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2442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

“《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

”“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

“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

主要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排比,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对重整儒家典籍有相当贡献。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赋篇》(含《礼》《知》《云》)《蚕》《箴》五篇)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以为轮

(6)虽有槁暴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非异也

请两名学生回答。

明确:

(1)kuǐ 

(2)qì

(3)qiè

lò

u 

(4)zhò

nɡ

(5)ró

u通“揉” 

(6)yò

u通“又”pù

(7)zhì

通“智” 

(8)xì

nɡ通“性”

3.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例如,第一段:

“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同学们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

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4.2~3名学生读,师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完成练习一。

按逐段进行的方法,以读课文、翻译、读出比喻句为序,组织学生讨论。

6.学生归纳段落提纲,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全文思路。

第1节: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2节:

比喻五则—论证—→学习的意义

第3节:

比喻五则—论证—→学习的作用

第4节:

比喻十则—论证—→学习的方法、态度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蓝→加工→青【蓝←胜于—青】;

水→冷冻→冰【水←寒于—冰】;

直木——→輮——→轮;

木——→绳——→直;

金——→砺——→利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

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

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投影显示:

【蓝、青;

水、冰】—引申→客观事物—变化过程→发展、提高

推↓论

人———学习—→提高、发展

【直木、轮;

木、直;

金、利】→引申→

客观事物—人工改造→改变原来模样

人——博学→知明而行无过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

①輮 ②有 ③就 ④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

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辑 

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3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显示: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善假于物————→弥补不足

推↓论(一般的自然条件) 

一般人——通过学习—————∣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善假于物——→达到目标

推∣(利用自然条件的 

论↓ 

基础上改进创造)∣

君子——————————

教师引申: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

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

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

①跂 ②致 ③绝 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

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投影显示):

【土→积→山→兴风雨;

水→积→渊→生蛟龙】

(正)

【跬步—不积→无以至千里;

小流—不积→无以成江海】

(反)—说明→积少成多→推论→人—积累→广博见识→学习方法

【(骐骥、驽马)—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能否成功的唯一条件

(金石可镂、朽木不折)—说明→结果完全不同】—推论→人—坚持→学有所成——→学习态度

【蚯蚓、螃蟹】—说明→用心一→推论→人→专一→学有所获→学习态度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①跬 ②镂 ③一 ④焉 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

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

“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

”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

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

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

课文中,荀子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

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

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

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

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

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 

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

“君子”“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

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

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

冥冥:

精诚专一,埋头苦干。

昭昭:

明显的样子。

惛惛:

同“冥冥”。

赫赫:

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

“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

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选出古今义相同的一项(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蚓无爪牙之利

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2)从下列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选两名学生回答。

(1)B(A.寄托:

托身、寄居,今义多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体的人或物。

C.用心:

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肯动脑筋。

D.卑鄙:

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

(2)B(4句都是变式句,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

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

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

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

学贵有恒——读《荀子·

劝学》有感。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板书设计

劝学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

发展自己。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达到目标。

学习的方法:

积累、坚持、专一(正反对比)

【比喻说理、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