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讲义课件 5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2393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讲义课件 5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讲义课件 5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讲义课件 5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讲义课件 5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讲义课件 5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讲义课件 5文档格式.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讲义课件 5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讲义课件 5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总复习一轮复习讲义课件 5文档格式.docx

第2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减少,大气的逆辐射减弱,即③减弱。

答案:

1.C 2.C

广东中山质检]2015年《穹顶之下》播出后,大家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左图为我国某地雾霾前后对比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高处不胜寒”体现了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①B.③

C.④D.⑤

4.雾霾天气时,右图中的(  )

A.①减弱B.②减弱

C.③增强D.⑤增强

3~4.解析:

第3题,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越少,所以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对应箭头④。

第4题,雾霾天气,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增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即②增强;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即③减弱;

同时大气逆辐射会增强,即⑤会增强。

3.C 4.D

[2015·

四川卷,3,4]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

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据材料回答5~6题。

5.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

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

6.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5~6.解析:

第5题,根据图读出柴达木盆地年平均雾日最少。

故选D。

第6题,雾的形成条件主要是降温、增湿和凝结核,主要类型有辐射雾、平流雾等。

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5.D 6.D

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8.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7~8.解析:

第7题,从图中数据来看,50m以下的近地面地区大多是强逆温区,是山坡空气冷却下沉所致,近地面较大,海拔越高则越小,A项正确;

从图中来看,逆温强度午夜时分并没有达到最大,B项错误;

10时左右,该地早已日出,而逆温层仍然存在,C项错误;

从图中数据看,强逆温前半夜斜率大,增速快,D项错误。

第8题,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故C项正确。

7.A 8.C

武汉考试]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当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  )

A.①减少B.②增加

C.③增加D.④减少

10.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

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

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

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

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

9~10.解析:

第9题,CO2等温室气体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以长波辐射为主,温室气体增加,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

第10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云雾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近地面气温高;

晚上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

9.B 10.D

济南模拟]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

N山体内外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

N的地形剖面图(图b)。

据此完成11~12题。

11.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

A.T甲>

T乙B.T甲<

T乙

C.T甲=T乙D.无法判断

12.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较强

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多

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

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

11~12.解析:

第11题,读图a可知,10℃线在落基山内部分布海拔较两侧高;

根据图b,甲和乙两地海拔相同,但甲位于落基山内部、乙位于山脉外部,则甲气温要高于乙。

第12题,图示甲、乙两地海拔相同,但甲距离山体(近地面)较近、乙距离山体较远,而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故甲地吸收的地面辐射多于乙地,从而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11.A 12.B

河北质检]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阳光房(复式楼的露台、一楼的私人花园、楼房的顶层、别墅等的玻璃房)在城市中大受欢迎。

阳光房附建在房子一侧,中间用一堵墙(带门、窗或通风孔)将房子与阳光房隔开,通过合理的设计发挥阳光房的作用,让时尚成为一种节能。

据此完成13~15题。

13.一般将阳光房建在房屋南侧的城市,大多位于(  )

A.北温带B.北寒带

C.南温带D.南寒带

14.图示阳光房的玻璃墙通风孔和共用墙通风孔打开的季节分别是(  )

A.春季、秋季B.秋季、春季

C.夏季、冬季D.冬季、夏季

15.晴日的一天中,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其主要原因是(  )

A.玻璃可透光并能阻隔室内热量散失

B.室内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强

C.室内花草多,空气湿度与比热容大

D.室外空气流动性强,不易增温

13~15.解析:

第13题,阳光房能充分得到光照,建在房屋南侧,说明南侧光照条件好;

北温带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则南侧光照条件好。

第14题,阳光房接收光照多而气温较高,冬季可向室内传导热量,夏季室内温度高而不需要向内传导热量,则共用墙通风孔冬季打开、夏季关闭;

夏季为了降低阳光房内温度,需要打开玻璃墙通风孔,使其与室外进行热交换来降低室内温度。

第15题,阳光房得到的光照与室外相差不大,但区域封闭而热量不易散失,故温度高于室外。

室内外大气成分相差不大,则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强度相差也不大。

13.A 14.C 15.A

河南洛阳统考]读下图,回答16~17题。

16.关于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冬、夏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

B.陡崖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C.冬、夏季山谷气温日变化最小

D.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

17.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C.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16~17.解析:

第16题,读图可知,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

陡崖冬季日温差是8℃左右,夏季日温差是10℃左右,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

冬、夏季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

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

第17题,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

16.D 17.B

广东揭阳模拟]下图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周围多荒漠。

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回答18~19题。

18.试推测出现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可能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19.影响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主导因素是(  )

A.植被B.气温

C.盐度D.地形

18~19.解析:

第18题,湖陆风强弱取决于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

冬季湖泊水位低、水体面积小,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最小,故湖陆风最弱。

第19题,当湖泊温度高于陆地时,湖泊气压低于陆地,则此时吹陆风;

相反,当湖泊温度低于陆地时,吹湖风。

夏季湖泊水体面积大,升温慢,而陆地升温快,故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早于冬季。

18.D 19.B

天津模拟]读图,回答20~21题。

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

hPa)分布图

20.判断此时P地的风向(  )

A.西北风B.东南风

C.西南风D.东北风

21.甲、乙、丙、丁四地中的气压可能与Q地相等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20~21.解析:

第20题,图示P地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依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可判断为西北风。

第21题,图示等压距为2.5hPa,则Q外围等压线数值可能是1005hPa或1007.5hPa;

再运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法,可判断Q数值可能是1002.5hPa~1005hPa或1007.5hPa~1010hPa;

与图中丁处数值可能相等。

20.A 21.D

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完成22~23题。

22.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3.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

A.M地B.N地

C.P地D.Q地

22~23.解析:

第22题,由题意可知,P地气压低于N地,则N地的气压梯度力垂直于N处的等压线,由北指向南;

根据纬度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右偏,因而N地风向为东北风。

第23题,四地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强。

22.A 23.D

右图是东亚局部地区某日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

hPa)。

读图回答24~25题。

24.图中①②两地气压差最可能是(  )

A.12hPa   B.13hPa

C.14hPaD.15hPa

25.此时,台湾海峡的风向是(  )

A.西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24~25.解析:

第24题,由图可知,图中等压距为2hPa,①地气压应为1010hPa,②地气压应为1022~1024hPa,两地气压差应为12~14hPa。

故B项正确。

第25题,由图可知,台湾海峡位于①地北部,西部为高压,东部为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影响,台湾海峡吹西北风。

故A项正确。

24.B 25.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