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重大挑战,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亲临南阳视察为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的目标,全力实施“三大战略”,组织“四大突破”,办好“四件大事”,坚持“四个重在”,实施“四个带动”,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克服重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预计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55.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1.2亿元,年均增长5.2%;
第二产业增加值1017亿元,年均增长14.3%;
第三产业增加值537.6亿元,年均增长14.26%。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5∶51.2∶23.8调整为20.5∶52∶27.5,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演进。
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89亿元,年均增长29.8%。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1亿元,年均增长19.1%。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分别是2005年的2.75倍和2.6倍,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28家,超20亿元的11家,超50亿元的3家,超百亿元的2家。
14个省批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850亿元。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被确定为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农”工作全面加强,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认真落实各项支农强农政策,全部取消农业税,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补贴资金38.2亿元。
粮食总产稳定增长,连续5年年产量超过100亿斤。
油料总产突破百万吨大关。
烟叶生产质量效益均创新高,被确定为全国优质烟科技示范基地。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
9个土特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林业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全市提前一年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7%。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新建农村沼气用户40万户,解决了160余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通油路(水泥路)、通电话、通宽带、通广播电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开工建设,库区移民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培育了一批亮点和典型。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步伐加快。
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70平方公里扩展到100平方公里,鸭河、官庄工区挂牌成立,南阳新区获省批准;
完成了一大批路、桥、坝新建改建工程和背街小巷整治工程,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
城市环卫和城管体制改革顺利完成;
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县城和小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8.5%,比“十五”末提高8.5个百分点。
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53公里,跃居全省第一,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宁西铁路建成通车,南阳机场新航站楼建成启用;
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88万千瓦,由电力购入地区发展成为电力输出地区。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骨干企业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中小企业实现了国有资产有序退出,混合所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
农村综合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水管体制等改革相继完成,行政审批、集体林权等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交通、建设、供销、公用事业等领域改革迈出新步伐。
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新纺、利达光电、西泵公司成功上市。
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企业战略重组迈出重大步伐。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基本建立。
成功举办了五届玉雕节和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及第三届豫商大会,积极组织参加了中原文化港澳行等一系列大型经贸招商活动。
致力解决民生问题,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077元和5666元,年均增长14%和14.38%,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荣获“全国就业促进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建立完善了农村低保制度,城市低保标准不断提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所有县市区,覆盖率达到100%,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初步建立了廉租住房保障制度。
大力实施食品放心工程,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两基”工作通过国检,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圆满完成农村中小学校D级危房改造、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等任务。
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助学制度进一步完善。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南阳师院和南阳医专先后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县疾病防控中心和医疗救治项目建成投运,县乡村三级预防医疗网络建设得到加强,被授予“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内乡宛梆等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
中国南阳伏牛山地质公园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成功申办2012年全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不断完善,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5.08‰,被确定为全国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市。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我们“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提供了蓄势待发的巨大潜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和“矛盾凸显期”。
综合判断,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是我市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主要战略机遇期。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世界经济将逐步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市更好地借助外力,发挥后发优势,提升发展层次。
二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加重视推进城镇化,加大促进中部崛起力度,省委、省政府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出台支持南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利于我市更多地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支持,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加快实现跨越发展。
三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持续发展,我市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优势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交通、能源等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逐步缓解,有利于我市充分挖掘潜力、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四是一大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核电、南阳粮食主产区建设和第七届全国农运会筹办等一批重大工程的陆续开工,加上总投资1.5万亿元的“十二五”重大规划项目的逐步实施,将为我市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和强大的物质支撑。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形成的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进一步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加上生产要素价格进一步上升,过于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特别是未来一个时期,国际社会将制定更加严格、涵盖更广泛的环境保护规则和低碳排放标准,国家也将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对我市的发展将是一个重大挑战。
二是区域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当前我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亟待进一步提高,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尚需进一步破解,内生发展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而与此同时,沿海地区正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导权;
周边地市也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我们面临的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三是和谐社会建设任务繁重。
“十二五”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各种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问题,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且差距扩大问题等,都将突出地暴露出来。
而我市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历史欠账较多,这些问题将更加突出。
面对复杂多变发展环境和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攻坚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长远发展眼光和战略思维,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努力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实现经济社会互促共进、良性互动、跨越式发展。
第二节 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南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强力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致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全力打造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构建中原经济区重要区域增长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把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
按照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把发展作为解决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化解各种矛盾的关键,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围绕构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区域增长极,全力打造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光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创建河南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步伐。
———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
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传统思维定式,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着力点,切实做到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增效,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把构建中原经济区重要区域增长极作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南阳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区、对接周边的先锋区和连南启西的重要桥梁作用,着力构建“十大支撑体系”,即“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统筹城乡的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支撑体系、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支撑体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路子,努力在促进中原崛起、服务全省大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坚持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富民优先,通过提高技能、扩大就业、鼓励创业、调节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发展中全面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坚持强市为要,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形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努力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
———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妥善处理发展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促进三次产业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更加注重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三节 发展定位
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市的主要发展定位为:
———构筑中原经济区重要区域增长极。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速提升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支撑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区域增长极。
———打造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
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产业支撑,加快人口集聚,建设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地区性交通枢纽地位,建设豫鄂陕省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中原经济区向外辐射和承接转移的重要桥梁,更好地承担起中原经济区“连南”、“启西”任务。
———建设新能源、光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取向,以新能源、光电和重大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光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区。
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生产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生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建设河南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高效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壮大生态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形成生态循环、资源合理利用、生态效益显著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奋斗,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区域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富民强市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社会全面繁荣,建设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一高一低”,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力争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财政总收入达到2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120亿斤,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区域增长极。
———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
工业增加值达到166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60亿元,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比重达到30%以上;
形成8个销售收入超500亿产业、5个销售收入超300亿产业集聚区、20家销售收入超50亿的骨干企业,成为全省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光电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
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9个百分点,达到48%,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40万,新区建设完成投资250亿元左右,初步建成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
县域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模式。
南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4万人次,郑渝铁路、宁西铁路复线、运城至十堰铁路南阳段建成投运,所有县市干线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建成中部地区新的综合交通枢纽。
———生态文明形成新优势。
完成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改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到0.85吨标准煤;
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
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重大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1%以上;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成为河南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政府职能转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迈出重大步伐,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完善;
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实现翻番。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
就业渠道更畅通、就业岗位更丰富、就业服务更健全,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600元、23900元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显著扩大、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
社会更加安全稳定和谐。
第五节 发展布局
按照“优化中心、强化县域”的思路,实行中心城区和县域经济“两轮驱动”,实现“一极两轴三区”的发展格局。
强化一极。
坚持向心发展,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和首位度,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提升两轴。
依托承东启西的宁西铁路、312国道及沪陕高速,连南接北的焦枝铁路、许南襄高速以及规划建设的郑渝铁路客运专线,构建两条十字交叉的经济隆起带,北进南出、东拓西扩,带动市域经济一体化跨越发展。
统筹三区。
加快构建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战略格局,以粮食主产区建设为重点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格局,以“两山两水”(伏牛山、桐柏山,鸭河口水库及白河流域、丹江口水库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走廊)为重点的生态安全功能区战略格局,坚持“三区”并重、统筹发展。
第二章 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把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加工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战略支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以做大做强六大战略支撑产业、着力培育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实施“8521”产业振兴工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着力构建以重大产业基地、优势企业集团、特色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打造现代工业体系,为实现我市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力争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660亿元,年均增长13%。
一、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
重点发展油碱化工、装备制造、电力、冶金建材、纺织服装、食品等六大产业,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生产力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争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力争“十二五”期间,六大支撑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1.油碱化工业:
依托中源化学,重点培育碱硝加工、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生产全降解塑料、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生产小苏打等产业链,重点围绕纯碱下游产品、元明粉下游产品,实施层硅酸钠、硝酸钠、亚硝酸钠、洗衣粉、工业洗涤剂、高档玻璃等精深产品开发。
建设国家级碱硝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
依托河南油田,重点发展蜡产品、油页岩加工。
加快推进环保型橡胶填充油装置特种工程、蜡调合成型装置扩能工程、增长光亮油改造工程、食品蜡高压加氢精制工程、30万吨页岩油等项目建设。
2.装备制造业:
依托二机石油、南阳防爆等企业做大做强石油钻采设备制造、防爆电气、专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机电器四大产业链,努力拉长产业链条,强力推进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技术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在南阳建成国际国内知名的专业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研发生产基地。
力争到2015年,培育形成3个以上产值超50亿元的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建成5个省级以上创新技术平台。
———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产业链。
以南阳二机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石油钻机、石油套管、油管、钻杆等石油钻采产品,重点发展4000-7000米大型成套数字化橇装模块钻机、4000米以下轻便钻机、快速移运钻机、修井机及海洋钻修井装备、煤层气开采成套设备、油井测试设备等。
———防爆电气产业链。
以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为技术支撑,以防爆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核级电机、大型专用防爆电机、防爆节能风机等产品。
研发、制造高低压节能环保型防爆电机、矿用防爆发电机、防爆空调、防爆手机、防爆照明设备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
———专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群)。
积极发展特色专用车辆和各类改装汽车,重点发展石油钻井车、石油修井车、淋浴车、箱式货车、运输挂车、电源车、管道抢险车、排涝抢险车、多功能房车、水泥泵车、水泥搅拌车、散装水泥车。
加快推进沼气汽车的研制开发及应用试点工作。
以专业化、大批量和行业争冠的发展理念,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群,重点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汽车水泵、减振器、进排气管、后桥轴管、半轴、密封件、汽车门锁等产品。
拓展生产领域,适时发展增压器、三元催化转换器及电动汽车电机、电池和控制系统等产品,提高轿车产品配套的比例。
———电机电器产业链。
依托防爆集团、金冠公司、瑞发公司及天力公司等变压器产业群体,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机、燃气轮发电机、轻型发电机、新型风力发电机、高效及超高效节能电动机、新一代智能避雷器、特高压罐式避雷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