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流域和水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43783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9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流域和水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什么是流域和水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什么是流域和水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什么是流域和水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什么是流域和水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什么是流域和水系Word下载.docx

《什么是流域和水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流域和水系Word下载.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什么是流域和水系Word下载.docx

 

(1)绝对基面。

是将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水面的高程定义为零的水准基面。

我国各地沿用的水准高程基面有大连、大沽、黄海、废黄河口、吴淞、珠江等基面。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2)假定基面。

为计算测站水位或高程而暂时假定的水准基面。

常在水文测站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而一时不具备接测条件的情况下使用。

(3)测站基面。

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假定的固定基面。

一般选为低于历年最低水位或河床最低点以下0.5m~1.0m。

(4)冻结基面。

也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

一般测站将第一次使用的基面冻结下来,作为冻结基面。

5、流速是指什么?

答、流速是指水流质点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距离。

渠道和河道里的水流各点的流速是不相同的,靠近河(渠)底、河边处的流速较小,河中心近水面处的流速最大,为了计算简便,通常用横断面平均流速来表示该断面水流的速度。

6、径流与径流量是指什么?

答、流域地表面的降水,如雨、雪等,沿流域的不同路径向河流、湖泊和海洋汇集的水流叫径流。

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称为该断面的径流量。

径流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径流量是陆地上最重要的水文要素之一,是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

7、流量的表示方法及其度量单位是什么 

(1)流量Q。

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

常用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3/s)。

各个时刻的流量是指该时刻的瞬时流量,此外还有日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年平均流量和多年平均流量等。

(2)径流总量W。

时段Δt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

以所计算时段的时间乘以该时段内的平均流量,就得径流总量W,即W=QΔt。

它的单位是立方米(m3)。

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流量为纵坐标点绘出来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就是流量过程线。

流量过程线和横座标所包围的面积即为径流量。

(3)径流深R。

指计算时段内的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水层深度。

它的常用单位为毫米(mm)。

若时段为Δt(s),平均流量为Q(m3/s),流域面积为A(km2),则径流深R(mm)由下式计算:

R=QΔt/(1000A)

(4)径流模数M。

一定时段内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平均流量称为径流模数M。

它的常用单位为m3/(s·

km2),计算公式为:

M=Q/A

(5)径流系数α。

为一定时段内降水所产生的径流量与该时段降水量的比值,以小数或百分数计。

8、径流的形成过程如何?

答、从降雨到达地面至水流汇集、流经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称为径流形成过程。

径流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为了在概念上有一定的认识,可把它概化为两个阶段,即产流阶段和汇流阶段。

1.产流阶段。

当降雨满足了植物截留、洼地蓄水和表层土壤储存后,后续降雨强度又超过下渗强度,其超过下渗强度的雨量,降到地面以后,开始沿地表坡面流动,称为坡面漫流,是产流的开始。

如果雨量继续增大,漫流的范围也就增大,形成全面漫流,这种超渗雨沿坡面流动注入河槽,称为坡面径流。

地面漫流的过程,即为产流阶段。

2.汇流阶段。

降雨产生的径流,汇集到附近河网后,又从上游流向下游,最后全部流经流域出口断面,叫做河网汇流,这种河网汇流过程,即为汇流阶段。

9、减免洪水灾害有哪两类措施?

答、多年的防汛实践告诉我们,减免洪水灾害有两类措施,一类称工程措施,也称改造自然的措施,是按照人们的要求以修建工程的手段来达到减免洪灾的目的;

另一类是非工程措施,即利用非工程手段改变灾害的影响,达到减少灾害损失的目的,例如天气预报和洪水预报等,这类措施又称之为适应自然的措施。

10、什么是季风?

答、随季节而改变的大范围盛行的风向称季风。

季风是一种气候现象(如我省冬季偏北风,夏季偏南风),这种盛行风向的变换是由于两种下垫面(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季节变化所造成。

11、什么是气候带?

答、根据地面气候纬向分布的相似性,划分与纬圈大致平行的带状气候区(有极地气候、温带气候、副热带气候、热带气候、赤道气候),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纬度50度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自东向西又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12、降雨强度与等级如何划分?

答、降雨强度与等级:

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称降雨强度,按降雨强度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六个等级。

 

降雨强度与等级 

单位:

mm

雨强

12小时降雨量

24小时降雨量

等级

小雨

R12<5

R24<10

中雨

5≤R12<10

10≤R24<25

大雨

10≤R12<30

25≤R24<50

暴雨

30≤R12<70

50≤R24<100

大暴雨

70≤R12<140

100≤R24<200

特大暴雨

140≤R12

200≤R24

13、如何形成暴雨?

答、降水是复杂天气过程的产物,暴雨更有其特殊性。

降暴雨时,必须有充沛的水汽,对流层下部气温要高,并有源源不断的水汽供给。

而后重要的要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使气层不断上升,使水汽凝结成云和降水;

连续不断将平流输送来的水汽,向高空输送,形成降水的过程能持续循环地进行,这一过程还要有较长的持续时间。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移动要缓慢或具有重复出现的特点。

14、台风是什么?

台风生成于热带海洋上,是一个直径约为几百公里的暖性涡旋。

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涡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8级时,称热带低压,风力达8~9级时称热带风暴,10~11级称强热带风暴。

当中心风力≥12级时称台风。

台风登陆不仅风强雨急,常常造成暴雨洪水灾害。

台风暴雨通常发生在8~9月。

15、暴雨监视一般有哪些?

答、暴雨监视一般有雨量站观测、测雨雷达和卫星云图监视等手段。

雨量站定点定量观测,测雨雷达能定性测得半径100km左右区域范围内的降水分布及变化情况,根据卫星云图上云的分布可确定各种天气系统,如锋面、台风等的位置、移动和变化。

16、天气预报是指什么?

答、天气预报是指预测今后天气变化趋势。

天气预报方法多种多样,相互配合。

主要包括以天气图——气象卫星——雷达为主要手段的天气学预报方法;

以解流体力学——热力学——动力气象学方程为主的数值天气预报方法;

以概率论——数理统计为手段的统计预报方法;

短期及中期天气预报以天气学方法为主。

长期和超长期以统计预报方法为主,数值预报方法正处在初创阶段。

大气中的降水过程,包含有宏观条件和微观条件。

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形成降水的复杂物理过程不太清楚,另外,在形成降水的过程中,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制约了天气预报的精度。

降水预报也就成了天气预报中最困难的问题,虽说天气预报的技术手段发展很快,短期预报降水(1~3天)定性较有把握,但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量)精度尚难保证,4~10天的中期预报以趋势为主,其精度更难保证。

17、洪水监测和预报是防汛抢险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防洪斗争中,及时、准确的水情和预报是指导防汛采取防御措施的科学依据。

现就洪水监测、影响洪水的主要因素、洪水预报等内容分述如下。

18、几个水文常用名词解释是什么?

答、水位是指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基面的高程,水面离河底的距离称水深。

计算水位所用基面可以是以某处特征海平面高程作为零点水准基面,称为绝对基面,常用的是黄海基面;

也可以用特定点高程作为参证计算水位的零点,称测站基面。

水位是反映水体水情最直观的因素,它的变化主要由于水体水量的增减变化引起的。

水位过程线是某处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横座标为时间,纵座标为水位。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径某一过水断面的水体体积,常用单位是每秒立方米。

流量与水位相似,也可按时间顺序用流量过程线表示。

径流是指陆地上的降水汇流到河流、湖库的水流。

水系是指河流的干流及其各级支流彼此连接的一个系统,我国习惯上把较大河流及其支流所属范围称为某河水系。

流域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水线(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水系和各级支流都有相应的流域。

19、洪水监测系统是由什么组成?

答、洪水监测系统是由采集洪水信息的水情站网以及实时水情信息传递、接收、处理等部分组成。

20、水情站是指什么?

答、水情站是指提供河流、湖泊、水库或其他水体的水情、雨情等实测要素的水文和气象站的统称。

21、雨量和水位的采集方法是什么?

答、雨量和水位的采集方法是人工和自记观测相结合,部分站实行了遥测;

流量测验主要使用流速仪法。

水情站应按照水情任务书要求准确及时地完成测报任务,遇大洪时要力争做到“测得到、测得准、报得出、报得及时”。

22、目前水情信息传递方式是什么?

答、目前水情信息传递方式主要依靠邮电部门的电信线路系统和自建无线报汛网络。

23、影响洪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由降雨到水流汇集至出口断面的整个物理过程,称径流形成过程。

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有降雨、蒸发、下渗、地下水等。

降雨数量、强度、过程及其在空间分布对径流的形成和变化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蒸发是影响径流的重要因素之一,由降雨转变为径流主要损失就是蒸发。

其中湿润地区年降水量的30~50%,干旱地区的80~95%都耗于蒸发,其余部分才作为径流量,流域蒸发时刻都在进行,它主要是通过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和雨间蒸发来影响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

降落的雨水透过地面进入土壤的过程称下渗。

降雨下渗到土壤中的水一部分成为土壤含水量,以后逐渐蒸发掉;

另一部分则渗入地下补给地下径流。

地下水在汛期对洪峰的作用并不大,但是在枯季,地下水就是河川径流的主要来源。

24、如何进行洪水预报?

答、(在我省)洪水主要是指由暴雨引起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洪水特征一般用洪峰流量、洪峰水位和洪水过程线来描述。

当流域发生暴雨时,在流域各处所形成的地面径流,都依其远近先后汇集于河道的出口断面处,当近处的地面径流到达该出口断面时,河水流量开始增加,水位相应上涨,这就是洪水起涨之时;

随着流域远处的地表径流陆续流入河道,使流量和水位继续增涨,大部分高强度的地表径流汇集到出口断面时,河水流量增至最大值称为洪峰流量,其最高水位,称为洪峰水位。

洪水流量由起涨到达洪峰流量以后逐渐下降,到暴雨停止以后的一定时间,河网中的水量均已流经出口断面时,河水流量及水位回落到接近于原来状态。

即为洪水落尽之时。

如在方格纸上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江河的流量或水位为纵坐标,可以绘出洪水从起涨至峰顶到落尽的整个过程曲线,称为洪水过程线。

一次降雨产生的径流量,称为一次洪水总量,可由一次洪水流量过程线与横坐标所包围的面积求得。

一次洪水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洪水总历时。

根据洪水形成和运动的规律,利用过去和实时水文气象资料,对未来一定时间内的洪水情况的预测,称洪水预报。

这是水文预报中最重要的内容。

洪水预报包括河道洪水预报、流域洪水预报、水库洪水预报等。

主要预报项目有最高洪峰水位(或流量)、洪峰出现时间。

洪水涨落过程、洪水总量等。

河道洪水预报,即预报沿防汛河段的各指定断面处的洪水位和洪水流量。

天然河道中的洪水,以洪水波形态沿河道自上游向下游运动,各项洪水要素(洪水位、洪水流量等)先在河道上游断面出现,然后依次在下游各断面出现。

因此,可利用河道中洪水波运动的规律,由上游断面的洪水位和洪水流量,来预报下游断面的洪水位和洪水流量。

根据对洪水波运动的不同研究方法,可得出河道洪水预报的各种方法。

常用的有相应水位(或相应流量)法和流量演算法。

流域洪水预报是根据径流形成的基本原理,直接从实时降雨预报流域出口断面的洪水总量和洪水过程。

前者称径流量预报(亦称产流预报),后者称径流过程预报(亦称汇流预报)。

流域洪水预报的预见期比河段预报要长些。

在一些地区,没有发布河段预报的条件(如一条河上没有上、下游水情站)或预见期太短时,为满足防洪要求,宜采用流域洪水预报的方法。

流域洪水预报方法常用的有实用预报方案和流域水文模型。

实用预报方案即用实测的雨洪资料建立起降雨径流经验相关图和由实测洪水过程线分析出来的经验单位过程线,对降水所形成的径流量及洪水过程进行预报。

流域水文模型是从系统的角度来模拟降雨径流关系。

以流域为系统,降雨过程作为系统的输入,经过系统的作用,流域出口流量过程作为系统的输出。

因此,建立降雨径流模型,首先要建立模型的结构,并以数学方式表达,其次要用实测降雨径流资料来率定及调试模型参数。

随着人们对流域上产、汇流过程认识的深入和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流域水文模型,较多的是用于水文预报方面,目前我国有代表性的是新安江模型。

水库洪水预报主要包括入库洪水预报、水库最高水位和最大出库流量及其出现时间的预报。

由于水库大小不同、条件各异,运用方式各有特点,因此水库洪水预报方法和要求也不尽相同。

这里不一一叙述了。

在防汛中各级水文情报预报单位都应有一套到几套保证一定精度和预见期的作业预报方案。

当洪水发生时,洪水作业预报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步骤:

简易估算、多种方案细算、实时校正。

重要预报发布前都要组织会商和根据几种方法推算的预报数据,进行成果的综合分析比较,查找历史上类似的暴雨洪水档案,分析比较将要出现的洪水趋势,然后再发布。

25、洪水等级如何划分?

答、一般洪水:

水文要素重现期小于10年的洪水。

较大洪水:

水文要素重现期为10~20年的洪水。

大洪水:

水文要素重现期为20~50年的洪水。

特大洪水:

水文要素重现期大于50年(含50年)的洪水。

26、防汛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防汛的主要任务是,采取积极的和有效防御措施,把洪水灾害的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保障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为完成上述任务防汛工作主要内容是:

(1)有组织、有计划地协同有关部门开展防汛工作。

(2)加强防汛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防汛减灾意识。

(3)完善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防御体系。

(4)密切掌握雨情、水情、工情、灾情等防汛信息。

(5)分析研究洪水规律。

(6)制定防御不同类型洪水的预案,研究洪水调度和防汛抢险最优决策方案。

(7)探讨和研究新技术在防汛中的应用。

(8)汛后总结当年防汛工作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下一年防汛工作的重点。

由于各地洪水灾害特点不同,防汛的具体任务各异。

主要洪水灾害是:

(1)暴雨洪水。

(2)山区山洪暴发、泥石流、滑坡。

27、防汛方针是什么?

答、 

根据上述防汛任务,当前防汛工作的方针是:

“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

”防汛的方针是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经济状况、防洪工程建设程度以及防洪任务的要求而提出的。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迅速发展,兴建了大量水库工程,整修加固了江河堤防,防洪工程设施增多,控制江河洪水的能力有所提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60年代防汛工作强调了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方面努力,提出“以防为主,防重于抢,有备无患”的防汛方针。

主要强调一个“防”字,不论在汛前的准备工作,还是在汛期的防守工作,都强调立足于防,防重于抢。

要克服麻痹侥幸思想,要特别重视平时的防汛准备和汛期的巡视检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要防患于未然,把各种险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出现超标准洪水或严重险情时,也要本着有限保证,无限负责的精神,积极防守,力争把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当前,我国防洪体系已逐步趋于健全,江河堤防、水库、水闸等防洪工程的体系也逐渐完善,对于不同类型洪水制定不同的防御方案,加强了非工程防洪措施的建设,开展了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与管理,提高了暴雨洪水预报精度,加强了通信报警系统,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度,防汛工作已进入了新阶段,因而制定“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这是多年防汛实践经验的总结。

28、什么是人工降雨?

答、人工增雨,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云和降水形成的物理机制,向云中播撒一定数量的催化剂,促进云的发展,从而达到激发和增加降水的目的。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次人工造雪成功,使人工影响天气从幻想成为现实以来,人工增雨活动已在世界各地普遍开展。

我国的人工增雨活动是从1958年开始的。

在我国北方和冬季,出现的大部分为冷云,它是由过冷却云滴和冰晶共同组成。

因此,要设法改变云内相态结构,使云中产生更多的冰晶,以达到由无雨向有雨,或使雨量增大的目的。

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在云内引入致冷剂,如干冰,引起云内局部温度急剧下降,形成高度的过饱和,从而迅速产生大量的冰晶;

二是云内引入人工冰核,如磺化银,使水汽分子在冰核上凝结,形成冰晶,并使冰晶不断增大。

在我国南方和夏季常出现暖云,这就要设法破坏云的稳定状态,增加云中的水滴,促使云滴重力碰并过程的发展,导致降水的形成。

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引入温性物质,如食盐,以加速凝结增长,很快形成大水滴;

二是直接利用大水滴,如飞机上直接将水喷撒进云内,加速和促进碰并作用而产生降水;

三是利用表面活性物质,如樟脑,降低云滴表面张力,抑制蒸发作用或吸附水汽后产生电荷,促进云滴碰并过程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利用爆炸产生的声波和波动,促进云滴的相互碰并,达到降水的目的。

巧妙和准确的将催化剂引入云中的最佳位置,是人工增雨的一项关键。

人工增雨是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进行的,其成败与是否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必须选择好有利的云和天气条件。

在北方和冬季,干旱季节出现自然降水的云层,以雨层云、层积云、高层云居多。

如及时对这些有利的云层进行催化,就有可能增加降水量,达到缓和和解除旱情的目的。

一般来说,对低而厚的云层(如浓积云、积雨云、雨层云等)进行人工增雨效果最好。

29、为什么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而暴雨不减?

答、台风登陆后深入内陆,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速逐渐减小,强度大大削弱。

但这时往往会暴雨倾注,造成山洪暴发,冲毁水库,淹没田地等严重的洪水灾害。

以今年在浙江沿海登陆的台风云娜为例,8月12日晚8点登陆后,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13日凌晨在穿过浙江中部时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上午减弱为热带风暴,并进入江西境内。

在江西北部共逗留22小时,14日上午移入湖南东北部、湖北东南部地区逐渐减弱成低气压。

虽在北上西进的过程中强度减弱,但所经之地都降了暴雨和大暴雨:

浙江省累计雨量超过100毫米的站点有275个,其中超过200毫米的站点有79个,超过300毫米的站点有36个。

高强度的降雨,造成乐清等地发生重大泥石流、山体滑坡;

温台沿海平原水位暴涨,大面积农田被淹等灾害;

江西省赣北永修、赣东东乡等四县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全省大部分地区受此次降雨影响,旱情已大为缓解;

湖北11个县市降暴雨,过程累计雨量全省共有20个县市超过50毫米,6个县市雨量超过100毫米。

那么为什么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而暴雨却不减?

我们知道,台风是围绕低气压中心猛烈旋转的热带大气旋涡,当它登陆后,受到粗糙不平的地面摩擦影响,风力便大大减小,中心气压迅速升高强度减弱。

可是在高空,大风仍然围绕着低气压中心吹刮着,来自海洋上高温高湿的空气仍然在上升和凝结,不断制造出雨滴。

如果潮湿空气遇到大山,山的迎风坡还会迫使它加速上升和凝结,这样以来那里的暴雨就更凶猛了。

有时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即台风登陆以后,已疲惫不堪,风力减小,中心移动缓慢,甚至老是在一个地方停滞徘徊。

这样,暴雨一连几天几夜的倾泻在同一个地区,暴雨造成的灾情就更严重了。

1975年8月河南省特大的暴雨,就是台风登陆后的低压中心一连几天在那儿停滞所造成的。

30、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位于南纬4~14°

的秘鲁是世界上产鱼的大国之一,这个国家的鱼粉产量占世界首位。

这是由于秘鲁沿海存在着一支旺盛的上升流,也就是说,在那一带海区里,除水平流动的海流外,还有不断地从海底深层向海面涌升上来的上升流,这种上升流能把海底丰富的磷酸盐和其他营养盐分带到海洋上层,滋养着世界上著名的秘鲁渔场。

如果这支上升流减弱或是消失,这样,临近赤道区的暖流就会入侵,引起秘鲁沿岸海域的水温升高,这种现象大约隔几年就会在圣诞节前后发生,当地居民把这种暖流的季节性南侵,由此引起的海面水温升高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在一般年份,向南侵犯的范围只能到达南纬几度,待到来年3月,海面水温又恢复常态,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鱼类和鸟类没有多大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各年发生的状况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年分暖水入侵的距离远些,有的年分则近些。

暖水入侵强盛时,可抵达南纬十几度,这时秘鲁沿岸水温就会迅速增高,生活在这一海域里适应冷水环境的浮游生物和各种鱼类,就会因环境的突变而大量死亡,与此同时,以鱼为食的各种海鸟,也会因缺少食物大批死亡。

经多年观测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不仅对秘鲁沿岸带来灾害,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异常。

每当厄尔尼诺现象严重时,常发现全球一些地区或是暴雨成灾、洪水泛滥,而另外一些地区则是久旱无雨,农业歉收。

科学家们把这种带有全球性的气候变异与厄尔尼诺现象紧密联系起来,发现它们之间有着很紧密的关联,全球气候异常的前兆往往可以从上年或年初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状况中找到。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对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对厄尔尼诺现象最初含义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只有发生在中、东赤道太平洋地区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升高,通常要持续一年以上的增温现象才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31、台风是指什么?

答、台风是大气中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