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54459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歌词中体现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源于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君主专制

5.下列关于三公九卿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②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分权于三公九卿

③三公中的太尉负责监察百官

④汉朝继续沿用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7.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8.《剑桥中国史》载:

“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9.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0.下表是《海昏侯刘贺家族谱系表》,由此可见

A.刺史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B.汉代贵族政治得到加强

C.分封皇室宗族是专制皇权的体现

D.汉代政治制度随意性强

11.西汉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

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

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

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25人,王子侯201人。

这反映了

A.君主权力遭到削弱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军事战争基本结束

D.分封制度得到加强

12.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

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

这体现了

A.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啬夫由中央任命

13.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

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

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14.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

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15.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枢密副使

D.知府

16.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

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17.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称为寄信上谕。

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

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强化了专制皇权

D.适应了军务需要

18.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A.

B.

C.

D.

19.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

“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

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

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选官制是

A.世禄制B.征召制C.察举制D.科举制

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

“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秦朝创立皇帝制和郡县制

B.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

C.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

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1.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22.在龚书铎著的《中国社会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上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B.行省制

C.郡县制D.分封制

23.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

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

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C.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D.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24.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

A.南书房的建立B.丞相制度的废除C.内阁制度的确立D.军机处的设置

25.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梭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

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秦始皇:

“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

“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宋太祖:

“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

“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26.“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B.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27.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

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28.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29.《国史大纲》载“张居正为相(内阁首辅),……太仓粟支十年,太仆积貯至四百万。

及其籍没,家资不及严嵩二十之一。

然能治国,不能服人。

法度虽严,非议四起”。

“非议四起”主要是由于

A.自身不正贪污腐化B.不善理财入不敷出

C.阁臣弄权不合制章D.世俗日下嫉贤妒能

30.清代雍正时期,朝延将边疆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即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被废除,改成由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

这一做法

A.有利于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

B.实现了社会各等级之间的流动

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大大扩张了清王朝的统治疆域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王位的世袭,由于宗法制度的完善,奉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予以贵不以长”的信条。

因为有了确定的王位继承制度,所以西周的王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比较稳定的。

——据《公羊传》改写

材料二皇帝制度中第一重要的事是皇位继承问题。

自汉以后,皇帝在位时就先指定好自己的继承人——预立太子。

但是皇帝只有一个,皇位只能一人来继承,而皇帝又总是儿孙满堂,他们个个都想当皇帝。

自秦始皇开始,到皇帝制度被推翻为止,皇位继承问题一直没有妥善解决,历朝都有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演出一幕幕骨肉相残的悲剧。

2000多年间,因嫡庶长幼争立而导致皇子被杀者十有八九,善终者不过十之一二。

——摘编自傅永聚《中国政治制度论纲》

材料三雍正从根本上废除了以嫡长制为前提预立皇太子的办法,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

这就是,在位皇帝将在诸子中选定的继承人名单先亲自预先写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另写一道同样内容的密旨随身携带,以为必要时核对之用。

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惟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

——据《清史稿》改写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皇帝制度的特点以及在皇位继承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为解决这一异化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32.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否能有效地实施统治,和当时选官制度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材料一东汉时期的民谣说: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的评价: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

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

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邓之诚《唐之制度。

科举》请回答: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

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分析科举制有何积极意义。

(3)结合材料与所学,归纳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

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开始实行"

C项说法错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除了分封制外还有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D项正确,因为"

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

,而实行分封制,可以有效地管理地方,稳定西周的统治。

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2.C

【详解】

根据所学,宗法制的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是避免了王位继承所带来的纷争问题。

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

故C项正确;

世官制只推行过一段时间,无法影响三千年,故A项错误;

分封制主要推行于周代,故B项不符合题意;

中央集权制从秦朝才开始建立,无法影响三千年,故排除D项。

3.D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规定,分封的诸侯听命于周天子,有出兵勤王的义务,从材料内容可知,这是处于战国后期,周天子的命令诸侯已不予理睬,说明分封制受到了冲击。

D项正确;

战国时期贵族政治仍然存在,排除A项;

材料不能证明天子的权力从此时才开始削弱,天子的权力应该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削弱了,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而不是宗法制,排除C项。

4.B

【解析】材料中的“家国一体”体现了血缘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将"

国"

"

家"

结合起来,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与家国等观念无关。

故选B。

5.D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三公九卿制中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九卿是一个泛指。

三公九卿制是一种君主专制的体现,所以②错误;

③选项错误,太尉主管军事,监察百官的是丞相;

④选项说法正确,本题选择D选项。

6.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

两者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但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

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

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故D项错误。

7.B

材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A错误;

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 

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结合所学可知,目的在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B正确;

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关键信息是:

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

8.C

【分析】

由材料“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反映了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故排除A,选C;

B是中央官制,无关;

D是西汉初年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请在此输入详解!

9.D

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

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

所以本题选D。

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

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决策产生的方式。

10.C

根据表格可知,刘贺的父亲受封爵位是按照血缘关系而来,而这种血缘关系体现了皇权的特殊性,选项C正确;

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

汉代是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排除B;

材料无法体现出汉代政治制度的随意性,排除D。

11.B

根据题干可知西汉时期功臣侯的分封数量越来越少,而王子侯的分封越来越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材料说明的是削弱王国实力,不是削弱君主权力,A错误。

材料说明是削弱王侯势力,不是说明军事战争的结束,C错误。

材料中分封制遭到削弱,D错误。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功臣侯不断减少,王子侯不断增加,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12.C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郡县制下的乡里制度中,三老、啬夫等在基层管理方面尤为重要,而三老、啬夫不在国家行政体系中,因此这种基层管理体现了一定的自治色彩,选项C正确;

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

郡县制在秦朝就已经在全国推广,选项B排除;

选项D不符合史实,啬夫并不是中央直接任免,其不属于官僚体系,排除。

13.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为国家选拨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

材料中只是指出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占一定的比例,还远未达到垄断的地步,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很多宰相出自世家大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说明门阀士族对科举制度仍有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

世卿世禄制度指的是世袭制,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故D项错误。

14.D

根据材料“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化说明封建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相权受到削弱,这表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D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依然存在,故A项表述错误;

材料并没有关于行政效率的论述,无法得出此结论,故B项错误;

材料只能表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地位上升,并不能说明它们的决策权也扩大了,故C项错误。

15.C

宋朝为了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因此“位同宰相”的是枢密副使,C正确。

转运使属于地方的管理财政的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A;

兵部员外郎是六部中的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B;

知府是地方的行政官员,与设问不符,排除D。

16.C

行省是中书省的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故C项正确;

行省制是秦朝推广的郡县制的重大发展而非笼统继承,排除A。

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并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能彻底解决,排除B;

秦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D。

17.C

由材料“寄信上谕……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皇帝的上谕直接让受命令的人办理,不让其他人知道,说明其根本目的是加强皇帝对绝对权力的控制,故选C。

材料中“寄信上谕”使决策更加快捷、保密,但是这些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AB;

军机处此时已经不在是单纯的军务机构,故D项错误。

本题属于史料阅读理解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学生需要透过现象看到古代官制演变的本质。

18.C

依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其基本矛盾之一,总体上,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故符合地方权力整体上不断削弱的图为C,故选C;

中国古代地方权力是不断削弱的趋势,AD总体呈上升趋势,B项是不变的状态,三者都不符合史实,排除ABD。

我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然后分析各选项即可。

19.C

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注重孝悌廉公,故答案选C。

世禄制即爵位世代传承,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

征召制是征召那些有一定才能又不肯出仕的社会贤者、隐居高士、学者名流,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B;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考试,故排除D。

20.C

材料中“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清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正确;

A、D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的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

科举制度把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联系所学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

21.A

“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

B属于军事机构、CD分别是明清时期皇帝的侍从机构,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

22.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掌握。

西汉建立后,错误地总结了秦亡的教训,认为是没有实行分封制的缘故,因此,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实行分封制,即推行郡国并行制。

所以应选A。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23.B

“有权就有一切”,结合所学,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

“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

“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

蒙昧主义、天命观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B项符合题意,故选B。

24.D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只是跪受皇帝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D项正确。

南书房的建立,专制皇权尚未达到顶峰,排除A。

明朝朱元璋废丞相,权归六部,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排除B。

内阁制度的确立,专制皇权尚未达到顶峰,排除C。

25.C

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ABD表述正确,C表述错误,内阁设立是在明成祖时期。

因此选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复习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从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影响;

归纳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当时西方政治状况,分析不同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比较不同时期中央制度、地方制度的异同,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内容。

26.B

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D项错误。

27.A

郡县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