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Word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力装备制造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电力消费呈加速增长态势,电网建设将进入持续高速增长期,为电力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国家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特别是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装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先进电力输配技术,实现大容量、远距离、高效率的电力输配;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将特高压输电关键设备研究作为重点扶持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
依据《国务院出台加快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意见》:
河南省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输变电装备、大型成套装备、现代农机等产业的竞争力,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基地。
为电力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许昌市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的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是国家信息产业部确定的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之一,在电力电子信息行业的产业规模、技术水平、骨干企业数量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突出的产业特色。
其中许继集团、阳光集团、森源电气等企业均为国内电力行业知名企业。
至2010年,入园企业达到6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10家,入园项目30余个,项目累计总投资36亿元,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实现利润20亿元。
许昌市及周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电力装备生产基地。
2009年,许昌市中原电气谷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在产业体系构成上,分为核心区的电力输电一次设备产业园、风电产业园、配用电设备产业园、民用机电产业园、核电控制设备产业园,许继电气城产业集聚区的电力输电二次设备产业园、直流输电及电力电子设备产业园,将对满足我国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求,提升电力装备国际竞争力,促进装备制造业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区域内拥有许继集团、森源电气、阳光电缆、西继电梯、爱迪德电力设备公司等50多家规模以上电力装备制造企业,是我国最大的电力二次设备和高压开关研发制造基地。
电力二次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20%以上,综合实力居国内行业第1位。
40.5kV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6%,居国内行业第2位;
12kV真空断路器、隔离开关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02%和26.06%,居国内行业第7位和第1位。
按照发展规划,到2012年,许继
电气城产业集聚区基本建成,中原电气谷核心区开发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到2015年,中原电气谷核心区开发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到2020年,全面完成中原电气谷核心区工程建设,总开发面积达到13.9平方公里,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成为加快许昌经济发展强有力的经济“磁极”。
1.1.2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许昌地区电力装备制造业的机电一体化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和自动化设备引进,电力装备制造业急需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通过2010年对许继集团、森源电气等多家电力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线及装配、调试、管理等具体工作岗位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力装备方向)毕业生的要求是“会操作最新设备,维护维修能力强,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强,具备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创新精神”。
电力装备制造业对电力装备装配、调试及维护维修、电力系统机械维护维修、电力装备数控操作、数控编程、电力保护自动化、CAD绘图等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另外对设备管理、机电产品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有一定的比重。
调查结果显示,电力装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岗位是许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力装备方向)就业的主要岗位,80%企业对其提出了具体要求。
电力设备安装、调试岗位要求毕业生具备熟练的电力装备、设备操作能力,熟悉电力保护设备的构成和控制系统的电气原理,掌握电力装备、保护设备的联调,掌握电力设备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具有生产管理知识,有一定实际经验,知识面广,能独立完成电力设备元器件的选型、安装、调试和精度优化,具有电力装备的设计改造能力;
电力设备维护维修岗位要求毕业生掌握电力设备工作原理和结构知识,掌握电力保护设备接口技术、PLC技术、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具备电力设备操作、机械和电气系统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
此类人员既懂技术又懂生产、管理的复合型机电一体化人才是当前电力装备制造业的抢手人才,待遇较高。
据人才交流中心预计,在2012年,中原电气谷用工将达到四千人,到2020年全部建成后,中原电气谷规划区内就业人数为7.4万人。
这其中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持续增长,其中电力装备行业人才的需求量最大。
在这种背景下,大力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力装备方向),培养和输送大批电力装备方向高技能人才,顺应了许昌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为中原地区电力装备行业的持久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持。
1.2专业定位
根据广泛的专业调查和近年来的就业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力装备方向)定位见下表:
表1专业定位
服务面向
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电力装备及保护装置制造、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管理营销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工作。
就业部门
电力电气装备的生产企业,机电设备的生产企业,机电电气设备的使用、营销企业。
就业岗位
机电设备、电力装备和保护装置的装配、调试、操作、维护维修和综合管理等工作岗位。
岗位证书
中高级维修电工、数控操作工和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
培养目标
培养机电一体化电力装备行业技术型人才为主,具有较广泛的通识基础,良好的人文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机电类电力电气装备行业,重视实践环节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工程适应能力;
具备一定的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电力电气装备制造、装调与运行、管理营销等工作。
1.2.1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以服务河南区域及许昌地区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
坚持规模发展与内涵建设相协调,加强“双师”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紧密结合许昌电力装备特色产业群,按照岗位职业标准,深化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标准,着力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群,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成为全国同类高职院校的示范性专业。
1.2.2专业特色
积极倡导“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产学研结合新理念,试行校企合作新机制,依托与中原电气谷内许继集团、森源电气、阳光电缆、西继电梯、爱迪德电力设备公司等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与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中原电气谷的电力装备制造业合作,师生共同参与机电产品的设计、加工、销售全过程,学生在生产中实训,在实训中生产,实现工学结合;
与许继集团、富士康集团等企业合作实行工学交替,有效地促进了“工学结合、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有效地促进专业教学与实训基地的强有力结合,增强了服务许昌地方经济的能力,实现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与许昌经济的协调发展。
2.专业建设基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从2001年至今有10多年的办学历史。
该专业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为企业培养了1200多名技术应用型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省级试点专业,在校企合作、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等方面已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
2.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力装备方向)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
主要特点:
(1)实行三年不断线全过程工学结合
学习过程中,学生交替在课堂、社会、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进行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三年不断线,有利于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
(2)实行“双证融合”制度
在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综合能力训练中,根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完成“中级维修电工证”、“数控车床操作工证”等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融合。
(3)订单式培养
根据企业需要,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与许继集团、富士康集团共同培养,成立订单班,使学校、企业和人才市场紧密结合,实现了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2.2课程建设基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力装备方向)深入开展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突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
在课程改革中,根据“实用、够用”的原则,注重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在教学改革中,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电力装备、机电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以企业真实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融“教、学、做”为一体,重点强化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机电一体化专业现有院级精品课程3门——《电机与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增加,一年级进行基本技能实训,二年级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三年级进行综合技能实训,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2.3师资队伍基础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5名,其中高级职称6人,占24.0%;
中级职称13人,占52.0%;
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7人,“双师”素质教师20人,占80.0%;
硕士研究生6人;
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2人。
现已初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与实践经验丰富,并且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4实习实训条件基础
2.4.1校内实训条件
我院根据教学需要,设立了电工实训室、数电实训室、模电实训室、电机与控制实训室、电机与控制强化实训室、电机与拖动实训室、可编程序控制器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智能电气综合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价值约432万元。
目前各实训室共有教师及管理人员7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技师3人、高级工1人、管理人员1人,另外还有专业性强的兼职教师及管理人员9人。
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机电一体化专业与许昌中天电气合作成立许昌中意电气科技公司、与许继集团合作成立许昌诚丰电气公司;
通过合作,企业为专业开发数控技术、单片机、电机与电气控制等核心课程,提供优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环境,学生参加生产性实训,专任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初步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
2.4.2校外实训条件
校外实习基地是校内实训室功能的延伸和补充,学院借助企业设备优势和最新生产技术优势,缓解学生校内人多、设备紧张和不足的问题。
通过顶岗实训,学生在企业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了解企业需求与发展,从而进一步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同时,开阔眼界,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沿、新技术应用,增加有关专业知识。
目前,校外实习基地有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森源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昌远东传动轴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永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路太公司等多家企业,其分布以许昌为主,遍及全省,合作单位产品种类齐全,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贴近生产一线实际,直接进入生产环节,用实材生产产品,实现了学生技能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2.5毕业生能力基础
多年来,本专业一直注重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实行“双证书”制度。
学生在校能够参与多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毕业生“双证书”率达100%以上,首次就业率88.7%,用人单位的满意率达95%。
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基础有:
1.具有编制与实施电力装备及其保护装置、机电设备装配工艺规程的能力。
2.具有分析、解决现场生产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3.电力装备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设备操作技能和检测试验技能。
5.具有编写数控加工程序及操作的能力,应用微机控制技术的初步能力。
6.具有阅读本专业一般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7.具有CAD/CAM软件的应用能力。
2.6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基础
1.校企携手育人基础优
联合许继集团、中天电气等企业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近三年来,共同实施教学及考核、共同管理,为许继集团、中天电气等企业订单培养学生232人。
校企合作育人呈现良好局面。
2.合作办学机制绩效佳
2009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学院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校企合作共建工学结合基地,紧密联系毗邻基地的许继集团,开展先进制造业和应用电子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办学模式与成效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
按照做实为主的原则,广泛联系行业企业,现有许继集团、中天电气、西继电梯等12家规模企业签约加盟,为校企紧密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3.专业建设内容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发展规划及现代机电类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坚持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以专业建设为动力,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从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应用中,探索出有利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
完善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建设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重视实验实训内涵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CDIO项目制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我省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中的名牌专业。
4.专业建设目标
依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及河南省、许昌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培养服务国家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许昌中原电气谷发展需要的电力装备制造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推进工学结合“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和完善与其相匹配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通过两年建设,使该专业在区域内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5.专业建设内容
5.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
5.1.1建设思路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在强化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与电力装备制造业的合作,依托配合许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实施工学交替的订单式、“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参照电力装备行业的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企业合作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与电力装备制造、机电设备制造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融“教、学、做”为一体,重点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分析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真实工作体验后对课程教学的新要求,再与企业合作重新设置修改新的课程内容,形成良性循环,构建以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5.1.2建设目标
顺应许昌电力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以培养服务许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与实践高职教育规律,着力推进工学结合“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构建和完善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的对接。
两年建设期满后,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特色专业,使其能够在全省高职同类专业建设与发展中起示范作用,成为豫南地区高素质技能型机电人才培养基地。
5.1.3建设内容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工学结合要求,构建“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将企业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利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主体作用。
在学院主体培养阶段,依托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校中厂”,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
在企业主体培养阶段,通过学生的准就业实习(顶岗实习),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依据学院管理流程,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按企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
配合中原电气谷的建设,与工学结合合作单位研究探索“岗位群”轮岗实习制度,保证学生在校外基地顶岗实习6个月以上。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群的要求,和许继集团、森源电气等电力装备企业共同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力装备方向)的实习岗位,有电力装备制造、电力保护装备生产、电力保护装备调试、电厂监控、电厂调度、数控车床操作、数控铣床操作、机床电气维护等,每个学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二个月后,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轮换岗位,半年完成3个岗位的顶岗实习。
实习期间由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与学院专业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结束后通过考核合格的由校企双方共同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该证书能反映学生顶岗实习后所达到的岗位技术能力,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具有现场工作的经历以及具备的岗位能力水平。
在实习期内建立企业打分、评价制度,作为毕业成绩的参考,企业满意度高的学生可以和企业预签就业合同。
积极与许继集团、森源电气、阳光电缆、西继电梯等电力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工学结合、联合培养”的方式,积极探索人才培训新机制,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实战演练式”的顶岗实习,实现了专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将订单培养模式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设技能性课程,强化实训课程内容,并且由企业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增强学生对一线工作的认知度,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校企双方共同在专业与实操岗位技能上下功夫。
加大“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力度,与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中原电气谷的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对接、合作,取得双赢,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就业途径。
细化和完善订单培养方案,使订单式培养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建立用人单位对订单培养学生的质量评价制度,提高订单式培养水平。
在此基础上,增加订单培养的企业数量,经过努力,到2012年使订单培养的合作企业达到4家以上。
2.构建科学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
成立由电力装备技术专家和学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共同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
课程开发小组根据职业岗位标准负责制定课程开发计划、课程标准、组织配套教材的编写、网络课程的制作等,并根据顶岗实习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优化,让优质核心课程更加能够反映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力装备方向)的岗位核心能力。
根据职业岗位标准及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要求,在2年内建设3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力装备方向)的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其中2011年建设《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012年建设《电机与电气控制》和《工厂供电》。
明确优质核心课程的标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按期完成,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同时将责任、绩效与奖罚挂钩,加强负责人责任感、事业心。
在确定的核心课程建设中将建立相应的团队,要求以主持人为核心,由专职教师、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等组成团队,共同确定教学项目,并同时协助制定实施方案和操作细节等。
3.校企合作教材及网络课程开发
在教材建设中注意与许昌地区电力装备行业实际生产岗位配合,并增加产品质量、节约资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安排。
而且教材必须是动态的,要根据企业生产线的升级换代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形成优质教学资源。
针对职业活动导向课程内容要求,与许继集团、森源电气有限公司等电力装备企业合作开发2本校企合作校本教材,使电力装备方向的核心课程内容体系更加完善。
其中2011年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012年开发《电机与电气控制》和《工厂供电》。
教材建设中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想,结合本地企业的生产情况,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体现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
通过教学改革,带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的开发。
开发一批与优质核心课程、校企合作教材配套的,能成为共享资源的优质教材和特色教材及网络课程,完成规划特色教材3本。
多媒体教学采用演示文稿、项目教学、动画教学等多种方式,通过教学互动在学中练,在讲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完成职业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达到专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4.精品课程建设
通过教学改革,加快带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2011年到2012年,把《电机与电气控制》、《工厂供电》、《单片机应用技术》3门课程建设为工学结合的院级精品课程,力争把现有院级精品课程《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
5.双证书教育
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双证”,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大能力模块为主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行双证书教育,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就业需要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维修电工、电子产品装接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至2012年确保毕业生持“双证率”100%,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占35%以上。
6.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改革
以基于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为指导,引进电力装备企业的行业标准,和许继集团、森源电气等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项目内容,大力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CDIO教学模式。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能力培养目标出发,采用适合本区域机电企业工作过程的“工作车间式”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强调学生在具有真实企业情境的实训室和企业中学习,教学方法以边讲边做、讲做结合为主,合理使用教学课件、仿真教学软件、工程实践录像、网络课程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上,主要实现“两个转移”,即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同步等教学方法,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