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解说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4485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足石刻解说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足石刻解说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足石刻解说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足石刻解说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足石刻解说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足石刻解说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大足石刻解说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足石刻解说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足石刻解说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比如我们常说,你这个人“觉悟”不高,或者要提高“觉悟”,“觉悟”这两个字就是佛教用语,而且是佛教修持的最高境界。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尊半身造像,名为正觉像,就是已经觉悟了,功德圆满,修成正果,成佛了。

佛的意思就是“觉者”、“知者”、“觉”,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掌握了真理的人。

很多时候,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所以成佛是很不容易的哟。

这尊主像雕的是毗卢舍那佛,又名大日如来,意思是“光明普照”。

佛教分为显宗和密宗,宝顶石刻属于密宗造像,毗卢舍那佛是密宗的最高本尊,是开创之祖。

你看他天庭饱满,地廊方圆,两耳垂肩,目光澄澈,任你红尘纷扰,他已大彻大悟。

在毗卢舍那佛的头顶,冒出两道毫光,当中有一小尊坐像,那个像叫柳本尊,是主持建造宝顶石刻的高僧赵智凤顶敬的老师,就是他把密宗引入巴蜀地区,使密宗在中华大地多延续了四百多年。

三、圆觉洞

怎么才能成佛呢?

我们芸芸众生关心,菩萨们也关心。

我们现在参观的这个洞窟,名叫圆觉洞,反映的就是十二圆觉菩萨向佛祖毗卢舍那佛问法的情景。

佛门也是等级森严,最高的果位是佛,接着依次是菩萨、罗汉。

门口是一头大狮子。

把狮子雕在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起到警卫作用,守护里面的圆觉道场不被人打扰;

另一个是用狮子比喻佛陀,佛陀是人中至尊,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佛说法常常被称为“狮子吼”,具有慑服一切、让人猛然醒悟的作用。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圆觉洞,被称为“宋代造像的顶峰之作”。

洞深12余米,宽近10米,高6米,空间有600多个立方米,全是从整块的石头上一锤一錾开凿而成,没有数十年功夫是雕不成功的。

洞窟的正前方有三尊主像,中间的是毗卢舍那佛,左边的是阿弥陀佛,右边的是释迦牟尼佛。

前面跪着一位菩萨,他是十二圆觉菩萨的化身,表明正在轮流向佛祖请教修行圆满清静的无上智慧法门。

洞窟的两边呈对称型排列着十二圆觉菩萨,左边从里往外分别是文殊菩萨、普眼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净业障菩萨、圆觉菩萨;

右边从里往外分别是普贤菩萨、金刚藏菩萨、清净慧菩萨、辨音菩萨、普觉菩萨、贤善首菩萨。

这窟造像有着高超的艺术性,布局严整,科学合理,可以说巧夺天工。

首先从大门上方开了一个天窗解决光线问题,一束光线斜射进来,正好照在正中跪着的菩萨身上,象征着听了佛祖的说法,具有开“天窗”的作用,有让人茅塞顿开、醐醍灌顶的效果;

在左边的石壁上,雕有一个托钵僧,高举的钵口上方是一个龙头,龙头上端开有暗沟,渗水通过龙头流入钵内,再经过钵下的暗沟排出洞外,游人只听见流水淙淙,却看不见水,这股水流,也是大足人民的母亲河濑溪河的源头之一;

十二圆觉菩萨高座莲台之上,头戴高花冠,身着薄衣衫,胸饰密璎珞,纹理清晰,衣衫柔和,充满质感,背后装饰有祥云、山水,使得这个道场气场充足;

圆觉菩萨身下的供桌,全为仿木型石刻,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供桌上的供盘,装满葡萄、石榴、蟠桃,再配以盆景假山,栩栩如生。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在南宋,大足人民就开始普遍采用园林艺术。

今天,大足人民更是将园林艺术发扬光大,大足城区两山环抱,濑溪河婉蜒而过,两岸芳草鲜美,城内绿树成荫,山水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山水,已经被评为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和人居环境范例城市。

洞的门口,有一个井盖,我们用脚一蹬,会发出咚咚的清脆响声,相传下面是一口龙井,镇锁着一条“孽龙”。

民间传说,宝顶山下,有一户穷苦人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一天,儿子聂郎上山割草,发现一丛草十分茂盛,割完装了满满一背篓,正当他背着草转身要回家,那丛草又长了出来,又绿又嫩,以后天天割天天长,聂郎感到十分奇怪,他拔出草根,发现泥土里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

他把这颗夜明珠悄悄拿回家放在米柜里,结果米柜里的米怎么也吃不完,母子俩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不久,财主知道了这件事,逼着聂郎要把珠子交出来,聂郎不答应,慌忙中把珠子吞进了肚子里,结果口干舌燥,喝了一碗又一碗水也解不了渴,他母亲就叫他到河边去喝,结果他一到河边就化成了一条龙,向大海游去,他的母亲急了,就在后面边呼唤边追赶,每喊一次,聂郎就回一次头,喊了二十四次,就留下了二十四个沙滩,老百姓称为“望娘滩”。

聂郎很孝顺,每年的清明节,他都要从大海里游回家来看望母亲,沿途都要刮风下雨,损坏庄稼,所以人们也称他为“孽龙”。

为保护老百姓的财产不受损失,有一年孽龙回家时,佛祖就施法将它锁在了我们脚下的龙井里,从此就再没有自然灾害发生了。

四、牧牛图

大足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一直很发达,现在是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幅组雕《牧牛图》,洋溢着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好似一幅南宋时期的巴蜀风情画。

画的主体是牛和牧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形容一人的脾气不好叫他“牛脾气”,汉字的“犟”也有一个“牛”字,说明牛这种动物脾气倔,难驯服。

而在佛教道场里,则借牛来喻示人的“心”,牧人则代表“修行者”,牧人驯牛的过程,就是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修行过程。

这组雕像由十幅画面组成:

第一组:

未牧图。

一牛昂着向前奔,牧童双手紧拉缰绳牛也不回头。

说明人还没有修行,处于混沌状态,心中很野,杂念和欲望都很多,还在苦海里乱窜。

第二组:

“初调图”。

一牛想向东奔去,牧童身背斗笠,右手举鞭,左手牵缰绳,强使牛回首转身。

佛的法力开始发挥作用了。

第三组:

受制图。

昂起的牛头已经低下来,牧童右手牵绳,左手举鞭,驱牛下坡。

说明人的心已经开始皈依佛法了。

第四组:

“回首图”。

牛回首,面向牧童谛听。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呀。

第五组:

驯服图。

牛静立在牧童旁,认真听主人谈话。

说明受佛法教诲,人心平静下来了。

第六组:

“无碍图”。

牧人满面笑容,在仔细倾听;

牛跪伏于地,引颈向山溪饮水。

说明人的心灵获得了自由,无所挂碍了。

第七组:

“任运图”。

牛在溪边饮水,牧童悠闲地看着牛笑。

第八组:

“相忘图”。

牧童坐在山石上,怡然忘情,牛在一边埋首舔蹄,没有牧童看管,也非常安分了。

说明人已经完全皈依佛法,超脱三界外,出乎五行中了。

第九组:

“独照图”。

一老牧人随意坐在山石上,横吹短笛,牛饮着山溪流水,温顺服帖。

没有红尘所累,这是上升到一种高远的境界了。

第十组:

“双忘图”。

牧童袒胸露腹,仰卧在山石上酣睡。

牛跪伏在地上,恬静安详。

树上倒吊一猴子,伸前手抓牧童的衣袖,但牧童浑然不觉。

猴子在这里象征着“魔”“邪念”和不安份的心,也战胜不过强大的佛法了。

旁边有一首禅诗:

“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灯无私耀古今,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寒光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诗的意味,大家可以慢慢品。

特别是当今时代,诱惑很多,欲望很多,人心浮躁,我们怎么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享受人生的幸福?

我们也应该“修持”,当然不一定要皈依佛门,也不一定要到深山老林出家,而是要学会“忘”、学会“了”,要给内心留出足够的空间,这样才能装得下幸福的感觉。

民国时期的美女加才女林徽因说: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五、九护法神像

宝顶石刻,是我国最大的石刻密宗道场,道场,指佛教徒祭祀或修行的地方。

宝顶石刻,分布区域达方圆5华里,有造像近万尊,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叫大佛湾,其他还有广大寺、小佛湾、佛祖寺、倒塔等。

大佛湾形若马蹄,回环500多米,共雕有31幅大型雕像群,这些造像都经过精心设计,没有一处内容重复,这在国内独一无二,它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了丰富博大的佛教经典,研究者称:

“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

道场是圣地,所以需要有人看护和警卫,九护法神就恪尽职守,忠实地守卫在大门口(近年由于改道,大门前移了)。

护法神全部都是青面獠牙,凶神恶煞,挥剑荷刀,其实他们都是佛和菩萨的化身,以又凶又恶的面目出现,意在为众生扫除“魔障”,尽快达到觉醒。

佛和菩萨不管是以慈祥的面目还是凶恶的面目出现,都是劝人向善;

而人世间有一类人,我们称为“笑面虎”或“假装正神”的人,面善心不善,这类人最需要警惕。

六、六道轮回图

佛教与伊斯兰教、基督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传入中国后又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儒教相融合,对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内容精深,体系庞杂,经典浩如烟海,要想深入了解的确不容易。

但佛教的基本教义却可以用四个字概括:

“因果报应”。

我们常说: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就很形象地阐述了佛教的因果关系。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造像叫六道轮回图。

一尊金刚菩萨,双手捧着一个大圆盘,佛经称为转法轮;

法轮正中坐着一小佛,从佛心生出六道毫光,把法轮分割为六部分,即六道;

法轮又分四层,中间是佛像,第二层刻“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六道,一切众生根据你所做的“业”,不断地在这六道中轮回;

第三层刻着将军、渔翁、老者等各色人物;

第四层刻着一个个生灵转世的轮回图像,如猪、牛、羊、马等等,如果你这世是人,作孽太多,下世就将投身成猪马牛羊;

如果现在是猪马年羊,只要积善积德,下世就可投胎成人。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更不要因为恶小而为之,人人都有一本账哟,行善积德要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才能修成正果。

俗话说,做一件好事不难,做一辈子好事就难,所以贵在坚持。

佛教以为,人生来就是痛苦,既有生老病死,又有悲欢离合,要跳出六道轮回之外,得到彻底解脱,只有修行成佛。

在法轮的下方,左侧刻有一妇人与一小人扶轮,右边刻一男子与一恶鬼扶轮,他们有缘走到一起,那么今后作善业就得善报,作恶业就会得恶报。

佛教以为,时时都是缘,事事都是缘,今天我们大家有幸走到一起就是一种缘,至于结下的缘是善是恶,大家只有走着瞧哟。

最下方的猫捕鼠图很耐人寻味。

猫鼠本是冤家,在这里因缘相遇了,鼠逃到竹子上,浑身发抖;

猫蹲在地上,捕鼠不得,着急万分。

这叫一个求生不得,一个求之不得,都因为一个“欲”字而痛苦不堪。

在现实生活中,欲望和痛苦是成正比例的,欲望和幸福是成反比例的,欲望越少,幸福的指数越高,不知大家体会到没有?

七、三仙人像

这幅像雕的是三位得道的仙人,相传,有一座宝山上,住着三位修行的仙人,分别名叫宝髻、金髻、金刚髻。

修炼成佛后,他们的身后长出了竹子,竹子生长十个月,破裂后各现出一个童子,竹子又变成了楼阁。

三位仙人或沉思,或微笑,都远离了轮回之苦,所以神态安详。

像下的“宝顶山”三个字,是南宋嘉定年间的兵部侍郎杜孝严所书,他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

这说明宝顶石刻在南宋建造过程中就远近闻名了,已经有很多达官贵人、善男信女前来参观朝拜。

现在,我们大足更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AAAAA级景区、长江三峡旅游热线的起点,是重庆非去不可的地方之一,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两百多万人,希望朋友们尽情地领略大足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

八、华严三圣

佛教经典当中,有一部重要的典籍叫《华严经》,反映的是毗卢舍那佛在莲花藏世界为文殊、普贤等菩萨说法的故事。

我们前面讲到,大足的得名与武则天有关系。

武则天笃信佛教,一天,高僧法藏为她讲解《法严经》,聪明的武则天只觉得云山雾罩,怎么也听不懂,法藏见状,顺手指着殿上的金狮子说,一一毛孔各有一金狮子,一一毛孔狮子同时顿入一毛之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狮子。

武则天恍然大悟,懂得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即是我、我即是你的教义。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尊雕像,就是华严三圣,每尊高达7米多,雄伟庄严。

中间的是密宗最高首领毗卢舍那佛,左边是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

文殊、普贤手中各托了一座宝塔,高1.8米,重达800余斤。

宝顶石刻开凿于南宋,也就是说这两位菩萨双手已经托了800余年了,为什么历经这么多年风雨还安然无恙呢?

原来,雕刻大师们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通过菩萨身披的袈裟,稳稳地支撑起了手中的宝塔。

我们大足的邻县铜梁,是抗美援朝著名烈士邱少云的故乡,在建邱少云纪念馆时,塑了一尊烈士端着冲锋枪的雕像,但没过多久那端枪的手就断掉了。

后来雕塑家到宝顶石刻参观,受到华严三圣雕像的启发,为烈士塑像加披了一件雨衣,起到了支撑作用,终于解决了问题。

看来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事情才搁得平、办得好。

1997年元月,铁面总理朱镕基参观宝顶石刻,听到这个故事,很少开笑脸的总理禁不住哈哈大笑。

这三尊雕像的透视学原理也运用得恰到好处,雕像身体略略前倾,当我们仰望的时候,正好与他们的目光相遇,顿时感到一种被抚摸的感觉,有如佛法加身。

九、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是宝顶石刻的镇山之宝,是世界上唯一名副其实的石刻千手观音,堪称世界之最。

观音,本名观世音,唐朝的时候,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称观音。

观音是中国民间信仰最广泛的一尊菩萨,因为她能变化成各种形象,满足众生的任何现实需要,解决众生的一切悲苦,所以对不需要修炼成佛、而又要解决眼前问题的信众来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正好相投。

观音有很多化身,千手千眼观音就是其中的一身,又称为大悲观音,她主管救度地狱道的众生。

千手,表示她法力无边,可以拯救一切众生;

千眼,表示她智慧无穷,可以普观世界,明察秋毫。

只要听到世间哪里有求救声,或哪里呼她的法号,她都要去救度,解除苦难。

千手观音的来历还有两个故事。

一个故事是佛经记载,观音菩萨曾发下誓愿,不度尽众生誓不成佛,于是她用了无量劫的时间从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救度了无数众生,可当她从天界回转身时,惊讶地发现地狱众生并没有减少,她悲叹自己力量和智慧的微弱,开始怀疑自己的誓言,并向佛祈求。

正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她的身体突然炸裂,在无数诸佛的加持下,被炸得粉碎的身体再次聚拢到一起,全身长出了千只手,每只手里一只眼睛,四周大放光明。

她再次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

另一个故事是中国民间的。

相传,古印度妙庄王有三个公主,大公主叫妙金,二公主叫妙银,三公主叫妙善。

妙金妙银在家侍奉父母,而妙善自幼出家修行。

她出家的寺庙住了500个大和尚。

妙庄王不愿女儿出家,苦劝不听,就气得放一把火把寺庙烧了,500个和尚被活活烧烧死在里面。

这样妙庄王就犯了恶业,要受到惩罚,她的身上长出了500个大脓疮,怎么也治不好。

后来有医生说非要亲骨肉的一只眼一只手作药引才能治好病。

妙金妙银都不愿献出自己的手眼,妙善听到后,毅然挖了一只眼、一只手给父王治病。

妙庄王服药后,全身脓疮很快消失,身体康复。

妙善的孝行感动了佛祖,他告诉妙善公主:

你失去了一只手,我还你一千只手;

你失去了一只眼,我还你手只眼。

于是妙善公主成了千手千眼的观世音,成了救苦救难的菩萨。

千手观音造像十分普遍,但一般都只雕40支手代表千手观音,而我们宝顶的千手观音,在88平方米的石壁上,孔雀开屏般足足刻了1007支手,每支手中都有一只眼,层层叠叠,或伸或屈,千姿百态,这是真正的千手千眼观音,因此价值连城。

后人是怎么数清这1007支手的呢。

清代嘉庆18年(1818),著名的考据学家张澍代理大足知县,他很想弄清究竟有多少只手,就一只一只去数,数来数去把他自己也数糊涂了。

不久,千手观音要重新贴金保护,工匠每贴完一只手就放一个签,最后共有1007支,才知道这是货真价实的千手千眼观音。

大足称得上观音的故乡,观音崇拜十分盛行,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生日,六月十九是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观音出家日,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特别是观音菩萨生日,宝顶要举行盛大的香会,历史上,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和重庆本地有几十万人要在香会节赶来朝会,盛况空前。

大家还记得有一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吧,那就是编导人员参观宝顶石刻后激发了创作灵感,编排出了一台美艳绝伦的舞蹈,震撼了世界。

十、释迦涅磐图(卧佛)

大佛湾正中的这尊卧式巨型雕像,就是释迦涅磐图,又称为卧佛或睡佛。

涅磐,是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了大彻大悟、不生不死、尽善尽美的境地。

释迦牟尼29岁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然后传教45年,80岁时在两株娑罗树间为弟子们最后说法后圆寂。

因此释迦牟尼表情安详,慧眼微闭,怡然自若。

他的面前,弟子们拿着香花水果,躬身肃立,依依难舍。

中间几位天王抬着供桌供盘,一人间君王也来哀悼。

而半空中,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闻讯,正率领他的妻子耶苏陀落、姨妈摩诃波闭波提夫人和天女从天宫赶来接他,或持花,或献果,或捧香炉。

在民间,还戏称这尊造像为“饿佛”,说释迦牟尼子女和弟子太多,他供养不起,被活活饿死了。

看来,多子未必多福呀。

卧佛造像占据了整个岩面,长达31米,气势恢弘,在布局和雕刻上大胆创新,独具特色。

首先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象征手法,全部采用半身塑像,下半身则隐入石崖之中,做到了意在笔外,画外有画,给人以无限的想像。

卧佛究竟有多大?

民间流传“身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如果雕成全身,气势就大大减小了;

其次,横竖构图,画面生动,释迦上身横卧,中间的供桌和缭绕的香烟、两株娑罗树则为竖式,不但使画面不呆板,还起到了支撑崖面的作用;

面前的曲线型水沟,叫九曲黄河,相传,释迦牟尼圆寂时,弟子们难以割舍,争着要跟随他而去,他便用手一划,面前出现了一道河,把弟子隔在了此岸,而他去了彼岸。

就像我们中国民间传说中,王母娘娘发簪一划,就出现了一条天河,隔断了有情人织女和牛郎。

其实,这只是一条普通的排水沟,但经雕刻大师这样一处理,横、竖、曲三种线条有机融合,不但吻合了佛经故事,还让整幅画面气韵生动,所以我们说大足石刻是中国乃至世界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它的雕刻艺术达到了世界顶峰。

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高度评价说,开创了“大足石刻时代”。

十一、九龙浴太子

刚刚我们看了释迦牟尼涅磐的情景,现在又来看看他降生的场面,这样我们就对这位佛教的创立者一生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君主净饭王的儿子。

“释迦牟尼”是他出家后的尊号,意思是“释迦族的觉悟者”。

佛经记载,净饭王的妻子摩耶夫人40岁了还没有生子,一天夜里,她梦见一头六牙白象从她的右肋进入腹中,因此而怀孕了。

按印度风俗,妇女要回娘家分娩。

产期要到的时候,她高高兴兴回娘家,途经蓝毗尼园,见园内花香扑鼻,百鸟争鸣,便进入园内休息。

这时,她看见一株无忧树上开满了鲜花,心中十分欢喜,刚伸手去摘花,右腋窝里便跳出一个小孩,这就是悉达多太子,他下地就能行走,往东西南北各走七步,一步一朵莲花。

并用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道: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这时空中飞来两条蛇,一条吐冷泉,一条吐热泉,为太子洗浴。

后来这个故事传到中国,觉得蛇是不吉祥之物,就把蛇换成了华夏民族的图腾龙;

“二”换成了代表极数的“九”,变成了“九龙浴太子”,渗透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

大佛湾的上方是一个水池,需要排水,雕刻大师们就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和排水口,演绎了这个佛经故事,浑然天成,匠心独运。

释迦牟尼诞生的时代,也正是西方的耶稣、中国的孔子出现的时代,几乎同时在世界的东西方诞生了几位思想文化的巨人,这是很值得大家深思的。

十二、孔雀明王

明王是佛和菩萨的化身。

这尊明王,高坐于一只双翅展开的孔雀上,伸出四只手:

左上手握羽扇,右上手持莲苞;

左下手捧经卷,右下手捧蟠桃。

后壁上有一些小雕刻,其中有两幅画面,一幅是帝释天大战阿修罗,一幅是比丘莎底被缠在树上的毒蛇所咬,匍伏于大石上,佛念《大佛母孔雀明王经》救他的故事。

先说说比丘莎底的故事:

《孔雀明王经》记载,有一个年轻的和尚,刚出家不久,去砍柴时,被一条毒蛇咬伤了,生命垂危,佛的大弟子阿难便请佛祖大发慈悲救护,佛祖便口念祛除鬼魅、毒害、恶疾的咒语,莎底就得救了。

再看看帝释天大战阿修罗的故事:

帝释天是古印度传说中的最高天神,也是力大无比、善于变化的战神,相当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而阿修罗是古印度传说中最有名的恶神。

帝释天和阿修罗是一对死对头,经常打得天崩地裂,需要佛祖才能调停。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漂亮女人。

原来,阿修罗有一个姿色娇媚、风情万种的女儿,经过帝释天苦苦求婚,阿修罗便高兴地将女儿嫁给了他,帝释天娶了阿修罗的女儿,也十分宠她,为她立号为“悦意”,表示十分满意。

可是有一天,悦意却看见帝释天在欢喜园里和一群女人在游戏,便大为吃醋,立即派夜叉告诉了父亲阿修罗:

“现在帝释天不再宠爱女儿,竟然丢下我去和一群女子鬼混!

”阿修罗勃然大怒,立即率领大军攻打帝释天,从此他们开始了无休无止的争斗。

按我们今天的话说,这叫岳丈惩罚女婿,现在很多人家里有娇妻,又在外面找小蜜,色胆包天,谨防被岳父大人攻打哟!

对这样的人,佛祖是不会施以援手的。

十三、毗卢道场

毗卢道场是佛教密宗始祖毗卢舍那佛说法的地方。

这窟造像十分精美,属于宋代造像的优秀作品。

可惜清代的时候,由于大风吹刮,上面的一棵大树被连根拔起倒下,损坏了洞窟,现在虽然修复,但没有对外开放了。

十四、父母恩重经变相

1986年1月31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参观我们宝顶石刻,来到这幅父母恩重经变相前,连声夸赞:

“这是中国的了,完全是中国的了!

”短短的两句话,老人家就高度地概括出了我们大足石刻的特征:

民族化、生活化、世俗化。

我们知道,佛教是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才开始传入中国的,进入华夏大地后,就遭到本土的道教、儒教的强烈反对,相互之间争斗不息。

佛家讲求轮回和因果报应,主张出世修行;

而儒家追求入世,讲求忠、孝、仁、义,相互的观点尖锐对立。

到了唐代的时候,经过唐高祖等最高统治者的推动,三教才开始走向融合,到了宋代则实现了完全的融合,认为“孔、老、释迦皆至圣”,大足石刻就典型地反映了三教融合的历史。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组雕刻,名叫《父母恩重经变相》,反映的全是儒家的孝道思想,这就是佛教吸纳儒家思想的例证。

这幅雕塑分上、中、下三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