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14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5299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7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14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专题14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专题14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专题14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专题14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14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

《中考语文专题14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14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14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

独坐悲双鬓,虚堂人静不闻更。

空堂欲二更。

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门外不知春雪霁,

灯下草虫鸣。

半峰残月一溪冰。

15、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16、两诗中的“独坐”,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心境?

15、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

鸣的现象;

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分)

16、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读书的投入与专注)。

(意对即可)(2分)

仔细阅读两诗,理解内容,找到描写夜景的诗句,从写动景和静景两方面来分析,比较不同。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2016届江苏省江都市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诗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词。

(5分)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0、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其感情基调是。

11、“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有何妙处?

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10、(2分)亡国哀思凄婉

11、(3分)以麻丝喻离愁,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

根据所学理解,结合对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抓住词中关键的句子“是离愁”即可理解解答。

根据所学理解词的思想情感,直接分析句子中的比喻用法,提出本体喻体,说明比喻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里感受。

四、(2016届江苏省滨海县条港初级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南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①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②飞。

①篱落:

篱笆。

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②蛱(jiá

)蝶:

蝴蝶

8、诗中用梅子黄、、、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9、侧面烘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从这一角度赏析“唯有蜻蜓蛱蝶飞”。

杏子肥、麦花白

因为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村中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惟有蜻蜓蛱蝶飞”衬托出了村中的寂静。

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根据题中填空的提示,直接摘取诗可字语填空即可。

五、(2016届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秋季段考)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

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鬓微霜”着意写自己的年老,表达因年事已高而无法作战的哀叹。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豪放的。

【答案】C

仔细阅读全词,理解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所学所记,比较判断正误。

C错,本词表达的是作者不服老,要“聊发少年狂”,并没有“哀叹”的内容。

六、(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

(4分)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21、颔联除了对偶,还运用了什么修辞?

有何效果?

2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1、比喻。

用“浮云”比喻漂泊不定,“流水”比喻时光消逝,生动形象(或对比。

用“一别”的短暂与“十年”的漫长相对比,突出了人世的沧桑,言简义丰)

22、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首先仔细阅读全文,理解全诗的内容,根据最后一句中“归去”一词来理解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七、(2016届浙江省永嘉县岩头镇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

松高貌。

②衣冠:

士大夫的穿戴。

13、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14、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13、(2分)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意。

(共2分。

意对即可)

14、(2分)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

共2分。

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得1分;

指出质朴或“淳朴”等得1分)。

最后两句理解不难,从字面上即可理解其所描写的乡间田园生活,用几

个词来概括这种生活的特点即可。

八、(2016届江苏省射阳县特庸初级中学、射阳县第六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欣赏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7分)

梦中作(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酒阑:

酒尽、

8、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第一、二句所描写的画面。

9、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分)

一轮明月把远近山头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

籁俱寂中吹笛

,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

(1)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2)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抓住诗句中每个字词所描写的景物,拓展其内容,发挥想象,多用形容词和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多个方面来描述景物的画面,突出其特点,形容这一画面给人的视觉感受。

鉴赏诗歌的形象。

抓谁最后一句“酒阑无奈客思家”中“无奈”和“思家”两词结合注释的内容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九、(2016届浙江省杭州市朝晖初中等六校九年级12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5分)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宋•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②微官少年事,病来那

复一分心。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

②顾藉:

顾念。

⑴请对首联中的“拥”字进行赏析。

⑵请结合全诗,分析“倦鹊”“飞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⑴“拥”字在句中是

“拥抱”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展示出一幅落叶纷纭紧贴台阶的画面,营造了冬日里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

⑵乌鹊在冬夜里绕枝翻飞,欲求栖息却无枝可依,呈现出疲倦、疲惫的情态;

鸿雁掠过清冷的月亮,投下一声孤独悲切的哀鸣,诗歌借景抒情,借“倦鹊”、“飞鸿”表现了诗人在贬谪中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困顿失意的心情。

(2)试题分析: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此处诗歌借景抒情,借“倦鹊”、“飞鸿”表现了诗人在贬谪中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困顿失意的心情。

十、(2016届四川省简阳市镇金学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边的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试问卷帘人”句中“试”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矛盾心理?

(2)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暮春“雨疏风骤”后“绿肥红瘦”的景象。

(字数5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1)一个“试”字,表达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1分)。

(2)答案略(2分,能紧扣“枝叶繁茂,花儿凋零”描写生动1分,运用修辞1分)。

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

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十一、(2016届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胜坨中学九年级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9、10题。

(4分) 

春光好

(宋)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 

①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注】①雪坞:

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9、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

词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0、“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任选其一

简要分析。

9.阳光(或天气)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

(1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欣喜之情。

(1分)(共2分)

10.“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

(1分)。

“偎”字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花的娇美。

(2分)(共3分)

9、

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这里通过写阳光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欣喜之情。

10、

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

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这里“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

“偎”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的娇美。

十二、(2016届江苏省江阴市第二中学九年级12月月考)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春居杂兴[宋]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

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

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而得罪皇帝,宋太

宗淳化二年,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

此诗系任所有感而作。

1

0、请对首句中的“斜”字进行赏析。

11、这首诗使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2分)

(1)“斜”字生动传神地描写了桃树杏树(1分)映衬着想要破藩篱斜势顽强生长的姿态。

(1分)

11、(2分)

(2)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借春风吹折桃花杏花,抒发了忠臣不为皇帝佞臣所容,蒙冤受贬的怨愤之情,表达了对皇帝昏庸无知的谴责(不满)。

11、

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

总结为:

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此处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春风吹折桃花杏花,抒发了忠臣不为皇帝佞臣所容,蒙冤受贬的怨愤之情,表达了对皇帝昏庸无知的谴责。

十三、(2016届湖北省麻城市张家畈镇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8—19题。

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8阅读全诗,下面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竹溪村路板桥斜”中“斜”读xié

而【过故人庄】中“青山郭外斜”中“斜”读xiá

B.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的乡村图景。

C. 

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

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家忙的气氛。

D.闲”是本诗的诗眼。

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闲衬忙,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

19品读前两句诗,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

写出了山村的什么特点?

  【答案】

18、A

19、意象:

雨中的鸡鸣、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

特点:

幽静、优美、和谐。

(1分,答出幽静即可)

18、

A中应是““青山郭外斜”中“斜”读xié

19、

十四、(2016届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韩洋初级中学九年级12月月考)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7-8题。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①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②,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③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

村桥原树④似吾乡。

【注释】①野兴:

指陶醉于山村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②籁:

大自然的声响。

③棠梨:

杜梨,又名白梨、白棠。

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④原树:

原野上的树。

6、此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

(2)

▲▲▲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几种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至少写两点)(4分)

6、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好似胭脂一般,在山野间分外耀眼;

成片的荞麦花洁白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

7、①由菊花初黄、万壑有声、数峰无语、秋叶红艳、荞麦花开白又香等美景,可见作者对美景的陶醉或对自然的喜爱。

②“似吾乡”,感觉眼前之景好像自己的家乡,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③对自己不得志的惆怅之情。

景色虽美但是自己却有家难归,仕途多舛,自然产生“惆怅”之情。

(4分)(答两点即可)

6、

此处描绘了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好似胭脂一般,在山野间分外耀眼;

成片的荞麦花洁白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的景象。

7、

十五、(2016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美琪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

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①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

yǎo,深远。

9、

(1)诗中第二句只笑不答,耐人寻味,请对“笑”字作简要赏析。

(2)结合末句,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笑”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轻松愉悦的心情和悠然自得的心境,增添神秘感,设置悬念,含蓄隽永。

(2)全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悠然闲适心境,也流露出对现实不满(愤世嫉俗)的情感。

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表述题。

此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悠然闲适心境,也流露出对现实不满(愤世嫉俗)的情感。

十六、(2016届山西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12月月考)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7、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

B.全词即景抒情,借古讽今。

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C.“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刘备这句话,不仅“曲尽其妙”,而且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

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手法上含蓄、委婉。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

风格明快,气魄阔大,尽显豪放风格

C中“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说法不正确。

十七、(2016届浙江师范大学婺州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独立作业)阅读《采桑子》一词,完成第15-16题。

采桑子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15、词中“狼籍残红,飞絮濛濛”意境很美,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16、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胸怀与心境?

【答案】

15、示例一:

“狼籍”“飞絮”写落经零乱满

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示例二:

“濛濛”运用叠词,富于韵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絮随风飘扬的迷蒙,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16、表现了词人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15、

16、

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这里作者通过写景抒发的是晚年解脱政务之后的开朗、愉快的心境。

十八、(2016届云南省腾冲县第五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以下古词,回答10——13题,共12分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0、请说出词

人“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2分)

11、词中“只恐”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答:

(2分)

1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武陵春》中作者是“日晚倦梳头”,请从中分析两位女

主人公的不同心态?

(4分)

13、“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千百年来的写愁佳句,请赏析妙在何处?

(4分)

10、物是人非,家破人亡

11、与前文“闻说”“也拟”相对,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作者可以松一口气了,而“只恐”笔锋一转,让人跌落进无限的愁绪之中(意思相近即可)

12、“梳洗罢”是对生活的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日晚倦梳头”是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可以看出作者满怀的愁绪。

13、借船言愁,用夸张的手法写愁,把看不见没有重量的愁写得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象,连船都载不动了,体现了作者愁之深愁之重。

10、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

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找一个消除愁苦的办法。

不过,转而却有否定了自己的计划。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的小船承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12、

望江南中的主人公是渴望心上人归来,才会早起梳妆打扮、而李清照并非倦梳头,而是丈夫已死,没有了欣赏的人,也就没心情梳头了。

13、

愁本来只是一种情绪,是虚的。

如果从本质上去说,也只能说愁得厉害,甚至愁白了头发,这些说法都显得太抽象,而用小船都载不动,就有了重量和质感,这是一种独创,不仅奇特而且形象。

十九、(2016届四川省安岳县永清辖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四)诗歌鉴赏(完成26-27题,3分)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26、对“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

A.早春    B.暮春    C.夏季     D.秋季

27、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前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C.第三句点题,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6、C

27、B

26、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