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方术中的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3829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国方术中的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中国方术中的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中国方术中的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中国方术中的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中国方术中的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方术中的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

《浅谈中国方术中的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国方术中的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中国方术中的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

那么,“方术”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

《文心雕龙》“书记”篇中提到:

“方者隅也,医药攻病,各有所立,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

术数路也,算历级数,见路乃明,九章积微,故以为术。

”刘勰的解释有些片面,具体说来,“方术”者,包括“方技”和“数术”。

方技涉及医学、药剂学、房中术、养生术以及与药剂学有关的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和化学知识,数术涉及天文、历术、算术、地学和物候学,以及用各种神秘方法因象求义,见数推理的占卜之术。

让我们将时光回溯至两千年前,我们会发现:

(一)上古先秦时期的官学,其知识系统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礼制法度和各种簿籍档案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知识;

另一类是以天文历算和各种占卜为中心的数术之学,以医药养生为中心的方技之学,还有工艺学和农艺学的知识。

在《诗》《书》《礼》《易》《春秋》等典籍中,上述两类知识同时存在。

(二)先秦时期的诸子之学,从知识背景也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诗书礼乐等贵族教育为背景或围绕这一背景而争论的儒墨两家,另一类是以数术方技等实用技术为背景的阴阳家、道家以及从道家派生出的法、名两家。

(三)秦汉以后的中国本土文化也分两大系统,即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

儒家文化不仅以保存和阐扬诗书礼乐为职任,还杂糅进刑名法术,与上层政治紧密结合;

而道教文化是以数术方技之学为知识体系,阴阳家和道家为哲学表达,民间信仰为社会基础,结合三者而形成,在民间有莫大势力。

从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始终存在着两条基本线索,不可偏一而废。

而过去的学术界往往只注意到从百家争鸣到儒家定于一尊这一过程,即上述的第一类,却很少考虑后者,即以数术方技为代表,上承原始思维,下启阴阳家和道家、以及道教文化的线索。

那么,方术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是否重要呢?

毫无疑问,重要之极。

举例言之,司马迁他老爹司马谈,在《六家要旨》一文中,将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

《墨子》中的《墨经》,在逻辑学、名辩学方面处处有惊天动地的伟论;

包涵方术内容的道家思想,无疑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研究领域。

再比如我们常以“四大发明”自豪,你要知道,指南针本是数术家式占的工具,火药则是方技家炼丹时的发现,活字印刷则受冶金范铸法、玺印和拓印技术的启发。

可见方术在中国科技史中的重要地位。

与方术紧密相关的道教及其“神仙”信仰,可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宗教观。

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信奉上帝,他们认为人在此生赎罪,死后可以上天堂;

印度教相信因果,人世是可以轮回的。

但别的宗教始终认为,不管上天堂还是轮回,人终究会死的;

只有我们中国,坚信人可以修仙成道,长生不死。

哲学、科技、宗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而方术,始终贯穿其内,可见其重要性。

现在,我们来简单地谈谈方技与数术的分类与具体内容。

最早对方术进行分类并具体阐述的,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以下简称《汉志》。

《汉志》将方技分为四类:

(一)医经。

这属于医学理论,即所谓“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与生理学、病理学和诊断学有关。

其中尤以脉学最为重要。

而治疗方法则包括各种外治法(“度箴石汤火所施”)和方剂学(“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二)经方。

中国古代医方所收的药物是以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为主,但也包含一些化学药剂,这便是我们下面要讲的源远流长的炼丹术。

一些古籍记录这些药物的产地和药性,不仅属于药剂学,还带有博物学的性质。

在这里补充一下战国秦汉时期与炼丹术起源有关的冶金术与中国墓葬。

关于冶金术,我想,无需过多解释,大家都知道,先秦时期,我国的冶金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了,如“百炼钢”等技术,比欧洲早了十几个世纪。

春秋中期的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整整超前两千年。

冶金术的发达,促进了炼丹术前期的迅猛发展。

关于中国墓葬文化与炼丹术的关系,我想从尸体防腐说起。

在上古人类的心目中,这大概是人得为不朽的重要条件。

中国的防腐技术与世界其他地区很不相同。

古代世界有低温保存的冻结尸,风干类型的干尸(也就是木乃伊),还有尸蜡和鞣尸。

而在古代中国,则是利用若干综合措施保存的软尸。

学者定名为“马王堆尸”。

(图片)请大家不要惊慌。

这具女尸是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她刚出土时,考古学家记录,她的眼睫毛依旧清晰可见,皮肤尚有弹性,隐隐能看到血管。

与埃及那干瘪的干尸相比,可见我国防腐技术的先进。

古人是通过哪些措施,使这位夫人在地下沉睡了两千余年又重见天日的呢?

除了一些必要的密闭措施外,我想点出两点:

①尸体中注入了铅、汞、砷等杀菌抑腐物质;

②棺材中亦有朱砂、低级胺和酶抑制剂等防腐物质。

尤其是朱砂,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秦汉,在墓葬中极为普遍,比如偃师二里头遗址三区,墓底铺的朱砂竟有6厘米。

讲这些和炼丹术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在下面将会讲到,炼丹术中最主要的服食材料便是朱砂、铅、汞、砷。

在古人心中,这些物质,可以使尸体不朽,那么,吃了定能不老成仙。

中国还有个玉器陪葬的传统,比如河北满城汉墓的那个著名的“金缕玉衣”。

我们读《史记》,当年武王伐纣,司马迁记载的是,纣王穿着用几千块玉缝在一起的玉衣,自焚而死。

可见,敛玉在古代墓葬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而它,也正是炼丹家服食的“仙药”之一。

(我们今天想想,用朱砂、铅、汞或是把玉石碾成末吃,除非是傻子——傻子都不一定愿意吃,但古人一张嘴,……他们之所以有这样视死如归的气魄,是他们对长生不死的信仰做的靠山。

详细的情况,我们下面再讲,现在来看“方技”的第三类。

(三)房中。

这一类是指与男女房事有关的书,它主要与性学的内容有关,并包含求子、优生和房中禁忌等内容。

古罗马有《爱经》(ArsAmatoria)、古印度有《欲经》(KamaSutra),可见,中国古代的房中书是迎合世界文明潮流的。

(四)神仙。

是指房中以外的其他养生术。

古代所说的“神仙”是一种养生境界,专指延年益寿,长生不死的人。

它包括服食(特殊的饮食法)、导引(配合有呼吸方法的体操)、行气(也叫“服气”、“调气”,今称“气功”)等多种方法。

其中服食并有“芝菌”、“黄冶”等不同名目。

前者有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

后者属炼丹术。

以上四类便是“方术”之“方技”,下面我们再来看“数术”,班固在《汉志》中将其分为六类。

(一)天文。

与西方的天文学相近,但它既包含对实际星象(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等)和天气的观察(后者属于气象学),也包含有关的吉凶占验(星气之占),带有占星术的性质。

(我们来看一张图片。

)这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

是一幅以彗星、云气占验吉凶的帛书。

它以十四国云开篇,列在第一位的就是楚云,很可能出于楚人之手,其成书年代应在公元前223年楚亡国之前。

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彗星图。

在我国古代,占星术与天文学是相伴而生的。

占星家特别重视观察星象来占验国君问题、战争、自然灾害、刑狱、迁都等问题。

我们常能在史书中读到“太白犯五星,有大兵”,“火星犯氐宿……大旱岁荒”等谶言。

占星术背后有着重要的社会心理:

一种是对自然变异未能理解或能全面理解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一种是对社会政治变化无常所产生的忧患心理。

几千年来,占星术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时间关系,在此不多赘述。

(二)历谱。

不仅包括比较正规的“历谱”,也包括“行度”(宿度)、“日晷”(测时的工具)、“世谱”“年谱”“算术”等内容。

(三)五行。

这里的“五行”不是大家想的“金木水火土”那么简单,它的内容涉及:

“阴阳五行时令”,与历忌、择日有关。

“堪舆”,这在后世是风水家的别名,但在汉唐古书中它却从不与相地形、宅墓之书相混。

颜师古注引许慎说,谓“堪、天道、舆、地道也”,可能指《易•说卦》中讲的“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立地之道,曰柔曰刚”。

“灾异”,对生活中的灾难异象进行占验。

“钟律”“五音”“风角”,是与阴阳五行学说有关的候风、候气之说,与天文历法、观象授时有密切关系。

举例言之,《左传•襄公十八年》:

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

“不害。

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衰,多死声。

楚必无功。

”再比如《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借东风”,皆此一类。

此外便是“天一”“太一”“刑德”“遁甲”“孤虚”“六壬”“羡门式”等式占。

其中“刑德”的推算相当繁琐,“遁甲”的推算更为复杂,我曾苦研一周,也没弄懂。

在式占中,最具代表,最广泛的是六壬式,我们来略点一下。

式,也称式盘,占盘,是古代数术家占验时日的一种工具。

以六壬式为例,其形式是模仿盖天说的宇宙结构。

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圆盘,象征天,下面是方盘,象征地。

上盘有轴,可扣置于下盘的穿孔中而旋转。

圆盘中间为北斗,四周是二十八宿和由星象表示的十二月神;

下面的方盘也有与二十八宿对应的星野和表示日月行度的天干地支。

整个操作,也是模仿历数推步,用天盘左旋(模仿“天左旋而地右转”),视斗柄和月神在地盘上指示的辰位进行推算。

它的特点是符号化和格式化,适于从任何一点做无穷推演。

因此,这种思维模式一旦出现,便很快渗透到中国所有的实用知识,成为囊括其各个分支的知识网络和做一切相关分析的逻辑工具。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器物虽方不盈尺,但极其重要,对我们理解古人心目中的宇宙模式乃至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一把宝贵的钥匙。

(四)蓍龟。

包括龟卜和筮占两类。

龟卜是用烧灼龟甲来占卜,出土的甲骨文就是这种占卜的记录;

而筮占是用摆蓍草来占卜,易学就是来源于这种占卜。

龟卜虽以龟为贵,却并不限于龟,也包括各种骨卜(用牛骨、猪骨、羊骨和鹿骨等);

筮占虽以蓍为贵,也并不限于蓍,可以用竹木小棍代替,和古代的算筹是一类东西,也称为“策”。

龟卜是以卜兆(烧灼后的裂纹)来决定吉凶,取于“象”;

而筮占是以易卦来决定吉凶,取于“数”。

古人占卜吉凶往往兼用卜、筮,但卜比筮起源更早,比如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刻符龟甲,年代约在7700年前,因此,在古人心目中,龟卜地位更高,有“筮短龟长”之说(《左传》僖公四年)。

我们要知道的是,在中国古代占卜中,龟卜确实是很有特色的一种,作为文化现象,在世界上也是很独特的。

(五)杂占。

包括占梦,占耳鸣,占目(占眼睛跳),占嚏等术。

当年佛洛依德创精神分析法就是从释梦入手,中国古代的占梦也有精神分析的意义。

在古籍里,我们有时能读到“宛奇”“伯奇”这样的字。

这是什么呢?

这是一种食梦之鬼。

古人相信,向他祝告,可以制止恶梦。

至于占目、占嚏,很好解释,至今我们生活中常流传着“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打一个喷嚏是背后有人想你,打两个喷嚏是背后有人骂你”。

(那么,打三个喷嚏呢?

我想你一定是感冒了。

)此外,杂占中还包括与“厌劾妖祥”有关的“祷祠祈禳”。

前者指镇压驱除鬼怪之术,后者指求告神祖禳除凶祟之意。

这类占卜,因为涉及人的心理、病理、往往使用驱邪巫术,它同“祝由”密不可分。

所谓“祝由”,即用诅咒、符水等巫术为人治病。

(若时间允许,讲张树森教授一例)

既然讲到“厌劾妖祥”,顺便提一下中国铜镜。

铜镜在中国起源甚早,若从齐家文化墓葬出土的两面铜镜算起,至今已有约四千年的历史。

铜镜兴盛发达于战国秦汉,那时的铜镜有纹饰,镜边有,镜背也有,这些纹饰多与当时的数术思想有关,不单用于艺术目的。

中国铜镜除了用于鉴容,还可用于厌劾。

举例言之,古人认为,物之老者,无论植物、动物,都会像人死成鬼,变成精怪,所以鬼怪几乎是无所不在。

葛洪在《抱朴子》里写到,人们登山涉途,道中往往有精怪假托人形来迷惑于人,你只要背上一面铜镜,精怪们在镜中便显原形,就不敢接近你了。

典型例子是汉镜中的“博局镜”。

(图片)这幅图不太清晰,古人在镜面纹饰过多。

其中的博局,是这个样子。

(图片)大家看这个博局,谁知道它原本是什么?

博局本是盛行于先秦两汉时期的一种棋局。

双方各执六枚棋子,十二面骰子掷之行棋。

1993年于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了《博局占》,我们从中可得一窥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这种恢弘、朴拙的宇宙观。

至此,中国古代占卜的三大系统已大致讲完。

一个系统是与天文历算有关的星占、式占等术,发达于战国秦汉,一个系统是与“动物之灵”或“植物之灵”崇拜有关的龟卜、筮占,一个系统是与人体生理、心理、疾病、鬼怪有关的占梦、厌劾、祠禳等术,与原始巫术一脉相承,来头很大,非小术。

这三个系统皆有古老渊源,可以反映原始思维所能涉及到的各主要方面:

天地——动植物——人体、灵魂、病痛和鬼怪。

在这里再略提一下北大的李零教授的一个思考。

“卜赌同源,药毒一家”。

人类有两大劣根,一是嗜赌,二是嗜毒,放之则不可收,而禁之又不能绝,很令人头疼。

我们的占卜,不论是灼烧龟甲观纹象,用竹签成卦,还是旋转式盘,与现当代的赌博相比,它们对概率的设定,对机运的追求,从工具到方式到心理,都极为相似。

比如旋转式盘,类似轮盘赌,抽签问卦,简直就像摸彩票;

刚才我们所讲的博局,它既是占卜工具,也是一种赌博游戏。

而“药”和“毒”,也是密不可分的。

古代中国最有特色的毒药和毒品,要数乌喙、丹药和五石。

乌喙又称乌头,里面含有乌头碱,《三国演义》里关公刮骨疗毒,所中毒箭便涂有乌头之药,可见其毒性。

但据马王堆帛书和阜阳汉简,古人把乌喙当成“万能神药”,能当兴奋剂和春药,甚至驴马吃了都能“疾行如飞”。

丹药就是含有硫化汞(也就是朱砂)的汞制剂,上面已略提古人对朱砂的崇拜,下面我们将会详说朱砂热潮的后果。

至于五石,就是“五石散”。

以鲁迅之考,由正始名士何晏带头吃起。

何晏吃后“魂不守宅,血不色华,精爽烟浮,容若枯槁”,活像大烟鬼,但当时人却觉得何大仙得道矣。

提及这些想说明的是,不论时代怎么变迁,人类作为一种动物,某些思维方式是永远不能改变的。

《汉志•数术略》的最后一类是“形法”。

主要是相术,其中最重要的是相地形和相宅墓(后世称之为风水),其次是相人、相刀剑、相六畜等等。

我们开头提到洛阳城街头小巷的各种地摊,便属此类。

好了,关于中国方术的大致分类与内容,我们已粗略领略了,相信大家能够感受到,方术中的学问及其所蕴含的文化,非三年五载就能贯通的,在下面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翻过这巨大的一页,来看看归属在方技里的炼丹术。

一、炼丹术之起源:

神仙说与不死药

我们知道,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前身,而古代的制陶、冶金、制药和酿酒等生产活动则是炼丹术的前身。

炼丹术与其他方术不同,它并非仅由其前身逐渐积累发展而成,它的诞生有一个直接的诱因,这就是上古流传开来的神仙说。

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不仅记载着许多上古神话,也记载着诸如“有轩辕国,不寿者八百岁,寿者数千岁。

”“流沙之东,墨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皆操不死之药以距尸。

”诸如《战国策》《列子》《韩非子》《离骚》等先秦典籍,皆有关于仙山、不死药的传说,尤其是《庄子》笔下的仙人: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些读之令人神往的文字,使得神仙说在战国中期很快便成熟起来。

因此,求仙炼丹的方士便在齐燕滨海之地出现了,其中的代表便是秉持阴阳五行之说的邹衍。

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炼丹记录出自《史记》,秦始皇“悉召文学方术之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这里的“奇药”,便是能够成仙的不死之药。

前面我们提到,古人多用朱砂炼丹,除了提到的墓葬防腐原因外,还有几个理由。

①天然朱砂确实有养神益气、明目清肝、润肺止渴等医疗作用;

②朱砂加热后会分解出水银(汞)。

我们知道,水银银光闪亮,是常态下唯一呈液体的金属,可以直接溶解许多金属;

一旦加热,它就直接升华,跑得无影无踪。

这在古人眼里,简直神奇得不得了。

更何况,朱砂加热后分解出的水银和硫磺,二者重新搅拌,适当加热,又可复得朱砂结晶,这一发现使炼丹家大为得意,这就是“道”的永存与返还哪!

③早在战国时期,人们便发现,朱砂与黄金共生,《管子•地数》明确记载:

“上有丹砂,下有黄金。

”于是古人们就认为,黄金石由朱砂变成的。

因为黄金烧而不化,埋而不朽,所以朱砂就有长生不死之用。

就这样,在神仙思想的指导和鼓励下,风风火火的炼丹活动便开始了。

二、两汉:

炼丹成术,术道相依

炼丹术在汉代的兴盛,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追崇。

在这些追崇者里,首推汉武帝。

(大家不要以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整个社会的思想便被统一了,事实上,在汉唐的主流思想中,道家、佛教都占着重要地位,直到明清,才被儒家压了下去。

)他最初请李少君以祠灶、谷道、却老方炼丹。

(在此提一点,炼丹合药需要花费很多资财,大家想想看,投到炼丹炉里的可是黄金、玉石啊,就算放到今天,一般阶级也是炼不起的,所以,怀揣仙方的方士们才不得不依靠皇帝诸侯。

)然而,李少君在宫中日夜炼丹,汉武帝整日忙着“金屋藏娇”,光顾不勤,致使少君大师积劳成疾,独自“仙去”,刘彻心里十分后悔。

后来他请来了能通“神”的栾大,立刻拜他为“五利将军”、乐通侯,封地赏金,把公主嫁给栾大还不够,还要亲表诚心,说“朕亲如五利(栾大)之弟”。

可见其求仙心切。

而栾大这人除了像我这么能耍嘴皮功夫外,没多少炼丹本事,最终被汉武帝杀掉。

此后,汉宣帝用刘向炼丹,也没成功。

接下来的成帝、哀帝等等,也都以“炼丹为纲”,全面跃进,大有上世纪60年代我国大炼钢铁之豪迈气概,弄得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

由于炼丹不成,方士们被扣上“不尊经法”“欺罔世主”等臭名。

炼丹士们觉得,没有系统的理论,难以招架外界的批判。

于是,第一部炼丹术专著就诞生了,这就是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这本书把《周易》作为其理论大旗,把黄老学说作为其思想支柱。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周易》是宇宙代数学,万物套之而皆准,且源流很远,因此这面大旗分量很重。

在《参同契》里,魏伯阳为炼丹术建立了两大理论:

①“阴阳相须,同类合体”。

说白了,就是阳药和阳药一起炼,阴药和阴药一起炼。

最主要的是“铅汞合药”。

此后一千多年,铅、汞便成了炼仙药最重要的材料;

②“炉火用卦”。

炼丹过程需要掌握火候,魏伯阳主张根据孟喜的“纳甲法”和京房的“十二消息法”。

这两人是西汉的易学家,他们的学说很好理解,但如果大家没有掌握关于《易经》的基本知识,解释起来却甚为麻烦。

简单说来,依卦用火就是先文后武,逐步加热,缓慢退火。

正是这样一本书,确立了炼丹术的理论规范,被后世炼丹家奉为万古丹经之祖,千种丹经之王。

后世给《参同契》作注的注本出名的就有四十多种。

魏伯阳之后,出现了实干家狐刚子,他探索并研究出了许多高超的炼丹法。

比如他利用“炼石胆取精华法”,制成了硫酸,比西方早了三四百年。

尤其绝妙的是他那“金银作粉法”。

炼丹初期,人们主张服食自然金银,但吃金银块不比你吃糖豆,甜甜的酸酸的,咽下去就化了,那东西可是会送命哪。

所以炼丹家就千方百计想得到金粉金液,但研磨的效果都不好,直到狐刚子的“绝活”出笼:

先用水银把黄金溶为液态的汞齐,再将它与食盐共研,黄金微粒就分散于盐末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挥发走尽,继而用清水溶入盐末,过滤后,剩下的就是极细的金粉。

这方法巧妙简单,即使当今化学家也不得不承认其高明。

汉末晋初,民间涌出了一批诸如狐刚子等很有成就的炼丹家,但发展很艰难。

一是因为《参同契》尚未广泛传播,炼丹术还处在儒士的猛烈攻击之下;

二是当时政局混乱,统治者忙着争权夺地,哪顾上炼丹求仙。

没有社会保护,又没有统治者的财力支撑,炼丹术怎样在困境之中脱身呢?

道教应运而生。

到了东汉,印度佛教驮到了白马寺,挤掉了神仙方士在统治者身边的贵宾席,又由于儒士的发难,汉明帝罢掉了各处神庙数百所,方士们顿时失业。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方士张陵在民间炼丹行医,得到了百姓们的尊崇,遂发展起了“天师道”(原名“正一盟威道”)。

紧接着张陵创教,方士张角利用《太平经》创建了“太平道”。

到了魏晋时期,中上层的知识分子大谈老庄玄学,炼丹求仙,纷纷投入了道教的怀抱。

就这样,神仙方术诸派经过千百年的流浪,终于找到了一个家,或与道教共同组建了一个家。

到了唐代,由于道教乃一国之教,炼丹得到了保护,且有了更多的财力人力支持,最为重要的是,此后的炼丹著作,都在道教经典《道藏》中得以保存。

《道藏》这套书有多少册呢?

几年前,华夏出版社编了一套《道藏》,共49卷,顶十套《辞海》那么厚,二万六千元人民币一套,可见其大。

魏晋时期最有名的炼丹家是葛洪,他师承渊源久远,从魏伯阳到鲍静、郑隐,集各种方术于一身,尤其是他那部《抱朴子》,论述充分,认识深刻,为炼丹术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南北朝最有名的炼丹家的陶弘景,他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人物,经营道业三十年多,名声显赫,弟子三千,连皇帝也屈尊门下,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上述两人都服食过少量“仙丹”,都活到80岁,在那个战乱灾荒的时代,已算高寿,然而终究未能成仙。

三、唐宋:

盛极而衰

唐代,李氏皇帝尊老子为“朕之始祖”,为“太上玄元皇帝”,大力扶持道教,太宗朝,“天下道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道教势力大涨,炼丹术达到了鼎盛之点。

唐代皇帝服丹,大有前赴后继之气概。

唐太宗李世民,刚坐稳龙椅,就召来一批炼丹道士,甚至让边防军把天竺(印度)俘虏的方士召进宫炼丹,结果慢性中毒而死。

到了高宗,继承父业,积极召道士炼丹。

丹成之后,高宗狼吞虎咽,他老子吃一粒,他吃五粒(一片顶过去五片),结果急性中毒,暴亡。

清朝学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对此专有记述,曰:

“唐诸帝多饵丹药。

”我们翻开史书,此后的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均因服丹药而丧命。

中国亘古不变的国情是: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我给大家举几个文人例子。

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后来他拜炼丹家胡紫阳为师,当晚作诗: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

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

……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

”(《古风》),李白做了认真的炼丹记录:

“闭剑琉璃匣,炼丹紫翠房。

身佩豁落图,腰垂虎鞶囊。

仙人驾彩凤,志在穷遐荒。

”(《留别曹南群宦之江南》)。

李白在服丹初期,大概也有药性产生的兴奋,“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声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

手把芙蓉朝玉京。

”“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

”(可见李白之败家子。

)但过了不久,丹药慢性中毒,诗仙胸背生痛,再过一年,脓疮腐化,胸壁穿孔,乃自叹:

“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

”李白青年时身体健壮,游览大江南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客行》),可他62岁就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