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4103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docx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docx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一)

时间:

2012-09-2115:

58:

52  来源:

肥城教育局  作者:

教研室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关于“课程内容”部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

(1)“课程内容”部分由“标准”和“活动建议”等组成;

(2)“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3)“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4)“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修订后的标准

修订前的标准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l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l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l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l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地球仪

l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l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l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l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l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l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l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修订后的活动建议

修订前的活动建议

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

例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用兵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

 

●用兵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二)地图

修订后的标准

修订前的标准

l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断经纬度,量算距离。

l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l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l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l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现代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l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l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l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l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l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修订后的活动建议

修订前的活动建议

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

例如,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

●实地踏勘并测绘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

●组织一次使用地图“寻宝”、定向行军等活动。

●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

二、世界地理

(一)海洋和陆地

修订后的标准

修订前的标准

1.海陆分布

l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l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海陆变迁

l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l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1.海陆分布

l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l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海陆变迁

l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l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修订后的活动建议

修订前的活动建议

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

例如,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算机,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

 

●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

●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

●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

●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说明: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二)气候

修订后的标准

修订前的标准

1.天气

l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l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l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l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l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l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主要气候类型

l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l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l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l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l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l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l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l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l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

l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l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l 举出日常生活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修订后的活动建议

修订前的活动建议

开展参观、观测、体验等活动。

例如,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使用测量仪器,观测气温、降水和风向;收看(听)和记录天气预报内容,模拟预报天气。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

●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

●如有条件,让去过外地(或外国)的学生,描述对不同地区气候的感受。

说明:

“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单的天气图”,是指电视等媒体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

(三)居民

修订后的标准

修订前的标准

1.人口与人种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l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更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l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l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l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聚落

l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l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l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人口与人种

l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l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l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l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l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3.聚落

l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l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l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修订后的活动建议

修订前的活动建议

开展辩论活动。

例如,围绕“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等辩题组织辩论。

 

●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

●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的图片资料,配合地图进行展示。

●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地域发展差异

修订后的标准

修订前的标准

l 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

l 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l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l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l 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2.国际合作

l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l 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修订后的活动建议

修订前的活动建议

开展讨论活动。

例如,收集两个不同发展水平地域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

 

●搜集能反映世界上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

●从报刊中剪辑有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信息,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

(五)认识区域

修订后的标准

修订前的标准

1.认识大洲

l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l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l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l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l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l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l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l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l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l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l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l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l 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l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l 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l 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