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4332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版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版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版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版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版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纯合紫花和杂合紫花,故C正确;

等位基因是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故D正确。

整合二 巧记F2中异常分离比的变形比例及其成因

1.基因分离比异常的分析

异常情况

基因型说明

杂合子自交异常分离比

显性纯合致死

1AA(致死)、2Aa、1aa

2∶1

隐性纯合致死

1AA、2Aa、aa(致死)

3∶0

2.基因自由组合时出现的异常分离比

自由组合定律的9∶3∶3∶1的变式总结

F1(AaBb)自

交后代比例

原因分析

9∶7

当双显性基因同时出现时为一种表现型,其余的基因型为另一种表现型

9∶3∶4

存在aa(或bb)时表现为隐性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6∶1

单显性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15∶1

有显性基因就表现为同一种性状,其余表现另一种性状

12∶3∶1

双显性和一种单显性表现为同一种性状,

其余正常表现

13∶3

双显性、双隐性和一种单显性表现为一种性状,另一种单显性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1∶4∶6∶4∶1

A与B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强

1(AABB)∶4(AaBB+AABb)∶6(AaBb+AAbb+aaBB)∶4(Aabb+aaBb)∶1(aabb)

                   

例2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

A.1∶3、1∶2∶1和3∶1B.3∶1、4∶1和1∶3

C.1∶2∶1、4∶1和3∶1D.3∶1、3∶1和1∶4

解析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只有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表现为自由组合,F2典型的性状分离比是9(双显)∶3(一显一隐)∶3(一隐一显)∶1(双隐)。

由9∶7的比例可以看出,“双显”表现出一种表现型,其余的表现出另一种表现型,由于F1测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相等的四种,所以两种表现型的比例应为1∶3;

由9∶6∶1的比例可以看出,一显一隐和一隐一显表现出了一种表现型,其他仍正常表现,由于F1测交后代基因型不变,表现型比例为1∶2∶1;

由15∶1可以看出,典型比例中“9(双显)∶3(一显一隐)∶3(一隐一显)”都是表现相同的一种性状,只有含有双隐性纯合基因时才表现为另一种性状,因此,F1测交后代中的表现型比例为3∶1。

整合三 伴性遗传与两大定律的关系

1.与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关系

(1)伴性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伴性遗传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若就一对相对性状而言,则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2)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

①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有同型和异型两种形式。

②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或Z染色体上,Y或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从而存在像XbY或ZdW的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能表现。

③Y或W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携带的基因,在X或Z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只限于在相应性别的个体之间传递。

④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在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比例时,一定要与性别相关联。

2.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在分析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遗传时,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处理,整体上则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处理。

3.图示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下面的示意图中,1、2为一对性染色体,3、4为一对常染色体,则基因A、a、B、b遵循伴性遗传规律,基因A与a、B与b、C与c遵循分离定律,基因A(a)与C(c)、B(b)与C(c)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例3

 以下为某家族甲病(设基因为B、b)和乙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Ⅱ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请回答: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Ⅰ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仅考虑乙病的情况下,Ⅲ2与一男性结婚,生育了一个患乙病的女孩。

若这对夫妇再生育,请推测子女的可能情况,用遗传图解表示。

答案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bXDXD或BbXDXd 

(2)如图所示

解析 

(1)对该遗传家系图进行分析:

由于Ⅲ5患甲病,且其父亲与母亲均表现正常,所以可知该病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

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其父亲的基因型应为XbY,表现型应为患病,而其父亲表现型正常,所以甲病的遗传方式应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由于Ⅲ1、Ⅲ3患乙病,且其父母对于乙病均表现正常,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Ⅲ1、Ⅲ3的基因型应为dd,可推知Ⅱ1的基因型为Dd,由于题中所给信息Ⅱ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所以假设不成立,则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通过对遗传家系图的分析,Ⅰ2的基因型为bbXdY,Ⅱ2的基因型为bbXDXd,Ⅱ3的基因型为BbXDY,可推知Ⅰ1的基因型为BbXDX-。

(2)Ⅲ2与其丈夫所生女孩患乙病,该女孩基因型为XdXd。

综合

(1)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DXd、XdY。

其遗传图解见答案。

整合四 染色体组的判定

1.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判断方法

(1)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

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如图所示的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组数分别是:

a为3个,b为2个,c为1个。

(2)根据基因型判断:

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就含几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内不含等位或相同基因。

下图所示的细胞中,它们所含的染色体组数分别是:

a为4个,b为2个,c为3个,d为1个。

(3)根据染色体数与形态数的比值判断:

染色体数与形态数比值意味着每种形态染色体数目的多少,每种形态染色体有几条,即含几个染色体组,如玉米的体细胞中共有20条染色体,10种形态,则玉米含有2个染色体组。

 

2.细胞分裂图像中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以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标准,判断题目中所给图像中的染色体组数。

如下图所示:

(1)图a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4条,生殖细胞中染色体2条,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2条染色体。

(2)图b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2条,生殖细胞中染色体2条,该细胞中有1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中有2条染色体。

(3)图c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染色体4条,生殖细胞中染色体2条,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2条染色体。

(4)图d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8条,生殖细胞中染色体2条,该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2条染色体。

例4

 下图所示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

B.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

C.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

D.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是单倍体

答案 C

解析 图a为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

图b有同源染色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

如果图b生物是由配子发育而成的,则图b代表的生物是单倍体,如果图b生物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则图b代表的生物是三倍体。

图c中有同源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体组,若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则该细胞所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二倍体。

图d中只含1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可能是由雄配子或雌配子发育而成的。

热点考题集训

1.玉米的高甜对非甜为一对相对性状,现有两袋高甜玉米种子(编号为甲、乙),已知其中有一袋是纯种,请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并保留高甜玉米种子(  )

A.甲×

B.甲×

乙,得到的F1反复自交,筛选出高甜玉米

C.甲、乙分别与隐性个体测交

D.甲×

甲;

乙×

答案 D

解析 鉴别生物某性状基因组成是否杂合,可选用合适的个体作亲本,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选项中A不能达到鉴别的目的;

C不能达到留种的目的;

B不能鉴别但可以保留高甜玉米种子;

D为自交,对于植物来说,是最简便的鉴别并保留纯种的方法。

2.已知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

将纯种的灰身和黑身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

F1自交(基因型相同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F2,下列针对F2个体间的杂交方式所获得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杂交范围

杂交方式

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

A

取F2中的雌雄果蝇

自由交配

3∶1

B

自交

5∶3

C

取F2中的灰身果蝇

9∶1

D

5∶1

解析 若F2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2产生的雌雄配子中a配子的概率均为

,则后代中黑身个体(aa)的概率为

×

,故后代中灰身与黑身果蝇之比为3∶1,A正确;

F2中雌雄果蝇自交方式有三种,即①

(AA×

AA),②

(Aa×

Aa),③

(aa×

aa),其中组合②③后代中黑身个体的概率为

1=

,故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5∶3,B正确;

若F2中灰身果蝇自由交配,F2灰身果蝇产生的雌雄配子中a配子的概率为

,其后代中黑身个体(aa)的概率为

,故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8∶1,C错误;

F2的灰身果蝇自交方式有两种,即

AA),

Aa),则后代中黑身个体(aa)的概率为

,故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为5∶1,D正确。

3.某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在该植物的自交后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

B.

C.

D.

解析 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自交,子代有16种结合方式,4种表现型,且每一种表现型中均有一个纯合子(AABB、aaBB、AAbb、aabb),故该植物的自交后代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4.某生物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E—e独立遗传,且基因A、b、e分别控制①、②、③三种酶的合成,在这三种酶的催化下可使一种无色物质经一系列转化变为黑色素。

假设该生物体内黑色素的合成必须由该无色物质转化而来,如下图所示,则基因型为AaBbEe的两个亲本杂交,出现黑色子代的概率为(  )

B.

C.

D.

解析 因为该生物体内的黑色素只能由题图中的无色物质转化而来,则黑色个体的基因型是A_bbee,则AaBbEe×

AaBbEe产生A_bbee的概率为(

)×

)=

5.已知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患聋哑又患色盲的男孩,且该男孩的基因型是aaXbY。

请推测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基因型及其概率分别是(  )

A.AAXBY,9/16

B.AAXBY,1/8或AaXBY,1/2

C.AAXBY,3/16或AaXBY,3/8

D.AAXBY,1/16或AaXBY,1/8

解析 据题意可知,聋哑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因为父母双方正常而孩子患有聋哑病,所以父母的相关基因型均为Aa。

父母色觉正常而儿子患色盲病,所以母亲是色盲基因携带者。

该对夫妇生育的孩子不患聋哑病的基因型有AA和Aa两种,比例分别为1/4和1/2。

生育色觉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4,所以他们再生育正常男孩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AXBY,1/16或AaXBY,1/8。

6.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及其上基因遗传方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上基因伴随着性染色体遗传

B.XY型生物的体细胞内一定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C.体细胞内的两条性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D.XY染色体上也可存在成对的等位基因

答案 B

解析 性染色体上基因伴随着性染色体遗传;

XY型生物中只有雄性个体的体细胞内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雌性生物的体细胞内是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

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存在成对的等位基因。

7.下列关于植物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异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异必然导致新基因的产生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解析 染色体变异不会产生新基因,基因种类不会改变,但会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

8.如图表示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下列有关此育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可使育种所需的优良基因由亲本进入F1

B.过程②为减数分裂

C.过程③是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幼苗

D.过程④必须使用激素处理

解析 杂交的方法是利用基因重组使优良的性状集中到同一个体上;

过程②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

过程③表示的是对花药的离体培养,可以获得单倍体幼苗;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纯合的二倍体植株。

9.南瓜果型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能稳定遗传的南瓜品种长圆形果和扁盘形果为亲本杂交,子一代均为扁盘形果。

据此判断,________为显性,________为隐性。

(2)若上述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则杂交得到的子一代自交,预测子二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遗传图解来说明所作的推断。

(3)实际上该实验的结果是:

子一代均为扁盘形果,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扁盘形∶圆球形∶长圆形=9∶6∶1。

依据实验结果判断,南瓜果形性状受________对基因的控制,符合基因的__________(分离/自由组合)定律。

请用遗传图解说明这一判断(另一对基因设为B、b)。

(4)若用测交的方法检验对以上实验结果的解释,测交的亲本基因组合是____________。

预测测交子代性状分离的结果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扁盘形 长圆形 

(2)扁盘形∶长圆形=3∶1

亲本(P):

AA(扁盘形)×

aa(长圆形)

        ↓

子一代(F1):

  Aa(扁盘形)

        ↓⊗

子二代(F2):

AA  

Aa  

aa

   (扁盘形)(扁盘形) (长圆形)

(3)两 自由组合

P:

AABB(扁盘形)×

aabb(长圆形)

      ↓

F1:

   AaBb(扁盘形)

      ↓⊗

F2:

A_B_∶

A_bb∶

aaB_∶

aabb

 (扁盘形) (圆球形)(圆球形)(长圆形)

(4)AaBb×

aabb 扁盘形∶圆球形∶长圆形=1∶2∶1

解析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代中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就会出现性状分离,其比例为显∶隐=3∶1,如果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出现的性状比例为9∶6∶1,与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子二代比例相似,说明其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而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经比较9∶6∶1与9∶3∶3∶1可知,两对等位基因中存在2个显性基因时是扁盘形,都是隐性基因时是长圆形,只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是圆球形。

10.如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分别由A和a,B和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家族系谱图,已知Ⅰ-1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Ⅱ-4该病的基因型及其概率为_________。

(2)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病发病率的特点是________。

(3)Ⅲ-2与Ⅲ-3结婚后生育完全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生育只患一种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育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3)AA、(2/3)Aa

(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3)3/8 1/2 1/8

解析 就甲病而言:

Ⅰ-3、Ⅰ-4患病而女儿正常,结合口诀“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无病非伴性”,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3、Ⅰ-4的基因型均为Aa,Ⅱ-4为该病患者,其基因型为AA或Aa,概率分别为1/3、2/3;

Ⅲ-2不患甲病,其基因型为aa,Ⅲ-3为甲病患者,因其母亲表现型正常,则Ⅲ-3的基因型为Aa。

就乙病而言:

Ⅰ-1、Ⅰ-2生育乙病患者Ⅱ-2,则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再由Ⅰ-1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可知,乙病的致病基因只可能在X染色体上,即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的基因型为XbY。

由Ⅲ-5的基因型为XbY可知,Ⅱ-3的基因型为XBXb,Ⅱ-4的基因型为XBY,则Ⅲ-3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

综上所述,Ⅲ-2的基因型为aaXbY,Ⅲ-3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

逐病分析:

Ⅲ-2和Ⅲ-3婚配后,对于甲病,正常、患病概率分别为1/2、1/2;

对于乙病,患病概率为1/2×

1/2=1/4,正常概率为3/4。

则Ⅲ-2与Ⅲ-3生育的孩子中完全正常的概率=1/2×

3/4=3/8,两病兼患的概率为1/2×

1/4=1/8,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3/8-1/8=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