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0553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由于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很多,从2004年至今不过8个年头,目前并没有行业公认的分类标准。

所以在不同的标准下分类也会不同。

(1)按产品止损额度不同

①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

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是指在保本的基础上根据理财资金运作的表现计算收益,即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该类理财产品的本金也不会受到威胁。

下面是一中国工商银行2012年第6期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概述。

该理财产品概述明确指出“工商银行对本理财产品的本金提供保证承诺”。

则说明银行不承担全部投资风险,但是保证本金安全。

这就意味着,即使银行在理财资金运作中出现的本金亏损,银行也要拿出自身的资金来弥补运作亏损,保证客户的本金。

正如该理财产品概述“预期收益率预算”中指出“客户可获得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可为4.50%”。

但是预期最高收益率并不等于实际收益率,实际收益可能低于预期收益率,甚至为零。

那不妨分析一下能够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例如该理财产品,理财资金的投资方向仅是债券和存款。

投资债券方面,我们拿国债的收益率作其收益率,10年期的国债实际收益率在3.50%上下,而1年期的国债实际收益率则仅在2.5%上下。

而投资在存款方面,我们以一年定期存款(整存整取)利率为其收益率,一年定期存款(整存整取)利率为3.5%。

由此可以看出客户得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可能性十分小,有点类似于中彩票,所以这种预期最高收益率是较具有欺骗性的。

②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

非保本浮动理财产品是指在最坏情形下会损失一定本金的产品,但此种产品的潜在收益较高。

如中国农业银行2010年6月推出的“金钥匙安心快钱,天天利滚利”开放式人民币理财产品(第一期),在产品说明书中就明确地指出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并对该理财产品不提供本金保证。

也就是说,银行不承担任何投资风险,而客户承担了全部的投资风险。

如果理财资金在投资项目是正确的,投资的运作也是合理规范的,那么客户将有可能得到很高的回报。

银行在此类理财产品的运作中,只能作为理财产品的投资管理人获得一定比例的佣金,至于佣金收取的方式及比例都会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明确指出。

如农行“金钥匙安心快钱,天天利滚利”开放式人民币理财产品,产品说明书中就指出相关费用包括托管费0.05%、投资管理费(超过最高收益的部分作为投资管理费)、销售管理费。

除了三项费用,其他的收益应该分配给客户。

只要银行在管理和运作理财资金中尽到必须要尽的责任,即使理财亏损,银行也不承担热河赔偿责任。

所以非保本浮动型的银行理财产品适合于有较大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购买。

③保息收益型理财产品

保息收益型理财产品是指接受客户的委托管理运用理财资金,并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承担理财的全部风险,保证支付固定投资收益的理财产品。

这表明在最坏的情况下,投资该产品不仅不会损失本金,而且还会获得固定额度的收益。

此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特征十分类似于储蓄存款。

如中国银行2012年3月发行的“汇聚宝1203AE3M-欧元期限可变产品”,如果银行在管理运作中,实际回报率低于2.10%,银行必须以其自有资金弥补差额,保证投资者获得在百分之百到期保本的基础上,获得2.10%的最低收益。

如果银行在管理运作中,实际回报率高于2.10%,银行将超额收益作为已有收益,不再分配给客户,这是银行以承担全部投资风险获得的风险溢价收入。

特别注意的是保证收益也不意味着此类理财产品完全等同于储蓄存款,无风险。

按照《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或相关产品中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应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

商业银行不得无条件向客户承诺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率。

其中的附加条件中有可能就隐藏着理财的投资风险。

(2)按产品投资币种的不同

银行理财产品可分为人民币类和外币类,外币类理财产品又可细分为美元、欧元、澳元、英镑和其他外币。

但在我国的外币类银行理财产品中,主要是以美元和港币为主。

如中国银行2012年3月发行的“汇聚宝1203AE3M-欧元期限可变产品”是投资于欧元的银行理财产品,则属于外币类理财产品。

(3)按产品投资方向的不同

银行理财产品可分为利率、汇率、商品、信用、股票、保险与混合共七大类。

利率类理财产品是指产品收益主要挂钩于具有一定利率风险的基础资产的表现,如国债、央票和同业拆借利率等;

汇率类理财产品是指产品收益与一个或多个汇率以及相关币种指数的表现,如港币兑美元、澳元兑美元和美元指数等;

商品类理财产品是指产品受益于一个或多个商品现货和期货价格、商品指数以及商品基金的表现挂钩,如农产品价格、油价等;

信用类理财产品是指产品收益主要挂钩于具有一定信用风险的基础资产的表现,如信贷资产和信用违约等;

股票类理财产品是指产品收益与股票价格、股票指数挂钩,如浦发银行股价等;

混合类理财产品则指产品的收益与前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资产的表现挂钩。

二、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状况

作为一个近年来新兴的金融服务业务,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可谓惊人。

2004年,中国共发行了123款银行理财产品,至2011年各大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已达到22379款,即使在2008年和2009年的调整规范时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同比增速也达到了48%和36%,快于同期的储蓄存款增长速度。

2004年至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概况如下表: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总数(款)

123

631

1283

2974

4399

5986

10591

22379

同比增速(%)

——

2.28

1.03

1.32

0.48

0.36

0.77

1.11

人民币理财产品比重(%)

10

23

37

45.5

77

85

86.1

87.1%

数据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

1、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总体)特点

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各个年份的特点看,在2004年-2005年的早期发展阶段,银行理财产品的总体数量较少,几乎都属于利率类理财产品,这些产品直接或间接地投资于风险低的国内外货币市场。

2006年是银行理财产品的高速发展时期,不但产品的发行数量达到1283款,并且在币种、期限等方面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从币种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已经由早期的外币、尤其是美元理财产品为主,美元理财产品为58款,几乎占到发售产品总量的50%,其他一次是人民币、港币和欧元产品;

从期限来看,银行理财产品依然集中在短期品种上,6个月和1年的发行数量较多,而两年以上的理财产品几乎萎缩。

2007年是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爆发性增长的一年。

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2974款,从类型上来看,利率型的理财产品数量最多,高达1271款,其次是股票类型的理财产品,高达911款,信用类理财产品位居第三,达601款。

特别注意的是该年的银行理财产品中股票类型的理财产品均高于其他年份,主要得益于股票二级市场大牛市环境里。

2007年,我国股票二级市场新股发行数量和募集资金达到历史的高峰,全年共发行121只新股,募集资金4473亿元人民币。

股市的向好促使银行理财产品强势增长。

2008年,股市跌入低谷,基金市场也不乐观,与曾经的牛市时期的财富相去甚远。

股市的熊市走势使得股票、基金等不再受追捧。

而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大幅上涨且居高不下,带来的负利率使得人们选择银行储蓄是一种隐形损失,于是人们从股票市场、基金市场撤离了资金开始选择稳健型的银行理财产品作为新的投资渠道。

从此期限短、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了热捧。

2009年,共发行5986款银行理财产品,2009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理财产品市场呈现“低风险,收益稳健、高流动性”的非典型特征,但在2009年下半年,我国银行业理财产品逐渐回归“规避高风险、博取高收益”的常态,主要表现在:

(1)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受到热捧,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主要特点是客户可以按照固定的频率进行申购和赎回;

(2)与通货膨胀挂钩的理财产品受到了青睐。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在该年初推出了经济刺激计划,由此造成商品价格膨胀,所以引发了客户对未来经济的通货膨胀预期。

银行则推出了与通货膨胀挂钩的银行理财产品;

(3)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短期化。

1年期的理财产品占该年产品总量的86%,其中三个月以下的则高达50%。

2010年8月10日银监会推出《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传达出的“禁止信托通道,鼓励自主管理”和“轻融资业务,重投资业务”的思想,对其影响较深,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总数突破一万款,且同比增长77%。

2011年银行共发行22379款理财产品,同比增长111%。

该年理财产品发行量在1至9月成稳步上升趋势,但在2月及5月受节假日影响发行量出现小幅回落;

9月发行量为2177款达到全年峰值,随后发行量开始下滑。

12月份发行量恢复年初水平。

这主要归结于两大原因:

第一,2011年上半年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次扩大存款准备金范围,3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为理财产品市场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第二,上半年市场流动性从紧,银行集中发行大量理财产品来缓解存款压力。

2011年下半年,银监会加大监管力度,在理财产品的销售流程以及运作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理财产品发行量逐渐回落。

2、银行理财产品发行主体特点

参与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银行逐年递增。

2004年是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起步时期,除中国建设银行以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均推出了银行理财产品。

从2005年开始,中国建设银行也加入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队伍,从此国有控股的全部商业银行均发行银行理财产品。

具体数据如下表:

数量(家)

外资银行类

1

7

9

11

城市商业类

6

8

31

56

74

76

股份商业类

12

13

国有控股类

4

5

在2006年到2009年的发展阶段,几乎所有的股份制银行都加入到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队伍中,从上数据看出,增加最大的要属城市商业银行类,从2006年的8家,增加到2009年的56家,足足增长了6倍,在2009年发行银行理财产品的商业银行总数为82家,其中城市商业类银行占68.2%。

2010年至2011年,不仅股份商业类银行全部进入银行理财产品领域,而且进入银行理财产品的领域的城市商业银行也有增无减,且较为稳定。

城市商业类银行大幅进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在2009年初大手笔的经济刺激计划,地方政府遇到了融资困难,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政府的经济支撑,缺乏存款来源的城市商业类银行则通过大量发行银行理财产品来缓解贷款资金的来源;

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居民财富的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促进了城市商业类银行进入银行理财产品领域,满足更多客户的理财需要。

(三)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币种特点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已经从2004年到2006年以外币为主转为人民币统领的格局,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全部理财产品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大,如下图:

51

85.7

87.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2004年至2006年之间,外币理财占主要地位。

2007年人民币理财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的比例首次突破50%,随后快速扩张,到2009年达85%。

在2010-2012年,人民币理财产品所占比例涨幅较小,只是轻微的增长,到2011年达87.1%。

人民币理财产品数量的强势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五方面的原因:

第一,国内居民持有的人民币储蓄存款远远多于外币存款,这种存款结构直接决定了理财产品的币种结构;

第二,我国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理财的动机越来越强,所以催促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

第三,自2005年7月开始,人民币不断升值,市场一直保持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进一步促使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占主导;

第四,我国银行在银行理财产品中逐渐占主位,我国的银行专家较擅长运作人民币资产,从主观方面扩张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市场;

第五,从2010年至2011年,人民币理财产品所占比例小幅增长,主要是由于在2010年与2011年之间,通货膨胀较高,为避免负利率现象,我国银行相继推出理财产品,促使人民币理财产品数量有所增长。

但增幅较小,主要是由于未来经济形势的不明确。

股市、楼市及大宗商品市场均较低迷。

三、我国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如果单从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和绝对数量来看,近8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增长趋势相当不错,但如果细细分析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初衷、设计思路和营销方式都存在不足。

1、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口径不统一,不利于监管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初衷就是为了增加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但对于客户自身的利益考虑较少。

在我国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产品的定位较为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在当前已有的存款、信托和股票市场中,银行理财产品是应该互补以上市场?

还是应该覆盖以上市场?

在这一点上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定位明显不明确。

第二,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水平是介于定期存款和股票市场之间,但在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风险的把握明显不够,有时甚至高于了股票的风险收益水平,如累积期权理财产品不仅使客户亏损了全部资金,而且还造成客户的高额负债,此现象就是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收益水平把握不到位。

银行理财产品本身的创新特点决定了监管方面的难度,具体的难度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当前银行理财产品是存款的替代工具还是投融资工具的定位模糊,造成监管难度。

如果银行理财产品属于存款范畴,那么就应该提取相应的存款准备金。

如果属于投融资工具范畴,那么就应该进行相应的风险计提;

第二,信贷类理财产品削弱了信贷规模的窗口指导力度。

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越多,对信贷规模的统计结果影响越大,从而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

第三,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存在创新和易模仿的特点,造成监管标准的口径不统一。

一旦标准的口径不统一,那么就存在监管不到位。

2、缺乏银行理财产品专业人才

由于我国国内银行长期从事单一的资产负债业务,大规模开展理财产品业务仅仅是近8年的事情,因此普遍缺乏同时具备证券、保险、投资等知识的全能型专业的人才。

即使现在通过国内理财师资格考试的从业人员,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解都较多的停留在销售层面上,然而还不能达到如何准确地向客户推荐适合客户自身的理财产品的水平。

所以能够提供综合性、全方位服务的专业理财服务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重大的内在因素。

3、银行过分看重理财产品销售数量

除产品的设计以外,销售环节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业绩导向促成了隐瞒事实的销售理念。

由于销售人员的收入与其销售业绩挂钩,从而导致部分销售人员在进行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时过分夸大产品收益,尤其是十分难达到的最高收益率,让客户误解最高收益率为实际收益率,忽视存在的风险;

第二,销售人员缺乏基本的销售服务意识,销售人员更多地在乎客户购不购买理财产品,而当购买签订协议后,销售人员就不在过多关心客户所买的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甚至在销售的理财产品出现问题时,产品的销售人员之间将互相推卸责任。

四、对我国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建议

1、口径统一,利于监管

银行理财产品明确定位,如果银行理财产品属于存款类,那么就按一定的标准计提准备金,如果银行理财产品属于投资工具类,那么就风险计提;

目前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都在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统计,但二者的统计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同的监管机构征集数据的属性不同,相同的属性也有可能使用不同的名称,所有的这些都造成了监管难度,所以应该对银行理财产品制定统一的标准、口径。

2、注重理财人才的储备

在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对理财业务的从业人员的资格一般都存在具体的要求,以明确从业人员的资质条件、职业操守、相关限制和法律责任。

保证相关业务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和管理能力,充分了解所从事的理财业务的相关法律和监管规章,理解所推介产品的风险性,并准确、反复告知客户,使客户对理财产品认知充分。

鉴于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尚存仅仅8年,我国监管部门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向以上方向引导,不仅局限于持证上岗,规范业务市场是非常重要的。

3、改善银行内部考核机制

银行过度地重视理财产品的销售数量,并将数量作为考核从业人员的指标,就将会出现从业人员过分夸大理财产品的最高收益(有时是很难达到的),掩盖产品存在的风险,诱导客户认为理财产品是无风险的,收益较高的投资工具,最后将会导致客户对银行的不信任。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具有欺瞒性质的营销方式呢?

银行内部考核机制应该将客户的满意度(也就是说从业人员所向客户推介的理财产品是否是符合客户自身情况的。

如客户属于风险回避型的,从业人员却推介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这样就是不符合客户自身情况的)与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挂钩,让从业人员更多地为客户考虑,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为客户创收。

4、引入第三方托管机制

银行理财产品属于发行主体(银行)资金募集、资金托管和资金管理于一身的管理、运作模式。

此模式下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降低产品信息透明度,由于三权一体,发行主体(银行)公布产品投资方向、投资组合和产品净值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第二,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通过虚报产品信息来隐瞒资金真实情况,将资金挪用,甚至据为己有。

5、适当引入二级市场交易制度

大部分的银行理财产品未设置客户的提前赎回条款,即使少有的银行理财产品设置了赎回条款,也是需要高额的赎回手续费。

那么当理财产品陷入亏损的时候,客户就会面对两难的境地,如选择赎回,不仅亏损变为现实,而且又要支付高昂的手续费,进一步导致亏损;

如选择继续持有,又担心亏损进一步扩大。

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引入二级市场交易制度,将存在两方面的优势:

第一,增加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流动性;

第二:

提高产品的价格发现,通过理财产品的供需要求,进一步分析理财产品是否值得投资。

五、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前景

1、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虽然发展不过8年,但逐年增加的发行数量,是十分可观的。

在其后的年份里,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此现象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政局和社会秩序对理财产品市场产生良性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安定团结、蒸蒸日上。

居民对未来充满信心,自然希望自有财产保值增值,从而对理财产生兴趣,进一步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量;

第二,财富的增长和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导致居民的理财观念发生改变。

过去,我国居民的理财观念十分保守,“财不外露”的观念较为顽固。

但随着个人财富的增长,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居民自主投资难以保值增值。

所以现在居民愿意将财产交付他人(专业人员)进行打理;

第三,金融环境对理财产品市场的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的金融环境日益完善,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投资工具的同时,也为客户的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促进了理财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2、理财合作的逐步扩展

在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初期,我国对银行理财产品部分采取的是“拿来主义”或者是代销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

这种被动的战略显然不适合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

如今,银行与信托公司的合作模式,商业银行和股份银行之间的合作等模式,不断创新银行理财产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以实现理财产品质量的蜕变。

3、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将会更多地为客户着想

如今越来越多的银行跨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那么在今后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银行在设计产品时将更多地为客户自身的利益考虑,从而赢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主要的改变将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现有的银行理财产品流通性较低,一旦购买,想要中途赎回的代价过高,那么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的流通性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二级市场的平台进行产品买卖,从而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灵活性和变现渠道;

第二,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尤其是部分为实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伴随的风险也较高,那么对该类理财产品应相应的设置止损点,并且严格按照该止损点执行,从而避免造成客户过多的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