异心理学”
(个别差异、文化差异、性别差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独立分支
70年代后长足发展。
(三)麦考比(Maccoby,E.E)和杰克林(Jacklin,C.N)
1966麦考比《性别差异的发展》
1974麦考比和杰克林合作出版《性别差异心理学》
——被公认为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是性别差异心
理学发展的里程碑。
来自布洛克(Block,J.H)批评之声最严厉——
她认为有三个弱点:
1、资料根据的弱点
2、已有研究进行考察的框架具有的弱点
3、收集资料、计算结果和进行推论方面的误差导致的弱点。
尽管如此,但人们还是公认:
麦考比和杰克林的《性别差异心理学》是对男女差异心理研究的最为杰
出的贡献,是这一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是一座里程碑。
三、确证的和有待确证的结论(麦考比和杰克林的研究)
(一)确证的结论:
1、女孩比男孩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2、男子有较强的视觉-空间能力
3、男子数学能力稍优
4、男子更有攻击性
(二)有待进一步确证的结论:
1、女孩不比男孩更有“社会性”
2、女孩不比男孩更易受暗示
3、两性有同样的自我尊重要求
4、女孩的机械学习和简单重复学习并不更好,男孩在抽象的学习和新内容的学习中也不更强
5、男孩并非更擅长于分析
6、男女在受遗传和环境影响上是一样的
7、女孩并不缺少成就动机
8、认为女孩靠听觉,男孩靠视觉是没有根据的
第三章性别差异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两性观
(一)弗洛伊德:
(尚男抑女论)
弗洛伊德用“去势恐惧”、“阳具羡慕”、“俄狄普斯情结”等概念说明男女性别角色的获得机制。
1、基本假说:
包含幼儿性欲在内的“力必多”阶段性发展的理论。
2、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认为每一阶段由于快感集中于人体某一性感带,个体心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个体从出生到五六岁,要经过三个固定的连续发展阶段:
口腔阶段——吮吸和吞咽获得快感男女相同
肛门阶段——排泄
生殖器阶段————男孩—“去势恐惧”
女孩—“阳具羡慕”
(二)多伊奇:
(女性类型说)
1944年海伦·
多伊奇《女性心理学》,相信妒忌男性和恋父情结冲突的解决对女孩人格发展的巨大作用。
观点:
(1)女孩对男孩的妒忌是由儿童的一般嫉妒倾向而产生。
(2)恋父情结根本不存在,女性更具有自恋倾向、被动性和受虐性。
三者以相对平衡的形式构成了正常女性的人格心理。
(3)把女性分为两种类型:
女性型——被动、自恋和受虐
男性型——主动、竞争和攻击性
(三)埃里克森:
(内部空间观)
内部空间概念是他对两性研究的一大贡献
男女的内部的空间决定了人们对外部空间的认识,还决定了人类的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
(四)阿德勒:
(男女平等观)
强调社会文化决定女性心理,提倡男女平等,女性的自卑、低贱是社会赋予的,必须加强青春期的性教育
(是女权运动的先驱)
二、两性角色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性别定型的基础
重视性别差异的表现。
不否认遗传在两性角色定型中的作用,更强调两性角色的社会化学习,即通过观察、强化和模仿获得。
1、观察学习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强化过程
2、班杜拉运用“直接强化”的概念解释对儿童性别行为的塑造。
“直接强化”是指为了实现性别的定型化行为对男孩和女孩的奖励和惩罚必须予以区别。
3、模仿即儿童从观察成人行为到表现成人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模仿是性别定型过程的基础。
(二)两性角色的获得
男女两性角色的获得是观察、强化、模仿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持续很长时间。
(三)班杜拉的经典实验
三、认知发展的两性观
着重研究成长中的儿童如何知觉其周围的事物,如何了解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
(一)认知发展两性观的理论基础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认知结构心理图式(心理建构)
人的智力依据同化、调整而达到平衡和发展
提出智能发展阶段理论
(二)认知发展两性观的基本内容
柯尔伯格继承皮亚杰的研究成果,并将他的认知原则推广到性别角色领域。
1、基本内容:
(1)性别认同即儿童将男性和女性进行性别归类----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2)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和判断而形成,此时儿童接受同性行为,排斥异性行为。
(3)这种认知判断虽是2-7岁儿童形成性别认同的结果,但儿童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概念往往受环境的某些变化的影响。
(4)基本的自我类型决定基本的价值取向,“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在于把自身性别相符合的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5)基本的普遍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期,从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的生理差别开始。
(6)这种习惯性概念使儿童产生“男子气”、“女子气”的表现,即与同性人物确立性别同一性。
(7)双亲适当的行为可促进和巩固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的形成,这一过程在各种养育条件下都会产生。
2、性别认同及其发展
柯尔伯格认为:
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需经历三个阶段:
性别认同、性别分化和亲长认同
(1)性别认同
2岁认知自己的性别标记
3岁根据外观特征把性别标记类化到别人身上
4-5岁明白性别基于身体的构造,认为性别可变
6-7岁知道性别与解剖结构组织不可变,“性别常性”、“物体常性”
(2)性别分化
性别认同-------行为与性别一致
柯氏认为身体意象的意义
男性意象---权力尊严侵略性
女性意象–-抚养照顾孩子——刻板印象
男女都有珍视与其性别相一致事物的自然倾向
男孩:
自我一致性与权力尊严不矛盾——稳定的性别化偏好
女孩:
两者相互抵触——偏好较弱
(3)亲长认同
男孩“我是男的”——珍视模仿依附男性“我们都是男人”
女孩“我是女的”——想与母亲认同抚养及缺乏权力尊严
所有儿童都倾向于模仿与自己性别相同及具有权力尊严的人(并非同一个人)。
渐增的父亲取向与渐减的女性化偏好并没有减弱女性评价和自我肯定,相反稳固。
“互补模仿”将自我与男性化的刻板印象相比,学习以适当的女性化方式和男孩子们相互作用。
四、两性世界中的文化人类学观
社会固有的文化传统迥异,这种差异对于性别角色的获得和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米德对原始部落的考察
男女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于社会文化。
每一社会都选择了一些奠定在生物性性别差异基础上的男女心理特点加以肯定和强化,选择另一些加以否定和惩罚,从而塑造出因不同性别而具有不同性格的人。
(二)性别角色的跨文化特征
人类学家根据人类觅食与满足需要的不同方式,将文化划分为:
1、狩猎与采集2、园艺文化3、农业文化
4、游牧文化5、工业化社会
(三)跨文化变异的普遍原则:
每个社会都确认性别差异并使之日趋复杂。
男性性别角色总是受到更高的评价。
利用男女间体力的明显差异作为劳动分工的基础---最简洁、最经济的方法
五、社会性别理论(当前流行最广泛)
(一)当代最有用的社会性别理论。
(二)理论核心:
建立在人的基因、生物、生理性别基础上的,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的界定标准、行为规范、关系、价值地位等的建构,以及不同性别的被建构。
(三)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1、七十年代
盖尔·
卢宾1975年的文章《走向妇女的人类学》中提出了Gender的概念,重新定义为性和社会性别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事物。
不仅仅是一种现象和存在,还是一种制度。
从经济学角度谈经济资源的配置、经济地位、经济的关系(如在西方丈夫负责赚面包,妇女负责操持家务)
整个七十年代,观念很大进步
2、八十年代
与其他主流学术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一样,他被强调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成为女性主义学术理论和实践、运动的核心。
这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
说它可以深入到社会行动、社会实践、学术研究的各个层面,所谓女性社会学不是冠以女性的名称的社会学,不是只研究女性,而是用女性的眼睛去看社会,从女性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社会议题进行研究。
3、九十年代及以后
它被强调与阶级、阶层、民族、种族、年龄、性倾向、文化类型、文明发展阶段等差异性的互动与交叉作用。
学习社会性别理论的意义
(一)学习一种新的学术理念和工作理念,建树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拥有这个视角会发现更多新研究领域,研究会有大突破。
(二)提升社会性别敏感度,建树一种新的性别价值观
1、提升社会性别敏感度,可以减少社会问题出现。
建立性别顾问委员会。
2、提升社会性别敏感度,在所有的性别之间建立一个共生、共存、互助合作的关系。
任何性别都有存在的价值,任何性别的经验都是有意义的。
3、建树新的人际关系。
九五世界妇女大会口号:
用妇女的眼睛看世界
可以扩展为用性别的眼睛看世界,这样就不会紧张、焦虑、正确对待自己、建立新关系。
思考题
1、男女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试述性别差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3、麦考比和杰克林的研究中得出的确证的和有待确证的结论有哪些?
4、性别差异理论的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第四章性别差异心理的起源
第一节差异心理的生物根源
生物学差异——是两性差异心理发展和展示的前提和最初的开端
一、两性生理差异的生物学基础
(一)两性差异的生物学发展过程经历三个步骤:
1、受孕时的基因决定性;
2、胚胎发育过程中性腺的作用;
3、经由血液性激素使男女内生殖系统、外生殖系统和大脑产生分化。
(二)遗传基因
遗传是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染色体—46条,23对—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XXY
性染色体携带着生命所必需的影响性决定和男女分化的基因
(三)性腺、性激素
1、性腺:
下丘脑、肾上腺、睾丸、卵巢、染色体(=性腺)……
下丘脑---影响激素分泌
下丘脑是内脏、内分泌和情绪活动之间维持平衡的中枢,进而影响到垂体激素的分泌,并借此调节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
两性分泌激素的不同:
不同
男性
女性
来源
睾丸
卵巢
分泌模式
持续分泌
周期性
对特定激素的敏感度不同
2、性激素——两性进一步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1)男性---睾丸--睾丸酮
女性--卵巢--雌激素和孕激素
睾丸酮、雌激素和孕激素男女都有,只是量上不同。
(2)性激素与行为
两性分化过程中,染色体形成两性不同的性腺,此后所有的两性生理、解剖学的分化都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完成,而且性激素还对有机体的性行为和其他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两性不同的性激素可能是男女某些行为差异的基础,但这种生物因素只是当环境为之提供条件时才能对人的行为造成影响,性激素和社会环境是在相互作用中决定人的行为的。
(四)大脑两半球的分化
胚胎后期,性激素通过血液作用于脑,对大脑两半球分化产生影响,因而雄性激素在发育的关键期是否存在同样可能影响两半球的组织发育。
左半球在还没有雄性激素分泌时就开始发育了。
右半球发育晚,在它的发育关键期内已经具有雄性激素,由此它的组织发育较多地受到雄性激素的影响。
女性胚胎中的雄性激素的含量不多,受其影响也小。
这也许是女性言语发展早和功能单侧化程度较差的原因之一。
二、两性心理差异的生物根源
(一)两性心理差异与遗传基因
1、生物性别由一对性染色体决定
2、有研究者认为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只占全部染色体的不到2%,其中多于98%的遗传特性都是相同的
3、男女的相似远多于差异
(二)两性心理差异与性激素
性激素对两性的心理行为有重要作用
1、攻击性行为直接受到雄性激素含量的影响
2、对抚养行为的了解
3、女性性激素呈周期性波动
(三)两性差异心理与解剖构造
1、最根本的解剖学差异:
第一性征差异(生殖器差异)
2、两性解剖学差异另一表现:
两性脑组织的差异
现代脑科学的发展肯定了两性脑组织上的差异主要在下丘脑和大脑两半球。
在下丘脑—脑垂体—性腺调节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反馈环路中,下丘脑的性别差异体现在决定垂体分泌是周期性的还是非周期性的。
这对人类的行为有某些作用(性行为和侵犯行为)。
3、男性大脑两半球的专化性比女性显著。
(四)两性心理差异与生理机能
1、两性生物特性的差异,也在生理机能上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体能、生理成熟。
这都与两性心理差异有不同的关联。
性别
体征
体能
男
体格高大肌肉发达
力量、肺活量、爆发力、运动速度、活动强度
女
体格矮小脂肪丰满
耐力、柔韧性
2、两性的生物特性与两性的心理行为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三、生物学差异与性别同一性
(一)性别同一性:
1、定义:
是指人们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性别身份的确认,反映着人们对自己性别的归类。
2、性别同一性某种意义上讲是性别形成的核心和关键。
性别同一性不是遗传和生理结构自然决定的,而是后天父母对性别的确认及抚养方式决定的,取决于后天的教养。
3、社会环境和抚养方式对性别同一性的决定性必须符合一定条件:
(1)性别必须在儿童生活早期(18个月至3岁)得到确认
(2)父母对儿童性别确认迟疑含糊会导致性别分化的不完善。
(二)性别同一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女性似乎更容易顺利的形成性别同一性。
性别同一性的不同——决定两性行为、人格等方面的差异,生物学的两性差异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但不是决定男女性别行为的主要原因。
四、生物学上的优势——在女性
1、世界各国,不论其文化背景方面有多大的差别,女性都比男性有更强的生命力,这不能不说是生物学的先天倾向与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然而两性差异生理过程方面的表现是很有限的,有时甚至不如个体差异明显。
第二节差异心理的社会根源
一、性别角色的含义
1、什么是性别角色
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2、性别角色化
从个体来说,就是内化性别观念,学习性别态度,了解性别关系,形成性别行为的过程。
简单说,就是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自己的性别。
二、社会文化变异
不同文化间性别角色差异显著。
觅食与满足需要的不同方式,文化分为:
(1)狩猎与采集
(2)园艺文化
(3)农业文化(4)游牧文化(5)工业化社会
米德对原始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