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docx
《社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戏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山东省东平县彭集镇中学付征涛
教学构想:
以读促学,文章写的是童年趣事,学生既熟悉又亲切,会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抓住这一契机,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
初读课文,梳理出故事情节,归纳出所记事件,分辨出叙事详略;再读课文,找出主要人物,分析性格特点,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精读课文,品析精彩片段,体会作者感情。
经过这三步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使自己有所感悟和思考。
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点拨,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学生头脑中应该是对整篇课文的解读,老师要抓住主要问题带动全篇,不是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面面俱到的提问题,所以采取的教法是:
导读法、精讲法、赏析法、点拨法。
学法是: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在自学与互学中提高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
2、掌握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记住文章记叙的事件并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4、掌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6、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3、体会景物描写对于表现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4、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
1、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2、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导读法、精讲法、赏析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作者、字词。
2、理清文章脉络,分清叙事详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
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同学们发言)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
我们首先来熟悉作者。
二、掌握作者:
(由学生回忆,教师归纳)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听录音,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学生听完录音,掌握下列的字词):
归省:
(xǐng)行辈:
(hang)惮:
(dàn)絮叨:
(xùdao)
怠慢:
(dài)撺掇:
(cuānduo)凫水:
(fú)潺潺:
(chán)
歌吹:
(chūi)蕴藻:
(yùnzǎo)家眷:
(juàn)皎洁:
(jiǎo)
漂渺:
(piāomiǎo)纠葛:
(jiūgé)
(1)倘:
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2)大抵:
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
(3)怠慢:
冷淡。
怠:
轻慢。
慢态度冷淡。
(4)诚然:
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5)舒展: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6)朦胧:
月光不明。
模糊的意思。
(7)歌吹:
歌声和乐声。
(8)屹立:
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屹:
山峰高耸的样子。
(9)疏疏朗朗:
形容稀疏的样子。
(10)纠葛:
纠缠不清的事情。
葛:
葛藤,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思考:
1、文章主要记了几件事?
哪些记的详,哪些记的略?
(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播,)明确:
六件事:
(1).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去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
(3)、(4)、(5)、(6)。
略写的是:
(1)、
(2)、(7)。
2、作者写第
(1)、
(2)件事的时候说平桥村是“乐土”为什么?
写这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师生共同探讨)明确:
“乐土”:
(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作用:
交代得以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
四、小结:
(见板书)
一、鲁迅:
周树人三、事件:
四、乐土:
文学家、思想家、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1)优待
革命家,中国现代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2)趣事
文学的奠基人。
看社戏前的波折;(3)自由
二、字词夜航去看社戏途中;五、作用:
去赵庄看社戏;铺垫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五、作业
1、掌握本课字词。
2、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景物描写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步骤:
复习上节内容:
1、本文记了几件事?
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2、平桥村为什么被称为乐土?
写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学习新知识:
一、、再读课文,思考:
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谁?
性格特征是什么?
是通过哪些语言和行动来表现的?
(学生再读课文,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上述问题)
明确:
双喜和六一公公。
双喜: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
那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
双喜:
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
六一公公: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证实双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
”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豆可中吃呢?
”——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强。
(4)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二、精读赏析,重点探究:
精读第11、12自然段,这是一段夏夜行船的美景,说出你体会到的美
(学生相互说给对方听,老师着重从下面几方面引导、明确:
)
1、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于景,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
具体的句子有:
嗅觉:
(清香、水气)
视觉:
(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比喻)
听觉:
(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
(……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这样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
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
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
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现给读者。
同时也表现了我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3、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
(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为什么说山“踊跃”?
答:
“踊跃”,跳跃。
由于船行之快,自然两岸的连山就有一种向后快速移动的感觉;又因为是夜间行船,所以看到的连山只是大致的轮廓——“铁的兽脊”一样;“兽脊”快速向后移动,便有跳跃之感,即“踊跃”的感觉。
把静态的连山写动了,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烘托了“我”急迫的心情。
三、小结:
(回顾板书)
人物形象:
景物描写:
双喜:
一幅优美的图画。
聪明、能干,周到,果断视觉:
自信,有组织力和号召力,听觉:
是孩子们的领袖。
嗅觉:
六一公公:
“我”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宽厚、善良、淳朴、好客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热诚的老人。
四、作业:
1、背诵“一出门……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2、掌握人物形象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我”的心情历程。
2、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3、辩论“偷豆”的是与非。
4、归结中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复习上节知识:
1、双喜和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人?
2、分析景物描写的优美和作用。
学习新知识:
一、回味思考:
每个故事情节用一个词概括出看戏的全过程,同学们,你就是“我”,站在“我”的角度上体会,用一个字概括出每个情节中“我”的感受?
(思考、回答、明确:
)
波折——(急)
行船——(切)
看戏——(憾)
归航——(爽)
偷豆——(趣)
余波——(怪)
二、体验反思:
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讨论归纳:
那夜的豆是与农村少年朋友一起吃的,那夜的戏也是与农村少年朋友一起看的,所以那夜的豆最好吃,那夜的戏最好看,充分体现了“我”与少年朋友的友情,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
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
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二问自由回答。
三、辩论会:
“偷豆”的“是”与“非”?
(将学生分成意见相反的两组进行辩论,言之有理即可,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
四、还有什么疑问?
提出来让同学们和老师帮你解决。
五、归结中心:
本文通过写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赞美了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内容掌握比较好,大家辩论激烈,思维积极,对自己的观点阐述明确,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热情来学习语文,你一定会学得很好。
课后同学们还要认真读课文,仔细体会,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板书
波折——(急)
行船——(切)
看戏——(憾)
归航——(爽)
偷豆——(趣)
余波——(怪)
中心:
通过……事件,赞美了……,抒发了……,表达了……。
七、作业:
请以“童年”为话题,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